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中医证型证素及用药特点文献研究*

2022-10-25贾思锋杨哲昀李会敏左新河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证型检索证候

贾思锋 杨哲昀 李会敏 谢 敏 赵 勇 左新河,△

1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医学院,武汉 430061 2湖北省中医院甲状腺疾病诊疗中心,武汉 430074

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是与甲状腺疾病相关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到遗传、自身免疫、环境等因素[1]。目前较为认可的是“共同抗原”学说,即眶后的成纤维细胞和脂肪细胞表面存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为TAO和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的共同抗原,可被促甲状腺激素识别,从而引发免疫损伤。其患病率为90~300/10万[2],男女患病比例为1∶(6~7),好发于40~60岁[3]。TAO患者多因眼球突出就诊,可有眼睑退缩、眼球运动障碍、球结膜水肿、眼部胀痛、干涩、流泪等不适,更甚者出现角膜溃疡,复视及失明。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治疗方案主要为大剂量激素冲击和球后放疗[4],不良反应较多,收效欠佳。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TAO的报道逐渐增多,但目前尚无公认的TAO中医诊疗方案。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TAO辨证论治的相关文献,对TAO的中医辨证分型、证素及用药特点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文献检索以电子检索为主,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关于TAO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研究文献,整理后纳入分析。检索方式为:进入CNKI检索页面,选择高级检索选项,分别输入主题词为“甲状腺相关眼病”或“TAO”或“Graves眼病”包含“中医”或“辨证分型”或“辨证论治”或“证型”或“证候”,检索期限为2000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其余均设为默认,通过阅读文献摘要及全文再次筛选出符合本研究的文献。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诊断明确,所有纳入患者均符合TAO的诊断;②不伴有其他疾病及严重并发症;③临床研究文献病例数≥20例。

排除标准:①并非以TAO为主要疾病进行的辨证论治;②数据相同的临床研究文献;③非临床研究文献或病例数过少。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由双人双机采取同一标准检索符合TAO患者的辨证论治临床研究文献,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分别录入文献所涉及的病例数量、证型、病因及用药信息等。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对证型进行归纳整理,如“痰凝血瘀证”“痰结血瘀证”“痰瘀阻络证”统一规范为“痰瘀阻络证”。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和《中药学(第十版)》对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如“浙贝”规范为“浙贝母”,“山萸肉”规范为“山茱萸”等。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对文献中所涉及的证型、证素、药物组成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最初检索出306篇文献。通过筛选,本次研究共纳入24篇文献,收集到1509例TA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2 证型虚实情况

据统计,纳入病例中实证有773例,占比51.23%;虚证有377例,占比24.98%;虚实夹杂证有359例,占比23.79%。见图1。

图1 TAO证型虚实占比结果

2.3 常见中医证型

据汇总分析,TAO常见中医证型大致分为20类,频次前5的证型依次为肝火亢盛证、阳气亏虚+痰瘀阻滞证、肾阴亏虚证、气阴两虚证、痰瘀阻络证。其中肝火亢盛证病例占比最高,为35.59%。见表1。

表1 TAO常见中医证型

2.4 中医证素频次

将统计所得的20种证型进行整理分析,共得到:①6个病位类证候要素,累计频次1361次,频次前3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依次为肝(770次,56.58%)、脾(283次,20.79%)、肾(210次,15.43%),具体结果见图2;②9个病性类证候要素,累计频次2346次,频次前3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依次为火热(640次,27.28%)、痰(393次,16.75%)、阴虚(379次,16.16%),具体结果见图3。

图2 病位类证候要素频次图

图3 病性类证候要素频次图

2.5 常见中药的使用特点

根据24篇文献所涉及的中药处方,统计分析后得出TAO常用中药以清热药为主,用药频次最高的药物依次为夏枯草、黄芪、黄芩,药物常用剂量分别为15~30 g、20~30 g、10~15 g。见表2。

表2 TAO常用中药的类别及代表药物

3 讨论

TAO在中医归属于“鹘眼凝睛”“状如鱼胞”“鱼睛不夜”等范畴,由于其现代医学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西医治疗手段有限,属于临床上常见且治疗棘手的甲状腺外疾病。中医学认为TAO发病与外感邪气、内伤情志、禀赋不足以及饮食水土等因素相关。《诸病源候论》中记载:“凡人风热痰饮,渍于脏腑,阴阳不和,肝气蕴积生热,热冲于目,使目睛疼痛,热气冲击其珠子,故令脱出。”指出本病的发生与外感邪气有关。明代王肯堂在《政治准绳·杂病》中也肯定了外感邪气在本病中的重要作用,谓其:“风热壅阻,诸络涩滞,目欲爆出矣。”后代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补充提出了情志、体质和环境等致病因素。通过研究近20年的相关文献发现,TAO患者以实证居多,占51.23%,虚证、虚实夹杂证占比大致相仿。中医辨证证型排名前5的依次为肝火亢盛证、阳气亏虚+痰瘀阻滞证、肾阴亏虚证、气阴两虚证、痰瘀阻络证,比较少见的有水湿停目证、痰热内盛证等。可见不同医家思想多元,但气、火、痰、瘀的病理机制为多数医家所认可。陆芝兰教授[5]认为TAO临床上多以肝火亢盛证为主,主要病理因素责之火、痰、瘀三者。吕树泉教授[6]认为TAO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发病之内在基础,气机郁滞为发病之关键病理变化,随着疾病的进展而成痰瘀互结证。左新河教授[7]强调TAO的发生还与络病息息相关,主要病机为痰、火、湿、瘀、毒停聚络脉,采用逐瘀通络、化痰通络、利湿通络、解毒通络等方法治疗本病。刘喜明教授[8]在临床上则采用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局部辨证主要辨突眼部位、轻重及有无渗出,整体辨证主要辨心肝火旺、肝胆湿热、肝肾阴虚、痰瘀结目及水湿停目。

本研究显示TAO病位类证候要素主要集中在肝、脾、肾,三者构成比之和占总体92.80%,病性类证候要素主要为火热、痰、阴虚、血瘀、气虚,其构成比之和占总体84.19%。根据证素结果进行分析发现,TAO病本在肝,肝司疏泄以调气机,主藏血以养肝目,若“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肝火灼目,濡养不及,则目赤肿痛,畏光流泪;火热相搏,灼烧津液为痰,则眼球突出;或肝气不舒,木亢乘土,影响脾运,脾虚运化水湿不利,聚而成痰,气滞痰阻于目,则胞睑水肿。又平素体虚,肾水不足,阴不敛阳,肝阳上亢,则目赤肿痛;或病缠延日久,耗气伤阴,气虚无以推动血行,致痰瘀滞留肝窍,则目突难消。除此之外,本次研究还收集到相对较为少见的病性类证候要素如毒、阳虚等,体现了当代医家对本病病机辨证的认识同中有异,呈现出思想多元化的特点。

据中药处方数据统计的结果,本病常用中药种类覆盖较为全面,其中以清热药(夏枯草、黄芩、赤芍等)、补虚药(黄芪、白术、白芍等)、利水渗湿药(茯苓、防己、车前子等)、止咳化痰药(浙贝母、半夏等)为主,针对火热、痰、阴虚等关键病因病机治疗,正符合了TAO多因肝火亢盛、脾虚失健、肾阴亏虚等致病的特点。夏枯草性寒,味辛苦,入肝、胆经,有清肝泻火、散结消肿、明目之效。相关药理学研究表明,夏枯草有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等作用,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9]。有学者进一步研究发现,夏枯草对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17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借此改善了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淋巴细胞的损伤[10]。黄芩性寒,味苦,入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效。黄芩中有效成分主要为为黄酮类化合物,张倩等[11]研究发现黄芩素可以显著抑制IL-6和TNF-α的释放,同时伴有良好的剂量依赖性。黄芪性微温,味甘,入脾、肺经,为补中益气要药,素有“东北小人参”之称。相关药理研究发现黄芪多糖可以通过调控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信号转导通路降低IL-6、TNF-α等因子的含量,从而发挥抗炎作用[12]。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经,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效。石晶等[13]观察白芍对斜视性弱视模型猫的治疗作用时发现,白芍可以提高视皮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表达,加强视皮质的神经元突触兴奋性,从而治疗斜视性弱视。茯苓性平,味甘、淡,能健脾宁心、利水渗湿,相关药理研究表明茯苓多糖可以通过升高Treg并降低Th17细胞的比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同时还能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发挥抗炎作用[14]。仲景常用茯苓配半夏以发挥渗利痰浊的作用,茯苓淡渗利湿,半夏温燥化湿,二者配伍,相须而用,不论痰之虚实,均可驱逐[15]。现代药理学研究还发现,半夏生物碱与糖皮质激素作用相似,对炎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6]。浙贝母性寒,味大苦,长于化痰散结;其主要成分包括甾醇类生物碱、淀粉和皂苷,相关药理研究已证实贝母碱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TAO患者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且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17]。

4 问题与展望

当今,医学界已愈发重视TAO及其伴随的一系列症状对患者躯体及心理上所带来的伤害,但现有的治疗方案在安全性和适用性方面均存在一定缺陷。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核心病机为肝火上冲眼目,病位在肝,涉及脾肾,治疗上多以清肝泻火、利水渗湿、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等法为主,结合患者不同阶段出现的症状临证加减为辅。本研究试图通过文献研究总结TAO的中医辨证及用药特点,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缺乏大样本的病例数;部分病例分型不明,或有一定程度上的重合;部分研究对同一证型纳入标准不一致等。推测其原因有:关于中医药治疗TAO文献大多集中在名家经验,缺乏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文献;各医家认识不一,尚无统一的中医诊疗标准,使得研究结果精确度略显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开展更多、更细致的临床研究工作,以期进一步完善TAO的中医药诊疗思路。

猜你喜欢

证型检索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
痔病症状发作诱发因素的对照研究及其与中医证型相关性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