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产业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2022-10-13盘柳桂韦善教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5期
关键词:桑蚕桑园养蚕

盘柳桂 韦善教

(1.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广西 河池 547100;2.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蚕业技术指导站,广西 河池 547100)

桑蚕产业自古以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发展支柱,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视,我国农业部和商务部办公厅于2016 年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2016 年度全国桑蚕种、茧、丝生产引导的工作通知》。为响应中国家2019 年在中央1 号文件中的“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2021 年3 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出台了《关于印发广西桑蚕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2021 年9 月,我国商务部颁布《关于蚕丝绸行业“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开创新时代蚕丝绸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作为广西农业(桑蚕)产业科技重点示范县,桑蚕产业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主要特色支柱农业产业之一,本文基于我国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和背景,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角度来探讨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对推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乃至整个广西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1.1 基本情况

环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全县国土面积4572 平方公里,下辖12 个乡镇、140 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37.82 万人。农业人口约32.3 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6%,其中养蚕农户约占农业人口的54%,全县养蚕农户4.87 万户,其中脱贫户约0.63 万户。全县地处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每年可养蚕8-15 批,优越的气候环境和地理条件,为蚕业发展积聚了巨大潜力。因此,桑蚕产业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主要特色支柱农业产业之一,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更是广西农业(桑蚕)产业科技重点示范县、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县。2011 年继2007 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再次被评为“广西十佳桑蚕生产基地县”。2016 年4 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荣膺中国丝绸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称号。2021 年,全县桑园总面积达13400 公顷,蚕种发放量达78.8 万张,鲜茧产量3.2156 万吨,产值16.5 亿元。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有1 家蚕种场,年生产蚕种达25 万张;有3 家缫丝企业,缫丝规模达到96 个标准组,年生产白厂丝产量1515.2 吨,产值7.31 亿元,产值缫丝企业可以消化环江所有蚕茧量。

1.2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产业的起始与发展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蚕桑生产起步于1969 年,最开始由当地的两个生产队集体饲养,桑园面积仅为2.27 公顷,到1979 年十年时间才发展到30 公顷。80 年代,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466.68公顷,蚕区分散在7个乡镇30多个村。90 年代全县种桑养蚕规模进一步扩大,随着“东桑西移”战略的推进,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紧紧围绕打造“广西茧丝质量效益第一县”的战略目标,加强政策引导,形势宣传和技术推广。2000 年全县桑园面积为1466.67 公顷,直到2021 年,全县桑园面积为13473.09 公顷,各年份桑园面积如图1 所示。

图1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各年份桑园种植面积变化图(公顷)

根据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2011 年,全县蚕茧产量为1.56 万吨,直到2021 年全县蚕茧产量突破3 万吨大关,达3.22 万吨(见图2),种桑养蚕已成为环江农民经济收入和脱贫致富的重要来源。

图2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各年份蚕茧产量变化图(万吨)

1.3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产业发展现状

1.3.1 桑蚕产业政策实施及技术现状

90 年代全县种桑养蚕规模进一步扩大。随着“东桑西移”战略的推进,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紧绕打造“广西茧丝质量效益第一县”的战略目标,采取了“东桑西移”战略推进,而近年,为进一步推进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先后制定了《桑蚕茧丝绸“十四五”发展规划》《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激励暂行办法》,实施了《四家班子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和项目工作方案》《茧丝绸产业发展“1625”工程》,印发了《蚕茧市场秩序管理工作方案》《蚕种和商品小蚕共育监管实施方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开展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

1.3.2 桑蚕产业经营和发展模式现状

多年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一直把兴办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壮大桑蚕产业的重点工作来抓,坚持 “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先后共成立了5 家缫丝加工企业,2022 年,全县缫丝规模为96 个标准组,年生产白厂丝1515.2 吨,缫丝企业可以消化环江所有蚕茧量,并就地加工增值,全面促进产业升级。比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南大门桑蚕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养蚕户”的模式,获得巨大的成功,2017 年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合作社,2019 年被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专题报道,2020 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典型案例,2021 年被评为国家示范合作社。

广西江缘茧丝绸有限公司、广西凯喜雅公司以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桂合丝业有限公司目前作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龙头企业,年产白厂丝总计2200 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蚕业技术指导站作为技术指导中心,其主要业务是组织桑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实施蚕桑良种化工程,大力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和简易化、省力化、标准化养蚕技术,实现桑蚕产业强县目标。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作为广西桑蚕新品种鉴定试验农村鉴定点,先后承担了桂桑优12 号、桂桑优62 号、桑特优2 号、桂桑优5 号、桂桑优6 号、桂蚕一号、桂蚕二号,桂蚕N2 等桑蚕新品种的鉴定试验工作,目前这些桑蚕品种都已成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当家品种。全县“桂桑优”系列桑品种种植率为95.5%,小蚕共育率在99.5%,方格蔟使用率达100%。

2.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养殖散户生产模式及技术落后

尽管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把桑蚕“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为发展目标,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但家庭作坊养殖的依然是主要养蚕群体,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年轻人更愿意到城里务工,而实际上参与到养蚕工作的更多是老弱妇孺。尽管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当地政府及相关的部门进行了专业技术的指导和推广,但由于从事养蚕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就使得养蚕创新技术、新设备投入和推广更加难以进行。

2.2 养蚕条件差

在专业化设备以及能力受限的情况下,养蚕过量和蚕房条件差。目前农村很多家庭作坊,养蚕散户的养殖场地有限,普遍存在批次重叠、过量过密饲养、蚕座过密,且消毒卫生不到位,这就容易造成蚕病爆发。此外,蚕房条件差,通风透气不好,导致蚕发育开差大、弱小病蚕多,严重制约了当地桑蚕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再者,由于当地大部分的蚕农文化程度不高,环境保护的意识不高,在进行养蚕作业的过程中,蚕沙乱堆、病死蚕乱丢致使环境污染严重,消毒不彻底,蚕病易连片爆发,进一步影响了养蚕效益和质量。

2.3 优质桑叶质量和供应不足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有很多养蚕农户,由于缺乏专业的养蚕知识,在进行养蚕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重蚕轻桑”情况。许多养蚕农户由于过分追求养蚕效率以及养蚕效益,而往往忽略了桑叶质量以及桑园管理。在缺乏专业的桑蚕产业技术指导情况下,大部分的养蚕农户对桑园实施粗放型管理,这就使得桑树营养不良,桑叶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鲜茧质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蚕茧质量以及蚕农的养蚕效益,并最终制约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4 小蚕共育恶性竞争严重

小蚕共育恶性竞争严重,共育室为争取市场,补种多,而工具、人工、桑园面积没有相应增加,消毒防病差,后期跟踪服务不到位,群众因小蚕质量差问题而爆发蚕病。此外,部分共育室在利益的驱动下,共育室蚕种来源鱼龙混杂,部分共育室私自销售蚕种或采购低价蚕种,这些蚕种的运输保管催青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小蚕生长有直接不良影响。

3.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3.1 深入和加强科技示范引领作用

围绕“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目标,重点实施“优茧工程”、“良园改造工程”和“技术推广工程”三大工程,以规模发展和集约发展为主,达到连片带动示范作用,以建设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蚕基地为核心,辐射带动区域蚕区蚕农共同发展。一是狠抓科技项目建设工作,二是实施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推动蚕房和桑园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此外,还以科技富民强县和桑蚕产业科技重点示范县建设为依托,与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等机构开展产、学、研院地合作,充分挖掘桑蚕发展科技创新潜力,研究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引进良种良法,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桑树品种和高产高品质家蚕品种。

3.2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和技术

继续深入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养蚕户”,鼓励和引导养蚕经营权向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合作社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企业将其经营活动纳入公司产业链,坚持“一手抓生丝加工,一手抓桑蚕生产”的发展战略,采取鲜茧保底收购,无偿提供蚕农种桑养蚕技术服务等一系列措施。

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广蚕桑优良品种,合理配方施肥,示范丰产桑园栽培、蚕沙无害化处理和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控饲养等先进实用种养技术。示范推广省力化给桑轨道车、省力化自动上蔟架 、水帘空调及抽风机为提高工效配备了全自动采茧机、蚕房和环境消毒机械。

3.3 做好桑蚕生产技术培训及推广服务

积极开展蚕农桑蚕生产技术培训,深入和进一步扩大蚕农培训规模,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不断提升全县蚕农生产技术。做好技术推广服务,建立以县蚕业站为核心,由县、乡镇蚕业技术人员、共育户和村屯种养能手120 多人组成的县-乡-村-屯四级蚕业技术服务网络。蚕业技术服务网络覆盖全县12 个乡镇、140 个村,负责向蚕户提供种桑养蚕技能培训、技术推广、小蚕供应一条龙服务,大力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和规模化、省力化、标准化养蚕技术。此外,还要鼓励和支持蚕农加大对桑园管理的投入,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形成一个“桑园深耕犁晒、覆土施放有机肥、堆沤蚕沙还桑园”的生产氛围,全面提升桑叶质量,从桑蚕的饲料源头保证其蚕茧质量。

3.4 对蚕种供应市场进行规范和完善

通过建立完善的蚕种市场管理体系和制度,首先,做好品种鉴定试验工作。环江作为广西桑蚕新品种鉴定试验农村鉴定点,目前桂桑优12 号、桑特优5 号、粤桑120、抗青10 号、农桑14、强桑1 号;两广二号、桂蚕8号等桑蚕品种已成为本县的当家品种。其次,做好设施设备的研发工作。环江长达方格簇厂技术团队研发生产的粘连式纸方格簇及多级微压护电动脱茧机实用高效,有效提高蚕茧质量及脱茧效率,比人工脱茧提高近10 倍工作效率。最后,小蚕共育室提升改造建设,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方式扶持小蚕共育室。

4.结语

广西是我国桑蚕产业重要的产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作为广西桑蚕产业科技重点示范县,桑蚕产业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主要特色支柱农业产业之一。桑蚕产业本就属于绿色产业,桑和蚕资源不仅具有食用、药用、造纸等作用,桑蚕产业所延伸到的产业链条多,范围广,推动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能够为农民提高收入,还能够减少由于农村及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对农村环境造成的破坏,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桑蚕桑园养蚕
养蚕不易
《桑蚕文化对生活的影响》教学设计
七里坝桑园
养蚕记
关于科学桑蚕养殖技术带来的思考
家乡的桑园
嫘祖养蚕的故事
浅析桑蚕生产产业的生态保护
桑赤锈病防控措施
养蚕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