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8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应用价值

2022-10-15李春福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16期
关键词:造影螺旋斑块

李春福

冠状动脉斑块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加重所引起的,粥样斑块可以引起冠状动脉的狭窄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目前,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也不断增大,以及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使冠心病发病率不断增长,每年的病死人数超过了100 万,目前国内35 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最高,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冠心病有很重要的作用。根据相关调查显示[1],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其病死率已经超过了其他癌症病死率的总和,已经是诱发患者死亡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一定要重视冠心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当前临床上在为冠心病患者实施诊断时,所应用的诊断金标准为冠状动脉造影,但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这种检测方法有一定的创伤性,危险性比较高,并且无法准确地观察斑块的形态和密度,在判断斑块性质中,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2]。多层螺旋CT 在临床上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借助于该项检查,能够详细了解患者冠状动脉管腔及管壁的钙化情况,能够观察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分布、稳定性等。本研究主要针对128 层螺旋CT 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1 年2—11 月入院的冠心病患者70 例进行研究,按照疾病类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5 例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研究组35 例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研究组男27 例,女18 例,年龄35~67 岁,平均(51.42±3.21)岁,心率54~77 次/min,平均(67.16±5.17)次/min,包含合并糖尿病16 例,合并高血压14 例,合并高血脂患者15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20 例,年龄36~69 岁,平均(51.69±3.39)岁,心率55~76 次/min,平均(67.27±5.31)次/min,包含合并糖尿病18 例,合并高血压13 例,合并高血脂患者14 例。纳入标准: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临床表现均为胸闷、胸部疼痛、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全部患者均知情本研究并且签署同意书;全部符合128 层螺旋CT 和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条件;患者依从性较高。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善的患者;合并有意识障碍或者是精神障碍的患者;合并有心力衰竭及心律不齐症状的患者;合并有恶性肿瘤的患者以及冠状动脉手术史的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开展CT 检查,叮嘱患者于检查前4 h 禁食,且注意测量患者心率,若患者心率超过70 次/min,则在检查前为患者应用酒石酸美托洛尔30 mg,以便对患者心率予以有效控制,为帮助患者扩张冠状动脉,给予患者硝酸甘油0.5 mg 于舌下含服,从而帮助患者获取清晰的扫描图像。正式开展检查时,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在获得胸部屏气定位像之后,对患者心脏扫描范围予以明确,为患者开展整个监测面的平扫,之后以生理盐水20 mL 应用高压双筒注射器进行冲洗,再为患者注射碘海醇对比剂60~75 mL,控制注射速率在4.5 mL/s,之后再向其中注射生理盐水40 mL,在将所得CT 扫描数据导出之后传至数据处理中心,并要借助相关软件重建图像[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斑块数量、种类,其中种类包含3 种,分别是Ⅰ、Ⅱ、Ⅲ型,其中Ⅱ型斑块具有比较差的稳定性,对比两组患者斑块CT 值,CT 值越大则表示患者斑块稳定性越强;对两组的正向重构率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 23.0 软件对本研究收集到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斑块数量和种类对比

70 例患者中共检测出斑块147 个,其中对照组65 个,研究组82 个;研究组Ⅰ型斑块占比比对照组高,Ⅱ型、Ⅲ型斑块占比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斑块数量和种类对比[例(%)]

2.2 两组CT 值对比

研究组平均CT 值为(67.96±9.33)Hu,对照组平均CT值为(27.59±9.71)Hu,研究组CT 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10,P=0.000)。

2.3 两组正向重构率对比

研究组正向重构率为20.73%,对照组正向重构率为56.92%,研究组正向重构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正向重构率对比[例(%)]

3 讨论

冠状动脉斑块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是指冠状动脉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了管腔的狭窄,其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不稳定性的斑块可以引起斑块的糜烂和破裂,导致局部血栓形成,从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的原因多样,其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但涉及到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很多,如常见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均涉及血液性成分改变,而影响到损害的病变,最终造成动脉性的受损,诱发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成。在高血脂、高血压、抽烟、肥胖等危险因素的作用之下,在局部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斑块表面有纤维帽,里面有脂质池。粥样斑块可以导致冠状动脉狭窄,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如果斑块长期控制较差,会导致血脂在血管壁沉积,从而形成斑块,斑块逐渐扩大就会引起冠状动脉的狭窄从而引起心脏供血不足[4]。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成是造成身体内部损伤之后,导致血液运行和供给出现异常,如患者需要避免心脏进一步受损,便要通过饮食调整、加强锻炼等方式,通过对体质方面进行改善,以期有效避免冠状斑块的诱发和形成。冠状动脉斑块的诱因和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有直接的关系,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包括长期大量吸烟史,在涉及动脉粥样硬化期间,因各种疾病的影响及损伤有所不同,因此在后期也会诱发较大的变化[5]。其在诱发冠状动脉斑块的原因细节上,主要是自身血液运行异常所引起,因某些疾病性的存在,会逐步导致身体血液运行出现受阻、血流速度出现异常等相关问题,会直接导致动脉组织的表面出现受损后,无法持续地使动脉的组织运行能力得到保证,在长时间受损的问题加重后,最终可以诱发斑块并进一步对身体造成损伤[6]。因此须预防斑块形成,轻微的斑块不会导致症状,但斑块增多会造成管腔狭窄,血流受阻便会出现心绞痛、胸闷、憋闷,严重可以引发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出现冠状动脉狭窄,应进行冠脉造影,明确狭窄部位、狭窄程度。治疗方面首先需要通过饮食入手,低盐、低脂肪饮食,少进食动物内脏、蛋黄、肥肉,多进食蔬菜和水果[7]。禁止吸烟、饮酒,减少冠状动脉内膜的损伤;多运动,控制体质量,增加热量的消耗,其对减轻冠状动脉的狭窄有作用;控制好危险因素,如血压、血糖、血脂等,均需要选择相应的药物积极治疗,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治疗。预防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预防冠状动脉狭窄进一步加重。如冠状动脉狭窄达到75%以上,可考虑植入支架的治疗,将狭窄动脉血管打开,增加心脏供血。

在人体的循环运行中,供给心脏血液的血管主要为冠状动脉血管,其直接关系到心脏血管的供血能力及心脏功能是否正常,若在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当中存在斑块,便会因血管狭窄诱发心肌缺血等问题,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而引发冠心病,因此在为冠心病患者开展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检查其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8]。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当前我国冠心病病死率已经明显降低,但依然威胁着民众的健康,通过为冠心病患者开展相关检查,能够有效地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病死率。通过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和心脏病,且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这使得其成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是将特殊的造影导管,通过手部的桡动脉或腿部股动脉送到冠状动脉口,于造影管内推注造影剂,在X 线下显影的一种方法。可以清楚观察到冠状动脉有无病变,包括冠状动脉狭窄、动静脉瘘、动脉瘤等。目前,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指标,一般情况下诊断主要为以下几方面:若冠状动脉狭窄低于50%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若狭窄达到50%~75%提示存在冠心病,无需介入治疗或冠脉搭桥,大部分可通过药物治疗。若狭窄程度超过75%,则需考虑行血运重建,行冠脉支架或者是冠脉搭桥术。所以冠脉造影主要是明确上述情况,可以有的放矢进行治疗,选择治疗方案。当前国内外为冠心病患者实施诊断过程中,所应用的金标准为经皮冠状动脉造影,但是该种检查方法为侵入性操作,手术的风险比较大,并且手术的费用也比较高,很多家庭都不能接受。通过为患者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能够对患者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病变予以明确,从而为冠心病的诊疗提供相关参考依据[9]。但是该种检查方法有一定的创伤,很容易在术后诱发各种类型的并发症,特别是在老年患者中更容易诱发各种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10]。因此,探讨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非常必要,多层螺旋CT 具有较快的扫描速度,空间和时间分辨度也得到了有效地改善,图像质量更高,在诊断冠心病中有很高的准确率[11]。128 层螺旋CT 是一种无创伤性诊断方法,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其诊断准确性比较高,应用价值很高。已有研究显示,斑块的稳定性与斑块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且若是斑块稳定性差会直接影响到患者预后。临床上通常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非钙化斑块与钙化斑块两种类型,其中非钙化斑块的稳定性是比较差的,脱落易诱发猝死及心肌梗死,而钙化斑块则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破裂的发生率比较低。因此,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斑块的数量、形态及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多层螺旋CT 即便是应用于狭窄的空间范围当中,也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这使得其在应用于冠状动脉斑块的检查当中,能够一次性准确地显示斑块情况,且借助于血管当中的对比剂,能够评估各个斑块的CT 值,利于临床诊疗工作的顺利开展[12-15]。本研究中采用了128 层螺旋CT 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其结果表明,70 例患者中共检测出斑块147 个,其中对照组65 个,研究组82 个;研究组Ⅰ型斑块占比较对照组高,Ⅱ、Ⅲ型斑块占比较对照组低;说明通过128 层螺旋CT 查看冠状动脉斑块情况其准确性比较高。CT 扫描能够有效评估斑块的性质,从而对斑块的稳定性进行判定。研究组平均CT 值为(67.96±9.33)Hu,对照组平均CT 值为(27.59±9.71)Hu,研究组CT 值较对照组高,说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斑块稳定性比较好;研究组正向重构率为20.73%,对照组正向重构率为56.92%,研究组正向重构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临床中可以根据患者斑块的数量、形态和CT 值变化情况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128 层螺旋CT 可以明确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位置、形态和数量,也可以有效评估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以此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猜你喜欢

造影螺旋斑块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软斑危险,硬斑安全?不一定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
超声造影和x光造影区别?
如何看待CT冠状动脉造影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