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纯有、中性与他者:再论列维纳斯与布朗肖的文学观差异 *

2022-10-22王嘉军

学术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维纳斯言说中性

王嘉军

一、纯有、中性与文学

二、中性与外部

如上所述,列维纳斯和布朗肖对于纯有、中性和文学的阐释,共通之处颇多。不过,这并不代表布朗肖和列维纳斯的文学观全然一致。列维纳斯和布朗肖基本上都认同:基于文学的非—真理、反—筹划,及其与世界的脱离,文学也就与世界无涉,因此是一种对现实的悬置,一种中立和中性。不过在“中性是否是伦理的”这一问题上,我们却不能说二者完全一致。这一问题又可以被具体化为:中性是否通向他者?对于列维纳斯而言,中性可能遮蔽他者,使得为他者的绝对责任也淹没在其匿名的运作中,在其中,绝对的他者——也即他人,并不居于最重要的位置。由于他者和伦理的阙如,它就没有真正迈向外部,走向超越。而对于布朗肖而言,中性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原初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它本身就是外部和超越,就是对于任何“主权”的解除,他者和伦理恰恰容纳于这种差异与多元性之中。

三、中性与他者

四、批评:“作为所说的言说”

如果用言说和所说的关系来思考文学,那么言说就相近于文学,而所说则相近于批评。如上所述,无论在列维纳斯还是布朗肖那里,对于言说和文学的关系都已经有所勾勒。从更普遍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学语言由于其不确定性、暧昧性、两可性,以及“原意”的不可追溯,或无本原(an-archic)而显现为迷。迷,正是列维纳斯对他者和言说的定位。在这个意义上,文学语言是一种他异性的语言。与之相比,批评则更近于所说。文学家的书写,可以只面向一位他者——某位预设的读者或对话对象,然而,批评家的书写却自一开始就至少面对两个他者:首先是他所评论的作品或作者,其次是他自己的读者。所以,批评天然就具有某种公共性,它所身处的是一个第三方来临之后的世界。批评家不只要与作为他者的作品或其作者对话,还要与更多的他者对话,与公众对话。他需要对作品作出公正的评判,并将这种评判传达给公众,需要既对他所评论的作品或作者负责,也对公众负责。为了完成这种负责任和公正的评判,批评就需要对所评论的对象进行比较和鉴定。这是一种理性和论题化的工作,而这正是“所说”的任务,所说的“客观性”正来自这种比较和论题化。面向第三方和公众的批评,本质上在进行的是一种公共理性实践,当然,这并不代表评论不包含感性和情感。

猜你喜欢

维纳斯言说中性
千姿百态维纳斯
论《维纳斯》中的黑人女性身体与19世纪西方医学话语
女绅士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当代维纳斯的诞生
秋天
EUREKA EFFECT?2017引领女装新中性风潮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灼见利害,善辨人言
“英雄无力”的言说——经济危机下好莱坞超级英雄神话的结构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