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多元路径建构*
——以环太湖地区周铁传统村为例

2022-10-27吴锦绣徐小东张玫英吴正浩

南方建筑 2022年10期
关键词:活态层级村落

吴锦绣,徐小东,张玫英,吴正浩,白 雨

引言

我国地缘辽阔,地域文化、传统村落和民居建筑差异性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帐较多,环境和生态问题也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仍亟待提升。长期以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大多沿用“凝冻式保护”和“片面保护” 的认知观点,在实践中带来不少困难与阻力,效果并不理想[1]。目前传统村落普遍存在日渐破败衰落与空心化、老龄化问题突出的严峻现状。因此,如何摆脱传统的片面化、凝冻式的保护模式,探索适应于传统村落特点的活态化保护利用方式[2-6],促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新的发展和营建紧密结合[7-11]是当下传统村落研究的理论前沿。

近年来,东南大学朱光亚教授团队、王建国院士团队曾对于环太湖地区江苏宜兴市周铁传统村展开长期深入的跟踪研究。本研究依托“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所展开的广泛调研和持续研究,从理论方法层面构建了空间和时间维度相整合的活态化保护利用多元路径,并在实证应用层面以课题组在周铁传统村的示范工程建设为例阐述了活态化保护利用多元路径的实证应用,探索了既具有一定前瞻性又具有实操性的多元路径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方法,有助于使得传统村落获得持续的内生动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空心化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1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相关概念

1.1 “三生”融合与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关系

传统村落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质空间和文化特色。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实践经历了从侧重于生活空间的保护,到侧重于生活、生态空间的保护,再到生活、生态、生产空间并重的保护,即从“一生”保护走向“二生”,进而走向“三生”保护[12]。在前期针对我国传统村落的广泛调研中可以发现:在当下探讨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不能仅仅立足于村落自身的“保”和“用”,而应从整体与系统观点出发,基于“三生”融合视野认知影响传统村落形成和发展的产业状况(生产)、区域自然禀赋(生态)和历史人文与居住状况(生活)三大要素(图1),研究其与活态化保护利用之间整体和动态的关联关系,进而在此基础上构建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多元路径。

图1 “三生”融合与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

1.2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内涵

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一直是建筑学界所关注的问题。国外在理论研究层面,代表性成果有“发展人类学理论”[13]与“遗产动力学理论”[14]等;在技术方法层面,代表性成果主要有“渐进式小规模更新”[15]与“社会动力模型驱动的保护利用”[16]。在建筑层面,活态化利用 (Adaptive Reuse)正式提出是在 1979 年的《巴拉宪章》,宪章将这一概念定义为 “为建筑遗产找到合适的用途 (即容纳新功能),使得该场所的文化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传承和再现,同时对建筑重要结构的改变降到最低限度”[17]。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在传统村落领域,近年来相关研究大都基于一种客观存在和静态保护的认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统村落缺乏活力,村民获得感差的问题。2017年,王建国院士等提出:建筑文化遗产并非静态“凝冻”的事物,倡导保护遗产的多样性和创造的多样性并重[18]。2018年,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乡村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和模式架构需要摆脱原有“静态的”研究视角和保护模式,转向一种“整体的”和“动态的”认识观,最终从“活态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19-22]。

基于前期调研分析,本文中的活态化保护利用体现为系统有序的空间维度的整体保护和时间维度的协同发展的整体系统,既重视“三生”融合视角下传统村落物质空间的整体保护,又重视时间维度下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与传统村落的协同发展,目标是使得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村民日常生活相互促进,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实现传统村落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图2)。

图2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内涵

2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多元路径建构

2.1 传统村落调研与数据分析

课题组从“生产”、“生态”、“生活”三个方面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我国不同地域的传统村落进行了4次集中调研。线上调研主要是文献阅读和案例研究。线下调研主要分4次完成了我国各地共计47个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的调研。第1次调研涵盖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22个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第2次调研对于5个贵州的国家级传统村落进行了详细调研,第3次调研主要对于江浙环太湖地区17个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其中10个传统村落同时也是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展开深入研究,第四次调研主要研究贵州石阡县的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四次调研共回收文件1000余份。

在调研中,课题组基于不同地域传统文化、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显著差异,针对不同级别类型、不同遗存状况、不同现实发展条件与发展潜力的村落特征,采用文献阅读、现场调研实测、多源数据获取结合的方式,梳理目前的研究体系和研究成果,收集相关数据。在现场调研实测中,通过田野调查、重点建筑测绘、村委会调研、调查问卷填写和村民访谈等方式广泛收集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表1)。

表1 传统村落调研数据整理样表

以环太湖地区为例, 在“三生”视角下,通过对17个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调研数据的分析发现,传统村落样本物质空间最具特色的风貌往往存在于三个层级(红色框所示):一是总体格局很有特色且保留完整,例如浙江湖州的义皋村和江苏苏州的陆巷古村,周围的山水环境非常有江南水乡的特点,村落和山水环境关系密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整体格局;二是历史建筑质量高且保存状况好,例如江苏苏州堂里村的仁本堂(省级文保,简称省保)、心远堂(市级文保,简称市保)和容德堂(市级控保,简称市控保)所构成的“三名堂里”成为该村落最主要的特色,苏州陆巷古村不仅总体格局保护完整,而且也是目前江南建筑群体中质量最高、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著名的有村中有明代老街——紫石街,著名建筑有惠和堂(王鏊故居、省保)、遂高堂(省保)、谦和堂(市控保)、粹和堂(市控保);三是建筑室内环境和建造技艺顺应当地的气候特色、生活方式、建造技术和材料形式呈现出非常经济有效又独特的做法。因而在活态化保护利用多元路径的建构中会基于调研分析从传统村落最有特色的“村落整体格局、单体建筑、室内环境”三个层级出发,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

2.2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多元路径建构

基于上述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建构由空间维度的多层级路径和时间维度的历时性路径相结合而成的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多元路径,具体内容如图3所示。多层级路径主要对应于前文活态化保护利用整体系统中空间轴的整体保护,解决物质空间优化的问题,启动传统村落的活态化保护进程,从“村落整体格局、单体建筑、室内环境”三个层级出发系统构建相应的路径和方法;历时性路径主要对应于前文活态化保护利用整体系统中时间轴的协同发展,回应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中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响,按照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分期分步策略渐进实施,然后结合示范工程进行实证应用,对于多元路径进行总结和优化。

图3 传统村落多层级多元路径建构的步骤与内容

2.3 多层级路径

多层级路径主要关注物质空间优化的问题,“村落整体格局、单体建筑、室内环境”三个层级之间的内容各有侧重又相互交织,可以有效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传统村落的吸引力,也可以为产业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载体,进而为传统村落长效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村落空心化的问题。

(1)村落整体层级

村落整体格局层面主要由政府和专业机构主导,综合考虑村落的外部空间的山水环境特色,对山水格局、总体风貌、公共空间、交通及基础设施以及产业状况等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对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进行总体定位,并结合近期、中期和远期相结合的历时性路径确定总体发展策略。

在总体定位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对传统村落整体层面的空间结构、公共空间、居民行为、基础设施、建筑状况等要素进行深入调研和定量分析,由此制定村落环境、公共空间、基础设施、建筑更新、产业规划、公共服务等专项导则,为后续项目的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

(2)建筑单体层级

建筑单体层级通常以居民自发更新的微更新的形式推进,并受到政府和专业人士的指导,其内容由两方面组成:其一,基于前期调研对建筑单体进行综合评价,形成相应的适宜性保护利用策略,并结合历时性路径确定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通过建筑的保护级别、历史价值、建筑技艺、与环境的关系、保存现状以及保护利用价值等因素的梳理和量化分析,根据评价的量化得分形成包括保护优先、传承优先和发展优先在内的多样化策略,用以指导不同类型单体建筑的改造更新措施。

其二,通过建筑调研、测绘与类型化梳理,建立重点建筑结构形式、功能空间、建筑立面和传统技艺构件信息的数据库,对于建筑单体层面的保护更新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并结合示范工程对建筑单体进行系统提升,实现建筑单体空间性能和物理性能的一体化提升,使其更好地为村民当今新的生活需求服务。

(3)室内环境层级

室内环境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回应村落文化传承与村民生活环境改善的需求,通常由居民在符合村落总体和建筑单体层级的各项规定和导则的前提下自发完成,通常也以微更新的形式呈现。针对村民对于健康舒适、安全耐久、设施提升等需求,室内环境层级活态化保护利用以近期、中期和远期相结合的措施推进,逐渐形成传统风貌延续与村民生活环境提升的良性循环。

2.4 历时性路径

历时性路径对应于活态化保护利用整体系统中时间轴的协同发展,用以回应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复杂行与矛盾性,以近期、中期和远期相结合的历时性路径分期分步渐进实施。历时性路径与多层级路径交织配合,共同实现传统村落的渐进更新和长远发展。

无论在村落总体、建筑单体还是在室内环境层级,近期路径主要关注的是在村落发展和居民生活现状基础上针对当今新的需求所进行的补救型提升,从而开启活态化之路;中期则是进行相对全面的物质空间环境提升,并适当加入文化传承的内容,以期促进传统村落物质空间和文化遗产的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远期则体现的是物质空间的综合优化、文化传承与物质空间的发展相辅相成的理想境界。

从“三生”融合发展的视野来看,通过近期在“生活”内容中的物质空间的优化提升开启传统村落的活态化发展之路,可以有效促进“生产”和“生态”内容的进一步融合提升,例如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旅游相关的手工业、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也可以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基础的“大产业”发展,并且使村民从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收获经济利益和文化自信,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提升村落物质空间环境、发掘和传承文化遗产,从而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24,25]。

3 环太湖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实践与应用

3.1 环太湖地区传统村落的特色、问题以及典型案例选取

环太湖地区通常系指以苏州为核心,涵盖无锡和常州,及其下辖的吴江、宜兴、常熟、昆山和太仓等县级市[23],该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历来就是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环太湖地区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水准卓越[26],目前该地区仍存有大量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建筑保存状况相对完好(图4)。但是同时,环太湖地区传统村落也面临着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房屋年久失修、居住环境不佳的问题,加之产业发展动力缺乏、大量年轻人流向城市也使得传统村落落的“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愈发明显,活态化保护利用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

图4 a 环太湖地区著名古镇与景区分布,以及周铁传统村的位置

基于课题组前期长期深入的跟踪研究,以周铁传统村为例对于活态化保护利用的多元路径的应用进行实证研究。周铁传统村是周铁古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中最古老的部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十字河和十字街为主要空间轴线的空间格局(图4)。周铁传统村内建筑保存状况也较好,拥有2处市级文保建筑,1处控保单位和76座历史建筑。周铁传统村的自然环境、空间格局、发展历程和所面临问题在环太湖地区都具有广泛代表性(表1蓝色框)。近年来受到拈花湾2期项目和太湖湖底隧道等周边大的建设项目的促动,周铁的活态化保护利用迎来了重大的契机。

图4 b 周铁古村的总体格局

3.2 村落总体层级的活态化整体定位

课题组基于前期广泛调研和数据分析对周铁传统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要素(地理位置、总体格局、村落历史、民俗文化、建筑风貌、公共空间、交通系统、基础设施以及产业状况等)进行了全面梳理,对于当前的保护利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考量,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政府的发展规划对于周铁传统村活态化保护利用整体策略和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确立了活态化保护利用的总体定位,即:保持居住为主的功能结构,发展基于物质和文化遗产传承发扬的商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逐渐恢复周铁作为居住、商业和文化娱乐一体的复合业态。并提出分近期、中期和远期相结合的分期分步实施的路径(图5),对于周铁传统村的活态化保护利用进行总体指导。

图5 周铁传统村活态化保护利用的总体定位架

然后在总体定位的基础之上对于周铁传统村的公共空间进行研究与专项导则的制定,为村落空间格局中最为重要的南北街、东西街和沿十字河滨水空间区域提出相应的活态化定位于保护利用导则(图6)。

图6 专项导则的制定:十字河沿岸滨水空间活态化设计导则

3.3 建筑单体层级的多样化策略

结合周铁现状建筑的保护级别、建筑价值、保存现状和活态化利用的潜在价值,提建筑分级分类机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单体建筑进行评估。通过专家评估确定了四项指标权重:历史价值(38.74%)、建筑艺术与建造技术(16.53%)、建筑环境相关性(17.02%)、保存现状与活态化利用的潜在价值(27.71%),然后对每栋建筑的四项指标进行打分,加权计算每栋建筑评分,形成了保护建筑、传承建筑和发展建筑的建筑分级分类结果,并针对各种建筑类型提出了多样化的保护策略,制定了各类策略所对应的具体保护利用内容,对相应筑的活态化保护利用进行指导(图7)。经过与现场建筑保护利用案例的比较和验证,已经完成的建筑案例的保护利用方式基本与分级分类评估体系所确定的保护类型与保护策略一致,因而评估体系将用于指导村落中后续的示范工程和其他保护利用实践。

(1)保护建筑(综合评价得分>75分):对应于村中的2处市保建筑以及建筑评价中得分较高的历史建筑,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原样保护:建立档案,对外公布名录,其保护再利用通常由政府主导。如图7中左图所示由政府主导已改造完成的竺西书院就是保护性建筑保护利用方式的典型案例。

(2)传承建筑(综合评价得分50~75分):对应于村中76栋历史建筑中的大多数,实行规划控制管理,鼓励结合现代需要在保护建筑风貌的前提下进行保护与再利用,通常会采取保留或局部保留等方式延续建筑风貌,如图7中政府指导导完成的沿街建筑立面改造和空间更新大多属于这类建筑。

(3)发展建筑(综合评价得分<50分):对应于村中除文保建筑和历史建筑之外面广量大的其他建筑,可在不破坏村落整体风貌的前提下进行较大程度的改造更新设计。如图7中右所示的由村民自发完成的村口民居改造为商业建筑,此类建筑的保护利用通常由村民主导,自发进行,政府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图7 e 发展建筑:村口民居改造为商业建筑

图7 d 传承建筑:沿街民居空间和立面改造

图7 c 保护建筑:竺西书院的保护利用

图7 b 依据村落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筑得分情况(上图为总得分,下图为二级指标得分)

图7 a 周铁传统村沿街建筑保护利用化策略

作为课题示范项目之一的位于位于南北街南侧端头和学前路交口的原供销社被改造为新的党群服务中心(村委会),同时兼做全域旅游咨询中心,是发展类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典型案例。从多元路径建构的视角分析,该建筑改造按照建筑单体层级中期改造路径进行。这是一座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公共建筑,原来做供销社使用。在改造过程中,建筑原有空间格局被基本保留,对建筑结构进行修缮加固,对建筑材料和构造进行了升级,并完善了空间配置,引入卫生间储藏室等辅助空间,进行了建筑设备的更新。改造之后成为供村民和游客共同使用的空间,兼具党群服务中心、村委会以及游客服务中心等多种功能。课题组协助当地有关部门和设计单位完成了沿街立面的优化设计,建筑原有立面形式被基本保留,保持了建筑立面的原有特色,但是在底层引入锈钢板和木材等当代材料,不仅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可以休息交流的座椅,也突出了建筑的公共性和当今的时代特色(图8)。

图8 b 周铁村委会(党群活动中心)立面局部

图8 a 周铁村委会(党群活动中心)改造后效果

3.4 室内环境层级的空间性能和物理性能的一体化提升

室内层级和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往往以由居民按照相关规定以自发更新的形式完成,但是也有一些公房的改造提升需要由政府主导完成。前期调研中发现周铁传统村的民居建筑普遍存在着室内空间狭窄、室内采光通风等物理环境不佳、设备设施不足等问题,无法适应当代生活的需求。以图9左图所示的民居为例,经实测民居卧室白天的照度经测量最高只有20lx,而按照当前的国家居住建筑照明标准的规定,卧室照明的标准值应该是75~100lx。因而在室内环境层级活态化保护利用时主要任务是改善居住环境,借助于空间整合设计以及设备设施的更新实现室内空间性能和物理性能的一体化提升。

在室内环境层级的活态化保护利用应同样采近期、中期和远期相结合的渐进式方法,其具体做法如下:

(1)近期初步提升:主要为居民当前的生活需求服务,在尽量保留原有空间和结构的基础上采取暂时性的补救办法进行的初步提升,其特点是内容简单,投资不多,但是作用时效也相对较短。主要内容包括:建筑修缮和结构加固,建筑物理性能初步提升,优化采光通风设计, 以及进行适当的设备更新。

(2)中期全面提升:在保持建筑当前的功能和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进行的相对全面的提升。主要内容包括:原有建筑的材料和构造进行升级,完善生活空间配置,引入厨卫储藏等辅助空间,建筑物理性能初步提升,以及建筑设备的更新。

(3)远期综合提升:考虑建筑的未来发展,在保护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内部空间进行综合提升,满足当代功能和使用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全面优化室内空间性能,针对新的生活需求整合内部空间;全面提升室内环境物理性能,优化采光通风设计,提升围护结构;全面优化厨、卫、储藏等功能空间和,适当增加新的设备设施。

图9右图所示的案例是由政府主导完成的南北街北侧的一栋危房的改造,这栋建筑原来是民居,属公房,由于年久失修的原因已经濒临倒塌。政府对其进行了远期综合提升,将其从纯居住功能改造为商业和居住复合功能。在保护更新中,保留了原有民居建筑的立面,对原有结构进行了加固和修缮,并对民居的空间布局、功能配置、物理性能和设备设施进行了综合改造提升。经过改造更新之后室内采光性能可以有较大的提升。综合更新改造后近窗处最高照度有150lx,室内平均照度也有59lx,该数值已经比较接近于当前的国家居住建筑照明标准的规定,室内空间的使用舒适度有了明显改善,更能够适应当代人对于舒适度的要求。目前该建筑已由一家茶室承租并经营,实现了活态化保护利用。

图9 b 民居建筑综合更新(改为茶室)之后的效果

图9 a 周铁民居建筑典型室内现状

4 结语与讨论

论文基于前期研究和示范项目的探索,从“三生”融合视野出发,构建空间维度的多层级路径和时间维度的历时性路径相结合的活态化保护利用多元路径,并以环太湖地区周铁传统村为例详细阐述多元路径的实践与应用,得出如下结论:

(1)基于“三生”融合视野,从整体与系统观点出发,认识到影响传统村落形成和发展的产业状况(生产)、区域自然禀赋(生态)和历史人文与居住状况(生活)三大要素与活态化保护利用之间存在着整体和动态的关联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充分协调产业发展、居民生活环境改善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使得传统村落获得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2)揭示了活态化保护利用体现为系统有序的空间维度的整体保护和时间维度的协同发展的整体系统,既重视传统村落物质空间的整体保护,又重视时间维度下非物质文化与传统村落的协同发展,目标是使得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村民日常生活相互促进,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实现传统村落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3)构建了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空间和时间维度相结合的多元路径,由空间维度贯穿于村落总体、建筑单体、室内环境三个层级的多层级路径,以及时间维度由近期、中期远期相结合的历时性路径构成,二者相互交织和促进,共同推进传统村落整体的活态化保护利用,并结合示范工程进行总结优化,提出兼具前瞻性和实操性的设想。

本论文中传统村落时间和空间维度多元路径的构建研究,以及以环太湖地区周铁传统村为例的阐述,将对于我国不同地域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与实践应用走向整体和动态的“活态化”保护利用模式,促进传统村落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致谢:衷心感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伟、王海宁、李海青、彭昌海等教授的支持和帮助;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孔令宇博士生、王希博士生,以及2019级、2020级研究生的努力研究!

图、表来源

图1~3:作者绘制;

图4a:罗琪桓、刘琦绘制;

图4b:吴正浩、李斐、徐欣荣、陈洁颖绘制;

图5: 吴正浩、李斐、徐欣荣、陈洁颖绘制;

图6: 侯扬帆、刘源科、汪宝丽、徐利明绘制;

图7a、7b:吴正浩、李斐、徐欣荣、陈洁颖绘制;

图7c~7e、图8、图9b:吴锦绣拍摄;

图9a:袁玥拍摄;

表1:袁玥、白雨、孔令宇绘制。

猜你喜欢

活态层级村落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活态传承的策略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油画《村落》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