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准确理解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

2022-10-13闻学良

中华魂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总书记发展

文/闻学良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共同富裕、什么是共同富裕、怎样推进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在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现在,人们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在理论上、思想上还存在一些误解和曲解。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的新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全面准确理解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和核心要义,为促进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除了经济因素、经济关系外,还有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及相应的制度和关系。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政治属性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带领全体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团结奋斗的旗帜。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不仅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纲领,同时也根源于我们的基本制度安排。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共产党要建立更牢固的政治基础,就必须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当前全世界面临的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难题,不断彰显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就必须通过解决各种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因此,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带领人民顺利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从社会属性看,现代社会史表明,贫富差距过大不仅会导致经济循环的不畅,更会带来社会动荡不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级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使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范围之内,有利于理顺社会结构中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有助于提高社会的“富裕度”和富裕的“共同度”;有利于各阶层群众之间在思想认识上、心理情感上形成整体的一致性,从而为全社会凝聚政治共识提供深厚的思想基础;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从现实路经看,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只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才能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从而使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基础、社会基础、群众基础更加牢固。

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进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因为我们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说,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共同富裕。1990年12月,邓小平同志指出:“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议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清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同贫困宣战的战略部署,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动员令。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经过8年持续奋斗,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共同富裕的科学理论和伟大实践告诉我们:我国的共同富裕确实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大家都有份的富裕,是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富裕。真正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我国的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才是本质是主流。这种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对西方现代化和福利社会的一种超越。

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富裕,而是在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共同富裕不是没有差别的同步富裕。这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尽管我们党带领人民在推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制度仍不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依然存在。就每个劳动者来说,他们的智力、体力和技能不同,所获得的收入也不一样。就地区来说,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基础不同,也不可能实现同步富裕。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富裕,不是齐头并进、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而是兼顾效率与公平,鼓励劳动创新致富,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的普遍富裕。促进共同富裕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允许不同人群实现富裕的程度会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这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要持续推动,不断取得成效。我们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辩证统一中推动共同富裕。一方面,营造更好的劳动创新致富环境,鼓励人们多创造财富、继续把“蛋糕”做大,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依法保护合法收入的同时,要防止两极分化,增加低收入群众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鼓励高收入群体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取缔非法收入,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健全兜底保障体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裕,而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马克思认为,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除了物质生活的需求,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既对物质生活也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坚持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辩证统一。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物质富裕为精神富足创造条件,精神富足为物质富裕提供价值引导和发展动力。只有把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等各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只有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同时实现,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就是“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这样一幅图景。迈向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努力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朝着家家“仓廪实”、“衣食足”的方向迈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创造更多物质财富,满足全体人民实实在在的衣食住行需要,通过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要努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朝着人人“知礼节”、“知荣辱”的方向迈进。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推进文化共创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理念、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厚植共同富裕理念。加强人民对制度、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认同,不断实现精神的富裕。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人民精神生活丰富、社会文明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美好家园。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的劫富济贫,而是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靠努力奋斗来获得。我们推进的共同富裕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先富也要带后富、帮后富;我们推进的共同富裕是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只讲“享受”、“分配”、“福利”,不是“内卷”、“躺平”的均贫富、杀富济贫。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梦想需要千千万万普通人团结奋斗,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持续奋斗。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人民是共同富裕的主体,也是奋斗的主体。“躺平”没有出路,奋斗才是正途。劳动创造价值,奋斗赢得未来。共同富裕要求以人人奋斗实现人人共享。共享是权利,奋斗则是义务。每个人既有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分享“蛋糕”的权利,也有把“蛋糕”做大做好的义务。实现共享权利和奋斗义务的匹配,也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分配领域要反对平均主义,通过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设计,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不断创造良好奋斗环境、激发奋斗者内生动力、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由于个人禀赋条件的不同,要允许合理分配差距的存在。共同富裕不是政府大包大揽,要防止出现“养懒汉”、“等靠要”等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不能搞‘福利主义’那一套。当年一些拉美国家搞民粹主义,高福利养了一批‘懒人’和不劳而获者,结果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长期不能自拔”。“搞超出能力的‘福利主义’是不可持续的,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促进共同富裕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不吊高胃口、不空头许诺。实现共同富裕要发挥市场、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完善产权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扩大高水平开放,增强市场主体的发展信心。要始终坚持在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具备的条件下,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即使将来发展水平提高了,财力雄厚了,也不能搞过头的社会保障,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陷阱。

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远目标、坚持循序渐进的共同富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必须把它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这一要求蕴含着马克思主义过程论思想和系统整体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贯“观大势、谋全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所谓“等不得”,就是指实现共同富裕不能被动等待,坐享其成,而应该大有作为,分阶段分步骤扎实推进,积小胜为大胜;所谓“急不得”,则强调了实现共同富裕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超越历史阶段,不能把共同富裕的长期目标短期化,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共同富裕在时间上不可能同时,在空间上不可能同步,我们要有耐心、实打实地一步一步走、一件事一件事办,把短板补齐、把基础打牢,共同富裕的成色才能更足。只有把共同富裕作为久久为功、动态发展的过程来认识,才能不断提升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围绕长期目标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地干,就能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实现我们的长远目标,实现我们的美好梦想。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总书记发展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时局图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