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摭探

2022-10-25高爱香

成才之路 2022年2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高爱香

关键词:课程思政;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人才供应水平, 而完善的教育体系可以促进社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满足社会各个领域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重要的教育模块,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人生目标, 对学生正确道德观以及是非观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深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以及流程, 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以此高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健康、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发展规律, 采取科学且规范的心理学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一项教育活动。该项教育模块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关键组成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认知,还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与追求,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因此,积极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另外,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通过实施“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可逐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优秀的人格品质,从而激发出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在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得到增长的同时,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其注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 可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加深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形成健康的心理。另外,课程思政理念的全方位融入, 还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形成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引导的创新型教育模式, 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引导, 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深刻的道德认知、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追求。这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充分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 还能充分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隨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时提升了人才的综合素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其作用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层面, 不仅可以端正学生的思想认知与价值追求,还可以促进教育事业井然有序向前推进。课程思政则属于一项创新性的教育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基于此,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可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以及实效。这不仅可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各个环节以及流程顺利展开,还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构建起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有效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协同进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价值追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2.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教育工作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道德品质成长情况。因此,高职院校可以课程思政理念为载体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改革,从而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作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总体来说,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必要性包含如下几方面内容。

(1)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模块,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可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从而促进社会高质量、高速发展。因此,国家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逐年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心理健康素质的科学培养,高职院校有必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让学生学到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并对自身形成科学且正确的认知。这样,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还能保障教育工作高速前行, 有效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可持续提高人才的综合水平,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从而全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速发展。对于各个领域的建设与发展来说,最关键的一环便是人才,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之间的竞争, 因此人才供应决定了社会发展水平, 社会发展水平也直接取决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足够的人才储备有助于促进社会各个领域高质量、高速发展。因此,加大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投入力度,使之在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储备的同时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确保人才充分契合社会发展需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可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不仅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还可使学生得到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新模式,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引导,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3)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品质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仅可使学生健康茁壮成长,还可使学生以饱满的状态完成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任务。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 摸索全新的教育途径,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基于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四、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加强对各个教育环节以及流程的思考、分析,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科学、完善以及规范性的设计,以此实现课程思政理念的有效融入,逐步形成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样,学生可同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优秀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价值追求、正确的人生信念。总体来讲,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如下。

1.借鉴优秀教育模式

学习与借鉴是持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关键一环。学习优秀的教育模式不仅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改革,还可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持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习、分析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汲取其中的教学经验、教育理念,然后结合本学校学生的成长特点以及心理认知情况构建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并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其中。这样可使整个教学流程以及教育环节更加顺畅,全方位促进学生成长,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2.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康成长,并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因此,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育情况,然后以学生为核心设计、规划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时,教师同样要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共同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与人生追求。另外,教师要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适当运用网络渠道搭建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在学生产生心理波动时第一时间进行心理干预,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成效。

3.推动两种教育的有机融合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使二者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并充分利用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针对学生的兴趣以及思想特点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可基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带给学生沉浸式的课堂体验,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生活化元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以及道德品质教育,以此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形成对学生的全方位、立体化引导,高质量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五、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开展,切实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其中, 教师要对教学工作进行思考、分析, 促进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序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1.强化课程规划,构建心理健康教学标准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是创新性的教育举措,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切实提升教育工作成效。对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强化课程规划,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 从课堂导入、课堂知识讲解、课堂讨论、课堂互动、课堂总结归纳以及课后作业等方面探究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策略, 以此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 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同向进行,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切实提升教育效果。另外,教师还要致力于构建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学标准, 积极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进行评估, 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情况以及心理健康程度, 然后基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规划设计课程,确保心理健康教学工作有条理性、层次感。

2.更新教学理念,丰富心理健康课程内容

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创新。对此,教师要加强对课程思政理念的学习以及分析,明确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支撑条件,深入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理念的优势,致力于发挥二者的合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发展。另外,教师要积极丰富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让学生接触到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 以此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升教育工作实效。在教学中,教师可综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理念,或收集优秀的教育资源,将其制作成微课小视频,让学生学到更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思想政治知识。这样不仅可增强学生的心理认知,还可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3.加强师生互动,更新心理健康教学手段

强化师生互动是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关键性一环。因此,教师要致力于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以此了解、掌握学生的个体化差异,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例如,在心理健康课堂上, 教师可以适当设计师生讨论环节, 将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某一知识点作为讨论主题,师生相互讨论,发表意见,交流看法,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心理认知情况,还可基于学生情况完善后续的课堂教学环节,有效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内容,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改革,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4.注重教学反馈,完善心理健康教学评价

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時要注重教学反馈,并基于教学反馈情况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学评价模式,通过科学的评价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评价过程还能反馈出心理健康教学存在的不足及问题,然后教师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完善。例如,教师可针对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的有效性、学生道德品质成长情况以及心理健康情况等进行科学性的评价,反馈出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后续教学工作进行完善。这可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作用,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井然有序向前推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使之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六、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创新之举。为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深入的研究以及分析,着重探讨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完善课程的设计规划,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效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体策略有:强化课程规划,构建心理健康教学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丰富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加强师生互动,更新心理健康教学手段;注重教学反馈,完善心理健康教学评价。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