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匠心致初心 以初心致未来
——说说宜兴人与紫砂的不解情缘

2022-10-19顾建芳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识情缘宜兴

顾建芳

我出生于宜兴一个叫做叫做丁蜀镇的地方,这个地方,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在做与紫砂相关的工作,有的做紫砂壶,有的做紫砂杂件,有的做紫砂制壶工具,有的练泥卖泥,感恩自然的馈赠,得天独厚的紫砂资源养活了我们这座小镇,镇上的人以此为生,以匠为生。

我家也是其中之一,从祖上开始就在做壶,我的记忆是从爷爷奶奶这辈老匠人开始的。爷爷奶奶做壶贴补家用,父亲母亲做壶以此为生,我记忆里的童年是数不清的泥巴和没有尽头的哒哒声。我可以玩泥,但是不可以丢掉,一点都不可以。玩过的泥巴浸润在水中,揉搓敲打抟炼之后还可以再用,泥性,可能那时就已经掌握,只是不自知。

我从小成绩还算不错,1982年高中毕业,面临择业。当时有几份不错的工作可选,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做壶。对于这个决定,家人是不理解的,毕竟当时的紫砂行业不温不火,还没有迎来发展的大潮,从事紫砂行业,前途未卜。可能这就是宿命,紫砂于我而言,早已经是习惯的存在,我从小就以为,我家人都是干这行的,那么我以后也是要干这行的。另外,从小接触这行,基本的制法技艺早已熟悉,平时也帮家里做一些,手法挺快,也算是有些天赋。如果选择上班,拿工资还要过段时日,如果做壶,那么壶做好就可以赚钱贴补家用了。于是,放弃了上班的工作,开始做壶。从事紫砂行业,没有什么宏图伟愿,没有什么激情梦想,就是这样平凡的经历和平实的想法,却不曾想,这将是倾我一生的事业与追求。

一旦真正以此为业,远不是想象中的那般简单。祖母说,做得好才有饭吃。于是,开始了真正的学艺生涯。祖母是我的第一任老师,一位本本分分、不会投机取巧的老匠人。她只做传统器,做工很是精细,正是这样的言传身教,给我的基本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奈何祖母学识并不高,没有一定的美学素养,创新能力欠缺。而我在长期的实践中,在日复一日的传统器型的抟制中,越发渴望造型上的创新与技艺上的突破。1986年,我走进了宜兴紫砂工艺厂从事紫砂壶的制作,并在此期间得到了众多名家大师的指点。也是在这个阶段,激发了我的上进心与好胜心,激发了我对壶艺造型设计创新的渴求。于是,1995年,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走出当时工作上的舒适圈,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以期提升创作设计的能力。在那里,不仅增长了学识,也开拓了眼界,不仅得到老师的教导,也结缘了很多书画名家。一方面综合提高了我的美学造诣,一方面也是日后与诸位名家合作缘分的开始。很庆幸那时的选择,于我的从艺生涯来说,不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事,而且是命运般的馈赠。

图(1)紫砂作品《回望壶》,就是我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求学期间的创作。在此期间,我的造型设计能力大大提升,从而孕育了《回望壶》这样一件即便是放到今天也是很新颖的创新作品。这件作品在当时荣获了第五届全国陶瓷评比二等奖,这个奖在当时的份量极高,我也因此破格晋升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成为当时丁蜀镇紫砂行业中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师,并且是唯一一位女性工艺美术师。也正是这份业绩,1997年,我以江苏省代表的身份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华名人辞典的首发仪式,“顾建芳”这个名字也被写进了中华名人辞典中。这份荣耀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开启了我一路高歌的紫砂之路,而弘扬紫砂文化、传承紫砂壶艺成为我的责任与使命,且至今仍为之奋斗。

图(1) 《回望壶》

日复一日抟砂,年复一年塑器,在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工艺技法愈发熟练,我开始不断挖掘紫砂壶艺的可能性与潜在能力。终有一天,忘掉了时间,沉浸在紫砂泥里,感叹于紫砂壶层出不穷的造型之美、紫砂泥料丰富的表现力中,如痴如醉,不可自拔。一抔土,一盏灯,用自己的手,塑成壶的模样,由心地欢喜。

从家里的小作坊、紫砂工艺厂到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拥有自己的紫砂艺术馆,这是我们这代宜兴匠人的从艺之路,从技术员、助理工艺师、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到如今的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这是我的岁月写照。当时当日,却不曾想到,壶艺创作会成为我毕生的事业与追求,如今想来,很是庆幸。感谢当初那个在懵懂中选择紫砂的自己,感谢没有多少学识却给予我紫砂壶艺启蒙的祖母,感谢学艺路上诸位老师的指点,一路走来,沉稳踏实,是岁月的沉淀,是时间的见证,是努力的嘉奖,更是我与紫砂的四十年情缘。

感恩生于宜兴,感恩有紫砂护佑,对于这份恩典,这份情缘,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不舍初心得始终,是我们宜兴匠者最深情的回响。

猜你喜欢

学识情缘宜兴
为学与做人
宜兴釉陶
做一个有理想有学识有诗意的教师
月下情缘
“李代表”的调解情缘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我与人大结情缘
高校教师自我学习的方向探究
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