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金矿矿床类型、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2022-10-22韦安伟周伟金梁标志

矿产与地质 2022年3期
关键词:石英金矿矿床

韦安伟,周伟金,梁标志,农 刚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广西 南宁 530023)

0 引言

前人对广西金矿的地质特征、矿床类型及找矿前景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1-3],特别是对右江盆地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大瑶山地区金矿、桂北地区金矿及龙山矿田金矿有较为深入的研究[4-8]。笔者近年来通过编撰《广西矿产地质志·贵金属矿志》[9],对广西金矿矿床类型、成矿规律作了全面的总结,并提出今后广西金矿的找矿方向。

1 金矿床类型

广西金矿矿床类型较多,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成矿作用,大致划分为微细粒浸染型、破碎带蚀变岩型、含金石英脉型、火山—次火山岩型、矽卡岩型、砂矿型等6种金矿类型。

1.1 微细粒浸染型金矿

该类型金矿主要分布于桂西地区,根据矿体的赋矿地层、控矿构造及分布产出特征,可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类是围绕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分布,其赋矿层位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以及印支期辉绿岩,其中以三叠系百逢组为主要赋矿层,矿体呈脉状、似层状、透镜状。根据矿体产出特征又可划分四种类型:一是矿体产于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断裂接触带外侧附近碎屑岩中,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之间的断裂为导矿构造,碎屑岩中的次级断裂破碎带为容矿构造,以金牙金矿(图1)、明山金矿为代表;二是矿体产于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之间的断裂接触带中,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之间的断裂破碎带既是导矿构造,也是容矿构造,以高龙金矿为代表;三是矿体产于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面中的矿床(不整合面多叠加有后期断裂),以隆或金矿为代表;四是矿体产于碳酸盐岩与加里东期辉绿岩之间的断裂破碎带中的矿床,辉绿岩为主要含矿岩性,以龙川金矿为代表。

二类是矿体产于北泗组火山熔岩与碳酸盐岩的断裂接触带以及接触带附近火山熔岩中的断裂破碎带中,其含矿岩性为火山熔岩,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出,以凭祥市龙塘金矿为代表。

三类是矿体产于白垩系新地层断裂破碎带中,其含矿岩性为白垩系碎屑岩,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出,矿石类型为硅化碎裂岩、压碎岩、角砾岩型氧化矿石,以横县南乡金矿为代表。

1.2 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

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脆性断裂、韧-脆性断裂),成矿方式以充填成矿为主,矿体产于断裂破碎带中,呈脉状、透镜状产出,含矿岩石主要为矿化蚀变的碎裂岩、压碎岩、构造角砾岩,矿体与围岩界线多模糊不清。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按赋矿地层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产于碎屑岩类地层破碎蚀变带中的金矿床,以贺州市龙水金矿为代表;二是产于变质岩(天堂山岩群、云开群、加里东期变质岩)以及各时代侵入岩断裂破碎带中的金矿床,以贺州张公岭金银铅锌矿、北流市石窝金银矿为代表。

1.3 含金石英脉型金矿

含金石英脉型金矿赋矿层位主要为寒武系、震旦系,金矿物、含金硫化物分布于石英脉中,矿体由石英脉或石英细脉带构成,呈脉状、透镜状,与围岩界线清晰。以藤县桃花金矿(图2)、昭平古袍金矿为代表。石英脉型金矿以断裂构造为储矿构造,断裂的性质对金的富集起很大作用,张扭性断裂连续性较好,形成的矿体厚度大、品位较高。

另外,广西存在1处含金方解石脉型金矿(田阳叫曼金矿),金矿物或含金硫化物分布于方解石脉中,矿体由方解石脉或方解石细脉带构成,呈脉状、囊状,与围岩界线清晰,赋矿层位为石炭系、二叠系碳酸盐岩。

1.4 火山-次火山岩型金矿

矿体产于火山—次火山岩中的蚀变破碎带,以贵港市龙头山金矿为代表(图3)。由火山—次火山岩型和砂泥质压碎岩型两种金矿化类型构成,受次火山机构及断裂破碎带控制,呈脉状、透镜体状产出,沿走向、倾向均有膨大、狭缩、分支复合及尖灭再现现象。火山岩型金矿主要赋存于火山岩体边部角砾熔岩、流纹斑岩、凝灰角砾岩中;砂泥质压碎岩型金矿赋存于火山—次火山岩体外接触带泥盆系中的断裂破碎带。

1.5 矽卡岩型金矿

该类型金矿含矿岩性为矽卡岩或角岩,以横县新圩金矿为代表。矿体产于岩体外接触带的断裂破碎带、层间破碎带(虚脱带)中,受岩体和地层双重控制,热液蚀变形成的矽卡岩带为赋矿层位,矿体呈脉状、似层状产出。

1.6 砂矿型金矿

砂矿型金矿床俗称砂金,是原生金矿床中的金矿物在地表营力作用下发生分离,并经过搬运重新沉积富集而形成的矿床,其成因类型主要有冲积型、冲洪积型、坡积型、溶洞堆积型,以藤县桃花砂金矿、上林水台砂金矿为代表。

2 矿床空间分布

广西金矿床分布具有既分散又相对集中的特点,金矿床受所在地质构造背景控制,其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空间分布可划分为6个成矿集中区(图4):桂西矿集区、桂西南矿集区、桂东矿集区、桂东南矿集区、桂北矿集区、桂中矿集区。

2.1 桂西矿集区

该矿集区金矿是滇黔桂“金三角”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重要的金成矿区。该区主干构造为NW—NWW向右江深大断裂带及右江复式向斜。矿床类型为金牙式微细浸染型金矿,矿体或产于地层不整合面(沉积间断面)中,多呈层状、似层状矿体;或产于沉积间断面之上的百逢组岩层中,呈脉状、锥状或囊状;或产于辉绿岩体内或内接触带附近的断裂破碎带中,多呈脉状、透镜状成群出现。

2.2 桂西南矿集区

该矿集区金矿位于凭祥—大黎深断裂带旁侧次级断裂破碎带,凭祥—大黎深断裂控制早三叠世火山岩的喷发及其后期热液成矿作用,次级 NE 向及 NNE 向的高角度压扭性逆冲断裂和少数张性正断裂是金矿的控矿断裂。矿床类型为龙塘式微细浸染型金矿。金矿主要赋存于下三叠统北泗组火山熔岩与二叠系碳酸盐岩的断裂接触带以及接触带附近火山熔岩中的断裂破碎带中,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及似层状产出。

2.3 桂东矿集区

该矿集区金矿位于大瑶山EW向构造隆起带上,区内寒武系含金丰度高,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有利;区域上断裂以NE—NNE向为主,次级断裂以NW向发育,近EW向构造多为隐伏构造;加里东期至燕山期酸性、中酸性岩浆岩较为发育,为复式岩体,金矿床与中酸性、酸性复式花岗闪长岩体有较密切的时空关系。矿床类型以破碎带蚀变岩型为主,次为石英脉型及砂矿型金矿。矿体产于断裂破碎带或层间破碎带,呈脉状、透镜状、似层状产出。

2.4 桂东南矿集区

该矿集区金矿位于云开隆起区的博白—岑溪深大断裂带旁侧之边缘拗陷中,受挤压破碎带、糜棱岩带、片理化带等控制,沿断裂带发现多处含金硅化带或糜棱岩带,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出。矿床类型以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为主,石英脉型次之。

2.5 桂北矿集区

该矿集区金矿床分布于龙胜、兴安一带,位于扬子陆块南缘与华南褶皱带的交汇部位,从晚元古代—中新生代经受了长期多次的构造活动,为桂北金矿的形成提供了地质条件。矿床类型以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为主,石英脉型次之。

2.6 桂中矿集区

该矿集区金矿床分布于贵港、横县、宾阳等地,位于大瑶山凸起南西端,属大明山—镇龙山—莲花山弧形构造带,主要构造为近EW向紧密线状复式褶皱和一些轴向断裂,SN、NW、NE向次级断裂较为发育,岩浆岩为燕山期中酸性、酸性花岗岩。矿床类型有次火山岩-斑岩型、微细粒浸染型、矽卡岩型、破碎带蚀变岩型等4种。

3 成矿规律

3.1 控矿地质特征

1)地层与金矿成矿的关系。广西金矿赋矿层位众多,从寒武系到白垩系,各时代地层均有金矿床分布。以寒武系中金矿最多,占比29.09%,其次为三叠系,占比26.82%,第三为泥盆系,占比12.72%。其他层位金矿床数量相对较少,占比0.45%~4.55%。①寒武系中主要发育含金石英脉型、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其岩石含金初始丰度值普遍较高,桂东地区金矿成矿地质特征研究(1997)显示,寒武系金丰度值平均为4.31×10-9,高于地壳丰度值,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②三叠系是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的重要含金地层,尤以中三叠统百逢组分布的金矿床数最多,高龙、金牙、那比、林旺、明山、逻楼等金矿床均产于百蓬组;③泥盆系分布的金矿床类型较多,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破碎带蚀变岩型、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在该层位均有产出,龙头山火山—次火山岩型金矿部分矿体产于莲花山组与次火山岩的内外接触带。

2)构造对金矿床(矿体)控制作用。广西构造演化大致可划分中元古代—早古生代古华南洋发展、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大陆发展、晚三叠世—第四纪活动陆缘发展三个演化阶段,经历了数次规模不一的构造运动。特殊的大地构造演化背景造就了广西金矿多成因、多类型、多期次和成矿物质多来源的特点。断裂、褶皱构造是金矿床主要控制因素:①区域性深大断裂、褶皱构造控制了金矿床总体空间分布,尤其是深大断裂不仅具有控相控岩作用,也是主要导矿构造,部分地段也是容矿构造。如大瑶山复背斜中的系列金矿床、沿凭祥—大黎深大断裂带及其两侧分布的金矿床、桂西地区围绕穹窿构造分布的金矿床等。②次级断裂破碎带、层间破碎带、褶皱虚脱带以及叠加断裂的地层不整合接触面是金矿体主要赋存场所,直接控制金矿体的产出及其规模、形态产状等特征,如断裂破碎带控制的桃花金矿、古袍金矿、张公岭金矿等,褶皱扬起或倾伏端、枢纽转折部位形成的金牙金矿、高龙金矿、世加、逻楼金矿等。③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是有利的成矿空间,如龙水金矿、新圩金矿产于岩体与围岩的外接触带,贺州茅和洞矽卡岩型金矿、桂西地区与辉绿岩有关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均产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昭平大王顶金矿、苍梧金山顶金矿产于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

3)岩浆岩与金矿成矿的关系。广西金矿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存在成因上的联系,尤其与燕山期岩浆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岩浆活动对金矿床形成除了提供热动力源外,还提供了部分金成矿物质及挥发组分,促使金的活化、迁移富集成矿。如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有关的石英脉型、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古袍金矿);与华力西期—印支期基性岩有关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龙川金矿、世加金矿);与华力西—燕山期岩体有关的破碎带蚀变岩型、接触交代型金矿(龙水金矿、山花金矿、新圩金矿);以及燕山期次火山-斑岩型金矿(龙头山金矿)。

3.2 成矿时代特征

广西金矿形成的时代从早到晚有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图5),既有成矿期次多、时间跨度长的特点,又有集中爆发形成的特征,燕山期是主成矿时代,加里东期、印支期、喜山期形成的金矿床相对少。

1)燕山期形成的矿床最多,占总数的90.06%,又以燕山早期为主,矿床类型主要有微细粒浸染型、破碎带蚀变岩型、含金石英脉型等,大、中型金矿床也集中在该时期形成。该时期金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岩石圈伸展-岩浆活动有关,桂东地区主要形成与燕山早期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矿床类型以含金石英脉型为主,次为破碎带蚀变岩型、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桂东南地区主要形成与燕山晚期(白垩纪)岩浆活动有关的金矿床,以破碎带蚀变岩型为主,含金石英脉型次之;桂中武鸣、宾阳、横县、贵港地区,形成与燕山晚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金矿床,矿床类型有破碎带蚀变岩型、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含金石英脉型、火山—次火山岩型;桂西地区少部分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也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

2)加里东期形成的矿床主要为含金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形成的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主要分布于桂北地区、桂东贺州地区。

3)印支期形成的矿床主要为破碎带蚀变岩型和含金方解石脉型,矿床规模均为小型,分布于桂中鹿寨至临桂地区和桂西田阳一带。

4)第四纪成矿作用表现为对原生矿床的改造上,一是矿床地表浅部受氧化作用,金矿物进一步富集,形成较原生矿品位更高的氧化矿,以桂西地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表现最明显;二是含金石英脉型、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体在地表营力作用下产生破碎分离,金矿物经过搬运再沉积富集,形成砂金矿床。

广西金矿的形成具有多期性,时间跨度大,大部分矿床经历了原始矿源层形成到热液成矿再到地表氧化次生富集的三个成矿时期,如金牙金矿、高龙金矿等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印支期(三叠纪)为矿源层形成时期,燕山期(侏罗纪、白垩纪)为热液主成矿期,喜山期(第四纪)形成地表氧化矿体;桂东地区古袍、桃花金矿,加里东期为矿源层形成时期,燕山期为热液主成矿期。

3.3 矿化特征

金矿体形态多受区内构造影响,呈似层状、透镜状,沿走向平行展布,且矿体形态与产状严格受断裂破碎带控制。与金成矿作用有关的热液蚀变主要有硅化和黄铁矿化,自然金或含金矿物多与黄铁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辉锑矿等金属硫化物以及石英共生,金大部分以粒间金、裂隙金的形式赋存与上述矿物中。硅化、黄铁矿化、辉锑矿化蚀变是金矿最主要的直接找矿标志。

4 找矿方向

根据前已述及的广西金矿成矿地质条件、矿床类型、时空分布特征等,结合近年来金矿勘查成果,提出了7处金矿找矿远景区。

4.1 高龙金矿找矿远景区

矿区主体构造为高龙穹隆,矿体主要分布于中三叠统百逢组细碎屑岩与中二叠统碳酸盐岩之间的断裂接触带,明显受断裂、褶皱构造控制,矿床成因类型为浅成中—低温热液微细粒浸染型金矿。隆起边缘多个矿源层中的金,经过多次规模较大的、基底断裂矿液泵驱动的下渗雨水冷浸淋滤、上涌热液热萃取循环,在低压扩容褶皱断裂构造系统有利层位岩性部位,先后通过渗透扩散、溶蚀交代、中和还原、沉淀聚集叠加在三叠系百逢组矿源层成矿。该区已发现的鸡公岩矿段、龙显和龙爱矿段、猫山和金龙山矿段等,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潜力较大。

4.2 乐业背斜金矿找矿远景区

位于滇黔桂“金三角”区,是乐业晚古生代孤立碳酸盐与三叠纪深水盆地的过渡地段,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产出的重要构造部位。金矿体受背斜核部及断层断裂带控制,主要呈脉状、板状产于中三叠统百逢组中。该区已发现岩旦金矿、林旺金矿等中型矿床,找矿潜力较大。

4.3 金牙-明山金矿找矿远景区

位于西林—百色断褶带北东侧、凌云隆起区东侧边缘的巴合背斜东翼金牙鼻状构造倾伏端。百逢组为主要赋矿层位,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主要构造线方向为NNW向,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容矿空间,控制了矿体的形成和分布;局部地区出露燕山期酸性侵入岩。现有金牙、明山等大型矿床,中小型矿床多处,成矿条件较为有利,深部原生金矿有较大找矿空间。

4.4 隆林金矿找矿远景区

处于滇黔桂“金三角”区,位于南华准地台右江再生地槽桂西坳陷西林—百色断褶带,分布有安然背斜、隆或背斜、德峨背斜及蛇场背斜等,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及泥盆系、二叠系、三叠系等,二叠纪辉绿岩发育。金矿体多赋存于沉积间断面或百逢组硅化褐铁矿化石英细砂岩、粉砂岩及构造角砾岩中。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强度大,Au元素异常与断裂破碎带关系密切。从区域地质构造、古地热场、地层岩性、化探异常等分析,该区金成矿条件十分有利,是寻找金矿的有利地区。

4.5 昭平-平南金多金属找矿远景区

位于大瑶山一带,主要发育震旦系和寒武系,含Au丰度值较高,为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且受深大断裂及大瑶山复式背斜控制,岩浆活动频繁,主要出露有加里东—燕山期的酸性和中性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现有古袍、大王顶金矿等,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寻找石英脉型金矿及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的有利远景区。

4.6 龙水-张公岭金银多金属找矿远景区

位于桂东—粤西云开加里东褶皱带北西缘,大瑶山凸起东部,是广西重要的金、银多金属成矿区(带)之一。出露地层以震旦系和寒武系为主,为主要赋矿层位;基底构造呈NW向或向西凸的弧形,控制了鹰阳关复式倒转背斜和大宁花岗闪长岩体的空间分布;盖层构造以NE、NNE或近SN向断裂构造为主,属博白—岑溪深大断裂的北延部分,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一并控制本区金银多金属矿带的展布;岩浆岩活动强烈,元古代以海底火山喷溢为主,在鹰阳关一带形成一套火山碎屑-细碧角斑岩含铁建造,加里东期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形成大宁与永和花岗闪长岩基,是本区金银多金属矿的重要赋矿岩石。区内主要有贺州张公岭、龙水、冷水冲等金矿床,矿床类型主要为破碎带蚀变岩型。该区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动力条件较好,现有矿床深部及外围具备很好的找矿潜力。

4.7 龙山矿田金多金属找矿远景区

位于龙山鼻状复背斜倾没端,是大瑶山凸起金多金属成矿带中金矿重要富集区。断裂、褶皱发育,岩浆活动强烈,与此相联系的成矿作用十分活跃,金、银、铅、锌等矿产矿化类型多样,矿床类型为次火岩型-斑岩型及构造破碎蚀变岩型,成矿与燕山期酸性—中酸性浅成岩和火山岩及断裂构造有关。区内已发现有龙头山金矿、福六岭金矿、山花金矿、白沙金矿等矿床。由于众多矿区仅对浅部矿体进行了勘查,对深部并未能有效控制,矿体深部延伸未圈闭,深部仍有较大的找矿空间。

5 结论与认识

1)广西金矿床主要受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因素控制。地层含金丰度高,为成矿提供物质来源,尤以寒武系、三叠系为主;软硬相间的岩性组合易产生滑脱、虚脱,为成矿提供就位空间;断裂破碎带、层间破碎带、褶皱虚脱带以及地层不整合接触面是金矿体主要赋存场所,直接控制矿体的产出及其规模、形态产状等,是最有利的成矿部位;岩浆活动为金矿成矿提供了热能、动能、成矿流体、成矿物质。

2)广西金矿分布具有既分散又相对集中的特点,矿床受所在地质构造背景控制,其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矿床类型中,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分布于桂西南盘江—右江裂谷盆地、富宁—那坡陆缘沉降带、十万大山断陷盆地构造单元;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分布于桂南、桂东南钦防结合带、罗霄—云开弧盆系、桂东大瑶山陆缘沉降带及龙胜陆缘裂谷等构造单元;含金石英脉型金矿主要分布于桂东大瑶山陆缘沉降带构造单元。

3)提出了7处金矿找矿远景区,其中桂西地区自早中三叠世在特提斯构造域控制下,出现弧后扩张,堆积了巨厚以复理石-类复理石建造为主的沉积建造,导致花岗岩及其矿化产物被隐蔽其下,桂西地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主要以近地表氧化矿石为主,深部原生矿石较少。因此,在桂西隆林—乐业—金牙—高龙等地区金矿勘查中,应加强深部原生金矿找矿工作。

猜你喜欢

石英金矿矿床
洗碗机是金矿 还是冰山
气球上的五星期(九) 光束与金矿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床成矿模式研究
我国石英与长石浮选分离的研究进展
无人化智能装备在大尹格庄金矿的应用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首次在火星陨石中发现柯石英
新型耗散型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的研制
广西桃花金矿找矿标志及找矿靶区研究
巧家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成因及找矿前景
针对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