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2-10-29沈胜林陈中文宋卫东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质量评价学校

沈胜林,陈中文,宋卫东

(1.黄冈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2.黄冈市实验小学,湖北 黄冈 438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发展问题,坚持把基础教育摆在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 围绕基础教育领域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推动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伴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和教育治理体系的不断推进,我国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规范性日益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基础教育的公平、质量和效益也进一步得到保障和提升。然而,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也逐渐凸显出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教育发展的进程和水平,对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和提升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带来深刻影响。为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基础教育服务国家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功能,必须重视和解决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一、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教育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 在新时代,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上,对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作出新的重大政治论断,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提供了理论依据,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深刻揭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改革和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任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事关国家未来教育发展大计,基础教育发展状况会影响到国家整体教育发展水平。要促进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科学研判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解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性问题。

在教育部召开的“十四五”国家基础教育重大项目计划实施部署工作会议上,怀进鹏部长指出,要科学研判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胸怀“国之大者”,善谋“党之大计”,有效实施基础教育发展提升重大项目计划,准确把握“三段一类”教育的不同阶段性发展需求,推动基础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

由此可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也是体现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根本宗旨和发展本质的深刻论断。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也是深入贯彻党和国家教育发展大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把握了教育的阶段性发展需求,为全面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治理体系的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并提供了根本遵循[1]。

(三)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是系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根本体现。基础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最为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密切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的根本要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集中反映和生动体现,反映了党和国家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穿和展示着深厚的人民情怀。

根据国家教育统计数据,截止2022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72万所,在校生1.58亿人,专任教师1057.1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4%。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的平均数据和规模已居于世界前列,人民群众基本上不再担心“有学上”的问题,而是期待更加优质均衡的高质量基础教育,即“上好学”,因此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二、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进一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结构更合理、质量不断提高、效益产出明显,然而在基础教育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暴露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教育焦虑剧增 我们知道,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最容易产生教育焦虑的时段。“智课教育”最新发布了《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该报告通过网络发起调查,共收集来自全国范围内的有效问卷3205份,通过统计分析、对比验证以及参考外部研究文献等方法得出了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结论,指出了基础教育阶段存在一定程度的教育焦虑。

首先,家长产生了一定教育焦虑。很多家长将教育竞争观念过早地渗透到孩子身上,甚至在孩子的幼儿园教育阶段就开始谋划。据相关报道,现如今幼儿园入学阶段的竞争也很激烈,许多家长要提前一年多就去“登记排队”,以便能进入所谓的优质幼儿园就读,甚至有些家长在孩子一出生后就开始制定“竞争计划”,认为“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定要让孩子上优质幼儿园,从小培养孩子参与竞争的能力。而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很多家长就已经提前瞄准了初中的升学考试,让孩子过早地进入到题海战术阶段,给孩子额外增加作业量,给孩子报各种教育补习班,家长的教育焦虑可见一斑。

其次,学生产生了教育焦虑。在家长过度焦虑的情绪和行动影响之下,学生通常会陷入到过多的作业负荷、过多的培训之中,学生难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自主阅读和思考,过早地陷入到教育焦虑之中,严重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难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与新时代国家所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相矛盾,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很难得到全面提升。正如《中国教育报》刊文指出:“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中小学生负担太重……没有时间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不了解世界、不了解社会,缺乏宽广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创新思维和能力。”[2]可见,当前中小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教育焦虑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再次,教师也产生了一定的教育焦虑。在家长的学业期待和社会的教育竞争意识之下,过度的外在功利性因素也加剧了教师的教育焦虑,教学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有关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就是要教学生更多学科知识,让学生接受更多学科知识的强化训练;对于兴趣班、特长班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趣味活动课则持有消极怠慢的态度,这不利于学校教师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对教师的教学和育人活动产生了一定影响[3]。一份来自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城市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与对策》的调查报告显示,91.6%的教师认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于常人,使教师感到压力”;77.5%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比较大”和“很大”;37.3%的教师表示如果能重新选择职业,自己不会选择当教师这一让人容易焦虑的岗位[4]。《人民日报》刊文指出,教师“负担重身心累”,面临较为严重的教育焦虑。由此可见,在当前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教师产生的教育焦虑问题亦是相当严重的。

(二)教育竞争加剧 首先,教育竞争加剧表现在教育的功利性增强,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陷入繁重学习状态。学生除了完成学校正常学习和作业任务之外,还要承担更多的来自家长和环境的压力,学习任务相对繁重,学生经常性处于疲惫状态,极容易对学习和个人发展产生迷茫。“双减”政策之下,学校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对学生学业的排名排序,但是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生仍然是竭力应对教育竞争,对考试成绩和名次仍然过度关注。

其次,教育竞争加剧还表现在中考的升学竞争异常激烈,中考的升学率普遍偏低。2021年全国中考报名人数为1535万余人,其中的中职学校招生488.99万人,占比32%,而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仅904.95万人,占比59%。数据还显示,2016-2021年这六年期间,全国中考升学率也仅维持在57%左右,我国初中毕业生的总体升学率变动较小,每年均有超四成的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入普通高中。(见图1)

图1 2016-2021年全国初中升普高情况

(三)“五育融合”需进一步推进 首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认识需要提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重分数轻能力、重升学轻培养的现象,离国家所提出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学校、家庭和社会过于关注学生的智育发展,在其他能力的培养方面则偏弱,这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有所偏离的,影响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5]。

其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五育融合”的行动比较缓慢。当前,中小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缺乏对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活动的制度设计和统一的行动规范,学校管理者、教师对日常教学工作之外的全面育人实践还存在诸多困惑,需要进一步增强学校在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上的力度,大力推进“五育融合”,以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和充分地发展。

(四)教育资源配置需进一步优化 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保证,是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石。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待性非常高,因此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和实现社会稳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很大差异。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在教育经费方面,东部基础教育的各项教育经费指标平均是中西部的1-2倍,在各项指标中,教育公用经费差距最大。

其次,城乡之间仍存在较大的教育差距。根据调查资料统计,2021年我国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0%,但是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仍然非常欠缺,仅获得了全部教育投入的23%。从仪器设备值的配比来看,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城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方面,小学生均教学仪器城乡设备值配比为2.9∶1,初中的配比值约13∶2,这显示我国的基础教育投入主要集中于城区,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非常明显。而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等政策的实施,许多农村学校在硬件资源不足的同时,还存在优秀教师外流现象,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问题仍然明显,难以适应新课改理念的有效落实,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制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育人模式改革。

(五)教育质量有待全面提升 教育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基础教育在发展进程中仍然表现出质量不高的问题。我们知道,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既涉及教师的教,也涉及学生的学,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协同作用。基础教育学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切实在提升教育质量上下功夫。而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部分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已影响到了学校的办学声誉以及生源选择,出现了优质的学校“争着上”,普通学校缺乏吸引力,存着严重的生源不足问题,影响到了学校的办学效益,这与建立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存在较大差距。

(六)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有待构建 教育部近日发布《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评价指南》),《评价指南》强调要坚决克服单纯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倾向,不给年级、班级、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不将升学率与教师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挂钩,不公布、不宣传、不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提出要切实发挥教育的科学评价功能这一要求。对照教育部《评价指南》要求,对照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实状况,凸显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首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仍然过于偏重教育评价的选拔性功能,这种取向一定程度上异化了我国基础教育目的,不利于关注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青少年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教育评价除了发挥选拔性功能之外,更应该发挥教育评价的育人和改进功能,切实通过教育评价让基础教育回归到人才培养和科学育人的轨道上来。

其次,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效果不够突出。虽然国家和政府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开展,但教育评价的科学化标准还没有形成,基础教育评价的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还没有得以系统构建。如何以教育信息化建设、大数据建设推进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解决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问题的应对策略

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的期盼,必须认真审视和着力解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缓解人民群众的教育焦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6]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接班人的重要教育阶段。基础教育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办好令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体现,因此要有效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而放到教育当中来看,追求令人民满意的美好的教育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教育领域来看,以前国家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现在则重要的是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必须着眼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切实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积极推进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进而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的期盼。因此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在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缓解人民群众的教育焦虑,为推动基础教育良性优质发展打下基础。

(二)加强教育决策与制度设计,营造基础教育发展的良性氛围 就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长远标准和要求来看,必须要加强教育决策与制度设计,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规划作好统筹安排,营造基础教育发展的良性氛围。具体来说,一是要立足教育发展实际,提升教育决策与制度设计的科学性。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需要,要把优先发展基础教育作为事关地方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出发点,积极推进基础教育管理的科学决策,加强制度性设计,切忌把教育事务变成行政化事务。

二是要提升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决策者的治理能力。基础教育学校的主要管理方还是在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的自主权相对有限,因此在响应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同时,要注重提升多元教育治理主体的专业水准,积极发挥不同主体参与基础教育学校治理的能动性。首先要注重选用懂得教育规律的人担任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决策人员,严格评聘条件,让懂教育的人来管教育,让教育制度和政策的推行具有科学化的基础。其次要注重提升学校管理者的治校决策能力。学校管理的好坏与一个学校的校长等管理人员是分不开的,只有学校的管理人员加强科学决策能力培养,以教育方针和专业伦理为价值导向,深刻洞悉教育本身的规律性,不断反思办学治校的实践过程,积极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才能有效推动基础教育决策的科学化[7]。

三是要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基础教育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改进。具体来看,可以深化基础教育学校与省内外名校合作,加强政策保障,面向全国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与相关的教育教学教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多渠道筹措教育基金,发挥教育基金会作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此外,还要加强学校内部治理建设,包括完善校长和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侧重师德师风和教学质量考评;积极开展教学比武、教学研讨等,提高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与综合素养。

(三)以学生为本,推动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才培养涉及到育人和育才两项任务,是两者有效结合的一种过程。要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积极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具体来说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明确基础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当前我国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教育领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功利化因素,重知识轻能力,影响到了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了错误导向。当下学校的各项评比工作,包括“星级学校”“重点学校”等,更多的是重视是学校的品牌效应,并没有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以学生为本”没有落到实处,这也是基础教育改革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只有把握基础教育发展的规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

二是要明确立德树人建设对于基础教育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奠定知识基础、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阶段。要通过教育来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抓住基础教育阶段的关键期,切实加强德育过程,培养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基础教育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凸显了党和国家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视度。可见,党在教育方针政策的制订上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强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有助于培养跟党走、扎根祖国大地、奉献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

三是优化学生培养过程,以立德树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基础教育改革是国家教育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立德树人意识,这有助于学校管理者、教师明确责任意识,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各项能力,最终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时代新人。

(四)坚持教育公平性原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基础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显著特征。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教育公平。

第一,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积极推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方针,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在公平性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今后一段时间还要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推进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公平。要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着力健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进一步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在落实和推进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上下功夫,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体会到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第二,有效坚持教育公平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既是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公平的更高层次要求。当前要加强基础教育领域有质量的公平,需要抓住关键领域,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差距,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层面的奖助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人民广泛参与、社会积极协同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第三,坚持教育制度规则的公平性。促进教育公平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社会化和系统化工程,要切实推进这一原则,就必须加强教育制度规则的公平性。具体来说,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在制订基础教育方针政策时,要通过一定的科学化的规则程序,征求更为广泛的社会意见,只有多元主体都能参与到基础教育的政策制定过程中,才能有效推进教育公共治理的作用。

当然,坚持教育制度公平,还必须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的进程,坚持用科学的规程维护教育公平,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五)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也是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和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基础教育在学生的人生发展中具有奠基性作用,学校教育质量事关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总体来看,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和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跨越,我国的义务教育已经从根本上实现了全面普及,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和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了对高质量基础教育的根本需求,这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形成了一定矛盾。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持续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各级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学校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9]。

首先,从政府层面要从办学质量和效益出发,积极制定相关的制度措施,提供与基础教育发展相配套的现代化教育资源,积极推动学校创造良好办学效益。政府部门要贯彻质量意识,深刻认识到教育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在推动办学治校上要体现以质量为本。要将治校兴校的理念贯穿到对学校管理的全过程,促进学校在围绕提升教学质量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其次,从学校层面要加强教育管理效率。具体来说,其一是加强学校的教育质量意识。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识到教育质量对于学校长足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计划地提升质量意识,做到有的放矢。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学校管理过程中掺杂了一些功利性因素,教育质量的提升速度缓慢,需要从源头抓起。其二是要采取相应的提质措施。学校教育质量的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加强一定的制度设计,制订好长期、中期和短期提质规划,进而有步骤、有目的、有方法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其三是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要抓牢课堂教学,积极优化教学方式,积极注重学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通过教学质量的改进促进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取得进步。

再次,要采取措施提升学校的治理现代化水平。学校发展需要科学的理念和制度文化,因此要促进全体职工和学生参与学校办学治校过程,以优化学校的管理效能。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班上学生的学习层次和学习需求,充分估计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管理人员也要深入课堂,多方面了解教育教学的效果,做到有监管有反馈,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和育人水平。此外,对于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在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以树立榜样和典型。

最后,还要注重提升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办学特色。只有积极提升学校的办学活力,促进学校科学发展,让学校回归育人之道,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育人水平,才能推进基础教育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六)创新基础教育评价方式,倡导多元评价 党和国家提出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这对于促进教育良性发展和高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基础教育评价方面,要注重教育评价方式的创新,倡导多元评价。具体来说,一是要坚持发展性评价理念,加强政府对基础教育学校的合理监督与评价制度。政府对学校的监督不应该是形式化的检查,而应该是基于教育评价的客观需要,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按照教育评价改革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和正确的质量观,进而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二是要花教育评价方式的设计上考虑结果的运用。基础教育评价的最终导向还是要考虑其对教育改进和学校改进的作用。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督促,即通过评价来督促学校发现问题,改进办学质量,进而提升办学效益。

三是要加强多元评价。基础教育的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既包括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也应该包括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和家长等主体。只有多元主体都能参与到基础教育评价过程中来,才能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从而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来推进评价效果。首先,对于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这一主体,要加强多元参与的政策制定和制度设计,为加强多元评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其次,对于学校管理者,要从学校发展的角度促进其他主体的参与。再次,学校在管理制度上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参与,让他们对学校运行状况、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有一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只有加强多元评价,才能营造有利于学校长足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和氛围,让学校能静心育人,以此才能促进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回归教育的本质[10]。

猜你喜欢

高质量评价学校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学校推介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