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家儿童青少年的行为生活方式、风险感知对抑郁症状的影响

2022-10-27唐瑞殷诚杰赵苗苗高月霞曹欣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居家检出率问卷

唐瑞,殷诚杰,赵苗苗,高月霞,曹欣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流行不仅威胁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居家隔离等防控措施也间接影响到该群体的生活方式及心理健康[1]。采用不同抑郁症状测评量表测得新冠流行期间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0.4%~22.4%[2];同时学生要比成人更容易产生抑郁症状[3]。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是以心境低落、愉快感丧失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易对其学业、生活和成长带来诸多负面影响[4]。新冠疫情期间,潜在的病毒感染风险和广泛实施的居家隔离等防控措施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这对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新的负面影响,或使他们本已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严峻[5]。本研究旨在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探讨其行为生活方式和疫情风险感知对其抑郁症状的影响,为进一步改善疫情居家期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于2020年2月13日至3月25日通过网络调查平台“问卷星”发布调查问卷收集数据。以7~18岁儿童青少年为调查对象,采用雪球抽样技术方法,共收集问卷889份。其中,有效问卷865份,有效回收率为97.30%。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父母文化程度、是否为独生子女等。②行为与生活方式:包括调查对象的每日睡眠、学习和使用电子产品以及关注疫情相关信息的情况与时长等。③疫情风险感知:风险感知是指个体对不利结果的可能性和后果的心理评估[6]。本研究团队设计3条能够反映儿童青少年对新冠疫情风险感知问题,包括“你认为自己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高”、“你认为家人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高”“你认为自己生活的地区发生疫情的可能性高”。调查表采用Likert 5分制,从1分(完全不同意)到5分(完全同意)进行评分,总分15分,分数越高表明疫情的风险感知越强。④抑郁症状:采用国内外已广泛、成熟使用的流调中心用抑郁评定量表儿童版(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for children,CES-DC)。共20题,每题评定1项症状,按照过去7 d内出现相应情况或感觉的频度进行评定;症状存在<1 d者为“极少”,1~2 d为“偶尔”,3~4 d为“经常”,5~7 d为“一直”,采用0~3分4级评分制;第4,8,12,16题为反向评分题;量表总评分为60分,CES-DC总分≥15为存在抑郁症状的截断值[7]。该量表在本研究中信效度良好,Cronbach's α为0.900。

1.2.2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由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于2020年寒假通过微信和朋友圈发布链接,指定由符合本研究年龄要求的儿童青少年(7~18岁)进行填写,其中存在识字和阅读困难的低龄群体(7~10岁)须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答卷。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调查时遵循知情同意、隐私保护及自愿原则,采取匿名形式进行。

1.2.3 质量控制 问卷封面信明确告知本研究的调查目的及调研单位,问卷须在必答条目都答完的情况下才能提交。在收集到的一手资料基础之上,剔除不符合调查对象年龄段、填写问卷时间<1 min以及有明显填答错误的问卷,保证研究数据的可靠性。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抑郁症状检出率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以及行为生活方式的组间差异比较等,采用定性资料的χ2检验;以是否存在抑郁症状作为二分类指标作为因变量,筛选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策略拟合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深入分析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行为生活方式、风险感知对其抑郁症状的影响。以双侧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人口学资料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资料及抑郁检出率比较(例数,%)

2.2 居家儿童青少年疫情抑郁症状检出率 865名调查对象中,255名儿童青少年有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9.4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每天不同睡眠时间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每天睡眠<7 h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最高(54.76%)。另外,不同电子产品使用时长以及关注新冠相关信息时长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不同年龄、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母亲的文化程度、父亲的文化程度以及平均每天学习时间不同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疫情居家期间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多因素分析 将调查对象是否有抑郁症状作为因变量(CES-DC评分≥15赋值为1,CES-DC评分<15赋值为0)。每天关注新冠相关信息时间:1=<1 h,2=1~2 h,3=>2 h;平均每天睡眠时间:1=>10 h,2=7~9 h,3=<7 h;平均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时间:1=<1 h,2=1~2 h,3=2~4 h,4=4~6 h,5=>6 h。在模型1中仅纳入自变量风险感知,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结果显示,新冠疫情风险感知、每天关注新冠相关信息的时间>2 h、每天睡眠时间<7 h是疫情居家期间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P均<0.01)。每天使用电子产品2~4 h是疫情居家期间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P<0.05)。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抑郁症状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儿童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国内一项对144 060名中国中学生的系统综述显示,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24.3%[8]。本调查结果显示,在疫情居家隔离期间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29.48%,略高于上述研究,这可能是与样本的来源、年龄范围、使用的量表及调查对象疫情期间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不同有关。

本研究显示每天使用电子产品2~4 h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这可能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疫情居家期间大部分学校开展了线上授课,张志新等[9]研究表明每天适当的线上学习及必要的师生和同学间的社会支持会使学生的心境状态变得更好。另一个方面是因为适当使用电子产品的社交功能会降低个体的孤独感和抑郁水平[10]。有研究发现社交网络使用(如积极自我呈现、自我表露)能够提升个体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11-12],而且在社交网络使用中获得的线上积极反馈同样也会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和幸福感[13],从而降低了儿童青少年疫情居家期间发生抑郁症状的可能性。

本研究显示每日睡眠时长<7 h是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中指出,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推荐小学生每天睡眠10 h、初中生每天睡眠9 h、高中生每天睡眠8 h[14]。一项关于青少年抑郁症和睡眠的研究表明,睡眠量的减少会增加其患抑郁症的风险[15]。另一项纳入了8 998名青少年被试者的横断面研究显示,睡眠不足与各个年级学生的抑郁症均有关联,而且对高年级学生构成更大风险[16]。因此在儿童青少年居家期间,家长应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其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

本研究发现疫情风险感知是儿童青少年产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对疫情的风险感知往往来自于其每天对新冠疫情相关信息的关注,本研究显示,每日关注疫情>2 h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在我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阶段,儿童青少年每日暴露于每日感染、治疗、传播、病死等方面信息,加剧了他们对新冠病毒的恐惧。加之网络流传一些不实信息,极易使人产生担忧、恐慌、焦虑等情绪问题和心理问题[17]。徐延辉等[18]研究表明,风险感知对城市居民精神健康水平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在面对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时,人们对患病风险的感知会影响其心理和行为。人们感知到风险事件的可能性及严重性越强,其心理状态越消极[19]。儿童青少年是应激事件中的脆弱人群[20],由于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未成熟的时期,更易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面对疫情的暴发,他们更容易出现负面情绪,而过度反应(如恐惧、焦虑等)同时也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心理健康状况变差[21]。

综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与其行为生活方式及其对疫情的风险感知有关。家庭、学校应在疫情居家期间,对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予以充分关注,保证该群体合理作息、睡眠充足;允许该群体在居家期间适当使用互联网社交平台,与学校、老师和同学保持必要的交流;应帮助儿童青少年将对疫情的风险感知维持在适宜水平,增强自我防护行为意愿的同时,避免暴露于对疫情报道的过度恐慌;发现早期抑郁症状后应及时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以减轻儿童青少年因疫情带来的心理不适应。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尚不能证明新冠疫情居家期间行为生活方式、疫情风险感知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因果关系,有待于在新冠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开展持续的研究加以探讨。

猜你喜欢

居家检出率问卷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微生高的往事
问卷网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