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中轴线”就是让文化遗产焕发生机

2022-10-13刘纯银

中华魂 2022年10期
关键词:前门中轴线生机

文/刘纯银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起鼓楼、钟楼,南至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由一系列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集中展现了13世纪至今,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杰出才能。

北京中轴线作为一种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规划理念也深刻地影响着北京城市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京中轴线并非单纯的古代遗存,它的功能仍然在延续的过程当中,它的价值也在这样一个延续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升华,这种遗产被称为“活态遗产”。为“全方位”保护北京中轴线的普遍价值,维护中轴线的完整性,《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不仅为申遗提供支撑,还将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促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和公众参与,统筹协调保护与发展、民生改善的关系,促进遗产保护共治、成果共享。

以申遗为抓手,推动中轴线修缮工作。中轴线申遗凝聚文化自信。北京市从2011年起就启动了申遗工作。多年来,经过各部门通力合作,完成了太庙、社稷坛、天坛、景山等中轴线周边重要遗产点位的腾退工作,开放了景山寿皇殿建筑群,修缮了一批重要文物建筑,贯通了中轴线南段御道景观等等,这条古都的脊梁正在重振,北京老城的壮美空间秩序逐步得到恢复。例如,前门三里河最初是老北京护城河的泄水河道,到了清朝中晚期,因为不再作为泄洪通道使用,再加上人口增长占地盖房,前门三里河就被填埋了。时代更迭,这里的居民越住越多,房屋老旧、风貌不再。2016年8月,前门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启动,依据历史上的河道位置和走向进行还原。如今的前门三里河重见天日,成为最古老的老北京水系公园,让北京的老胡同获得新内涵、焕发新生机。

以文化为载体,传承中轴线文润人心。北京中轴线作为由多个遗产要素构成的整体,承载和展现了中国文化中深刻而持久的对秩序的追求。北京中轴线有承载多样地域文化的会馆等,也是历史留给北京独特的文化遗产。为发挥文物地域连接、文化联接、价值链接功能,强化会馆旧址等文物建筑与金融、科技、商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创新融合,努力将会馆等文化资源打造为历史文化精华展示馆、多元文化交融共生馆、创意文化集聚示范馆、文化消费潮流引领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馆,让历史文脉与时代新风交相辉映,北京市针对不同主体规定了多种传承利用措施。如鼓励保护区域内的居民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公众体验,促进中轴线保护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强对保护区域内的业态引导等,这既激活百年会馆等资源,又丰盈百姓精神生活。

以《条例》实施为契机,促进中轴线焕发生机。目前,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加强对其立法保护是申报世界遗产的基本要求和必要环节。为更好地保护中轴线,促进其焕发生机,《条例》提出,保护应当坚持统一规划、统筹管理、整体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应注重保护与展示各历史时期严格遵照居中对称格局形成的历史遗存与城市发展印迹,保持中轴线各区段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关键就是要抓住《条例》施行的有利契机,加快推动各项措施的落实落地,尤其要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为发力点,推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促进中轴线焕发生机,让文化家园更加美丽,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猜你喜欢

前门中轴线生机
中轴线前世今生:北京何以成为北京
“畅读中轴线 最爱北京城”东方少年领读者培养计划启动
以新科技手段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
生机暗涌
江淮瑞风车门玻璃可下降不可上升
不要理他
中轴线 古老北京的文化坐标(五)
植物印花回归为春色增添一份生机
炫酷春夏
比英语八级有趣的“九级”英文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