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探索

2022-10-15朱盼盼何泽军

科教导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农科农林融合

朱盼盼,何泽军,宋 宇*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20 世纪70 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高等农林教育依次实现了从单纯的种养殖技术到多科性农业,再到综合性农业的发展变迁。在新阶段、新任务和新目标的驱动下,高等农林教育拉开第四代“新农科”建设的序幕。

1 新农科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提出新要求

在科学技术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新农科”建设需基于新任务,明确新目标,探索新路径。在坚持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基础上,高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育适应新的时代特征、新业态、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生产模式,更新育人理念和方法措施。

1.1 新任务

高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育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将等多学科知识融入传统的农业学科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对擅长不同领域的学生,进行学术型、应用型或者技能型的分类培养,针对粮食安全、绿色生产、生态可持续发展等不同相关主题,进行多元化、差异化和特色化的人才培养,为农业绿色、健康、智能化革命,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农林专业人才。

1.2 新目标

新农科背景下的农林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发展其综合能力和培养建立其三农情怀,此过程也是农业教育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三链融合”的过程。新农科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传授新农业、新农村、新生态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整个农业产业体系、实践体系、生产体系以及农村农业发展关系、农民增收致富等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还需要通过教学模式创新,全方位提升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爱农、懂农、建农的“三农情怀”,具有世界眼光、家国情怀,可以引领现代农业、美丽中国建设,更好满足市场需求,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紧跟科学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以探索研究的精神,对相关课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分析;将农林教育与多学科知识深度融合,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全面推进,形成以农为特色、以农为核心的综合性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多元化提升。

1.3 新路径

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基于融合、创新、实践进行优化升级。融合是创新的基础,实践是创新的来源,同时,融合之路和创新之举均以服务于实践为根本宗旨。

融合主要指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一方面,打破已有的学科和专业边界,推动农、工、理、经、管、文、医等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提供更安全、更健康、更高效的方案来解决环境与产品质量等诸多高标准要求;另一方面,搭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直接对接,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科教协同,整合条块分割的学科资源、校内外不同优势资源,提升研究力量,对接产业发展。

创新是在新阶段多目标、多任务实现过程中,面对技术、人才和环境等多方资源约束条件下,基于多领域知识融合,创新教学思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跨学科开展交叉合作研究,形成原创性科技成果,采用新技术、新理念、新工具、新方法、新模式,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能力。

实践通过搭建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连接,为在校学生开启学习知识的“第二课堂”,为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最鲜活的学习素材,为激发其探索精神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评判其学习成效提供最好的评价方法。首先,所有的任务、目标均来源于实践所需,实践乃是需求的来源依据;其次,实践是知识传递、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最后,所有的任务、目标以及方法措施必须紧紧围绕实践开展,以实践作为评价、检验其方法可行、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评判依据。

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单一、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缺乏数据支持等。评价指标中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参与实践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相关评价,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作用较弱,难以激发学生更大程度的成长,无法满足“新农科”建设要求,使得人才培养不能够匹配我国“三农”事业新阶段发展需求,不能和现在的农业生产模式、新业态等进行很好对接。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将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促进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多元化创新复合型人才。

2.2 课程内容更新缓慢

传统的农林经济管理教育在学科传统、研究传承、专业文化以及面向生产、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方面有优势,但是在专业拓展、多学科交叉融合、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新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方面存在局限性。学科交叉融合不足,碎片化的知识难以满足目前行业发展所需。大多数课程使用的教材不能够及时跟上社会经济发展节奏,落后于产业发展实际,缺乏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陈旧的教学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产生学来无用的消极认知。

2.3 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按照教学任务安排,课堂上教师多以某一主题下的理论知识为教学主要讲解内容,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产业发展实践中的分析和探索能力较弱,偏重理论忽略实践,抽象的知识难以提升学生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对于人才支撑的需求。

3 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新任务、新目标以及新路径,针对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课程内容更新缓慢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等各类现存问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搭建智慧课堂平台、创新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向构建目标明确、过程创新、结果可评价的教学闭环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

3.1 明确教学目标

“新农科”背景下的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以促进产业发展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面向市场,明确市场需求,根据学生毕业就业去向,梳理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等方面要求;改变原有的以生产分工为主要依据的教学模式,学科交叉融合深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以问题导向思维调整教学模式,通过交叉研究带动学科融合,通过对接产业进行知识优化,通过技术创新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专业教学任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需求三者之间的融合统一。最后,需要关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目标,将课程思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通过长期教育,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三农情怀”培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提升的协同效应。

3.2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价方法中积极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定量动态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学情实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构建全过程评价体系,不仅仅关注学生课程结束后的最终成绩考核,还要对其整个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分析与评价。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应该是包括阶段性学习成果、实践成绩、课堂成绩以及最终期末成绩等多维指标的综合结果。

3.3 搭建智慧教学平台

针对课堂内容更新缓慢的问题,基于问题导向、热点聚焦、能力提升三大原则,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学校、政府以及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线上线下混合、课内外互联互通的智慧、开放教学平台。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连接实践教学与实习基地,以各类项目、课题和比赛为依托,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将最新的实践热点问题、最新的理念方法融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产业发展实践最前沿,从“第二课堂”上汲取最新鲜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层层深入、拓展提升,启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不断深入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服务实践的综合能力。

3.4 创新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教学主题,基于产业发展热点问题、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和科学技术前沿,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环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教授引导为辅,通过情景教学、案例分析以及亲身体验等多种方法,扩展学生课堂内外学习方法和途径,开阔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激发其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探索,鼓励其勇于创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获得感和满意度。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方法,个性化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扬长补短,兼顾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和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多层次、差异化复合型人才。

4 结语

本文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新任务、新目标和新路径,分别从教学评价、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目标明确、评价合理、智慧教学以及创新方法等措施建议,提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效果,为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农科农林融合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杂草学报》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林技术人员职业培训策略研究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