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做好广播新闻采编工作的方法

2022-10-22陈海波

记者观察 2022年17期
关键词:广播背景受众

文 陈海波

随着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媒介生态发生了比较明显的转变,早期记者采写编辑审核印刷的文字模式,现如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广播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开始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融媒体时代,其中传统的广播新闻采编模式也在发生转变,为了让广大受众在新媒体时代享受更优质的广播新闻服务,相关学者或从业人员应该围绕此话题展开深入探究。本文重点围绕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做好广播新闻采编工作的方法展开探究,希望可以给媒体事业的发展带来一点帮助。

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采编工作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之下,组织广播新闻采编工作应该尊重相关工作的特点,了解当下的发展方向和优化需求,才能够在提升广播新闻采编工作质量的过程中确保采编方式方法的有效创新。

广播新闻采编工作渠道融合

新型主流媒体已经开始推动以互联网化为中心的主流媒体陆续在互联网空间之中构建新的表达渠道。以《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为代表的媒体,已经在探索新的广播新闻采编工作融合渠道,重塑主流媒体和用户之间的连接,使得主流媒体重新成为网络社会的中心节点,在新型主流媒体的架构之中,一些传统媒体的形态仍然存在。比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形态会出现电子化、网络化的趋势,但是,新型主流媒体最主要的载体和传播渠道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一定会成为未来广播新闻采编工作的主流载体,这一点要求所有从业人员密切关注。

广播新闻采编工作对象融合

广播新闻采编工作本质上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主流媒体必须和主流人群保持一致,今天这个时代,新型主流媒体服务的是新型的主流人群,从我国新媒体技术逐渐发展成熟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尤其是在一些城市地区,这部分人群的信息需求要更高。互联网平台是城市人口接收信息的关键平台,人民对国家和社会情感深厚,希望通过新闻信息关注社会发展状况,人们也对政治、经济等议题高度关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受众多半具有良好的阅读品味,对实时政治等严肃新闻具有刚性需求。因此,开展广播新闻采编工作应该做好相关的融合工作,为广大新闻受众提供更适合他们的新闻产品。

广播新闻采编工作方式融合

市场经济下运作的媒体必须依循主流文化和大多数人的观点,否则就会受到公众的质疑,媒体融合背景下应该密切关注广播新闻采编工作方式融合。媒体融合的概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表达方式的融合,利用新媒体技术,积极地和受众展开交流互动,制作更有深度、更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新闻内容,有利于促进媒体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在当前的媒体工作开展过程中,媒介担负着社会监督的职能,应该创新工作方式,进行媒介产品形态的融合,优化新闻采编工作的方式。

广播新闻采编工作技术融合

广播新闻采编工作应该尊重当前阶段技术的发展和更替速度,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除了网络新闻之外,还出现了包括互联网数据新闻、短视频新闻、网络直播等多种形态的新闻。这些新闻都是依托新兴的媒介技术出现的,在表达方式上更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相比传统新闻的报道方式,这些新闻可以围绕不同的新闻题材,展现出更强的表现力,吸引受众目光的同时也可以强化受众和新闻之间的互动。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很多主流媒体已经开始利用融合思维改变自身的建构方式。这也是媒体融合背景下需要密切关注的重点问题。

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的挑战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概念,对于整个广播新闻采编行业来讲,这是一种新概念、新范畴、新理论。在这种概念框架下,媒体融合时代生产新闻需要迎接很多新的挑战,综合分析当前背景下广播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新闻真实受到自然制约

由于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采编工作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新闻刚刚发生的时候就可以快速传播开来,甚至不需要新闻记者前往一线进行采集,很多在场的人员就可以将这些画面录制成短视频,上传到互联网平台,进而发展成新闻。但是这种新闻处于变动的过程之中,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这取决于受众自身的受教育水平和实践经历,很多明显虚假的新闻内容会被传播开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受众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很多复杂的新闻事实以一种片面的形式传播开来,无法表达真相,致使虚假新闻流传于网络平台之中,这是现代媒介技术融合发展带来的必然问题,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传播效果受到噪声干扰

媒介融合会导致各种新闻产品出现在同一平台。部分媒体为了抢占新鲜的报道内容,一味追求速度,以至于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甚至也有一部分媒体为了追求传播效益,将更多娱乐性的新闻推向头版头条,更多的具有新闻传播价值的严肃新闻被受众忽略。比如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非此即彼的极端文笔,虽然有利于吸引读者的眼球,但是容易因为过于追求标新立异,让新闻脱离了本身价值。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相关的从业人员在参与广播新闻采编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提高警惕。

反转新闻干扰媒体公信力

人们在追求事实真相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都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反转新闻本质上也是这种过程化真相表达的具体呈现。尤其是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事实由于追求时效性容易出现错误,因此一再反转,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新的社会背景下社会现状的真实表达新方式,但也严重消耗了消费者或者阅读者对媒体的信任感。当一篇新闻报道出现反复反转的情况时,受众会对采访对象乃至媒体相关人员都丧失信任感,很多非理性的因素掺杂进去,会导致人们产生不正确的认知。因此必须敲响警钟,从采编环节就严抓严审。

新闻采编人员缺乏社会责任感

广播新闻采编和其他行业有所不同的是,广播新闻采编更要求从业人员的责任感,所以无论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还是参与现实新闻采编都需要从业人员把握住职业道德,用社会责任感约束自身的行为。一方面互联网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要求广播新闻采编从业人员精细编排,做好内容传送;另一方面,信息的快速传输使得媒体行业竞争加剧,新闻人失去了信息核实的自觉性。在这种情形下,很多新闻从业人员过分追求时效性,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这会直接导致乌龙新闻频频发生,影响新闻媒体的专业性。

媒体融合背景下做好广播新闻采编工作的方法

近年来,传统媒体正在快速转型,以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正在为传播变革提供新的渠道,媒体融合背景下更是开辟了富于想象力和挑战性的传播新路径,广播新闻采编工作受到多番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应该把握住内容产业革命的趋势,坚持新闻真实性等根本原则,做好广播新闻采编工作。

做好新闻把关,输送正能量新闻报道

和传统媒体的采编流程与发稿模式不同的是,在媒体融合的时代下,由于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等飞速发展,现如今,新闻媒体行业早就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发稿的畅想。新闻报道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甚至海量信息出现了飞沫化传播的趋势,为了顺应新闻实践的发展需要,广播新闻采编工作必须在时效性和真实性之间做好平衡。

例如: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已经开始使用新兴技术制作新闻,这让新闻写作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传统新闻观念中的时效性已经变成了一种非常基本的理念。时间性的新闻价值要素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也呈现出实时性的特点。但是在工作过程中,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做好新闻把关工作,越是追求时效性,越要快速核对新闻信息的来源,认真核实事情的真实情况。此时,除了承担起新闻筛选、标题修改和版面位置谋划等职责,还应该利用好人工辅助算法逻辑进行智能分发,个性化传播新闻内容。数字化信息传播中,互联网信息的发展由网站编辑以及审查屏蔽技术进行事前把关。新闻发布以后,也应该通过微信、微博等公众渠道了解大众对这些新闻事件的反应,采编人员也可以主动和大众取得联系。通过利用微信公众号,为广大受众推送其较为感兴趣的各类信息,并利用微博,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对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全面体现出此类节目的真实性。更为重要的是,广播新闻采编工作者也应该做好自纠的工作,创新把关手段,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让受众接触正能量的新闻报道,接触真实的新闻报道,这是当前的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强调新闻责任,关注新闻社会效益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采编工作发生了很多重要的转变,新闻工作者在担当人民喉舌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自己始终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和耳目,强调新闻责任感,关注新闻传播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每一位广播新闻采编工作者都必须关注的问题。我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言语的意义和语境紧密相关,只有把握住新闻责任,才能够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将社会责任带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体现新闻内容的价值。

例如:媒体融合背景下,许多媒体从业人员受到利益的驱使,陷落在一味追求时效性的困局里。需要明确的是,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的宣传实践之中,促使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广播新闻采编工作,在选材环节,应当选择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内容进行专题报道,满足人民的真实需求。比如HM跨国公司抵制新疆棉花事件中,许多媒体第一时间出面,去一线采访,有力驳斥了跨国公司制造的新疆棉花压榨奴役等谣言。这一案例反应及时迅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新疆棉花做了口碑宣传工作。而且在此类报道中,许多媒体也进行了深入采访,了解到南疆地区棉花采收机械化率虽然在逐年增长,但是为了确保当地人的就业机会才一直沿用人工采摘的方式提升新疆居民的收入,这是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与这些跨国公司传播的谣言严重不符,有力地打击了谣言,体现出新闻的责任和价值。

合理运用技术,理性使用媒介技术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今天广播新闻采编工作面临很多新挑战。比如,数字技术创造了新的传播渠道,短视频等形式开始应用在常规的新闻传播工作之中,为了更好地运用这些技术,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求取平衡,应该探索更新颖的应用路径,将技术与广播新闻采编工作更好地融合起来。

例如:冬奥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过4K超高清频道直播冬奥会的赛事,进行8K超高清节目的拍摄和制作,通过一系列的全新技术手段和尝试,实现了直播的超清化、移动化和智能化,为体育观众提供了绝佳的观赛体验。同时,还借助新的直播技术,为广大网友分享趣味赛事,让受众接触更灵活、更生动的体育新闻。通过这个案例,就能看出本次赛事通过在不同的终端直播或转播,借助技术,经大量媒体宣传,让处在地球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观众都能够关注,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是由技术带来的传播变革,也是当前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采编工作值得借鉴的一种新思路,借助先进的技术,为受众带去沉浸式的新闻阅读体验,能够为受众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受,体会新闻价值的同时,增强新闻媒体自身的能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广播电视媒体也应当运用一些巧妙的技术,提升新闻的在场感,保证新闻内容具有良好的趣味性,不断提升新闻内容的说服力。这要求采访者在拍摄的过程当中,保持较高水平。比如刘欣工作室报道云南大象迁徙时,就在虚拟演播室里设计了三头大象从前走过的虚拟特效,主播通过摸它的脑袋和耳朵,让观众有互动感,从而拉近彼此的距离。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媒体融合时代广播新闻采编工作的特点、面临的困境以及突破困境的创新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重点针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感和技术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等相关问题展开分析,有利于推动我国媒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为相关的从业人员提供另外一种研究视角。综合来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利用好当前媒体融合的技术优势,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注意力,从而促进我国媒体行业朝着健康方向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广播背景受众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跟踪导练(一)5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