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至上是中国医师的不懈追求

2022-10-20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潘锋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27期
关键词:医师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 主笔 潘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医务工作者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广大医务工作者推动卫生健康事业走过了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历程。2022 年8月19 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今年中国医师节的主题是“‘医’心向党、踔厉奋进”。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下,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奖”评选工作于2022 年4 月正式启动,经过单位推荐、资格审核、单位及媒体公示、初步评审和最终评审等程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卞修武,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江北乡卫生院李家村卫生室丁晓东等78 名同志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奖”。他们是中国医师队伍中的优秀代表,是全体医师学习的榜样。

中国医师奖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医师行业最高奖,旨在通过表彰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师队伍的优秀代表,展示当代医师救死扶伤、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精神风貌,弘扬我国医师开拓进取、刻苦钻研,在医学领域取得的优异成绩和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的贡献,促进我国医师队伍行业建设和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当好守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2022 年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8 月19 日在北京举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中国医师协会会长马晓伟在书面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系统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坚持走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道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创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模式,推动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广大医务工作者坚决听从党中央号令,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考验,在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马晓伟强调,广大医务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忘初心,当好守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勇担使命,汇聚建设健康中国的强大力量;锐意创新,勇攀医学科技进步的高峰;立身修德,自觉秉持救死扶伤的职业操守。要始终坚守和践行维护人民健康的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进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大会邀请吉林市龙潭区江北乡李家村卫生室丁晓东医生,广东省人民医院东病区主任、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覃铁和教授,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敖英芳教授作为获奖医师代表发言。他们用饱含真情的语言,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初心使命,弘扬了崇高职业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

大会还举行了医师宣誓仪式。在获奖医师代表卞修武院士的领誓下,全场医师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人类的健康事业;自觉维护医学的尊严和神圣;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平等仁爱,尊师重道;诚实守信,恪守医德,精益求精,慎思笃行;以上誓言,源于心,践于行!

30载扎根乡村守护群众健康

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65 岁的村医丁晓东是自愿来到农村的。1982 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城里的公立医院,凭着治病救人的决心和出色的医术,工作10 年便当上了医院的业务院长。原本打算留在城市里发展事业的他,在与病患接触中发现农村的百姓就医难、看病难,农村更需要像他一样的医务工作者。于是,他辞去了城里医院的工作,选择回到母亲的老家吉林市龙潭区江北乡李家村,当起了村卫生室的医生。

李家村地处半山区,是距离江北乡最远的一个村落,村民居住分散,最远的村社距离村卫生室超过10 公里。为了方便周边的村民就医,除了在村卫生室接诊外,丁晓东也会骑着自行车往诊,在田间、炕头为村民医治病痛。30 年来,经丁晓东救治过的患者不计其数。因为有他,李家村周边村民的急病得到了及时救治,慢性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保障了广大村民的身体健康。他说:“每位医生的追求其实都差不多,就是希望病人好起来。只要他们健健康康的,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2022 年3 月4 日吉林市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拉开序幕,丁晓东刚把江北卫生院的护士送到核酸检测点,马上就换上防护服,站在寒风中维持秩序,第一时间申请当抗疫志愿者。“大家不要拥挤,排好队,保持安全距离。”他的声音一遍遍在学校的操场上飘荡,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脚冻木了,手也冻肿了。得知疫情较严重的龙凤苑医务工作者不足,丁晓东主动与妻子一起请战,无惧风险、无视疲惫,登楼入户80 余户,为200 余人进行核酸采样。哪里工作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脏活、累活、危险的活,他抢着干,用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忙完了检测点的工作,他顾不上休息,又开车拉着检测人员走家串户为外出不便的村民进行核酸检测。等到把工作人员送回乡医院,再回到自己家中已经是晚上十点半了。

30 年弹指一挥间,乡村医生丁晓东始终坚守在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第一线,尽职尽责,无怨无悔,在平凡的岗位上守护着村民的健康,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每位医生的追求其实都差不多,就是希望病人好起来。”丁晓东说,这30 多年来,他接诊过的幼儿有的已经成家立业,最让他骄傲的是他守护过多个“五代同堂”家庭。“这是我认为最大的幸福,家人都在,身体都健健康康”。

为疫情防控做出突出贡献

中共党员、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副主任白晓卉是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奖”获奖者之一,出生于1980 年的白晓卉生前系主任技师、研究员、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2022 年3 月20 日,作为山东省支援威海核酸检验的专家,白晓卉教授因劳累突发心源性猝死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2020 年6 月,北京新发地疫情暴发,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第一时间组派“山东医学检验队”支援北京。白晓卉担任检验队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对口支援提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核酸检测能力。队员们在一天内完成集结,携省卫生健康委紧急筹集的5 套仪器及配套试剂等物资逆行北上,抵达北京后白晓卉等立即参与到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建设中。白晓卉作为队长承担总协调、优化流程工作,第一时间提出了实验室改建方案。山东医学检验队的队员们和北大人民医院检验科的工作人员一起分工协作、争分夺秒,在48 小时内紧急改造完成了布局相对合理、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具备4 个功能区和高压灭菌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投入使用后每天可检测超过1 万份样本。经过多日的艰苦奋战,白晓卉所带领的山东医学检验队圆满完成了任务。

白晓卉曾作为队长带领山东第二批援疆医学检验队41 名检验人员从济南出发,奔波近万里驰援新疆。队员们在喀什与当地医院检验科的工作人员通力合作,累计完成了20 多万人份的核酸检测工作。为提高喀什地区的整体核酸检测能力,白晓卉等通过理论授课和实操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当地的检验科工作人员开展了为期9天不间断的全程培训,培训结束时学员们全部顺利通过业务技能考核,白晓卉亲自为学员颁发了培训结业证书。白晓卉和队友们“以干带教”,发挥传帮带作用,为当地培养了60 多名业务骨干,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队伍。工作中白晓卉除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外,还针对遗传病、肿瘤、感染性疾病进行分子基因层面上的诊断探索,重点聚焦遗传性耳蜗的致病基因进行研究和筛查,通过预警尽最大可能地避免新生儿耳聋的发生。“作为医生,我愿意以我所学,尽我全力,用心守护患者健康。”白晓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22 年最美医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丁仁彧说,在中国医科大学期间,得益于辛育龄院长、吴天一院士的榜样作用和导师马晓春教授的悉心教导,我对“红医精神”的认识不断加深。今天,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传扬 “红医精神”,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主动请缨,担任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队长,带领150 名来自全省重症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奔赴武汉抗疫前线,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作为国务院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专家,我还先后奔赴内蒙古二连浩特、满洲里以及辽宁葫芦岛等地,指导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身在ICU,我每天面对的都是生死一线的患者,这场“决战”中,我只有一个信念:想尽一切办法把患者救回来。今后,我会继续发扬“红医精神”,踏踏实实把工作干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愿一辈子守护草原儿女生命健康

医疗卫生工作者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们义无反顾冲上一线,顽强拼搏、日夜奋战,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坚决阻断疫情传播,赢得了全社会的高度赞誉。在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22 年最美医生名单,丁仁彧、马文义、许润三、孙宁、张静、周行涛、胡敏华、高琪、管向东、潘凤等10 名个人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流调专家队光荣入选。

“青海省黄南州泽库县位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海拔平均3 700 多米,牧民群众居住比较分散。五年前,很多诊疗技术医疗水平比较欠缺。这几年,在党和国家对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大力扶持下,藏区的医疗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2 年最美医生、青海省黄南州泽库县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马文义说。

马文义27 年如一日默默奉献,为当地牧民群众治病救人,排忧解难。多年来,他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建立了高危孕产中心和急救中心,填补了泽库县医疗卫生技术领域多项空白并带领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他是泽曲草原上远近闻名的曼巴(曼巴,藏语,即医生),“小马曼巴” 是草原牧民群众对这名说着一口流利藏语的回族医生的亲切称呼。

马文义虽是回族,却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和藏族患者沟通起来毫无障碍。初到草原时,他给藏族患者看病总会遇到语言障碍,这让他认识到必须要过语言这一关。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马文义已经能用流利的藏语和患者交流,下乡巡诊时能和牧民聊天,还能为牧民讲解医疗惠民措施及医疗保健常识。

多年来,马文义时刻牢记医生救死扶伤的使命,始终把患者安危放在第一位。他对所有患者都一视同仁并以敬语尊称,以真诚的微笑减轻患者的顾虑,以亲切的问候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以贴心的解答让患者心中释然。34 岁的杨乐吉是泽库县泽曲镇两个孩子的妈妈,患肝包虫病20 年。2012 年病情恶化,杨乐吉来到泽库县人民医院治疗。“是马院长救了我。他给我做的手术,还为我减免了医疗费,最终花费不到两千元就治好了我的病,我们全家人都感谢他。”从医多年,经马文义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他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锦旗,字里行间表达着患者对这位医者的敬重与爱戴。马文义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就要恪守医德,以病人为中心,造福群众。”

作为一院之长,马文义特别注重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刚到医院时面对医院医疗条件简陋、医务人员紧缺的实际,他勤学好问,自学成为县人民医院内、外、妇、儿、骨科样样精通的多面手。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医疗团队自主攻克了泽库县医疗史上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先后顺利完成了肝右叶巨大包虫切除术、无张力疝气修补术、截肢手术、乳腺改良根治术等泽库县首例大型手术,填补了泽库县医疗卫生技术领域多项空白。在医改政策的支持下先后为医院添置了进口双排CT、CR 数字影像诊断系统、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子胃镜、GE-P5 进口彩超机等多台大型医疗设备。马文义十分注重加强科室能力及制度建设,使得医院各项医疗工作有了大幅度改进,经过改造和重新规划医院成立了体检中心和临床输血科,与省州级120 急救指挥中心实现了联网呼救。与此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重点打造外科科室,结合当地民族群众就医需求,开设了藏(民族)医特色科室。

马文义说,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通过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引进来、走出去形成了长期的人才培养方式,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努力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22 年前,江西省南昌市第九医院被确定为江西省艾滋病治疗中心,胡敏华被任命为首任护士长,开始了艾滋病护理工作。

2022 年最美医生胡敏华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探索建立了艾滋病门诊工作制度、接诊流程和护理常规等这样新的工作制度。那个时候有很多病友因为艾滋病对自身的影响而感到恐惧无助,甚至会有一些过激的行为,胡敏华敏锐地感到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开始有针对性地为这些群体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干预帮助。一方面,胡敏华带领科室的护士为艾滋病患者做心理疏导;另一方面,发动一些依从性好的病友成为志愿者,成为同伴教育志愿者来帮助其他的病友,同伴教育志愿者用自己的案例现身说法,推动更多艾滋病患者更好地做好自我管理,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胡敏华还牵头设立了“艾友”温馨家园,定期开展线下健康宣教、科普沙龙等活动,方便了艾滋病病友们有一个沟通交流的场所。

毛群安司长在地铁健康专列发车仪式上致辞

胡敏华介绍,2010 年医院开始设立艾滋病病房,面对病房管理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医护团队尝试为病友量身定做个案管理方案,建立了患者从筛查确诊、建档、随访和复诊等一系列的全流程管理服务模式。除了在医院给病人治疗和心理干预以外,还将志愿者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和家庭。艾滋病感染者特别是新发的病人,刚刚被确诊感染后都会面对疾病的恐惧,一般都不会告诉家人,也不去与朋友倾诉。为此医院开通了热线电话,每天24 小时保持畅通。胡敏华本人也积极与患者和家属建立联系,20 多年来手机里已经储存了1 000 多个患者和家属的电话以及很多的微信,希望通过这样的联系,通过微信朋友圈可以及时发现病友存在的问题,及时为病人和家属提供危机干预服务。胡敏华说,通过这样的多种联系方式,这些年来我们挽救过部分求死的病友,也支撑过濒临崩溃的家庭,也帮助过很多恐艾者并为一些未确诊的人群消除了恐惧。随着艾滋病病人的年轻化,医院开通了创新工作室,开通了网络新媒体平台,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为全国甚至海外的病友提供咨询和科普服务,微博粉丝也已达到7.5 万人次。

胡敏华表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医院组建了抗艾服务队,建立了以“医院、疾控中心、家庭、志愿者”四位一体、线上线下互动的工作模式,实现了病人健康宣教、心理干预、辅助诊疗全流程服务,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病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他们创造更宽松、更支持的社会环境。胡敏华表示,艾滋病和其他的传染性疾病没有什么不同,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疾病,我们要科学认知艾滋病,要消除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和偏见,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关怀,为他们创造更宽松、更温暖的生存环境。

做看得见的科普

2022 最美医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眼科主任医师周行涛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3 月1 日颁布的《医师法》明确医生、医护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做好科普宣传、科普教育,我已经在眼科领域做了30 多年的医生,工作中我非常显著地感受到这些年我们的患者是越来越多,特别是近视患者,近视手术越来越多,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也越来越多并且有低龄化、高度近视发展的趋势。面对青少年居高不下的近视率,怎样将近视防控的关口前移?这是我和团队的努力方向。2003 年,我率先带领团队在国内建立了儿童与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和动态数据库,50 余万动态数据覆盖了华东地区青少年,在国内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我还带领团队建立了福利院爱眼小组,每年为残疾儿童进行多次义诊。

周行涛强调,青少年近视防控必须前置,把“防”的源头抓住,因为我们孩子不能等到已经近视了或者近视变成高度近视了、高度近视出现并发症了再去治疗。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已经全力推进科普的工作,以“防治结合”的原则,科学统筹规划,精准施策,发力推进,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的综合防控工作已经推开。对孩子们来说,科普的形式有很多样,比较有效的形式一定是非常亲切友好、一定是贴心的、一定是他们能够感受得到的,形式和载体都很重要。为此,我们成立一个儿童“近视小飞侠”的科普志愿者服务队,在上海也是做成了一个品牌,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和好评。同时我们还强调专业性,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防控小分队”,以凝聚更多眼科专家资源下沉下去,用他们的专业性、科学性做好科普,通过这样的形式和载体去做看得见的科普。

周行涛说,对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很多人都希望能有儿童近视的眼药水,但最好的眼药水就是健康科普,就是爱眼护眼的。近年来,我们小分队的成员开展了线上线下、社区、学校、图书馆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特别是和公益活动结合起来,我们的科普公益志愿者小分队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媒体、直播、漫画图书等载体的传播作用。我们编写了5 本近视科普书籍,今年1 月以来每周都会用几天的时间开展“近视小飞侠”科普直播,通过这些方法让家长和孩子能够走心、走神。走心就是让孩子们自觉转化为行动,走神是因为要告诫家长不要陷入近视防控误区。

周行涛说,无论是儿童和青少年的近视防控、成年人的近视矫正,还是中老年人群的眼健康维护,都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服务工作,要早筛查、早干预,早发现、早治疗。为了让近视矫正技术造福更多患者,在国家和医院的支持下,多年来,我已“手把手”带教出国内外500 多位眼科医生。尽早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尽早建立眼健康的档案,就可以多一份对儿童视觉的关怀,减少一份高度近视的风险。在这个科技迅速进步的时代,我们要充分发展好互联网远程医疗、智慧医疗等现代技术,让各科医生联动起来,让健康事业惠及更多百姓。为此,我们牵头筹建互联网医院,成立国内首家五官科互联网医联体,建立5G+裸眼3D 远程诊断和教学系统,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如果跟着光走,就不会生活在黑暗里。能与更多的人共同沐浴光明,是我毕生最大的心愿。风雨中即使有再多困苦,为了心中的梦想,我依然会迎难而上。”周行涛说。

“早”和“准”是获得最大防疫效果的前提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流调专家队代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党委书记卢金星说,实践证明,流调在疫情防控当中确实是非常关键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呈现点多、面广、范围大的特点,对流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卢金星说,2020 年2 月5 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带队赶赴武汉,携带移动P3 实验室参与方舱医院建设同时提供核酸检测服务。那时我们发现方舱医院建设速度跟不上阳性检出的速度,并很快意识到源头在社区。这样进行了防控策略的调整,调集了国家和地方的公共卫生专家组成了社区管控、流调溯源、消毒杀虫的一些相关领域专家进入社区工作,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4 月8 日武汉抗疫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武汉保卫战后疫情仍在国内不断发生,当一个地方发生疫情后流调队伍都是临时组建的,问题是一方面数量不足,另一方面是经验也不足,能力参差不齐,这个时候就非常有必要组建一支国家的专业队伍进行指导和传帮带。基于此,2021 年9 月18 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从国家疾控中心和各地疾控机构遴选了在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分析、实验室检测等经验和业务能力强的专家,组成了300 多人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流调专家队。

卢金星表示,怎么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防疫效果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这是因为现在的病毒变化太快了,从阿尔法、贝塔到伽马、德尔塔到奥密克戎,现在奥密克戎从1、2、3,现在到5 了,总是在变。一个总的规律就是病毒的传播能力和隐匿性更强了,潜伏期不到3 天,2.8 天左右,传播系数达到9.5。形象地说就是一个阳性感染者如果不加干预的话,他在三天之内就能够传9.5 个人,将近10 个人,10 天之内能传100 个人,这就意味着要想把疫情控制住必须要突出“早”和“准”。

“早”是越早越好,因为病毒传播快,一旦发生疫情后第一时间识别出源头在哪,传播链条是什么,可能涉及哪些人、哪些疫点、哪些范畴空间等,这都是流调队员第一时间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早”是前提。还有就是要做到“准”,这就需要除了公共卫生之外还要公安、工信等相关专家一起研判感染者的行动轨迹,如果是物传,物是从哪儿来的,要到哪儿去,这些都要做精准的研判,研判得越精准,封控划的范围就可能越小。在“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前提之下,新冠疫情防控的具体战术就是围追堵截。围多大的范围需要科学决策,围大了,代价太大,需要隔离的、需要管控的、需要提供保障的代价太大了,对社会的影响也大。如果划得不准,围小了就可能就会有遗漏,造成疫情会蔓延,因此“早”和“准”是我们疫情防控付出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效果的前提。

卢金星介绍说,因为疫情传播可能涉及非常大的人群,因此传统的流调方式已不能满足要求,必须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两年多来我们也通过互联网模式来尝试标定一个人可能从哪个点来,有什么样的风险,是否做了核酸检测等,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实现又早又准。因此,疫情防控需要有一个大的信息平台,这个大的信息平台要统筹核酸检测、流调溯源、转运隔离、医疗救治以及后勤保障等内容,这些信息看似无关但实际上是相通的。另外,我们还欠缺基于云端的流调工具,面对面的流调是有必要的甚至十分有必要到现场去,不能仅仅是一个电话的流调,上述问题都对今后的疫情流调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北上广杭四城地铁健康专列发车

8 月19 日第五个 “中国医师节”当天,北、上、广、杭四城共6 条8 趟地铁,搭载着1 220 张公益巡展海报正式发车。千张海报共包含22 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145 位院管专家,总人数1 582 人次,专列地铁展示海报为期1 个月。北京地铁1、2、5、8、10、13号线和八通线的13 000 台地铁电视将进行为期半个月每天多次的海报视频播放,预计超过2 亿乘客与海报故事“亲密接触”,一起致敬医者,致敬中国医师节。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生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国家卫计委原副主任王培安表示:“在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同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认为,“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关爱生命‘救’在身边”主题公益巡展活动拉近了医学大家与公众的距离。“健康中国行动”目标提出,到2022 年年底全人群中具备急救知识和能力的人要达到1%。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等13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的通知》,强调要在公共场所配备急救设施,同时要通过多种渠道培训会急救的人员,主题公益巡展活动与之契合,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怀和支持。

“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推进‘健康中国’的过程中,做到医者先行,关注公共场所急救的人员培训,增加公众安全感获得感。”毛群安说。

为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行动有关工作落地,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了 《健康中国行动2022 年工作要点》,提出医院和医务工作者作为医疗的主阵地、主力军,要发挥好示范作用,做到“健康中国 医者先行”。在8 月18 日举行的“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关爱生命‘救’在身边”——北上广杭四城地铁联动主题公益活动(2022)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范先群,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等北、上、广、杭四城的海报人物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分享了海报故事并以圆桌讨论的形式畅谈医者的初心、使命、担当、责任、梦想与荣光,挖掘地铁联动主题公益巡展活动对推动医疗行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深层意义。

范先群院士说,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需要具备许多品质,但最重要、最朴素的品质莫过于善良。古人云:医者要有“大慈恻隐之心”,行医先要“正其心术”。对当今的医生来说,善良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医学毕业生成为真正的医生后几乎每天都要目睹生死,经历医德伦理的考验,面对种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唯有善良才能将那些影响他们治病救人的杂念排除掉,用善心、爱心、仁心去帮助每一个病人。善良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定力。如果守不住一颗善良的心、为病人着想的心,就容易钻到钱眼里去。手术时为病人选择什么材料,术后用什么药最能反映出一个医生的本性。一个事事因利益驱动的人,即使再聪明再勤奋也很难成为真正的好医生。

滕皋军院士表示,每所医院的发展与进步都凝聚着全体医师的心血和汗水,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支能战斗、敢拼搏的医师团队,医院才赢得了社会各界、广大患者的尊重与厚爱。滕皋军院士强调,做医生就是要不忘初心、磨练技术,更好地服务群众、造福社会,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节日就像一个‘闹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一些重要的事和人”——这是中国医师协会原会长张雁灵教授写给第五个中国医师节的寄语。张雁灵教授指出: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史一直凝聚着医者的牺牲与付出,如果没有了医生这一职业护佑,我们的民族乃至整个社会就没有今天的兴旺发达。对社会来说,医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对人民群众来说,医生就是我们生命健康的保护神。因此,尊重医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道德的要求,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真诚感悟,也是近年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倡导的社会风尚,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生命最重要。

“‘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需要众多攻坚克难,护佑众生的医师齐心协力,他们是国之脊梁,是健康领跑者,是生命后盾,他们心怀家国梦,夜以继日,不辞辛劳。在今天,我由衷地想对医师们说一句:你们辛苦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医师报》总编辑董家鸿在座谈会上说道,健康是人民幸福、安稳、和平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到2030 年,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董家鸿院士说,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当下,兼具“把关人”与“破圈者”的特质,在北、上、广、杭四城地铁开展“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关爱生命‘救’在身边”主题公益巡展活动之际,发挥融媒体优势,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立体式、多平台呈现医者力量,必将加快推动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文明建设不断达到新高度。

猜你喜欢

医师
中国医师节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中国医师节
《中国医师节》
中国医师协会第十三次放射医师年会
子女能做的比医师多
医师多点执业松绑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
医师怎么看多点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