APP下载

民运会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研究

2022-10-31刘德军李冬莲张昌括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27期
关键词:竞技少数民族民族

刘德军 李冬莲 张昌括

(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崇左 5322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灵魂和命脉。民族文化的繁荣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兴盛。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文化。众多的少数民族及其独特文化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多民族文化,体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各少数民族以本民族擅长的传统体育活动为纽带在全国民运会这一竞技舞台上进行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民族觉醒的意识成为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传承发展的内在动力,全国民运会则成为外部的重要推力。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交流促进了民族体育文化转变,成就了全国民运会,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支撑。

1 全国民运会历史回顾

1.1 全国民运动会赛事的规模呈逐届扩大的趋势

1953 年,第一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竞赛及表演大会在天津市成功举办,成为我国第一届全国民运会。截至目前,全国民运会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第十二届也正在积极筹备中。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历史原因全国民运会中断,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奋斗,直到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才成功举办,举办地为呼和浩特市。从那时起,形成了每4 年举行一届的定期竞赛制度。

从我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获悉,全国民运会的竞赛项目数、参赛人数和少数民族数量大致呈逐届增多的态势。首届全国民运会是建国初期举办的一次规模宏大的民族形式的体育盛会,对党和国家团结全国各少数民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此届运动会中,各少数民族通过表演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丰富多彩民族体育活动和文化,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全国民运会的成功举办,有效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政策进行贯彻实施,同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性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自1982 年的第二届全国民运会至今,虽然历届设置的竞赛项目不断增多,推陈出新,但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项目从未超过第一届的规模。从赛事的举办地可以看出,民运会的举办地正在由少数民族聚居区向我国中东部人口密集省份转移。举办城市的变化有利于平衡地区间的经济和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加速了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传播与碰撞融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对濒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

1.2 竞赛项目的设置科学化

全国民运会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变化,其设置的运动项目渐趋合理化,主要包括少数民族体育竞赛和表演两大类别的项目。全国民运会设置的竞赛项目虽有所变化,但总体上向不断增多,渐趋合理的方向发展。民运会表演项目众多,多民族共同参与,充分体现了参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竞赛项目的巧妙编排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表演项目中。各民族的表演项目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同时展现出体育的社会功能。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民运会项目的设置更加注重少数民族体育的内涵传承,以及多民族共同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并且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融入全国民运会这个大家庭中来。

1.3 民运会的比赛质量不断提高

全国民运会比赛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在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以及民运会裁判员的数量、质量和比赛规则的不断完善。通过历届民运会的规模可以看出,在竞赛项目设置有限的情况下,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加,势必导致激烈的竞争。运动员为在竞技和表演项目中取得好成绩,展示民族形象,提高竞技水平是唯一可行的手段。裁判员作为民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运会重视裁判员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同时重视裁判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保障全国民运会在公平、公开、公正的民族团结大环境中有序开展。此外,因众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地域性及差异性等特点,日趋详细、科学、完备的竞赛规则保障了民运会的顺利开展,但是需要科学传承发展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避免向无差异化的方向发展。

1.4 全国民运会的社会效应不断提升

全国民运会已成为展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魅力,弘扬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体育盛会,对维系国家民族团结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民运会比赛规模不断壮大,竞赛项目设置更加科学规范,比赛规则不断完善,运动员竞技水平和裁判员执裁水平不断提升。全国民运会对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稳定,区域经济发展,民族体育活动传承,体育文化内涵和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竞技项目的设置和各民族的表演项目的展演,提升了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知名度,加速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带动了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推动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

2 全国民运会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影响

全国民运会是我国最高表现形式的多少数民族参与的民族体育盛会,是少数族体育文化碰撞交融的载体,也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桥梁和纽带。通常选择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举办,虽然比赛规模在不断壮大,但是每一届民运会的表演项目、文体活动及比赛场地都各具特色。体育搭台,文化唱戏,经济先行。举办城市借助民运会,依托大量人流量的增长,充分调动本地区的资源,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文化交流传播以及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全国民运会以竞技比赛、舞蹈表演的形式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借助新媒体的力量生动活泼地展示给世人,引起国家和各民族重视和珍惜,让越来越多的人熟悉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瑰宝。

2.1 促进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全国民运会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基本内容,以传承发展民族体育,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质和振奋民族精神为根本目标。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我国的民运会是少数民族运动竞技的舞台,也是民族体育文化展示和交流的最高平台,促进了少数民族体育在全国各民族之间跨区域传播和发展。以文促赛,以赛扬文,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促进民运会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反过来讲,全国民运会的竞技和表演项目为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了平台。全国民运会设置的竞技和表演两大类项目充分地向人们展示了各少数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民族风貌,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和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宣传。民运会突出的亮点是竞技之余众多的少数民族表演项目,既是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展示,也是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是体育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各民族运动员在赛场上同台竞技,赛场下是结交朋友,通过竞技和表演,体验多民族体育文化的深厚魅力。民运会作为民族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平台与纽带,许多少数民族的特有体育运动通过表演进而成为竞技项目,得到广泛的传播,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过民运会这个舞台走出去,走进人们的视野,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此外,民运会期间,通过体育文化展、民族大联欢、民族商品展洽会、定制吉祥物、发行纪念版邮票、少数民族体育研究论文征集等一系列的文体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和民族精神风貌,推动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国内的发展,为其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2.2 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社会效益,其影响日益突显出来,因此全国民运会成为国内竞相举办的重要赛事。大型体育盛会对区域的经济具有较大拉动作用,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体育设施和少数民族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到目前为止,我国全国民运会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最高级别的少数民族综合性体育盛会,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促进了民族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民运会通过体育搭台,文化唱戏,举办地依托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旅游消费和人员的就业,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具有促进作用,同时给举办地及周边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举办过程中,举办地的交通、城市容貌、生态环境等不断改善。民运会逐步成为举办地推动城市建设,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繁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新动力。

2.3 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国务院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之下印发了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促进民族区域体育产业与体育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开发民族休闲体育项目,依托有利资源兴建特色体育小镇,不断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体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和地位随着政策性文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的落地实施日益显现,不但推动了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更多的是表现在提高少数民族体育素质方面。开发利用民族体育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届全国民运会的成功举办为规范化和系统化发展民族体育运动指明了方向,其比赛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竞赛规程与比赛规则日趋完善,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竞技和表演项目的设置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进步发展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也拯救了很多濒临失传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自觉健身意识和行为,引领各族群众以极大兴趣和高涨的热情投入到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无形中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功效。全国民运会自1982年有规律性举办,有效促进了各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的传承和文化的延续。少数民族地区与各级学校合作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训练投入学校体育工作中,依托学校设立训练基地,并提供训练器材和相应的经费,有效推动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建立起完善、规范的训练体系,扩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人才储备,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水平的提升和民族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2.4 少数民族体育成为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

随着全国民运会的起源与不断发展,特别是全国民运会的比赛规模以及参加人数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各少数民族以全国民运会为纽带进行交流和团结,大大加强了各少数民族间的交流,增进了民族团结,加强了民族间的友谊。全国民运会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和民族歌舞文化为载体,以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间的竞赛和民族项目表演为主要形式,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中国现代各少数民族的民族风貌和民族精神,同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风情、少数民族体育魅力和民族力量。全国民运会的规律性成功举办,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关怀和关注,此举在社会主义全新时期对促进全国各少数民族平等、团结、互帮互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5 增强了少数民族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全国民运会作为我国目前最高级别的民族体育赛事,因其竞赛项目的设置、比赛规模的壮大、举办地的变迁以及庞大的参加人数等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来保障其顺利举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专业的少数民族体育工作人员来参与全国民运会的运营管理及裁判工作,另一方面参加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运动员向着专业化,甚至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提高参与人员的工作业务水平和参赛队员的竞技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对工作人员开展必要的岗前培训是比赛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进行科学规律的训练和全面的科研攻关是取得优异竞赛成绩的前提条件。因此,全国民运会的开展、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和专业体育人才的培养,增加了我国体育从业的人口,给全民健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

3 民运会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趋势

3.1 促进多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合

我国是一个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国家,众多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因其特殊地域性、封闭性、民族性和宗教性,同时还具有健身性和竞技性等共同特点,成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其功能日益凸显,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载体和交流的媒介。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表现形式、文化底蕴和发展形势不尽相同,却是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寄托。全国民运会的举办带动了各类学校和地区性少数民族体育的交流和传播,对学校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虽然民运会的竞技水平在不断提高,发展规模在不断壮大,但还需要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方面进一步入手,文体交融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内涵的重要特征,项目设置应深挖少数民族文化内涵,避免出现文化冲突,应符合参与民族的实际情况,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长久发展下去。少数民族体育的传承发展需要独特的载体,全国民运会是展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全国民运会的成功举办对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延续少数民族体育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3.2 促进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我国历届全国民运会成功举办的经验,展示出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化发展已步入快车道。通过民运会设置的表演项目和竞技项目,向世人展示了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使人们真正了解了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在大众创新和万众创业的蓝图背景下,全国民运会的举办给举办地营造了投资创业和招商引资的机会。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工作方式的转变,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在不断增加,“体育+旅游”和“旅游+体育”的出行方式逐渐兴起。此外,人们通过全国民运会的举办,对充满神秘色彩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产生向往,为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旅游创造了良机,体验式体育旅游的出行方式成为人们的向往和期盼。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过民运会的竞技与表演的形式,间接或直接地提高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知名度,扩大了关注的人群范围,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具有长远的影响。

3.3 设立校园训练基地成为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民间传承发展与校园创新发展双轨并行。在全国民运会的竞技背景之下,众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竞技性属性日益彰显。少数民族地区为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提高竞技水平,以及能够在全国民运会中获得良好的运动成绩,将少数民族体育通过合作的方式引入学校,与当地的各类学校进行合作,设立校园训练基地。学校传承发展的本质在于挖掘整理和推广少数民族体育,传承与弘扬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提升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竞技水平。通过地区和学校的优势资源合力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扩大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接触面,拓宽了参与群体,增加了少数民族体育的参与人数。全民健身背景下校园的参与加快了少数民族体育设施的建设,设立的少数民族体育校园训练基地,对提高运动竞技水平,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具有长远的意义。校园训练基地的设立和发展极大带动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校园发展,提升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社会竞争力。

4 结语

总而言之,全国民运会经过近70 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竞技和表演的载体。全国民运会对民族团结、文化传承、民族复兴和国家繁荣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同时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和文化为民运会的开展提供了基础和物质保障,二者相互依存。全国民运会的举办成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一方面,我国的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借助历届全国民运会这一大舞台有效传承发展,同时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体育文化的繁荣和全民健身事业的有效推进。另一方面,全国民运会竞赛规则在不断完善更新,对相同竞技项目制定了较为详尽的规则,并且还在持续更新中。完善的竞赛规则规定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过程中的动作、方式、方法、套路等,为避免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向着无差异化的方向发展,应鼓励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结合民族文化正常有序发展,避免盲目跟从,丧失本真。

猜你喜欢

竞技少数民族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青春正激昂 逐梦竞技场
电竞种植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传承 民族 文化
花与竞技少女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