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读老镇江”:让跨学科语文学习可为

2022-10-07

文教资料 2022年16期
关键词:古渡津渡三山

唐 君

(镇江市宝塔路小学,江苏 镇江 212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方面,设立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拓展型”任务群中明确提出了“跨学科学习”。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走读老镇江”语文跨学科学习课程,旨在依托老镇江的人文资源,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激发其文化自信,让跨学科语文学习可为、能为、善为。

一、厘清人文背景,拓宽语文学习新领域

镇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 多年,是吴文化的发祥地。镇江南山北水,自古便有“天下第一江山”“城市山林”之称。镇江也是一座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刘勰、沈括、米芾等文人雅客,在镇江城留下了浓重的墨迹。千百年来,古城的精神血脉浸润了一方山水一方人。

如今的学生,哪怕对自己的家乡,也很少领略“风景这边独好”。我们在调研之后发现,真正能够渗入一个人精神血脉的,影响一个人的现在、未来乃至一生的,还是那些与我们的历史、自然、生活、文化紧密相关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开发和实施“走读老镇江”语文跨学科学习课程,就是要打通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和空间,开拓新的学习场,在充满挑战的探究性学习任务群中,细数古城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品味古城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保护古城昨天的荣耀,开拓、推动古城明天的发展。

二、构建任务群,营造语文学习新场所

开发特色任务群,以多维联动、有逻辑的课程体系为标志,力求文化创生形态的语文学习样态变革。我们注重语文学习课程发展的研究,破解影响当前语文课程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聚焦核心素养和育人目标,确定了“读、行、研、思、做”的阅读组合搭配和关联衔接,从系统的、整体的观点出发安排语文学习任务群,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与内容、资源、情境形成互动和融通,构建不同学科集成的实践场所(见图1)。

图1 “走读老镇江” 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一)构建“古渡文化”学习任务群

西津渡是镇江的文脉之所在。南来北往的商贾旅人、文人墨客,都是从这儿登陆上岸,循序着长长的青石板路,一眼望尽三千年。镇江博物馆、五十三坡、昭关石塔、观音洞、铁柱宫遗址、救生会、旧商铺......西津古渡的每一面斑驳的墙壁,每一棵墙缝中的小草,都会告诉人们这块土地曾经的沧桑和辉煌。我校位于大西路,与西津渡比邻,学生大多生于此长于此。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学生熟悉的学习资源。因此,我们构建了“古渡文化”学习任务群。

1. 活动任务一:我读西津渡

分组搜集西津渡相关的人物、文章、故事、传说等,在小组内交流,分享阅读心得。

2. 活动任务二:我看西津渡

分小组开展实践活动,实地参观考察西津渡的镇江博物馆、五十三坡、昭关石塔、观音洞、铁柱宫遗址、救生会、旧商铺,调查了解西津渡的文化历史。

3. 活动任务三:我为西津渡代言

(1)用绘画、写作等形式,记录或叙述“我”心中的西津渡。

(2)“我为西津渡代言。”在商业化发展的今天,西津渡的未来如何规划,才能保存其特有的古韵?可以谈谈自己的见解,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构建“诗歌里的镇江”学习任务群

镇江,这一方并不辽阔的江东吴地,文人墨客们挥就了一万多首诗词。不论是王昌龄观夜雨、枕孤山,还是王安石拂杨柳、越重山,抑或是辛弃疾临舞榭、望歌台,镇江的诗意中,自有杏花烟雨、杨柳残月、长河落日,更有一种别样的俊逸、深沉与豪迈。这样的诗情,值得学生去探究、去发掘。我们构建了“诗歌里的镇江”学习任务群,学生跟着诗人游镇江,用诗歌认识镇江,用诗歌爱上镇江,用诗歌传达对家乡的爱。

1. 活动任务一:童声诵镇江

选择自己喜爱的描写镇江的古诗词进行诵读,读出节奏美和音律美;学习用电子技术录像,在组内进行赛诗会。

2. 活动任务二:绘制“镇江诗歌图谱”

选择唐代或者宋代诗人在镇江留下的千古绝唱,探究并绘制“镇江诗歌图谱”。

3. 活动任务三:童心写新诗

以家乡镇江为题材,尝试创作镇江新诗,现代诗、儿童诗、古体诗都可以,小组内制作“童心写新诗”美篇。

(三)构建“‘三山’之旅”学习任务群

金山、焦山、北固山是镇江的风光之最。“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北固寺冠山。”镇江“三山”,枕着长江水,自古以来就是镇江山水之城的名片。沿江缓行打卡,“三山”沿江而立,如入画屏。数千年来,镇江“三山”深得文人墨客的青睐。这里留下了李白、苏轼、辛弃疾的故事,留下了白娘子、梁红玉、刘备的传说,留下了金山寺、北固楼、焦山碑林的遗迹。“‘三山’之旅”学习任务群,就是让学生沿着长江路,一路向东,去寻访镇江“三山”,探究背后的历史文化。

1. 活动任务一:设计“三山”旅行图

为外地的朋友设计“三山”旅行图,绘制一张“三山”旅游路线图。

2. 活动任务二:我是“三山”小导游

寻找镇江“三山”历史遗迹,探寻“三山”相关的景、人、事、物,了解“三山”的故事,选择一两个景点撰写导游词,开展“我是‘三山’小导游”云上活动。

3. 活动任务三:“三山”文创我设计

向外地的朋友推荐“三山”,除了视频介绍,还可以推荐文创产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思考“三山”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为其融入当代审美,经过图案的转化,设计有创意的文创产品。

(四)构建“舌尖上的镇江”学习任务群

镇江处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漕运发达,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这里也汇集了祖国大江南北的不同口味,经过镇江人的融合和改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味。其中尤为著名的是镇江“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舌尖上的镇江”学习任务群,旨在带着学生走进镇江的寻常巷陌走近老镇江人的生活,在烟火味中探究镇江民风民俗的醇厚与精致。

1. 活动任务一:绘制镇江美食路线图

从西津渡出发,沿着大西路一直往东,到达东乡扬中,沿着312 国道向西,到达句容,沿着沪宁高速向南,到达眼镜之城丹阳,品尝舌尖上的味道。绘制镇江美食路线图。

2. 活动任务二:镇江美食小调查

尝一尝镇江美食,品一品味道,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舌尖上的酸甜苦辣,完成“家乡美食调查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动手做美食,并从食材准备、做法、吃法、感受等方面入手,完成一篇习作。

3. 活动任务三:镇江美食新闻发布会

实地采访恒顺酱醋厂、宴春肴肉厂。熟悉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制订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分组进行采访实践。搜集整理新闻素材,完成采访稿,小组合作制作新闻小报或者美篇,在“镇江美食新闻发布会”活动中进行展示。

三、开展走读实践,创生语文学习新样态

跨学科学习,坚持学科立场是关键。语文跨学科学习,本质上还是语文学习,但应凸显的学习新特色是用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运用中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面对精深的古城文化和各学习任务群,走读实践有利于实现语文学习新样态的创生。

(一)走读古城的名景名篇,赏析提升夯基础

走读古城的名景名篇,反复地读,细细地品。每一个学习任务群的背后,都有读经典的篇章。例如“古渡文化”学习任务群,我们指导学生读叶兆言的《西津古渡》,读蔡永祥的《你的名字叫西津渡》,读新闻《一觉三千年,醒来惊世人》。只有在反复地诵读中,学生才能逐渐揣摩语言之美,领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绝妙和精彩。“诗歌里的镇江”学习任务群,学生除了读,还需要想象,做到眼前是文字,脑海有画面,将静态的阅读变为动态的长卷。这些名篇还需要学生深入地品味。时代的变幻,作家的命运,现实与意境,甘苦与得失……当这些丰富的画面一帧一帧涌现在我们面前时,就会形成宏伟立体的文化长卷。这是在欣赏中的阅读和提升。

(二)走读古城的山水人文,共荣共鸣定基调

古城镇江的山水人文就在我们身边,迈开步伐,学生就能走进金山、焦山、北固山,学生就能走近刘勰、米芾、辛弃疾。循着作家的足迹,寻找当年的故事;突破时空的桎梏,与时代对接,与前人对话。例如“三山”之旅学习任务群,学生结合《三国演义》的阅读,走进北固山,探寻“刘备甘露寺招亲”“刘备孙权剑劈试剑石”“孙尚香祭江亭殉情”,实地感受“天下第一江山”的雄伟气势,感受“满眼风光”多景楼的旖旎,感受北固山自古以来重要的战略地位,感受三国故事人物的魅力。当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将这些故事和自己的感受讲述给他人听时,学生已经在古城的走读中达到情感的共荣共鸣,形成景、人、文合一,形成古、今合一。

(三)走读古城的风情传习,思维创新提基线

跨学科学习不是简单的学科之间的“分工—合作”,从思维上看,也不是简单的“分—合”思维,跨学科学习应有“协同思维”。走读老镇江,我们将语文素养层面的思考,与美术、信息技术、音乐等学科素养层面的思考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不同学科的事实知识与概念知识,形成知识之间的通融与互动;学习的结果有助于将学习成果迁移到其他相似的时间、地点、情境之中,运用成熟后,还能实现更为复杂的创新迁移,延长学生思维和创新的生长基线。

例如,完成“古渡文化”学习任务群中的“我为西津渡代言”活动时,学生围绕“在商业化发展的今天,西津古渡如何保存其特有的古风古韵?”这个问题,分组进行了研读文献和多次实地考察,又线上观看了大量国内外历史遗迹保护和传统文化保护的纪录片。经过多次讨论,学生自己设计了T 恤、团扇、粽子、雪糕、书签、明信片、鞋子博物馆、盲盒等等有创意的事物(见图2)。

图2 学生的设计图

从这些研学单中不难看出,学生为西津渡设计了适切的宣传标语、丰富多彩的规划设计图,还有详细的设计意图说明。这样的创作,把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直至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展现出来,着力提高其问题解决的能力。古城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古城昨天的荣耀,开拓、推动古城明天的发展,也扎根在学生心中。

学生把自己的实践收获、研究成果,甚至仅仅是创意设计,绘成图、写成文,通过图文并茂的小文来对问题进行背景分析、解决过程描述和成果总结。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灵活运用各类学科知识的能力,还可以使其掌握资料处理、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等高效的技术,提出自己跨学科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这样的走读跨学科学习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学生语文构建与运用,他们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够看得见和摸得着。

四、采用整合评价,赋能语文学习新成效

在该系列任务群学习中,我们坚持整合取向,设计能够针对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进行评价的方案,对学生跨学科理解进行综合评判。在评价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跨学科视角主要表现为三点:① 评价主体不仅局限于语文教师,也需要由其他学科教师或由学生个人、家长等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② 评价重点不局限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思维,而是立足于关键概念呈现的跨学科学习思维,关注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生成的跨学科理解,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 评价需要融入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之中,其形式既要包含在多学科学习中的学业评价,也要包含针对单一学科的学业评价,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的优势互补。

例如“古渡文化”学习任务群的整合评价,我们把评价重点落实到“理解与传承古渡文化”这一学科关键概念上,围绕学习目标就学生的跨学科理解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学生个人还需要对本学习情况进行自我反思。在学业学习评价方面,通过典型学业表现的系列性评价,考查学生综合利用语文、历史、信息技术以及美术等多学科协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评价结果提供过程性和针对性的指导。

老镇江的山水风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古城人的生命;名家名篇,丰富了古城人的灵魂。学生在一个个整合优化的跨学科学习课程中,阅读、行走,由此形成了一个“课程集合”。在阅读中行走,在行走中阅读,让人生多了一份丰厚、多了一份色彩!将学生的思考,学生对古城的情怀,化为阅读和行走的创生!

猜你喜欢

古渡津渡三山
侨眷焦治稼:“古渡诗人”的家国情
古渡熙攘千帆竞 滇池北岸谱华章 守正创新强承载 起航奋进新中心——这里是官渡,这就是官渡
西津渡古街忆旧
辽太祖卓龙眉宫“取三山之势”之三山考略
金江古渡
逃离至三山岛
一湖一河,润养三山万户
论清初江西三山学派
险扼古渡孟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