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音乐会作用于高师教学的可行性辨析

2022-10-21赵柯丽

音乐生活 2022年8期
关键词:高师音乐会钢琴

赵柯丽

钢琴演奏能力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必备技能之一,它们既包含具体的弹奏技术,如触键、踏板与跳音、连音等;也包括技术处理中的音乐风格,如巴洛克、古典、浪漫、印象等音乐流派;还包括如何驾驭曲目的宏观能力,甚至包括学术视野。作为未来的教师,高师钢琴专业的学生需要在钢琴学习中知其然,这是自我能力训练的基础;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适应以后的教学工作。因此,针对高师钢琴音乐技艺的训练就要充分地考虑这些因素。基于此,在学校钢琴的教学中,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要做好微观技术的训练,这是专业发展的内修方式;还要将这些技术呈现于舞台之上,这些是专业必修的外显方式。学生要具备扎实而全面的钢琴演奏技能,这既是为其今后的工作或继续进修深造发展打下基础,也是作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必备素质。上得了讲台而说课,登得了舞台而演奏,这是高师学生面对今后的学校教学、社会服务工作所应具备的必要的素质,这在高师钢琴教学多元化发展的语境中亦显得非常必要。基于上述的学科与学术背景,笔者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弹奏音乐时既要从一位听众的视角去审视钢琴作品的音乐表达,也要从表演的视角去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演奏作品。在上专业课时,我会有意地引导学生“扮演”好听众与观众的身份,做到音乐舞台上的表演,注意培养他们在舞台上的场景应对能力,钢琴演奏的内在技术修为和外在表演美感协同呈现。循此教学理念,笔者近来指导学生举行了多场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钢琴演奏会,在实训学生的演奏技艺的同时,也对钢琴音乐会作用于教学的可行性方略有所反思,特写来以求教于同行。

一、音乐会是高师钢琴学生今后双重身份之必需

人本主义教育观要求教学中注意受教育者今后的角色或身份,这也是新的课程标准中常会注重之处。如何才能在高师的钢琴教学中实现弹奏技能的有效训练和音乐表演中的双重能力显现呢?我以为,弹奏训练中首先要锻炼学生的完整意识,也就是上课的开始阶段要完整弹奏上节课中布置的作业,学生把“回课”当成舞台上的表演。这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就要设置的环节。现在的很多老师在执教中不断叫停学生回课时的弹奏,看似在节省时间,其实是没有贯彻教育学中的人本主义精神,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以他们表现钢琴音乐作品为中心。大家对音乐会中的演奏需要完整的、连贯的、一气呵成的弹奏形式是达成共识的,但为什么在上课时就可以不断地停顿、错乱呢?这可能和目前的社会音乐考级、非正规的比赛甚至各省高考前的联考(包括部分高校的招生考试)中不良习惯有关,这些场合中,稍微长点的曲目多是不用弹完的。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考虑到人数多、时间有限的条件因素。可以停顿或片段的弹奏经历使这些学生长期养成了“投机取巧”的心理,有的学生只练习作品的前面一部分,作品的再现部分常常就不去学了,岂不知它们都是作品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观念是采用音乐会式的完整性弹奏要求的学理基础,强调并训练学生完整地演奏作品并养成习惯,从而锻炼他们在学生时期就可以“上得了台”、“讲得了课”,自然会在今后作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而能应对教学与舞台演奏的工作。

其次,双重身份培养中还要注意促进学生技术弹奏细节和知识研习视野的双修双为。完整演奏作品是要在微观技术扎实锤炼基础上才能实现,还要能适应音乐会上完美表现作品的演奏状态。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平时练琴时注意加强技术的微观能力训练,藉此在对作品内容呈现方面做好宏观把握,“由内而外”地呈现教、演同步进行的良好效果。细节技术训练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钢琴曲中那些平时不太愿意练习的技术难点,在舞台表演的“压迫”下而迫使学生们花更多的时间去集中攻关,“由外及内”地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技术解决的基础上,还要在音乐性上引导学生花费更多的心思,这就需要学生扩展学术视野,从作品内涵研究的基础上去思考怎样才能以更为恰当的演奏来打动听众,这也就要求学生去做分析作品的研究类的工作,从和声、曲式及创作历史背景的学习中理解演奏技能的运用,从而帮助他们理性地、全面地解读钢琴演奏,以“双修双为”来提高作品演奏技艺,达到舞台演奏应有的艺术效果。

音乐会方式的钢琴教学在于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训练演奏本身的技术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及舞台场境中的应变能力,专业观众的审视氛围或嘈杂的现场气氛,都是音乐会中的常态,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障学生展现其技能,呈现钢琴音乐作品的艺术效果。笔者通过音乐会的实践,让学生看到了技术展现的各种难点并藉此检验自己的学习,舞台实践在有利于完整展现其技术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使其在平时的练习中能扬长避短,能不断自我增加新的音乐知识和钢琴演奏技能的学习,进一步全面提高自身能力,为其今后的教师工作和服务社会而做好钢琴技艺的实训。

二、选曲是高师钢琴音乐会实施的重要环节

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中发现,钢琴音乐会的教学辅助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演奏和研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做好每一次的演奏会,教师必须要做好前期的理论调研和技术规划。其中,曲目的选择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它是音乐会演奏的行为之始,为每位演奏者选择对路子的曲目,是音乐会成功的基础。经过多场演奏会的实践与会后的反思,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心得:

1.以学生技艺的全面培养为出发点而选择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曲目

西安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专业注意“全能理念”,钢琴教学上是以钢琴文献的全面了解而逐渐落实学生演奏技艺的全能,曲目是“全能理念”落地的依托。由曲目而成就全能,是基于今后成为教师的全面性知识与技能而考虑,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笔者据此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曲目选择而切入全能理念的钢琴教学之中。由于钢琴文献目前多是以西方作品为多,再考虑到西方钢琴音乐文献中的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乐派、民族乐派、俄罗斯乐派等不同的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品,在钢琴技艺的训练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因此,我的选曲多注意有所侧重,古典时期的贝多芬钢琴曲,它们对钢琴技术有较为全面的训练,也在音乐会中饱受观众青睐,这类作品的选取获得了较好的训练和演奏效果;但有时也会因专题音乐会的考虑而选择特定的对象,如将俄罗斯乐派的钢琴作品进行集中演绎就获得了很好的教研效果。

选曲中还要引导学生注意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不同风格的钢琴作品的不同技术难点的侧重,同时注意其不同艺术风格的特性。以我的经验,考虑到每位学生的时间有限,遴选其中的适合于每个人的作品是这一环节中的关键。为了让学生们尽量多地接触到优秀的各类钢琴作品,我们的做法是通过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作品,从而使其在音乐会表演的过程中得到技术全面的发展,并经过音乐会中彼此之间的相互观摩学习扩大音乐视野,从而获得更好更直观的教益,获得不同于观赏别人演奏的音频、视频中的现场感受。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更有益于触动视野的扩展,从而丰富每个学生的曲目。

2.以学生各自的技术水平及性格特点而选择曲目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位学生学琴不同,身体条件不同,性格与审美亦不同,注意学生各自技术的差异性,也是音乐会选曲中要注意的环节所在。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钢琴技术水平选择相应难度的曲目。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钢琴作品都有难易之别,再加之高师钢琴专业学生的演奏技能差别较大,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各位学生的实际演奏能力为其选择作品,尤其要考虑到音乐会中对作品演奏的完整性和音乐性的要求,太难的作品学生在演奏中若是驾驭不了,会有损他们在演奏作品中的自信心,甚至不能在现场完成演奏;而太容易的作品,对学生没有挑战,又起不到促进其提升技能学习与训练的目的。所以,音乐会作品的选曲不仅需要教师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有难度上的区别与认识,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总体演奏技能有充分的了解,这样的选曲才是恰到好处的。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相应的曲目。如:有的学生演奏技能较好,手指跑到能力较强,就可以为他们选择那些欢快灵动的曲目;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敛、沉稳,就可以选择巴洛克、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还有的学生音乐感觉较好,就可以为他们选择浪漫主义时期及以后的作品,不同类型的曲目会适合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更好的发展。此外,学生手的大小、身体等的具体情况,也是选择相应曲目的考虑因素。如有的学生身体较为柔弱,手指较为纤细,就尽量不要为其选择需要大力度的作品,要为其多选择一些较为轻盈、细腻的作品。

3根据某一主题而选择相应曲目

根据某一主题开设相应的音乐会,是院校中学术训练的重要形式之一,此类主题性的学术音乐会有助于学生较为集中地认知这一主题中的作品技能及其风格。在我的规划中有过这些尝试:“巴赫钢琴作品音乐会”、“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会”、“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会”、“古典钢琴奏鸣曲音乐会”、“德彪西钢琴作品音乐会”、“中国钢琴作品音乐会”等,它们在实施过程中都达到了很好的主题训练与认知的目的。如在准备“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会”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的不同而布置不同的作品,程度较浅的学生要求其演奏“简易奏鸣曲”K545和K283,程度稍深的学生演奏作品K570、K457,程度更深的学生演奏作品K310、K311、K475等。这样的三等级规划会在音乐会中很好地呈现技术学习的成果,也使学生能更为集中了解莫扎特的音乐特点、触键和音色特点,并能注意到其中的和声进行与结构逻辑的特点。再者,通过近距离的视听感受莫扎特钢琴音乐,了解他的早、中、晚期作品的不同技术特点的变化,进而达到对莫扎特钢琴音乐专题性的深入认知。

中国钢琴音乐的丰富性为选曲提供了文献基础。基于此,我在准备“中国钢琴作品音乐会”的选曲时,就注意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的特点,并将其分给不同的学生。如:《牧童短笛》的演奏技术程度不高,它易于上手,但它对认识中国第一代的钢琴名曲是大有益处的,在演奏会中认知这首上个世纪30年代产生的中国民族风格钢琴曲的特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知晓它之所以成为精品的历史与风格之源;《兰花花的故事》《绣金匾》等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改编曲”风潮中的代表作,以此而让学生了解最具中国民族音乐织体特点的那类改编曲的技艺特点;《水草舞》《谷粒飞舞》等是根据民族音乐旋律而创作的中国风格钢琴曲,这类风格的还有稍有难度的《春舞》《第一新疆组曲》等;《长短的组合》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现代音乐手法融入中国钢琴曲创作后的成果,《皮黄》则是新世纪的民族音乐素材运用与钢琴音乐创作的代表作。以时间与风格的特点而做的选曲,可以使学生了解钢琴这件西洋乐器是如何在我国作曲家的手中洋为中用的历史演变过程,它们在不同时期所发出具有独特中国特色的音乐语汇;还可在这些经典作品的呈现中培养学生们的文化自信,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时,学生们也利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扩大了音乐视野。

在钢琴音乐会的形式上,我觉得也可以有丰富多样的选择,以独奏为主的、以重奏为主的、以四手联弹或双钢琴为主的,甚至还可采用“讲解音乐会”的形式,这也是出于高师的学科特点而考虑,为学生们在今后不同场境下的工作开展而进行技艺实训。在最近的音乐会形式上,我选择有传统的钢琴独奏音乐会的形式,也有四手联弹或双钢琴的形式,还有钢琴与其他乐器或与声乐合作的形式,这样的呈现方式既是考虑到外在形式上的新鲜、情趣,也是出于学生技能训练的实际考虑,更是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而做的因材施教选择。

三、音乐会后的反思是高师教学有效发展的重要步骤

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要有全面扎实的技能训练和从事各种形式音乐工作的要求,单纯的演奏显然并非其学科特点。因此,音乐会后的反思是高师钢琴教学的基础要求之一,总结技术的呈现及其发展的空间,是理性学琴的重要环节。其反思可以使他们在学习规划上做好宏观布局,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上做好微观实训,在音乐会中对今后的技艺发展进行理性思辨,这样才能使其在有限的音乐会实训中锤炼出过硬的心理素质、丰富的舞台经验、灵活的应变能力等,这些技艺的培养都是音乐会后反思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反思及由此而产生的教学规划已在笔者所策划的一次次的演出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钢琴演奏技艺被逐渐锻炼出来,学生的教研能力也被逐渐培养出来。

我在引导学生实施的音乐会中逐渐体会到,在从曲目到演奏的推进之中,我知晓了如何能从技术的微观处理、宏观规划中而使学生在音乐会的舞台上呈现出令人满意的表演;知道了如何在他们学习的规划中进行全面的视野扩展;了解了在曲目的选择中如何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水平,注意了如何在学术的发展中做到由外及内的推进。由此而使我意识到,只有对学生的演奏技能与艺术学习做好阶段性的规划,才能促进其做好教学成果与技艺展示,并以此而培养学生建立自信心,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为以后的基础教育中的音乐工作打好基础,不至于身处“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

当然,音乐会上也有不是很满意的表演,表演是遗憾的艺术,它们也是音乐会的组成部分之一,从不足中成长,及时总结具体是哪些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其中的原因,并分析出今后攻坚克难之点,对以后的学琴做好有针对性的调整,查缺补漏、提高学习的效率。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也是高师钢琴教学的特点之一。

[1]丁怡:《高师钢琴专业的多元化建设》,《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28-32页。

[2]赵柯丽、冯立斌:《从人本主义教育观看普通高中新音乐课程标准》,《镇江高专学报》2011年第1期,第103-105页。

[3]王安潮:《五项全能音乐教育理念下的技术个性与艺术综合》,《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第77-80页。

[4]赵柯丽:《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111的结构思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71-74页。

[5]赵柯丽:《“完全俄罗斯系列音乐会”对中国钢琴学派发展的启示》,《皖西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第141-144页。

[6]李晶:《音乐评论中被“遗忘”的角落——以钢琴音乐会的类型与曲目设计为例》,《人民音乐》2017年第5期,第32-35页。

[7]赵柯丽:《从卞萌论著看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研究发展》,《音乐生活》2020年第8期,第17-20页。

猜你喜欢

高师音乐会钢琴
搞砸的音乐会
失败的音乐会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纸钢琴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钢琴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