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2022-10-14夏静刘宝海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20期
关键词:广域玻璃体早产儿

夏静 刘宝海

临沂市妇幼保健院眼科,临沂 276016

新生儿眼底结构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受到孕期疾病、生产过程和出生后健康状况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而引发眼底病变[1],新生儿眼底病变如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通常会导致新生儿视力终身残疾。目前新生儿眼底检查可以应用双目间接检眼镜和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来完成的,Retcam Ⅲ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是目前最先进的婴幼儿眼部疾病筛查设备,可客观准确记录眼部病变的程度及范围[2-3],而对新生儿眼底病变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尚缺乏进一步研究。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FA)作为评估视网膜病变的重要依据,已广泛被用到成人视网膜病变中。随着Retcam Ⅲ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FFA 功能的开发,FFA 技术也逐步应用到新生儿视网膜病变的诊疗过程。本文通过观察新生儿进行FFA 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为早期明确新生儿视网膜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等提供重要依据。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21 年2 月至2022 年3 在临沂市妇幼保健院采用Retcam Ⅲ进行 FFA 检查的 12 例新生儿(24 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 8 例 16 眼、女 4 例 8 眼,足月新生儿 6 例 12 眼、早产儿6 例12 眼,出生胎龄27~40 周,出生体质量1 250~3 640 g。接受FFA 检查时矫正胎龄41~55 周,体质量3 900~8 800 g。入组患儿均为经首次或多次Retcam Ⅲ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检查发现视网膜病变且难以明确诊断或分期的新生儿。所有患儿监护人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使用Retcam Ⅲ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行FFA检查,同时进行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监测。

2、方法

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常规散瞳后,进行过敏试验。第1 次:荧光素钠原液0.05 ml于前臂内侧皮内注射,观察患儿是否存在呼吸急促、心率、有无憋喘等情况,15~20 min 后观察注射部位皮丘大小、颜色、周围是否有红晕、伪足等改变。如第1 次皮试阴性,则进行第2 次过敏试验:10 ml生理盐水注射液+荧光素钠1 滴(1/20 ml),充分混匀,用1 ml 一次性无菌针筒抽取0.1 ml/kg 荧光素钠稀释液,作为过敏试验试剂,静脉注射预先准备好的过敏试剂,观察患儿心率、呼吸和血压,推注药液的部位及全身是否出现皮疹。如无异常情况,首先拍摄彩色眼底像,然后静脉推注预防用药地塞米松3 mg,切换到FFA 界面,按体质量0.07 ml/kg 静脉快速注入10%荧光素钠,同时按下计时器。拍摄后极部及周边各象限视网膜图像,观察视网膜血管充盈、走形、分布及病灶情况,整个过程持续15~20 min,共拍摄3 轮,结束拍摄。观察患儿生命体征30 min,生命体征平稳后送返病房。患儿检查前均行血常规、肝肾功、心电图检查,排除全身活动性疾病。有药物、海产品或哮喘病史者为检查禁忌证,心血管疾病为相对禁忌证。

结 果

在进行FFA 检查过程中6 例患儿出现前房及玻璃体腔荧光素钠渗漏,分别为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考虑与新生儿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相关,造影过程中及完成后均未出现发热、呕吐、皮疹等药物不良反应。12 例新生儿中,4 例足月新生儿视网膜颞侧周边可见白色斑块改变,伴/不伴片状出血,周边未完全血管化(图1A、1B),FFA 结果示视网膜血管充盈可,颞侧周边血管管壁欠光滑,周边可伴荧光遮蔽,无灌注区形成(图1C、1D),根据病史及FFA 结果排除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根据文献报道符合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4],未进行干预;2 例足月新生儿视网膜周边可见明显有-无血管区分界,视网膜表面伴/不伴出血(图2A、2B),FFA示双眼周边血管末端分支增多、扩张膨大,呈“毛刷”状,异常血管吻合,无灌注区形成,荧光渗漏,晚期伴有荧光积存(图2C、2D),符合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5-6]。2例早产儿视网膜全周边部未完全血管化,形成白色分界呈嵴样隆起,末梢血管分支增多,迂曲扩张,表面伴有出血(图3A、3B),FFA示双眼视网膜全周边有-无血管区形成明显分界,末梢血管分支增多,无灌注区形成,伴大量荧光渗漏,晚期荧光积存(图3C、3D),这提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活动期,根据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规范给予玻璃体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4 例早产儿视网膜周边部未完全血管化,有-无血管区分界,伴“C”型改变(图4A、4B),FFA 结果示视网膜颞侧末梢血管分支增多,呈“毛刷状”,周边部局限性无灌注区形成,少量荧光渗漏(图4C、4D),这提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退行期,未予干预。

图1 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眼底彩照结合FFA 检查图像。A、B为彩色照片,右眼视网膜颞侧周边可见白色斑块改变,左眼视网膜颞侧周边可见片状出血、大片白色斑块改变,周边未完全血管化;C、D 为FFA 照片,右眼视网膜血管充盈可,颞侧周边血管管壁欠光滑,左眼视网膜血管充盈可,末梢血管管壁欠光滑,颞侧周边荧光遮蔽,周边无灌注区形成,符合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图2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眼底彩照结合FFA 检查图像。A、B为彩色照片,双眼视网膜全周边部未完全血管化,左眼玻璃体混浊;C、D 为FFA 照片,双眼周边血管末端分支增多、扩张膨大,周边部无灌注区形成,晚期伴有少量荧光积存,符合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图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活动期眼底彩照结合FFA 检查图像。A、B 为彩色照片,双眼视网膜全周边部未完全血管化,白色分界呈脊样隆起,末梢血管分支增多,迂曲扩张,表面伴有出血;C、D 为FFA 照片,双眼视网膜全周边有-无血管区形成明显分界,末梢血管分支增多,无灌注区形成,伴有荧光渗漏,晚期荧光积存,提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Ⅱ区后部2期伴有附加病变,符合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活动期改变

图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退行期眼底彩照结合FFA检查图像。A、B为彩色照片,右眼视网膜颞侧、鼻下方周边部未完全血管化,有-无血管区分界呈“C”型改变,左眼视网膜血管走形可,颞侧周边未完全血管化;C、D为FFA照片,右眼视网膜颞侧末梢血管分支增多,呈“毛刷状”,周边部局限性无灌注区形成,少量荧光渗漏,左眼视网膜颞侧周边部无灌注区形成,符合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退行期

讨 论

由于新生儿这个阶段的特殊性,既不能表达自身的不适,使得新生儿眼病在早期不易被察觉,容易漏诊,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断及治疗,可能会造成终身视力残疾。新生儿眼病筛查可在早期及时发现干扰视功能正常发育的因素,早期进行眼病筛查、诊断和干预对预防和减少儿童盲及视力损伤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大多数婴幼儿眼底疾病可以通过数字化广域成像系统、双目间接检眼镜等检查作出初步诊断,由于视网膜病变的复杂性及表现多样性,传统影像学检查不能明确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无法实施进一步诊治。FFA 检查可以有效显示视网膜血管循环情况,有助于对眼底疾病进一步明确诊断、病情评估、选择治疗方案以及评判治疗效果[7-8]。随着数字化广域成像系统技术的进步,Retcam Ⅲ带有血管造影功能,使得婴幼儿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成为可能。

本研究中患儿检查结果显示,4例足月新生儿视网膜血管充盈可,颞侧周边血管管壁欠光滑,荧光遮蔽,无灌注区形成,考虑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未予干预;2例足月新生儿视网膜周边可见明显有-无血管区分界,视网膜表面伴/不伴出血,FFA 示双眼周边血管末端分支增多、扩张膨大,呈“毛刷”状,异常血管吻合,无灌注区形成,荧光渗漏,晚期伴有荧光积存,符合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4例早产儿视网膜颞侧周边部未完全血管化,有-无血管区分界,伴“C”型改变,FFA 结果示视网膜周边末梢血管分支增多,呈“毛刷状”,周边部局限性无灌注区形成,少量荧光渗漏,这提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退行期,未予干预;2 例早产儿视网膜周边未完全血管化,形成白色分界,末梢血管分支增多,迂曲扩张,表面伴有出血,FFA 示双眼视网膜全周边有-无血管区形成明显分界,末梢血管分支增多,无灌注区形成,伴有荧光渗漏,晚期荧光积存,这提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活动期,予双眼玻璃体抗VEGF治疗。

文献研究显示,在早期研究中通过FFA 检查发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视网膜新生血管、异常血管吻合、荧光渗漏等具有特征性改变[9-10]。Guagliano 等[11]研究发现,通过眼底彩照结合FFA 检查图像能够正确诊断、识别阈值病变。FFA 在对婴幼儿视网膜病变的鉴别诊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Coats 病、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牵牛花综合征等[12-14]。Barillà 等[15]通过对15 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进行FFA 检查,认为FFA 更能清晰显示病变,明确病变分期及严重程度,可有效指导进一步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FFA 检查可以清晰显示新生儿视网膜血管发育情况,可以为新生儿视网膜病变早期提供诊断依据,明确病变分期,对疾病的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基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完善研究设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广域玻璃体早产儿
婴儿抚触护理法对早产儿呼吸及睡眠的临床观察
高频超声在玻璃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强化母乳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
广域运动视角下小学生预防近视眼作用研究
早产儿喂养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法总结
眼前“小蚊子”到底是什么
广域后备保护原理与通信技术研究
基于多信息融合的广域继电保护新算法
哪些病需要行玻璃体切除术
玻璃体后脱离需要做手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