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验填充:整本书阅读之策略
——以《哈姆雷特》为例

2022-10-11丁瑜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奥菲利哈姆雷特省略

丁瑜

(湖南工业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引言

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一书中这样写道:“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雄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1]海明威的省略不同于传统的留空白理论。传统的留空白理论省略的是情味和韵致,海明威省略的则是我们凭生活经验可以填充、想象的内容。这种省略技巧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经验参与,让读者觉得作家很信任自己的理解能力和经验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海明威等于把冰山的八分之七空在那里让读者凭自己的经验去填充。

其实,很多作家在写作时都擅长使用省略,只是海明威把这种技巧发挥到了极致。大多数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在人物过去生活的细节、情节的连续性和道德判断方面都尽量省略。与短篇小说一样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戏剧,同样需要使用省略。即使拥有足够时间和空间的长篇小说,也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省略,因为作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到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因此,阅读文学作品需要我们调动生活经验,填充作家有意留下的空白。

莎士比亚是一位省略大师,正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说:“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你就会懂得思考被省略的东西。这正是在认识莎士比亚方面,读者相对于戏剧观众而言拥有的众多优势之一。”[2]259戏剧受到舞台表演时空的限制,只能呈现有限的生活场景。这就需要读者从中寻找线索,利用暗示,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人物过去生活的细节,填充作家有意省略的情节,决定道德判断是否重要或作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并充分地揣测作家的意图。我们可以接受哈罗德?布鲁姆的建议,“理想的方式,是应读一部莎士比亚戏剧,观看一场该戏剧的演出,然后重读。”[2]259

除此之外,在阅读之前,还可以先列出若干表格,供阅读的时候填写。因为带着明确的问题进入文本,可以使阅读更高效。这些表格不是一次阅读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读者多次进入文本。具体的操作方法是:首先,列出表格填充作品中所省略的人物过去生活的细节,把人物过去的生活与作品中呈现的生活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作者的构思意图,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人物形象;其次,列出表格填充作品中所省略的情节,情节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由此读者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件过程,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最后,列出表格概括主要人物的优缺点,作出道德判断,由此推测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填充并理解作品的主题。

经验填充是一种简单、高效、科学的阅读策略。运用这种策略阅读文学作品,读者必须颇刻意地慢下来,用内在的耳朵倾听,这样的倾听可以听到人物真实的心理、情绪;读者必须把作品中的人物当成自己的人物,深思他们暗含的意思,而不是他们被描述的样子。这样的阅读策略能充分地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激发读者对社会的关切、对人自身的洞察,使读者在阅读中认识事物本来的样子,在阅读中增强自我。

本文以《哈姆雷特》为例,探讨怎样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经验填充,以达到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和审美鉴赏。

一、人物过去生活的细节

根据戏剧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列出如下表格(表1),在反复阅读作品后填写完整。填写表格是为了寻找以下问题的答案:人物过去的生活与作品中呈现的生活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作者这样构思的目的是什么?

表1 既往经历

序号 人物 过去生活的概况7 克劳狄斯 谋害哥哥,篡夺王位,说服嫂嫂嫁给自己8 福丁布拉斯 父亲被哈姆雷特的父亲打败,并输掉挪威部分国土,王位落在叔父手中9 霍拉旭 作为同学、好朋友,与哈姆雷特关系亲密10 罗森格兰兹 作为同学、好朋友,与哈姆雷特关系亲密11 吉尔登斯吞 作为同学、好朋友,与哈姆雷特关系亲密

通过对作品中主要人物过去生活细节的填充,可以发现最显著的变化是两个原生家庭都由幸福美满变得家破人亡。作者这样构思的目的在于比较不同人物面对生活变故时的表现。

第一个原生家庭,就是哈姆雷特所在的家庭。对于这个家庭过去生活细节的想象,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即乔特鲁德是否与克劳狄斯合谋杀害自己的丈夫。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乔特鲁德是清白无辜的。首先,她没有杀害老王的动机。老王被杀害后她并没有得到好处,她只是从老王的王后变成了新王的王后,她的权利和地位没有发生改变。相反老王没死之前,她拥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丈夫对她呵护有加,“甚至于不愿让天风吹痛了她的脸”。此外她还有个让她引以为傲的儿子爱着她。其次,乔特鲁德的清白在剧中第三幕第二场也得到了证明。在观看哈姆雷特排演的《捕鼠机》这场戏时,克劳狄斯看到谋杀的场景后,迅速逃离了现场,并在之后向上帝坦白了自己的罪行。乔特鲁德在哈姆雷特询问“母亲,您觉得这出戏怎样?”时,给出了客观的评论,“我觉得那女人在表白心迹的时候,说话过火了一些。”她没有异样的表现,可见,她真的是在局外看戏,并非局中人。在国王站起来后,她还关切地问“陛下怎么样啦?”这也印证了她的无辜,表明她不仅没有参与谋杀先王的阴谋,还对克劳狄斯杀害先王的行为毫不知情。

这一点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到,她在丈夫死后是因为抵挡不住欲望才迅速地嫁给丈夫的弟弟。这个想象在第三幕第四场“王后寝宫”得到证实。哈姆雷特斥责母亲做了情欲的奴隶的时候,乔特鲁德痛苦地承认了。

先王的形象在戏剧中没有正面描写,出场的只是他的鬼魂。对于先王过去生活细节的想象,只能通过其他人对他的评价以及鬼魂的言行来展开。霍拉旭与马西勒斯在谈论先王鬼魂时说:“他身上的那副战铠,就是他讨伐野心的挪威王的时候所穿的;它脸上的那副怒容,活像他有一次在谈判决裂以后把那些乘雪车的波兰人击溃在冰上的时候的神气。”[3]5从中可以推测丹麦先王不怕事也不惹事的性格,以及杀伐果断、英勇的英雄气概。另外,作为国王,他对妻子无比忠诚、宽容。他虽然谴责王后的不贞,却不让哈姆莱特去弑母。哈姆雷特在王后寝宫斥责母亲的时候,丹麦先王的鬼魂甚至要求哈姆莱特“安慰安慰她正在交战中的灵魂”,可见他的心中依旧深爱着王后。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哈姆雷特的原生家庭是一个拥有最高社会地位、和谐美满的家庭。父母恩爱、琴瑟和鸣的家庭氛围使哈姆雷特从父母身上看到了爱情的幸福与崇高,于是对美丽的奥菲利亚展开了热烈追求。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出生在这样一个完美家庭的王子,生活该是多么无忧无虑,世界在他的眼中该是多么美好。有关哈姆雷特原生家庭过去生活细节的想象和经验填充对于理解哈姆雷特的形象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挫折,在蜜糖中泡大的人,突然从人生的高峰跌入低谷,这种打击是巨大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世事无常,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个人随时都可能面临生活的打击,换一句话说,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哈姆雷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生活的打击呢?只有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读作品,才更容易与主人公产生共情,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雷欧提斯所在的原生家庭同样是相互关爱的和睦家庭。波洛涅斯关爱着一双儿女,儿女也顺从父亲。同时,美丽的小女儿还受到父兄的宠爱。波洛涅斯对儿子的关心无微不至。雷欧提斯临行前,波洛涅斯对他的“希望你能铭刻在记忆之中”的叮嘱都是他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经验,每一条都凝聚着深沉的爱。儿子离开后,他命令仆人雷纳尔多在暗中打听儿子在法国的行事作风,体现了作为父亲的良苦用心。

雷欧提斯和波洛涅斯对奥菲利亚的宠爱体现在奥菲利亚的恋爱问题上。他们一致反对奥菲利亚接受哈姆雷特的求爱。他们清楚地看到哈姆雷特在朝中的不利地位,担心奥菲利亚受到牵连,强烈要求她远离哈姆雷特。出国前雷欧提斯反复叮嘱奥菲利亚不要轻易相信哈姆雷特。波洛涅斯同样把奥菲利亚视为掌上明珠,不准她随意地接触哈姆雷特,“你应该抬高身价,不要让人家以为你是可以随意呼召的。”[3]17尽管奥菲利亚从内心爱慕哈姆雷特,她还是听从了父兄的告诫,断绝了与哈姆雷特的来往。

莎士比亚在作品中设置这两个原生家庭意在进行对比。和哈姆雷特一样,雷欧提斯、奥菲利亚也是生长在温室里的花朵,面对生活的变故,他们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奥菲利亚是一朵脆弱的花,不堪生活的打击,迅速地凋落了。雷欧提斯在父亲去世后,鲁莽地召集人马复仇,反而被克劳狄斯利用,成为别人的棋子。对付哈姆雷特时,他将良知和诚信抛进无底的深渊,就连自己的良心都感到不安。

面对生活的打击,哈姆雷特也一度想到退缩,甚至想一了百了。他犹豫、审慎,最终还是坚强了起来,下定决心为父复仇,扫除丑恶,匡扶正义。在复仇的过程中,他采取的是光明正大的手段,即使死去,他考虑得更多的还是自己的名誉。

二、省略的情节

《哈姆雷特》共有五幕,除了丹麦原野和墓地,主要场景在艾尔西诺的城堡内,时间的跨度约为几个月。在这有限的时空内,莎士比亚却安排了哈姆雷特、雷欧提斯、福丁布拉斯三条为父报仇的情节线。哈姆雷特、雷欧提斯的复仇是明线,而福丁布拉斯的复仇却作为一条暗线,大量情节被省略。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表2),填充作品省略的情节,让这条暗线连贯起来从而浮出水面。填充的目的是要思考省略的情节与主人公之间的关系。

表2 隐藏线索

通过填充,福丁布拉斯为父报仇的线索明晰地呈现出来。莎士比亚设置这条暗线同样是为了对比。雷欧提斯从反面衬托哈姆雷特,而福丁布拉斯从正面衬托哈姆雷特。在剧中,福丁布拉斯始终是勇武的军人的形象,在他的影响下,哈姆雷特由优柔寡断变得坚强、果断、勇敢,不断向他靠近,直到最后完成向军人的蜕变。

在剧中,挪威和丹麦既是邻国,又是竞争对手,不仅风俗、文化相似,政治进程也相近:老哈姆雷特和老福丁布拉斯死后,王位都落入他们弟弟的手中。哈姆雷特与福丁布拉斯复仇的进程也几乎是平行的。在戏剧开始的时候,福丁布拉斯召集军队,立志收复父亲丧失的国土。在霍拉旭的口中,福丁布拉斯的军人形象得以展现,“他生得一副未经锻炼的烈火似的性格,在挪威四境召集了一群无赖之徒。”[3]6而哈姆雷特也肩负为父报仇的使命。

紧接着,福丁布拉斯进攻丹麦的计划受到叔叔的遏制,转而借道丹麦进攻波兰。而哈姆雷特的复仇充满了犹豫迟疑,在与叔叔的斗争中败下阵来后,被迫离开丹麦,去往英国,在丹麦的原野遇到借道的福丁布拉斯。福丁布拉斯的勇武强烈地刺激了哈姆雷特,从福丁布拉斯这个镜像中,哈姆雷特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弱点。“可是我的父亲给人惨杀,我的母亲给人侮辱,我的理智和感情都被这种不共戴天的大仇所激动,我却因循隐忍,一切听其自然,看着这二万个人为了博取一个空虚的名声,视死如归地走下他们的坟墓里去,目的只是争夺一方还不够给他们作战场或者埋骨之所的土地,相形之下,我将何地自容呢?”[3]81这时,哈姆雷特下定决心:即使抛弃性命也要为了荣誉完成自己复仇的使命。

戏剧结尾,哈姆雷特挫败叔父的阴谋从海上冒险归来,复仇的意志无比坚定。他不顾霍拉旭的劝阻,执意与雷欧提斯比试剑法,“不,我们不要害怕什么预兆;一只雀子的生死,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3]110在决斗中,虽然哈姆雷特中毒必死,但他终于手刃仇人,完成了复仇的使命。至此,哈姆雷特不再优柔寡断,完成了向军人形象的蜕变。将死之时,他听到他所钦佩的福丁布拉斯从波兰奏凯班师的军乐声和炮声,预言这位勇武的英雄将被推戴为丹麦新王。他把扭转乾坤、振兴丹麦的希望寄托在福丁布拉斯身上,以丹麦国王的名义同意福丁布拉斯成为丹麦新王。在霍拉旭向福丁布拉斯及英国使臣报告事情的经过以后,福丁布拉斯以军人的仪式为哈姆雷特举行丧礼,“让四个将士把哈姆雷特像一个军人似的抬到台上,因为要是他能够践登王位,一定会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的;为了表示对他的悲悼,我们要用军乐和战地的仪式,向他致敬。”[3]115福丁布拉斯对哈姆雷特的礼遇,表明他与哈姆雷特心意相通、惺惺相惜。哈姆雷特虽然死去,但是他在福丁布拉斯的身上获得新生,福丁布拉斯将完成哈姆雷特没有完成的宏愿。

福丁布拉斯的复仇虽然是一条暗线,但是对于哈姆雷特形象的塑造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把这条暗线填充完好,我们才能更完整地理解哈姆雷特蝶变重生的过程。

三、隐藏的主题

有很多戏剧只是向观众呈现生活的若干场景,作者并不介入作品,不点明主题,不表示意向,不做解释和判断。剧中的人物有时吐露真情,有时说谎,读者必须自己断定他们讲的究竟是真话还是假话。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在这么做。《哈姆雷特》省略了太多的东西:哈姆雷特为什么迟迟不对克劳狄斯动手?哈姆雷特真的爱奥菲利亚吗?哈姆雷特明知叔父要置他于死地,为什么从海上逃生后还要回来?……这些问题一方面设置了悬念,另一方面也为读者进行积极的阅读创造了条件。我们必须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揣测人物的心理,做出自己的判断。我们仍然可以先列出一个表格(表3),概括作品中主要人物的优缺点,作出道德评判,由此推测作者对主要人物的褒贬态度及作者的思想倾向,填充作者隐藏的主题。

表3 人物性格

从上表可以看出,剧中人物是一群富有个性、充满爱恨情仇的欲望男女。除了霍拉旭找不到明显的缺点,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找不到明显的优点,其他的人都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这说明了人性的复杂性。如果要对剧中的人物做出道德评判,那么可以说,除了霍拉旭,其他的人都有明显的道德缺陷。克劳狄斯杀兄娶嫂,夺取王位;乔特鲁德在丈夫死后不到两个月就嫁给小叔;波洛涅斯在前王去世后,迅速依附新王,强迫女儿中断与失势的哈姆雷特的来往。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决斗时把钝剑换成利剑,并在剑上涂上致命的毒药。奥菲利亚在哈姆雷特最需要情感安慰的时候狠心中断与他的来往。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背叛友情,帮助波洛涅斯对付哈姆雷特。丹麦先王在死后被判晚间游行地上,白昼受到火焰的烧灼,生前必定做了不少违背道德的事情。福丁布拉斯不顾父辈的协议,私自招兵买马,在丹麦政权发生更迭时准备出兵攻击。

即使作为正面人物着力刻画的哈姆雷特,也有很严重的道德缺陷:他无情地伤害自己曾热烈追求的奥菲利亚,导致奥菲利亚的疯狂;他毫不犹豫地杀害波洛涅斯,用剑猛烈刺穿帷幕,完全不知道他要杀的会是什么人,事后竟然显得很高兴,丝毫也没有顾及他是奥菲利亚的父亲;他设计害死自己的儿时好友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甚至不让他们有从容忏悔的机会,过后还满不在乎。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虽然趋炎附势,但是罪不至死。

这些道德缺陷都是因为私欲泛滥造成的。克劳狄斯杀兄、娶嫂、篡权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情欲;乔特鲁德为了情欲迅速地嫁给小叔子;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背叛朋友,是为了攀附新王,获取私利;波洛涅斯攀附新王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时候纠集了一队叛军,叛军大喊要推举雷欧提斯做国王,可见,他复仇的目的是给自己谋取权力;福丁布拉斯招兵买马当然是为了能够当上国王;哈姆雷特的复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实现权力的欲望:克劳狄斯不仅杀死了他的父亲,也篡夺了他嗣位的权力,哈姆雷特杀死克劳狄斯,也就夺回了本该属于他的权力,所以他在临死之前以丹麦国王的名义把王位传给福丁布拉斯。

在作品中,莎士比亚甚至通过哈姆雷特之口直接批判社会上酗酒纵乐的不良风气。“王上今晚大宴群臣,做通宵的醉舞,每次他喝下了一杯葡萄美酒,铜鼓和喇叭便吹打起来,欢祝万寿。……我虽然从小就熟习这种风俗,却以为把它破坏了倒比遵守它还体面些。这一种酗酒纵乐的风俗,使我们在东西各国受到许多非议;他们称我们为酒徒醉汉,将下流的污名加在我们头上,使我们各项伟大的成就都因此而大为减色。”[3]18

通过对剧中人物进行道德评判,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思想倾向,那就是对私欲泛滥的否定。再联系戏剧的创作背景,我们就可以填充作家所省略的主题,即对私欲泛滥的揭露和抨击。

文艺复兴时期,早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希腊、罗马的世俗人本主义传统中汲取力量,张扬人的感性生命和自然欲望。然而,对人的感性生命的张扬和对欲望的无限解放导致社会物欲横流,罪恶丛生。因此,人文主义文化既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进步性,也有局限性。

《哈姆雷特》创作于文艺复兴后期。当时社会矛盾激化,局势动荡不安。莎士比亚的悲剧虽然借用已有题材描写久远年代或异国的故事,但是都深刻地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现实,这个社会总的特征即“私欲泛滥,利己主义大行其道,人文主义所推崇的仁爱、真诚等美德和理性、正义等原则受到肆意践踏。”[4]莎士比亚看到社会上的种种罪恶,看到人文主义理想与黑暗现实的巨大反差,以及人文主义自身存在的弱点和矛盾。他对现实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人性的看法也由早期的乐观转向了悲观,并转向创作悲剧。在悲剧中他着力对私欲进行解剖,揭露由于私欲膨胀所导致的谋权篡位、负义背叛等罪恶行为。《哈姆雷特》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通过对作品所隐藏的主题进行填充,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悲剧形成的原因。自私是人的本性,人有欲望也是正常的,但是不能任由私欲无限膨胀,否则人类社会便会陷入无止境的争斗,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必须用理性来约束欲望。《哈姆雷特》中的人物个个欲火炎炎,欲望的泛滥使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使幸福美满的家庭破灭,使强大的国家轻易地落入他人之手。这是值得每个人警醒的。

结论

如果不对人物过去生活的细节进行填充,读者不能如此深切地体会到一个从快乐顶峰跌落到谷底的人的悲伤、痛苦,不能如此深刻地感受到凡事三思而行的审慎的心理品质相较于鲁莽的美学意义;如果不对作品省略的情节进行填充,读者不能如此深入地理解哈姆雷特由软弱变得坚强的动因,不能如此强烈地被哈姆雷特为了荣誉与尊严甘愿放弃生命的悲壮所震撼;如果不对作品的主题进行填充,读者可能会忽略哈姆雷特被复仇所遮掩的来自欲望的权力意志。

因为省略,《哈姆雷特》成为一个经得起多重阐释的文本。通过填充,读者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哈姆雷特受伤的呜咽、高贵的忍耐、最初的愤懑、最后的纯粹与淡然,心灵也因此得到净化。

每每哈姆雷特高声吟诵或低声细语,我们在为主人公的命运揪心时,哪怕一次不经意的反躬一瞥,总能在自己的身上找到哈姆雷特的影子:贯穿于生命始终的抉择与矛盾。“威廉·哈兹里特曾代表观众说过一句话;他说,我们就是哈姆雷特。”[5]而之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读后的感受自然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阅读,感受也会不一样,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经验填充这种阅读策略适用于较成熟的阅读者对戏剧和小说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阅读者还可以配合运用其他的阅读策略以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猜你喜欢

奥菲利哈姆雷特省略
雏菊,毛茛,罂粟,还有死亡……
——《奥菲利亚》的花语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中间的省略
小影子们的大世界
省略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