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证型与结肠镜下表现的联系

2022-10-04叶彬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24期
关键词:肝郁证型脾虚

叶彬

杭州市中医院消化科,浙江杭州 310007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如何提升其治疗的有效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中医治疗是临床治疗UC 的有效措施,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提高辨证分型的准确性,是给予有效中医治疗的前提。肠镜检查技术的普及,不仅提高了UC 的检出率,也让人们意识到肠镜下的黏膜表现与中医证型存在着联系。本研究通过分析UC 患者结肠镜下的各种黏膜表现与相关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探索中医宏观辨证和微观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更加准确地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21 年3 月于杭州市中医院就诊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118 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67 例,女51 例,年龄18~65岁,平均45.13 岁。主要发病年龄25~45 岁(41.6%),病程多在1~5 年(38.9%),程度以轻度(36.2%)和中度(38.5%)为主。本研究经杭州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IACUC–20171021–07),所有患者入组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UC 的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所提出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 年·北京)》作为标准。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以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所提出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为准则。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UC 的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8~70 岁;③病历资料完整可靠;④病情以轻中度为主,重度者大便次数不超过10 次/d,不需要紧急抢救措施。排除标准:①合并结直肠癌变、克罗恩病、感染性腹泻、内分泌疾病、胃肠道激素瘤所致腹泻、胰源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等;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③有严重的并发症;④合并多系统疾病或严重内科疾病。

1.4 研究方法

患者入组后,详细填写观察表,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过程、用药及治疗情况、目前的症状及详细的舌苔脉象表现。所有辨证分型结果需经3 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医师予以确认。入组后,按照常规予以肠镜检查,并记录详细的结肠镜检查结果,主要是其病变的肠黏膜表现,如溃疡、苔色、糜烂、血管纹理、结肠袋、黏膜水肿充血、肠激惹、肠管狭窄等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各证型的计数资料之间比较采用χ检验。<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证型分布情况

所有118 例患者根据其主要表现可分型为大肠湿热、脾气亏虚、血瘀肠络、脾肾阳虚、肝郁脾虚、阴血亏虚等证型及相兼证。其中大肠湿热型45 例,占比38.1%;脾气亏虚型23 例,占比19.5%;血瘀肠络型21 例,占比17.8%;脾肾阳虚型13 例,占比11.0%;肝郁脾虚型12 例,占比10.1%;阴血亏虚型4 例,占比3.3%;具有2 个以上兼证的有大肠湿热兼有血瘀肠络型11 例,占比9.3%;大肠湿热兼有脾气亏虚型9 例,占比7.6%;大肠湿热兼有脾肾阳虚型5 例,占比4.2%;血瘀肠络兼有肝郁脾虚型5 例,占比4.2%;脾肾阳虚兼有肝郁脾虚型2 例,占比1.6%;阴血亏虚兼有血瘀肠络型1 例,占比0.8%。其他的兼型较少。

2.2 各证型的溃疡/糜烂、水肿/充血情况比较

各证型中,大肠湿热型的溃疡/糜烂阳性率最高,血瘀肠络型次之,阴血亏虚型最低,除血瘀肠络型外,其余各组与大肠湿热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而血瘀肠络型与大肠湿热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水肿/充血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各证型的溃疡/糜烂、水肿/充血情况比较[n(%)]

2.3 各证型的溃疡表面覆苔情况比较

溃疡表面覆盖白苔情况多见于脾气亏虚型,其阳性率最高,各组型分别与脾气亏虚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而黄苔的最高阳性率出现于大肠湿热型,各组型分别与大肠湿热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各证型的溃疡表面覆苔情况比较[n(%)]

2.4 各证型的血管模糊/消失及接触性出血情况比较

血管模糊/消失情况各型均有出现,大肠湿热及脾气亏虚组较多,但各型之间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接触性出血也是各型均有出现,以肝郁脾虚型出现的比例较高,且与大肠湿热外的其他证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大肠湿热型与肝郁脾虚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各证型的血管模糊/消失及接触性出血情况比较[n(%)]

2.5 各证型的息肉/颗粒感、皱襞变浅/结肠袋消失情况比较

脾肾阳虚型息肉/颗粒感的阳性率最高,各证型与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肝郁脾虚及血瘀肠络型的息肉/颗粒感阳性率也相对较高。皱襞变浅/结肠袋消失情况以脾肾阳虚型出现概率最高,各证型与脾肾阳虚型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同时肝郁脾虚型出现皱襞变浅/结肠袋消失的概率也相对较高,见表4。

表4 各证型的息肉/颗粒感、皱襞变浅/结肠袋消失情况比较[n(%)]

2.6 各证型的肠管狭窄、肠激惹情况比较

肠管狭窄以血瘀肠络证型为主,其阳性率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肠激惹主要出现在肝郁脾虚证型中,比较肝郁脾虚型与各证型的肠激惹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5。

表5 各证型的肠管狭窄、肠激惹情况比较[n(%)]

3 讨论

UC 的病程较长,久病往往形成虚实错杂、寒热夹杂、多种证型兼夹的局面。只有准确的辨证,才能有效的论治,所以如何从多角度、多因素来综合分析,尽量准确地辨证分型,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张文明等、许代福等将结肠镜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来使用,使肠镜下局部黏膜改变作为辨证分型的重要依据之一,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且认为内镜下辨证不受患者的主观感受的影响,可使辨证更加客观和真实。

本研究中观察到的6 个证型的镜下表现总结如下:(1)大肠湿热证:多见有溃疡/糜烂表现,其上常见有黄苔覆盖,黏膜的水肿/充血症状明显,血管模糊消失,并多见有黏膜的接触性出血情况及肠蠕动增快、肠激惹情况;(2)脾气亏虚证:黏膜散在水肿/充血及血管模糊情况,其溃疡及糜烂病灶表面常见有白苔覆盖;(3)血瘀肠络证:多见有溃疡/糜烂表现,黏膜水肿/充血及血管模糊消失,黏膜多呈息肉/颗粒状改变,并有相对较大概率出现肠管狭窄表现;(4)脾肾阳虚证:黏膜散在水肿/充血、血管纹理模糊消失,较大概率出现黏膜呈息肉/颗粒状改变及皱襞变浅/结肠袋消失等情况;(5)肝郁脾虚证:黏膜散在水肿/充血、血管模糊等表现,相对较大概率出现黏膜接触性出血,息肉/颗粒状改变,皱襞变浅/结肠袋消失及肠激惹等表现;(6)阴血亏虚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血管模糊、溃疡、颗粒状改变等均有出现,但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从上述表现可以得出,湿热是UC 病程中的首要因素,湿热蕴结,邪热熏蒸肠腑,脉络痹阻,脂络破损,从而导致局部的溃疡及糜烂等表现。湿热熏蒸,邪热外达,故可见有黄苔覆着,热势迫血妄行故可见有黏膜水肿充血、接触性出血以及肠激惹等表现。张天涵等、赵志敏研究均认为肠道湿热是UC 发病的主要因素,湿热之邪在UC 的起病及发展过程中均起到主要作用。从UC 的发病过程来看,湿热是标,而脾虚是本,湿热内蕴、脾气亏虚、脾肾阳虚、肝郁脾虚等证型均可相互转化或兼夹,久病则必然导致脾失运化,水湿留驻,出现结肠黏膜水肿等表现;脾失统血,血溢脉外,亦可出现有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甚至接触性出血等表现。久病入络,气血壅滞,脉络痹阻,血瘀内生,从而导致局部黏膜的气血运行不利,肉腐血败,出现有溃疡、糜烂及黏膜呈颗粒状等改变,肠管狭窄也可以理解为同样的原因。同时从微观上来讲,反复的炎症必然会导致局部的微循环障碍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从而导致肠黏膜的局部血液循环中微血栓的形成,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引起UC 临床症状的加重。有研究观察到局部黏膜血管迂曲,血管内微血栓的形成均与UC 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因此,微观和宏观表现均说明血瘀在UC的病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结肠镜下的黏膜表现与中医证型存在密切联系,观察分析镜下的黏膜表现,可丰富中医望诊的内容,可作为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指标,有助于更加准确的辨证分型。

猜你喜欢

肝郁证型脾虚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治咽炎要分清证型
不同证型糖尿病的调理
从肝郁论治失眠
唐喜玉治疗肝郁脾虚型泄泻经验总结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滋肾解郁汤治疗肝郁型阳痿4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