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关系理论建设前瞻

2022-10-31

国际公关 2022年4期
关键词:时尚媒介体系

为进一步推动公共关系学术研究,开展公共关系理论建设,本刊自今年起特开设“学术板块”,按学术论文规范要求刊发公共关系学术论文,特向海内外学者征稿,也欢迎各位老师推荐自己的硕博研究生在此发表论文。此外,每期杂志还将摘编近期已发表在其他学术期刊上的公关论文主要观点,以供大家学习参考。本期选编了五篇学术论文摘要予以刊发。

(责编>王迪、曾琳智)

风险沟通:打造专家—公众共通话语体系

由于公众的风险认知逻辑与科学理性决断的标准不同,政府作为承担风险沟通责任方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它既要对风险有理性科学的判断,也要兼顾大众化的认知与情绪。因此,如何打造一个专家/科学家—政府—公众共通的话语体系,已成为风险沟通实践的重要目标。鉴于政府在风险沟通中的中心地位,机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这一共通话语体系的基石,它能有效缓解民众对风险的恐慌、担心等情绪,提高民众对于政府政策或建议的顺从度,降低风险的负面影响且发挥稳定社会的效果。作为信息的收集以及分发站,媒体的作用亦不可忽视。公众的媒介素养、媒介使用行为与习惯、媒体叙事手法,乃至整个社会的媒介环境,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作用于公众的风险感知。如何发挥媒体的守门人角色,一方面为公众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消息,另一方面为专家/科学家—政府—公众的双向沟通搭建信息桥梁,发挥舆情反馈作用,是新闻传播学者们所应关注的现实问题。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时尚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

时尚传播可以被理解成时尚产业化过程中时尚符合及其意义的全球流动,即时尚物及其符号意义通过其参与主体被生产、提升、神圣化,进而被社会群体竞相消费、体验和效仿的过程。时尚传播的全球化过程往往会推进文化权力的区域化聚合,其所带来的物质性创新、符号意义的扩散以及神圣化,成为国家形象符号化再现、软实力建构和创新型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径。论文认为,时尚品牌的国别化有助于国家形象的符号化再现,时尚权力的区域化有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时尚传播的逐新性有助于创新型国家形象的生成。一国要通过引领时尚话语权达到建构理想国家形象的目标,最根本的是要提升本土时尚产业的符号创衍和传播能力,关键在于该国时尚媒体和意见领袖在全球时尚场域中生产、强化时尚标准和传统的能力。而实现时尚权力的区域化聚合,关键在于蕴含特定情感性、国别性和文化态度的时尚品牌在媒介产品消费无国界化过程中与国际文化形成共识,累积性建构消费者/受众的时尚信念,促使其生成基于国别特征的品牌认同和忠诚度。

作为媒介的音乐:传播中音乐要素的新价值范式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驱动下,我们迎来了多感知通道传播的场景时代。鉴于音乐的情绪及其诱发的情绪对人类的生产和互动产生重要影响,它构成了媒介内容、影响用户体验与传播效果的重要要素。论文认为,在移动场景传播时代,音乐作为一种极具渗透性与情感性的信息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从媒介化视域来看,作为媒介的音乐具有在“微粒化社会”唤起情绪共振的连接功能与形塑场域的结构性功能。其中,音乐共情体验所产生的强弱关系在社会连接中发挥了不同价值:强关系情感从纵向分隔了小众圈层,而弱关系场景从横向凝结了社会共识。所以,在传播中音乐除了作为内容的价值之外,作为媒介的价值日渐凸显。在政治舆论场中,音乐是增强身份认同与鼓舞民众情绪的冲锋号;在跨文化交流中音乐是无国界的通用语言;在经济活动中,用户对音乐情绪的认知与感知会影响行为决策;在健康领域,音乐是必不可少的良药。由此,从媒介化角度认识传播中的音乐要素是对音乐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范式的认知深化与边界拓张。

从北京冬奥会新闻发布看国际传播新变化

2022北京冬奥会国际舆情在筹办期和开赛后呈现出明显变化,赛前,部分国际媒体在固有框架下,炒作“人权”话题,或将正常的话语文本强行与意识形态关联。开赛后,凭借“日常生活”视角,北京冬奥会的国际传播建构起新的叙事体系。开幕式传播以“审美化的日常”冲破意识形态框架,以追求审美认同替代文化认同,打破意识形态差异下的刻板偏见。吉祥物冰墩墩和志愿者传播,以“情感化的日常”丰富核心议题,以情感共鸣带动冬奥会参与者和相关者的身份认同,让赛事相关核心议题冲破“人权”等边缘议题,回归国际舆论场中心。疫情防控传播,以“亲历的日常”展现格局与自信,通过让亲历者发声,以社交媒体中即时、全景的“亲历”展示,塑造更接近于本体的“他者想象”。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体现出大型赛事传播需兼顾宏大叙事与日常视角,既要“站得高”,又要“看得平”。传统媒介对他者的展露与阻隔,在与社交媒体特性充分匹配的审美化、情感化、亲历的日常视角中得以消解,信息杂音、符号误读等国际传播中的难点得以突破。

国际传播:构建中国叙事体系三大关键要素

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短板,不在“故事”,而在“叙事”。论文认为,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三大关键要素包含:叙事逻辑、叙事文本、叙事技巧。叙事逻辑构建的是“道”,属于叙事体系的内核;叙事文本呈现的是“事”,属于叙事体系的骨架;叙事技巧追求的是“术”,属于叙事体系的皮层。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在叙事技巧层面,要在保持中华民族特色、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基础上,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以及信息消费习惯,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和国别特征、具有时代特点和先进理念的表达方式,目标是“吸引人”;在叙事文本层面,要把中国放进世界格局中审视、研究、解读,以“全球中国”的思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目标是“感染人”;在叙事逻辑层面,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构建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共同认知,目标是“打动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需要运用的两种资源。中国视野中的世界,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是构建中国叙事体系需要秉持的两个基本视角。

猜你喜欢

时尚媒介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