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引领下初中作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2022-10-15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京华城校区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与学作文评价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京华城校区 陈 萍

长期以来,校园内普遍流传“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为什么中学生会有这种心理恐慌呢?这是一项关于教学相长的重大实践课题,应引发教育人,尤其是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笔者从事多年的初中教学工作,从校园观察和专项调研中发现,其中有教育大背景下的一些客观性因素,然而更多的,也是最主要的,是人为性因素使然。要想从根本上切实有效地改变这种不良现状,须要把“唯学生论”下的“教育人文关怀”落在实处,认真做到并努力做好“生本学主、让学引思”。

一、作文教与学的问题及其成因

首先,提升写作能力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如人所想的“短期速成”之功,而是要在“积累与积淀”状态下历经实实在在的渐进性发展过程。如果没有这种科学认知,“欲速则不达”就成了必然结果。其次,在初中教育阶段,作文教学普遍存在诸多问题——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应付式教”,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被动地学”。集中地体现在:教与学双方没有真正地做到阅读与写作的“良性互动”,坐在校园内、教室内和课堂上“闭门造车”是常态,“高消耗、低收益、低情趣、低层次化发展”的作文写作现象,不仅客观存在而且长期如此。这种低效教学甚至无效教学,非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情感,反而正在逐步消磨师生双方的获得感和自信心。再次,从教学艺术角度分析,教师过度重视对于写作技巧的强势指导和强化训练,而普遍地忽视或淡化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没有从根本上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也难以形成真正的良性互动状态。比如“作文评价”,长期奉行“教师评学”这种“不对称”模式。即使评价了,也是浅尝辄止,没有针对性。作文教学没有重视“德与智互动”。在全面强调“核心素养”的教育大背景下,“以德树人”是构建“学力课堂”的灵魂,作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缺失了德与智的良性互动,包括作文教学在内的课程活动都是“肤浅”的。一言以蔽之,只有在“人文性教育”关怀下,才能切实构建和谐教学关系,把写作教学逐步引向令人期待的“善教乐学”道路。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组织者、主导者和引领者,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作文教学”,善于从人文教育关怀出发,从情趣化教学原则出发,从构建和谐教学关系出发,紧贴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文化视野“低飞慢行”,不断“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把他们逐步引向令人期待的“乐作与善作”之路。学生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开放性元素的多元激励与引领下,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不断地提升自我、激励自我和赶超自我,建立写作信心,在“厚积与薄发”状态下实现“不用扬鞭自奋蹄”。总的来说,只有在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下,才能逐步实现“事半功倍”效果。

二、优化写作教学的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感知,人文教育关怀其实并非是一种遥不可及的“高大上”现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文化视野和生活认知,内外开放、多元互动、适时激励,非常有利于在善教乐学中让“语文之花”不断地迎风绽放。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没有了情趣,也就没有了智力,自然也就没有了教育。”没有了“情趣”滋养的教育,绝不是完美的教育。同样,缺失“情与趣”的渗透和融入,作文教学是不能走向真正意义的成功之路的。与之相应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人的责任感相比,往往显得更加重要。”(爱因斯坦语)正因如此,教师要善于借助各种路径和方式,把丰富多元的“情与趣”元素有机引入到作文的教与学活动中,在“情绪智力”现象中不断放大善教乐学效应。比如,写作前,教师要根据教与学的情况,把作文主题、选材范围和方法技巧等,通过“多人小组”形式或“百家讲坛”平台,安排“有话大家说,相互来分享”的激情研讨活动。再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可以让一些学生独立写作,然后在自我搭建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团队创作。在“集思广益”的基础和前提下,就会在“相互启发、共同激励”中有效焕发兴趣和活力,并且能够让处在不同层面的学生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久而久之,他们的进取精神、必胜信念就会日益增加,“作文恐慌”现象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2.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强调指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最根本的“活水源头”是什么呢?无疑就是“社会生活”。与阅读一样,作文不仅与生活“同在”,形似外延上还是“恒等”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写文章既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也不是生活上的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中的本身现象。”有鉴于此,教师要把作文的教与学投放到社会生活化大背景下,善于接受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活水源头”就会新鲜不断、永不枯竭。比如,在常态化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激励学生观察与发现、思考与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并把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所看、所思、所做”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吸收和梳理,以不断充实和丰富“作文资源库”。同时,鼓励学生之间在“分享与共享”下更多地梳理、总结与提炼,不断地释放与放大资源共享效应,“无米之作”就会很快成为一种历史,“下笔成文、言之有物”就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了。

3.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这一众所周知的信条式譬喻之论,意在强调阅读与写作之间是互为因果、深度融通的相辅相成关系。无论对于生活而言,还是对于学习来说,“有吞有吐、先吞后吐”是最简单不过的客观现象和实际道理。除了上文所说的“生活化吸储”外,“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不仅是应有之义,也是引领良好作文活动的有效途径和优质平台。比如,《孔乙己》的结句是——“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面对这一“模糊和矛盾”现象,主人公究竟是“死”了还是“活”着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此为抓手,让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情抒写学习感言。再如《范进中举》的结尾,在拿了姑爷范举人的一些银子后,老丈人胡屠夫“低着头,笑眯眯地去了”,他究竟会想些什么或可能做些什么呢?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这种“省却遗漏”进行与之相应的“相机补白”。此外还有,教学完《鱼我所欲也》,教师激励学生联系生活现象,用手中之笔探讨“鱼和熊掌”之间的“不可兼得”和“能够兼得”的可能性……所有这些无一不是引领“读与写互动”的潜在空间。

4.重视情感体验

有业内人士指出:“阅读是观文者的阅读,同样道理,写作也是缀文者的写作。”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最主要也是最集中的一点,即在于强调——只有历经“自主实践”下的“情感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与写作现象,才能在真情实感中赢得实实在在的认可。正如认知发展学奠基人皮亚杰所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三者之间的密不可分。”尤其在初中作文教与学中,只有建立在“情感体验”上的作文活动,才会逐步变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比如,在写“人物类”作文前,教师先让学生认真而又深入地“采访、研究、走向”描写对象;在写“活动类”作文前,让学生先去“做一做”,然后再进入“写一写”程序。再如,针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应引导学生在主题演讲、专题辩论基础上,把“说、思、写”相结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代陆游这一流芳千古的诗句,同样揭示了“实践出真知”这一绝对真理。

5.实现德智双赢

古语云:“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其意着重在于强调“德行天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想让作文教学从根本上赢得令人期待的“行之深远”效果,“德与智”的互动融通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不仅作用很大而且影响深远。单是从“工具性”角度来说,德智互动铸就“学力与素养”不可分割。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如何获得令人期待的“德智双赢”效益呢?其实,上文所说的“情趣激发”“生活联系”“读写互动”“情感体验”等,都属于“德智互动”。再以“教学评价”活动为例,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运用以“赏识”为主的激励性评价机制,积极开展“因人而异”的作文评价活动;首先进行学生主体下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再与“教师评价学生”相结合;适量地加大对作文态度和品质上的评价比例;把对学生的“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相结合……所有这些,都是赢得德智互动的活力因素。从教与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无论在语文阅读活动中,还是在作文指导环节中,教师过于忽视或淡化以“道德与审美”为核心的人文性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于切实体现语文活动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对于有效构建“学力课程”体系,对于从根本上激发作文活力兴趣,都会产生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

6.拓展资源

在写作教学中,“资源”不仅不可或缺,而且作用非常大,集中体现在它是引领教与学活动的支撑,是引领教与学过程的引擎,是构建教与学关系的媒介,是体现教与学效果的平台。不仅如此,所有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学科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质水平,作文教与学活动同样也不例外。比如,教师应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元素等形式和平台,有目标、有选择地呈现一些精美语篇,引领学生在喜闻乐见中阅读与欣赏、学习与体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再如,把发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一些优秀作文,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传阅和分享,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更加凸显“无声胜有声”的激励与引领功能。此外,还可以把学生在作文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典型性错误,做成信息技术下的“知识集锦”,并适时适量地呈现出来,以此引领学生在正误对比中自主学习、合作研讨,这同样是不容忽视的“生成性资源”,善加利用也是很有效果的。

作文教学不是强势引导和强化训练,而在于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教育关怀”。教师坚持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指导下,应善于通过生活化开放、多元式互动和激励性引领,切实有效地构建和谐教学关系,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自信心,在善教乐学中助力“语文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猜你喜欢

教与学作文评价
楷书的教与学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