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社会学视域下西方早期蕾丝时尚的建构与传播研究

2022-10-19杨秋华

丝绸 2022年10期
关键词:蕾丝纹样装饰

杨秋华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深圳 518055)

蕾丝,由英文“Lace”音译而来。它是利用多种线性材料通过不同交织、打结、缠绕工艺形成的网孔装饰织物的总称。早期西方有着不同形态和工艺技法的蕾丝织物存在,但被大众认知的著名手工蕾丝,主要有弗兰德斯地区的棒槌蕾丝和意大利威尼斯的针线蕾丝两大体系,以及后来居上的法国六角网眼蕾丝。棒槌蕾丝起源于14世纪欧洲西南部的商业中心——弗兰德斯,1620—1650年蕾丝产业迅速崛起,引发了蕾丝时尚在贵族阶层的流行。针线蕾丝是由意大利的威尼斯在抽纱和雕绣基础上发展而来,其纯粹用针线按照预设的纹样绣制而成,在英语中称为“Stitches in Air”,凸显了其无底布蕾丝的特点。1665年后,威尼斯的针线蕾丝很快占据了市场优势,也使意大利蕾丝成为了17世纪服饰时尚装饰的宠儿。至17世纪末,法国六角网眼蕾丝开始崭露头角。由于法国是一个蕾丝消耗大国,加之路易十四一系列保护性政策鼓励本国蕾丝的发展,以及良好手工织绸、织毯技术基础的支撑,法国六角网眼蕾丝在沿袭弗兰德斯棒槌蕾丝纤薄细腻、地花分明特点的同时,其新颖的设计和良好的质量也使法国六角网眼蕾丝很快征服了欧洲大陆,进而迅速席卷全世界,并一直风靡流行至今。

目前针对蕾丝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蕾丝装饰形态的历史流变、技艺种类及蕾丝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等方面。闫丽洁等[1]、沈雷等[2]对蕾丝的发展历史及在服装中的应用与变化进行了论述;王文新等[3]论述了蕾丝与绘画的相互关系及在当代艺术中的重新建构;肖元元等[4]对蕾丝在提花面料、家居装饰中的设计创新运用进行了研究。王晓婷等[5]对蕾丝与罗的发展和审美进行了比较。然而,从艺术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探讨蕾丝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依赖的诸多社会、经济、文化因素,阐明蕾丝变迁过程中的社会功能特征、蕾丝与艺术思潮及社会生活关系的研究等较为缺失。

艺术社会学是介于艺术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艺术社会学是以艺术活动为主要对象,研究的是艺术产生的社会基础,艺术活动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发展变化规律等,探讨的是不同艺术样式、艺术风格生成变化的社会根源,以及艺术在具体社会历史环境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传播途径等。蕾丝作为源于人类物质生产的艺术形态之一,其既体现为一种社会意识、文化思潮和审美创造的典型载体,又是一种不能等同于一般繁复劳动的社会物质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将西方早期(本文主要论述的时期为14—18世纪初)蕾丝时尚的发展放置到社会历史的背景框架中,同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等一般因素和特定的王权意识、宫廷生活方式加以关联,才能更为宏观、清晰地认识其发展的本质动因,明确不同阶段的时尚特征、社会文化价值所在,并且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蕾丝历史文化研究和设计运用的学术视野,为中国现代蕾丝设计创新体系的建构提供相应的启示。

1 从虔诚宗教信仰的物化载体到“人性觉醒”“思想解放”的象征

艺术社会学十分关注“艺术活动发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艺术活动的社会功能、艺术价值的标准与取向,也涉及艺术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6]。蕾丝作为一种服饰装饰物,它的发端同样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情境密切相关。佛兰德斯(法语音译为弗拉芒,位于西欧低地西南部、北海沿岸的古代尼德兰南部地区,包括今比利时的东弗兰德省和西弗兰德省、法国的加来海峡省和诺尔省、荷兰的泽兰省)作为中古时期欧洲的一个重要封建诸侯国家,是主要的亚麻产区。11—13世纪,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海外贸易统治权及繁荣的纺织贸易,不仅使它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地区,发展出令人自豪的城市文化,也使弗兰德斯贵妇的服饰成为了欧洲女装的范本和英法宫廷时装趋势的源头。上述多种因素都成为了弗兰德斯棒槌蕾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

13世纪以后,基督教中的西方天主教派形成了以罗马为中心、横跨多个国家的西欧天主教世界,在教会权力达到了巅峰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个由基督教组成的大同世界之中的宗教氛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14世纪初,富裕的弗兰德斯贵族女眷,以及修女们凭借着对基督的虔诚、敬畏之心,使用亚麻线、金属丝编织出与天主教哥特式教堂窗花装饰极为相似的镂空织物——棒槌蕾丝,供奉天主教神职人员礼服装饰之用。当时的各种修道院是宗教刺绣和蕾丝生产培训的中心,对于生活在修道院的贵族女性来说,刺绣和蕾丝制作是与识字、阅读、绘画同样重要的必学技能,并且居住于此的一些贵族女性还拥有足以支撑制作奢华宗教蕾丝的财富(图1)。这种充溢着宗教神秘主义和禁欲色彩的手工蕾丝,其产生和发展显然受到强烈宗教信仰的驱使,以及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中弯曲交错、繁复缀饰装饰风格的影响,也是当时社会价值观在人们物质创造活动中的典型而隐晦的物质体现之一。

图1 《虔诚的蕾丝制作者》布面油画(卡斯帕·纳舍尔1664年)Fig.1 The canvas entitled The Lace Maker (painted by Caspar Nasher in 1664)

哥特式艺术风格起始于建筑,而后逐渐涉及雕刻、绘画和各种装饰艺术之中。然而,不论是彩色玻璃窗饰、袖珍画,还是金银饰品、珐琅或挂毯,他们所体现的崇高威严之宗教理念,皆充溢着人们对神圣天堂的憧憬与向往,俨然成为了象征神性特点或宗教意识存在的具体表现。受哥特式艺术风格的影响,早期的蕾丝时尚追求的是理性、神秘、崇高、繁复的审美观念,是封闭几何形态叠加[7]的另一种再现。从现存的哥特式蕾丝花边与哥特式教堂装饰的比较中,人们不难看出哥特式绘画和装饰的基本要素为由直角支配的曲线形态,在两者形态构成、元素装饰上都有相似性和关联性(图2)。弗兰德斯棒槌蕾丝的生产、发展及外在形态明显展现了宗教意识禁锢的存在,“六边形里包含了四角星”“对角线重叠形成四方形”“以破碎圆弧或圆组成的网络结构”[8]等充斥在该时期蕾丝纹样之中。这些几何纹样构成的装饰审美不仅满足了贵族女眷们触摸神迹的体验,也成为了一种宗教教义物质呈现的载体。14世纪的蕾丝织物,一般只用于神职人员的服饰和女性衣领、帽子、手帕等小面积的装饰,并未成为当时权贵阶层服装装饰的主流,因而其传播是带有宗教色彩的局部性质。

14世纪以后,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邦兴起,之后逐渐扩展、传播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其引发的科学与艺术大革命,也导致了神权地位的退缩和自由思想的勃发与盛行。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凸显人文主义精神,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肯定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个性的解放,反对迷信神学思想及其虚伪的禁欲主义。其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新兴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使社会生活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受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威尼斯蕾丝编织技艺及纹样表现也逐渐开始从宗教的禁锢思想和哥特式艺术风格中挣脱出来,华美轻盈、细腻优雅的世俗特质得到展现,威尼斯蕾丝时尚也辗转流传到意大利各地和欧洲大陆。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意大利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迅速发展,艺术领域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人性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裁剪精致、雍容华贵的服饰装扮。服装款式上也出现了矫饰、浮华、夸张的巴洛克风格,以往统一、调和标准的服饰审美观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的边饰、繁复的褶皱等矫饰的流行。在服饰材料上除了多使用雍容艳丽的天鹅绒、豪华厚实的锦缎、繁复的缎带、奢侈的皮毛,以及点缀着宝石与刺绣相结合等装饰外,在王公贵族、神职人员、上流阶层的领口、前胸、袖口、衬衣、长裙的下摆等部位,已开始大量使用蕾丝装饰,并很快将蕾丝时尚提升至服饰装饰的主体地位,成为炫耀财富的象征,因此大幅促进了蕾丝时尚在欧洲各地的传播与蕾丝产业的发展。

16世纪,意大利开始大量生产亚麻针线蕾丝,其纹样除了沿袭哥特式的几何形外,开始出现“世俗化”的茛苕叶、卷草纹、石榴纹、月桂树、康乃馨、蓟草、蝴蝶花、藤蔓植物及各种瓜果等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纹样(图3)。这些花卉纹样不但出现在蕾丝纹样中,在西方早期的各种绘画中同样受到追捧。这种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蕾丝纹样,打破哥特式时期严肃、均衡、静谧的骨式和风格,纹样设计崇尚浪漫生动,情感奔放,奢华热烈,具有强烈“享乐主义”“个性解放”的色彩。在图3的蕾丝纹样中,不仅可以见到最具巴洛克纹样特征的贝壳形、海豚尾形的曲线应用,也可以看到茛苕、卷草、石榴纹样,而莲花、十字花纹样体现一种自由、开阔、轻松的视觉特征和审美指向。另外,意大利的威尼斯蕾丝由于雕绣纹样与底部网纹处于两种层面,光线的投影和视觉差别给人一种浮雕式半立体感,故这种蕾丝也被称为“叶饰浮雕蕾丝”,并成为巴洛克矫饰风格的一种代名词。

图3 威尼斯蕾丝纹样与巴洛克风格书籍装帧纹样的比较Fig.3 Comparison between Venice lace patterns and Baroque book binding patterns

正因为文艺复兴思想及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影响,不管是佛兰德斯的棒槌蕾丝、意大利的针线蕾丝,还是后期的法国六角网眼蕾丝、比利时梭织蕾丝,在纹样题材、制作工艺、使用领域等方面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拓展,并以其细致优雅、轻盈曼妙的魅力成为欧洲王公宫贵族服饰时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文艺复兴对蕾丝发展的影响也表明了新文化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天主教神权的新文化思潮在蕾丝设计中的另一种传播(图4)。

图4 各国蕾丝纹样题材、制作工艺、使用领域的发展与比较Fig.4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lace pattern theme,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field of use

2 欧洲宫廷生活方式与蕾丝时尚的传播与拓展

14—18世纪的西方历史发展中,蕾丝时尚与政治婚姻、宫廷生活方式、宫廷时尚,甚至是外交平衡、社交法则等诸多社会现象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并从多个方面推进、维护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等。这些现象也恰好印证了艺术社会学关于艺术与社会关系互动的学术观点。不少艺术社会学的学者认为:艺术与社会的每一种互动关系,均是艺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只有厘清艺术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互动机理,才能实现艺术与社会学的真正渗透[6-8]。而本文以蕾丝为主要线索,对蕾丝与诸多社会现象,特别是宫廷生活方式及互动状况的探讨,正是“将艺术视为一种揭示整个社会典型或一般现象手段”[9]的探索。此外,西方的政治婚姻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也是各国之间政治、社会、文化信息得以交流的一种特殊途径,对蕾丝时尚的地域传播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7世纪意大利的针线蕾丝,对欧洲人来说已经成为“精致、完美”的同义词,在意大利被视为尊贵的象征,甚至规定贵族子弟在25岁前不得穿戴有蕾丝的服饰,可见对蕾丝的尊崇与珍视[10]。从意大利美第奇家族两位女性的婚姻可见,在践诺上述多种目的之外,对蕾丝在异域的传播、发展做出了直接或间接的贡献。1) 法国亨利二世的王后凯瑟琳·德·美第奇,她1533年远嫁法国后,不仅凭借其智慧与人脉在法国与意大利的政治、文化、艺术交流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其间宫廷内文武大臣都开始热衷利用意大利蕾丝装饰服装及室内环境,借以提高王权的威势与显扬尊贵。由于意大利蕾丝本身就价格不菲,再出口到法国就更加昂贵。当时对意大利蕾丝的大量进口不仅造成了法国的财政拮据,甚至使皇室费用都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困境。2) 1600年,玛丽·德·美第奇成为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第二位王后,她带去了为数不少被誉为“编织出来的黄金”的意大利蕾丝,使意大利蕾丝再次成为当时法国最时髦的服饰装饰品。她还成功游说亨利四世花费重金将当时意大利最优秀的蕾丝工匠聘请到法国,使意大利蕾丝技艺在法国得以传播,并在17世纪末创造了优雅轻盈的法兰西六角网眼蕾丝(图5)。至18世纪,法国蕾丝的技艺和装饰效果几乎超越了意大利,成为服饰奢侈品。综上所述,意大利蕾丝在法国的跨地域传播、发展正是两位美第奇家族女性做出的特殊贡献。

图5 优雅轻盈的法兰西六角网眼蕾丝Fig.5 Elegant and light French hexagonal mesh lace

有人曾称“蕾丝是为西方宫廷生活而生的”,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似乎这个论点很贴切地叙述了文艺复兴以后蕾丝流行的真正社会原因。西方早期蕾丝时尚的传播、发展及在各国服饰装饰中的崭露头角,几乎都与西方各国的宫廷生活密切相关。

16世纪中期,法国人发明了一种轮状皱领——拉夫领,它以波浪形皱褶呈“8”字形回旋组成一个环形,作为脖颈装饰之用,成为欧洲贵族独特的服饰装饰特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这种拉夫领情有独钟,除了它特别适合用于遮掩伊丽莎白一世过于纤细的脖颈外,还切合、满足了伊丽莎白以服饰表现其王权象征的需求。初期的拉夫领是使用普通轻纱制作,但随着伊丽莎白一世的极力推崇,奢侈、柔媚的蕾丝很快成为拉夫领制作的主要材料。经过特殊浆化处理呈现放射状的新型蕾丝拉夫领,并在尖头处镶饰的昂贵珍珠,成为了王权的一种象征。拉夫领蕾丝材料的运用不仅使其更具高贵的宫廷气质,白色蕾丝折射的光泽对穿着者的脸部也起到衬托、柔化的作用,高调张扬了统治阶层至高的地位。在随后的数十年中,拉夫领变化出利用铁丝支撑在颈后直立成扇形骨架等多种造型,蕾丝材料的使用和款式上也显现出各自温婉、卓越的魅力。本文从流传至今的西方贵族肖像画中,选取部分图像,作为研究参考(图6)[11-12]。蕾丝拉夫领在当时是以阶层性和地域性的传播为主,而有关拉夫领的肖像画对现在的人们来说则成为了服饰文化的传播载体。

图6 西方肖像画中蕾丝在拉夫领和其他宫廷服饰衣领装饰中的应用Fig.6 The application of lace in the collar decoration of Ralph collar and other court costumes in Western portraits

18世纪洛可可风格的丝绸在法国波旁王朝时期达到顶峰,洛可可丝绸与法国六角网眼蕾丝一起,构筑了法国服装史上最灿烂辉煌的时刻。纤细轻盈的法国六角网眼蕾丝主要以阿郎松、阿尔丹等产地最为著名,其构图一般以对称为主,纹样主要有百合、玫瑰、睡莲、棕榈、康乃馨、卷草纹、茛苕叶等,艺术效果安谧沉稳、细密高雅。与此同时,蕾丝时尚在宫廷生活和宫廷服装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蕾丝在宫廷服装中的使用范围、部位也获得肆意的拓展。不仅贵族女性用其装饰在围领、袖口、衣边、裙摆和睡衣、睡帽上,男性也用蕾丝来装饰领、袖、襟边、长靴和帽檐,教会神父则用蕾丝褶裥装饰服装的下摆。

法国尚蒂利地区还生产一种由黑色羊毛和丝线编织的没有光泽的黑线蕾丝,乌黑的蕾丝将穿着者的肌肤衬托得光润柔美。法国路易十六的王妃玛丽·安托瓦奈特非常钟情这种蕾丝并推崇备至,尚蒂利蕾丝也随之成为了王室专用蕾丝品种。尚蒂利蕾丝除了用于贵族女性的披肩外,还用于宫廷扇子、遮阳伞、斗篷、帽子等的装饰(图7)。

图7 路易十六的王妃玛丽·安托瓦奈特与黑色羊毛和丝线编织的蕾丝披肩(1860年)Fig.7 A lace shawl woven with black wool and silk thread for Marie Antoinette, Princess of Louis ⅩⅥ (1860)

蕾丝时尚在欧洲宫廷生活及贵族女性中的建构与传播中,使得很多迷恋蕾丝的贵族女性不惜牺牲家庭生活和财力甘为蕾丝的俘虏,所谓“不顾一切耽蕾丝”[13]就是一种绝妙的写照。西方早期虔诚的宗教信仰、贵族服饰时尚和宫廷生活是蕾丝产生、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不同蕾丝品种和设计风格产生的社会根源。蕾丝在不同历史时期除了高调彰显王室、贵族的权利和社会阶层性的功能之外,也从多种角度折射出诸多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和社会理想与蕾丝的关系,而这些问题正是现代艺术社会学关注和探讨的重点。

3 结 语

艺术史的研究一般聚焦于研究艺术“内部”的因素,将线条、色彩、构图等当作主要观察对象。而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形成了一种以社会现象为主体的“外部艺术史”研究体系。本文运用艺术社会学的视域和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将西方早期蕾丝时尚的发生、发展、传播放置到西方社会发展的大框架中,从蕾丝时尚与政治、经济、文化、婚姻等因素在互动关系中加以认知和判断。多元化、多角度地展现了蕾丝时尚发展与宗教、宫廷生活、政治婚姻等的关联;分析了蕾丝时尚的风格演变的社会因素、传播途径及在不同载体上发展变化的真正历史动因;阐明了蕾丝时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特征,以及与社会生活的典型关系。研究表明,西方早期蕾丝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受到基督教氛围和哥特式艺术设计风格的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及宫廷生活也成为推动蕾丝时尚和蕾丝纹样变革的主要动因。西方早期蕾丝作为一种“超越时间和劳动的最高手工艺品”和“贵族的织物”,具有特殊使用功能、审美标准。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宗教的狂热、王公贵族主导的服饰时尚、宫廷生活的奢侈贪婪及等级制度的象征等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丝绸》官网下载

中国知网下载

猜你喜欢

蕾丝纹样装饰
唐代官袍兽纹纹样的美学意蕴
蕾丝梦境
鲤鱼旗装饰坠
蕾丝气息
可盐可甜可仙 早春穿蕾丝秒变气质小仙女
飘逸蕾丝
DIY装饰沙漏
DIY节日装饰家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平遥漆器植物纹样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