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落实思维品质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2022-10-21陈喜乐

英语教师 2022年16期
关键词:逻辑性人教版语篇

陈喜乐

引言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多次提到培养思维的必要性。英语是一门交流性语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素养和发展其思维能力的任务,使其通过学习英语课程,能够达到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目标,促使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英语课程要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指一个人的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 2020)。通过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能分辨和解析语言和文化中的一些具体现象,梳理和归纳信息,构建新的概念,分析和推断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评价与批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阅读课作为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课型,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然而,通过日常课堂观察发现,阅读内容碎片化、教学活动形式化、学生思维浅层化等问题仍然存在,大多数教师不重视对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对课本语言知识的讲解和对文本表层信息的获取,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以及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品质的培养。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可达成的思维品质学习目标和有效的读前、读中和读后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阅读课中真正落地。

下面,结合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教学案例,探讨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落实培养学生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目标的教学活动设计策略。

一、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的阅读活动设计

黄远振(2019)指出,从内容角度看,逻辑性思维技能包括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和归纳演绎;从流程角度看,逻辑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即以逻辑性思维为起点,逐渐发展为批判性思维,最后形成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逻辑性思维是文本理解与分析所必需的思维活动。阅读过程中的活动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炼主旨大意、挖掘文本内涵、罗列功能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

(一)提炼主旨大意,培养抽象概括思维

徐雁光(2012)认为,抽象是抽取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剔除非本质的东西;概括是联结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或把个别事物的某种属性延展到同类事物的全体。在初中英语教材中,有逻辑性的语篇或段落往往条理比较清晰,有同一个主题,且这个主题往往以主题句呈现,其他句子为其支撑句。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语篇或段落的主题句、摘录关键词,忽视语篇中的一些非本质信息,并通过概括主题句或关键词提炼出语篇或段落的主旨大意,加深学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

案例1:

以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七年级(下)Unit 1 Section B 2b的阅读语篇为例,语篇内容是三则招聘广告,要求学生运用略读策略为每一则广告找出相匹配的标题。在找答案前,教师要求学生摘录标题和语篇中的关键词并回答以下问题:“What are the three ads.mainly for?What kind of people do they need?”标题中的关键词为old people、music teacher、sports&English;三则广告中的关键词分别为 old people’s home,old people;speak English,help with sports,Students’ Sports Center;play the piano or the violin,teach music。通过这些关键词引导学生概括每一则广告的主要内容:“The first ad.is to ask for help for old people.The second ad.is to ask for help with sports for English-speaking students.The third ad.is to ask for music teachers.”

【设计说明】

通过提取语篇中的关键词,学生获得了重要信息,剔除了不重要的细枝末节,并对每一则广告的大意和用意有了非常清晰的把握,再通过与三个标题中的关键词匹配,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抽象与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挖掘文本内涵,培养分析综合思维

徐雁光(2012)认为,分析是将整体分解成不同部分,然后分别对这些部分展开研究;综合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按照其内部联系有机整合为一个整体。在语篇教学中,在运用略读策略整体把握主旨大意和框架结构后,教师应设计理解性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寻读查找语篇的细节或关键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对语篇主题意义的表达功能,挖掘文本内涵,培养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

案例2:

以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 7 Section A 3a的诗歌Mom Knows Best为例,教师让学生先品读诗歌第二、三两段,同时引导他们关注画线部分的句子:She said no ice-cream for me.She said it’d give me awful dreams.She said,“Please be back by ten!”然后提问:“Why do you think the underlined sentences still show mother’s love?”让学生思考并理解题目的内涵:“Why does the writer say Mom Knows Best?”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一步步分析、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孩子在小时候享受妈妈的爱,到青春期时拒绝她的爱,再到长大成人后理解妈妈的爱;无论孩子的反应有多么不同,妈妈仍然一如既往地对孩子充满关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Mother’s love is lifelong.”

【设计说明】

在以上活动中,学生分析了三个画线句子的内在含义,综合思考得出:“无论孩子多么反感和拒绝妈妈的叮嘱,不愿意服从,妈妈对孩子的爱一如既往,从来不会因为孩子的不理解而拒绝。”学生通过这样的品读和分析,理解了文章的内涵及其传递的情感,综合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罗列功能项目,培养分类比较思维

黄远振(2019)认为,分类是按照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相异性,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比较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在开展读后的迁移创新类活动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罗列语篇中出现的功能语言和句型结构,并进行分类和比较,让他们学会在读后讨论或续写环节,运用合适的语言功能项目和句型结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其思维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案例3:

以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 10 Section B阅读语篇的读后活动为例,教师让学生罗列法国的餐桌礼仪,分类填入表格(见下页表 1)。

表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表1中的句型并总结出:当需要表达可以做的事情时,可以运用如下句型结 构 :“You are supposed to...”“You are expected to...”当表达不应该做的事情时,可以运用“You are not supposed to...”“It’s impolite to...”等句型结构。接着,教师设置任务,让学生运用以上句型结构,比较中国餐桌礼仪与法国餐桌礼仪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见表2)。

表2

【设计说明】

在以上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比较活动整理、总结出表达可以做和不应该做的事情时所使用的语言功能项目,并在比较不同国家餐桌礼仪时准确运用该语言功能项目进行表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分类比较思维得到了训练。

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阅读活动设计

批判性思维包括评价预测、判断推理、质疑解惑和求同辨异。它是在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理解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即对所听到或读到的观点和方法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并具有剖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策略及自我修正的能力。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插图或标题培养预测推理思维,通过分析语篇内在逻辑培养质疑解惑思维,通过开展迁移评价提升推理判断思维。

(一)巧用文本插图,培养合理预测思维

插图其实是文本的“影子”,隐藏了文本的重要信息。读前预测和推理文本内容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表现,也是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前期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获取信息,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和提升思维品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本插图,指导学生从细微处挖掘信息,理解文本内容,进行合理预测。

案例4:

以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1 Section A的阅读教学为例,文本插图呈现的是一位老人躺在地上,一位妇人跪在旁边,向后面的公交车司机挥手。在读前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插图预测文本内容。师生对话如下:

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1:I can see an old man lying on the side of the road.

S2:I can see a woman beside the old man and she is waving her hand.

S3:A bus driver is getting off the bus.

T:What’s the matter with the old man?How is he feeling?

S4:Maybe he is too tired and falls down.He is painful.

T: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 man and the woman?Who is the young man?What does he do?

S5:I think they are strangers./I think they are father and daughter./...The young man is the bus driver.He wants to help them.

T:What may the passage be about?

S6:It may tell that the bus driver take the old man to the hospital and save his life.

【设计说明】

在读前导入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插图,预测故事的发展过程,有利于激发其阅读兴趣。学生在完成这样的活动的过程中思维非常活跃,在预测后自然形成阅读期待,积极投入后续的深度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主动验证先前作出的预测。这种“预测—验证”的过程是思维形成的过程。

(二)分析内在逻辑,培养质疑解惑思维

在逻辑性比较强的语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打乱某一部分的句子顺序,让学生根据事情发展的逻辑顺序给句子重新排序,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段落,并说明依据。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对某些句子的顺序产生质疑,并通过同伴探讨、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在培养逻辑思维的同时培养质疑解惑的思维。

案例5:

以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11 Section B 2b的课后练习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仔细推敲2b中的句子:

Peter got home and went into his room.

Peter talked to his teammates.

Peter missed a goal.

Peter’s father gave him advice.

Peter realized that he was worried for no reasons.

接着,教师让学生尝试依据故事发展的逻辑顺序为以上句子排序并说明理由。

学生基本认为第一句是“Peter missed a goal.”因为他们普遍认为皮特(Peter)输球是故事的起因。但是,他们对“Peter talked to his teammates.”和“Peter’s father gave him advice.”两句的先后顺序产生了质疑。有鉴于此,教师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皮特输球后感到很愧疚,因此在球场第一时间和队友进行交谈。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Peter’s father gave him advice.”在先,理由是皮特输球后很沮丧,因此回家后直接进了房间,在听了爸爸的建议后与队友交谈,在交流后意识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从gave advice到talk to the teammates,再到 realized there’s no need to worry,更符合事情发展的逻辑顺序。

【设计说明】

质疑的归宿是让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时会产生争论或质疑,再通过小组探讨、合作互助的方式解决困惑,并根据文本信息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质疑解惑的思维能力。

(三)开展迁移评价,培养判断推理思维

评价指对一件事或一个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作出的结论。在读后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文本主旨的基础上,多角度、多方位、深层次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或对人物和情节进行判断、分析,形成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和提升其批判性思维。

案例6:

以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7 Section A的阅读语篇为例,在读后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标题中的问号,并提出疑问:“Does the writer really think that Qomolangma is the most dangerous mountain in the world?”让学生寻找文本中的论据,证实作者的观点。学生找到如下句子:“We should never give up trying to achieve our dreams.Humans can sometimes be stronger than the forces of nature.”推断作者并非真的认为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山峰。教师追问:“Would you risk your life to climb Qomolangma?Why or why not?Is it really worthwhile to risk one’s life to climb such a mountain?”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他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一件似乎意义不大的事情不值得;也有学生认为他们会冒险挑战珠穆朗玛峰,因为只要不放弃,人类就一定能实现梦想。

【设计说明】

读后设计与文本有关的语言输出活动,创设具有探究性的情景,让学生开展迁移评价,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在互相交流和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问题的思考。在以上活动中,教师提出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针对“你是否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攀登珠穆朗玛峰?”这一话题,学生提出的观点有理有据,充满思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判断推理思维得到了提升。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阅读活动设计

黄远振(2019)认为,创造性思维是语言分析、理解和运用中创新思维的产品,包含联想想象、纵横思维、隐喻通感和模仿创生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在读后活动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引导他们以自己的生活为切入点进行创想,鼓励他们富有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读后拓展讨论,培养联想想象思维

黄远振(2019)认为,联想是由一事物出发而想到另一事物;想象是以表象为基础,通过联系,在原有情感形象基础上重新加工而形成新的形象。读后活动环节承担总结文本、拓展思维的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式问题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并发挥联想和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案例7:

以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7 Section B的读后活动为例,在阅读课文后,教师没有采用复述文章的常规设计,而是根据文本最后一句话——“We never know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future.”提出以下探究式问题:

Q1:If the robots really think like people,what will happen?

Q2:If you have a robot,what will it look like?What do you want it to do?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积极讨论,畅谈自己对未来机器人的看法。针对Q1,有的学生认为:“People won’t need to do the jobs that they don’t like to do.People will have more free time to do what they like to do.Robots will replace humans to do anything.”也有学生认为:“People will be lazier and lose their jobs.Robots will not follow the people or the rules.They will control the world and humans will die.”针对 Q2,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If I have a robot,it will look like a human.I want it to help my mother to cook because she is very tired after a day’s hard work.”还有学生说:“If I have a robot,I want it to look like a special‘eye’.In our daily life,blind people can’t see anything.I want the robot to help them to see everything clearly.”

【设计说明】

在以上小组讨论活动中,教师提出探究式问题链,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引导他们以自己的生活为切入点进行创想,鼓励他们进行“头脑风暴”,设计机器人并阐明设计理由,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二)续写故事结尾,培养模仿创生思维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某些阅读文本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一些“尾巴”,便于他们在填补文本空白的过程中进行创造。在读后活动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并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新力,使其创作出精彩的“故事”。

案例8:

以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6 Section B的读后活动为例,教师先让学生复述童话故事Hansel and Gretel,帮助他们熟悉故事的发展过程,然后让他们讨论画外音的后续故事,模仿已有场景,根据已知故事情节和画外音编写后续故事并进行小组汇报呈现。有的小组编写了汉塞尔(Hansel)和老妇人之间的对话;有的小组直接表演出他们创想的后续故事;还有小组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他们续写的故事。

【设计说明】

在以上读后活动中,学生的创作热情被点燃,积极参与后续故事的创作,充分发挥想象力及创新力,不但促进了写作和合作能力的提高,还充分培养了模仿创生思维,实现了语言和思维协同发展的目标。

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英语阅读教学过程充满了培养其思维能力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围绕主题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概括、分析、比较、预测、质疑、推断、联想、创新等一系列思维训练活动,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其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其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逻辑性人教版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逻辑性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浅谈法律解释的重要性和方法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