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花鹿溶血性大肠杆菌病的诊疗

2022-09-30张玉稳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管理服务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22年17期
关键词:溶血性梅花鹿菌落

文│张玉稳(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管理服务中心)

大肠杆菌在自然界中大范围存在,属于动物肠道常在菌种。在实际养殖中,可能会因为饲养管理、卫生管理等工作落实不足,引发溶血性的大肠杆菌病。而该类疾病是因为溶血性大肠杆菌诱发的,进而导致梅花鹿患上急性肠道传染病。外在表现是暗紫色稀状排泄物和血便。患病后的梅花鹿有比较高的死亡率,给人工饲养梅花鹿带来较大的威胁。

一、梅花鹿溶血性大肠杆菌病

1.临床症状。从整个鹿群情况看,梅花鹿的营养状态较佳,同时其他系统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异常状态,也就是通过直接观察无法感知病态。如果外界环境有所改变,如温度降低、阴雨连绵,尤其在夏季,食物内含水量增加,容易提高发病率。在发病后梅花鹿会立刻停止进食,并且排稀便,整体精神状态下降,颈部缩回,眼睛处于半开状态。另外,大多数患有大肠杆菌病的梅花鹿会待在角落,开始偏爱脏水,啃食土地,对人类也产生更高的警觉性。随着病情不断加重,鼻子逐渐干燥,呼吸和心跳变快,出现腹泻,并伴有血便。到了病情末期,由于脱水问题发生缩腹与弓背情况,有的梅花鹿还会出现神经症状,肢体僵硬,视力模糊不清,甚至倒地不起。大多数患有溶血性大肠杆菌病的梅花鹿最终因肠毒血症死亡。

2.治疗难度。梅花鹿本质上属于野生动物,人工饲养后会对其有较大影响,使其部分特征与习惯有所改变,但由于驯养时间对一个种群遗传演化来说还不够长。因此,当前人工饲养的梅花鹿还保留一定的野性,会对人产生恐惧情绪。再加上,梅花鹿动作灵敏,疾病治疗难度偏高,因此,溶血性大肠杆菌病仅使用药物治疗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造成该种现状的因素主要有两点。

(1)溶血性大肠杆菌病的发病原因是由大肠杆菌产生的各类毒素让梅花鹿出现急性症状。在梅花鹿出现病症后通常已进入中晚期,病原体大量繁殖,并形成更多毒素。在毒素推进中机体会一直吸收,在临床上,大多是出血性肠炎与毒性神经病症,精神亢奋且不安,等进入晚期又表现得极为低沉,濒临死亡,此时如果依旧只使用药物几乎没有效果。

(2)梅花鹿的消化系统是依靠内部微生物运行的,而内服药物会破坏原本的消化功能,出现系统运行障碍。同时,治疗中会抓住梅花鹿,但其比较胆小,兼有基因中的野性,严重的话会与人类“拼命”,经过多次抓捕后,会严重消耗病体元气,由此导致治疗收效不理想。

二、梅花鹿溶血性大肠杆菌病诊疗实例分析

1.发病情况。以威海某梅花鹿养殖场为例,鹿场突然有多只幼年梅花鹿发病,在此之前,身体状态较好,并在发病的第2天便有一只死亡。通过确诊立即进行对症处理,其余发病幼鹿在6天后均已康复。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试验诊断最终确诊为溶血性大肠杆菌病。该类疾病有急性与慢性两类。前者为突然发病,病鹿食欲几乎全无,粪便多是浆糊状,晚期会有血便出现。后者一般最早发现在精神层面,梅花鹿大部分时间比较忧郁,食欲下降或是直接停止进食,对水的需求量增加。粪便最初比较松软,而后变成稀便,时而带有血便。

2.病理变化。解剖因病死亡的梅花鹿发现,病鹿肝明显肿大,并且胃黏膜上已经形成出血点。另外,大肠与小肠的外观颜色呈暗红色,明显带有充血问题,肠内部微红,而直肠部分有更加严重的充血问题。按照临床表现与个人经验看,初步诊断是大肠杆菌病。而为提高结果的准确性,需安排实验室诊断,通过技术数据确定最终的疾病类型。

3.实验诊断。实验诊断共有4个环节。首先,染色镜检。在无菌环境中采集病鹿身体的组织涂片。通过专业的染色镜检观察涂片中的毒素成分,发现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其次,细菌分离培养。基于既有病料,在保障环境处于无菌状态下的前提下接种在普通琼脂与麦康钙、鲜血琼脂的培养基,37℃连续观察24小时。最终观察到普通培养基中出现圆形、边缘齐整、表面较湿、微微隆起的菌落;麦康凯培养基中的菌落外观为粉红色;鲜血琼脂培养基中菌落有溶血表现。将3个培养基中的菌落提取出来,经过染色镜检涂片,得到的结论是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也就是笔者主要讨论的溶血性大肠杆菌病。再次,生化试验。使用培养基中的菌落开展生化试验。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可发酵分解各类糖与甘露醇,形成酸与气。不进行尿素分解,除V-P呈阴性外,其余的吲哚试验与MR试验结果均为阳性。可进一步确诊是溶血性大肠杆菌。最后,药敏试验。该项试验目的是缩短确诊时间、提高诊断准确性,因而在初诊后立即安排药敏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此病菌对环丙沙星与庆大霉素等比较敏感;链霉素与红霉素、氯霉素等,敏感性处于中等程度;青霉素完全不敏感。按照药敏试验得到的信息,选择庆大霉素与丁胺卡那霉素,实施肌内注射。该种治疗方法持续3~5天,有效控制病情,至今没有复发的表现。

4.防治建议。梅花鹿溶血性大肠杆菌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而且对梅花鹿人工饲养也有较大的不良影响。对此,需要养殖人员明确防治该种疾病的关键,具体是强化日常饲养管理,尽可能解决所有发病因素,确保饲料与饮水干净,饲料成分也要合理,最大限度地保持多样性和新鲜度,长时间放置甚至已经变质的饲料不可使用。为确保水体清洁度,应定期清理梅花鹿活动区域中的脏水,平整鹿场,避免形成积水。如果观察到异常,应立刻确定传染源,立即将病鹿隔离起来,清理其排泄物,进行堆积发酵。尽早对病死梅花鹿进行剖检,并保障消毒的全面性与彻底性,避免污染发生扩散,波及其他健康的梅花鹿。畜舍地面、墙体、各类用具均需定期安排消毒。在梅花鹿日常饮用水中适量添加亚硒酸钠。在鹿场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迅速转移饲养位置,这对消除溶血性大肠杆菌病具有较好的作用。鹿场中出现该类疾病后,病死鹿体除开展实验室诊断外,还需对其他部位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结语

大肠杆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上文探讨溶血性大肠杆菌,在致病能力上有更强大的威胁。不同年龄的梅花鹿均可感染,特别是幼年时期的梅花鹿,染病概率相对较高,并且死亡率也比较可怕。结合相关调查统计数据看,溶血性大肠杆菌病在温度较高的季节,发病率更高,并且是原本身体状态较好的梅花鹿会先发病。因此,鹿场管理者应注重日常的饲养管理,确保饲料与饮用水干净、卫生。除此之外,每到溶血性大肠杆菌病多发月份,需适当调整膘情,做好体重管控。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整个鹿群的观察,如果精神情绪、肢体形态等有异情况需立即安排隔离,通过细致检查进行单独饲养,实现对症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扩大,减少鹿场经济损失,降低疾病死亡率。

总而言之,在梅花鹿溶血性大肠杆菌病中,便血是相对突出的特点,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较短,再加上传染性强。对此,相关人员需落实隔离与尸身处理等环节,做好全面消毒工作。另外,还要控制该类疾病的诱发因素,如气候突然变化,精料添加量过大,饲料配比不合理等。在寒冷季节需提供温水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如果观察到排泄物松软,需适当调整精料使用量,适当增加青贮,并通过投喂抗生素提高疾病预防效果。

猜你喜欢

溶血性梅花鹿菌落
TTC在菌落总数检测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图像识别的菌落总数智能判定系统研制
醒脑静注射液溶血性研究
贪玩的小梅花鹿
注射用头孢替坦二钠的安全性再评价
骄傲的梅花鹿
“菌落总数”详解
副溶血性弧菌保藏条件研究
北京8 款桶装水因菌落总数超标被下架
动物玩家之梅花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