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内涵与发展路径探析

2022-10-26宋华杨雨东

社会观察 2022年2期
关键词:产业链协同供应链

文/宋华 杨雨东

问题提出

现代供应链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态,是实现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对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同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三链均出现在产业政策中,而且随着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三链之间呈现融合的趋势,因此,如何明确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的概念以及三链之间的演进关系,是需要从理论上进行辨析的首要问题。厘清这一问题后,需要进一步探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内涵,明确产业链供应链作为重要的产业组织方式,哪些维度的演进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在此理论探索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回答: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实践现状是什么?在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中面临哪些关键挑战?上述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了解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同当前产业现实基础之间的不匹配,只有全面把握上述内容,才能进一步探索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概念辨析

三者在理论发展过程中呈现相互融合的演进趋势。价值链是任何经济组织形态(包括供应链和产业链)运行的基本要素,只有在创造价值以及开展一系列价值活动的基础上,才能建构供应链和产业链,并实现其持续发展。供应链是推动价值链跨组织形成、构成产业链流程体系的基本组织方式,其通过多组织间的协同合作实现生产运营中各流程的整合,不仅激发了多类价值活动的组合效应,同时推动跨产业、跨地域、跨国家的高质量合作,进而塑造有强竞争力的产业链。产业链作为一种时空维度上整合多产业、多地域的协同分工网络体系,在宏观层级协调各经济部门的资源和能力组织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为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框架体系和制度保障。因此,随着三者在不同层级上的相互融合,各自独特的价值属性、流程属性和时空属性共同构成了新型经济组织形态的内在特征,即产业链供应链作为价值实现、流程协同、时空布局的统一,涵盖了在全产业体系下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消费全流程中的各类价值创造主体与活动,是基于产业供需网络的生态系统。这一界定与现有部分研究保持了一致,即认为产业链供应链是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基于产业分工形成的连贯生产、流通、配送、消费等环节的价值网络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21)。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内涵

现有文献主要从研发创新、价值创造、要素协同、产业安全与韧性、绿色可持续发展等特征维度对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本文则根据Lambert等(1998)提出的供应链“结构—流程—要素”框架,从“网络结构—运营流程—价值要素”三个构成维度对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内涵进行解读。

网络结构是指由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参与主体构成的网络体系以及主体间的关联关系,良好的网络结构有助于促进主体之间的互动协作,从而推动经济状态的递增优化和变迁,因此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网络结构将表现为跨产业和地域、多异质化主体协同共治、松耦合联结的生态系统,它从根本上有别于由传统大型核心企业主导的“中心化、规模化”供应链,也不是单纯拘囿于某一地域范围的产业集群。

运营流程是指基于一定经济技术逻辑进行价值创造的活动集合,没有有效的运营流程,经济体系的效益就难以实现,因此是现代化实现的方式。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在流程维度上应体现为:能通过创新性的组织管理和流程设计在全社会范围内协调各方资源和能力开展协同创新,同时又有足够的流程调整能力应对外部突发风险,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持续稳定运行。

价值要素则是实现现代化的保障和加速器,这些要素促进了各个主体、各个流程以有效的方式开展高效的运作,进而实现经济体系的高质量运行。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反映在价值要素上,是充分激活各类资源和能力促进跨产业、跨组织的协同创新,同时借助数字技术推动跨组织之间快速信任的建立,打造快速响应、高效协同的产业价值创造体系,实现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与低成本运作的均衡。

综上,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是要实现在网络结构、运营流程和价值要素三个维度上的优化,进而达到先进状态,而从传统状态逐步递增优化的这一历程是实现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

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现状及面临挑战

(一)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产业链供应链迅猛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目前,在企业管理中可将ERP的运用归纳为以下三方面:第一,ERP的运用可以为企业战略规划发展目标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支持。第二,ERP的运用对集成化和全球化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ERP的运用进一步完善了企业的管理体系和管理结构,更加严格的控制了企业成本。

其一,各经济门类及产业集群通过不断整合与优化,有效地提升了运营效率和发展质量,特别是在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庞大完善的产业体系。

其二,随着电子商务、物流、采购等业态的不断融合创新发展,我国产业体系从“世界工厂”向供需协同发展方向演进,在需求端也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其三,信息化与数字化促进了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和业态模式的创新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支撑的产业互联网体系。

(二)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现实挑战

尽管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在部分领域已初显优势,但要实现现代化这一发展诉求,还面临以下诸多现实挑战:

一是增值能力不足。从国际分工的参与指数看,我国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机械设备以及科学研发等行业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仍处在中下游(张会清和翟孝强,2018)。特别是在一些高新科技与高端制造领域,尽管贡献度在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明显差距。受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价值链剧烈调整,呈现出区域性和本土化聚集的特征,而这种价值链收缩导致中国同时面临着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和发达国家“高端回流”的竞争压力(黄群慧和倪红福,2020)。

二是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安全性和韧性不足。我国有相当多的产业尚缺乏完整、循环的供应链,因而在面对外部重大风险时,产业各环节维持自身系统稳定、防止断裂和缺失的能力还有待提升。中国工程院在2019年评估了我国26类代表性制造产业的安全性,结果显示仅6类产业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许召元,2019)。在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保护主义抬头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多重影响下,各国更加强调贸易收缩和保护,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开放协作造成重创,也使我国面临更为严峻的“断链”“破链”风险。此外,我国目前尚缺乏完备的国家级供应链安全政策和制度。

三是面临全球产业数字化竞争加速的挑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环节的数字化水平相对于发达经济体还比较滞后,新型基础设施及其配套服务的整体研发和应用水平尚显不足。近年来,在新科技革命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下,全球产业数字化变革的趋势明显加快,以工业互联网为主要塑造形态的产业数字化竞争压力对我国当前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一)宏观层级的举措

宏观层级的重点是为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能在一个高效、有序、安全的政策环境中运行。

其一,需要加强建设与发展以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产业新型基础设施,以及整合性、数字化的物流网络建设。当前,我国需要建构一体化、数字化的大物流体系,即多政府管理部门协同、多类信息联通的智慧物流网络。

其二,需要构建国家层面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韧性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建设需要考虑如下内容:加强政府与产业之间的信息分享和透明化管理;建立综合性、协调化的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产业恢复机制;确立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恢复的公共管理流程;建立综合性的“人”(劳动力保障管理)、“财”(金融政策和服务)、“物”(物流保障)管理体系以及基于重大事件的产业链供应链预警体系。

其三,需要解决数字安全与治理问题。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两大方面的挑战:一是数字垄断;二是数字安全。当前亟须考虑如何完善数字治理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共享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数字的流通和交换。例如,让监管方也成为数字区块链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以及强化数字治理的系统设计和规划,这既体现在网络、系统、平台等体系的管理上,也体现在治理标准规范、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的建设上。

(二)中观层级的举措

中观产业是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的直接抓手,该层面的举措不仅要促进微观企业间的协作和价值共创,还应推动产业体系的供需协同与转型。

其一,推动产业集群升级与产业集群间的协同体系建设。一是要以自发治理为主、公共治理为辅的方式推动形成各环节齐备的产业集群乃至产业生态。二是促进产业集群间的信息交互和协同发展。如果不能建构开放合作的产业网络,这种业态只会走向闭锁,成为产业孤岛,无法产生技术、知识和先进要素的外溢。

其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营规范和标准建设。从产业运营保障体系看,首先要解决的是业务函证电子化。其次,需要实现技术和业务的标准化,即在同一产业网络中,各方主体能够对特定技术的应用、业务单元和业务产品的规范达成一致。再次,需要实现电子函证的可流转化。最后,需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公示平台。该平台的建立能够将运营中的交易状况、产品抵质押情况、相关作业活动等信息全面地展现,从而有利于产业服务化的创新和发展。

其三,融合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多种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各节点、各流程环节的数字化。产业数字化是提高现代产业链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是以数据为基础,以算力为手段,以算法为引擎,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决策优化,让供应链的敏捷化、低成本和强服务实现一体化。

(三)微观层级的举措

微观层级是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原生动力,在这一层级企业等市场主体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形成价值创造模式和连接形态,企业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通过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形成利益共生体系、如何建立企业级供应链安全与预警机制,以及如何强化对企业的供应链服务。

从根本上讲,企业之间应自主通过利益机制来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整合,而不需要公共管理部门等外部主体的过多介入。但在此过程中,公共管理部门应当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一方面,遵循公平交易原则,通过公平市场环境与制度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对一些市场交易行为做出必要的规范和“约束”。例如,要特别防范产业中的大型企业或者垄断平台利用自身优势地位侵占中小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公共管理部门不仅是市场交易体系的“监管者”,更是关键“服务方”,通过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确保各方能在一个有序高效的市场环境中进行经营和合作,从而激发更多主体和资源进行价值创造。

企业还应当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建设供应链安全与预警机制。考虑到单一企业难以应对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和国际贸易环境波动导致的供应链风险,如何建设和发展以产业网络体系为主体基础、新兴技术为实现手段的产业级供应链韧性机制是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特别是如何实现主体间基于治理结构设计和数字技术保障的快速信任和快速响应。

此外,还应重视公共管理部门在推动跨区域、跨产业协调的重要作用,审慎地探讨特殊事件下政企协同的供应链韧性模式创新。可以积极鼓励产业中的服务化模式创新,例如,以新兴技术要素为主要供给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创新以及推动金融要素与实体产业协同发展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

猜你喜欢

产业链协同供应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