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亨德尔《弥赛亚》五首女高音咏叹调的风格把握与演唱分析

2022-09-30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亨德尔女高音咏叹调

刘 杨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清唱剧是16—17世纪诞生于意大利的一种大型声乐体裁,作品题材多选自基督教《圣经》中的故事,由独唱、合唱、序曲、间奏曲、伴奏、宣叙调、咏叹调等组成整体剧目结构。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1685—1759)是巴洛克时期一位知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他于18世纪初开始从事清唱剧体裁的创作研究,一生共谱写出20余部清唱剧。其作品普遍选材于《圣经》,具备通俗淳朴的风格特征,因此由亨德尔创作的清唱剧收获较广的传唱度,其中以五首女高音咏叹调最具代表性。

1 亨德尔《弥赛亚》的创作背景与音乐内容

1.1 创作背景

《弥赛亚》是亨德尔于18世纪上半叶创作的清唱剧作品。时值英国新兴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传统意大利风格的巴洛克正歌剧因题材陈旧、剧情单一、受众狭窄、缺乏生活化而逐步走向下坡。此时期,英国诞生了“乞丐歌剧”这一新型音乐体裁,利用英国流行的民谣与对白进行填词创作,作品题材聚焦于社会下层群体与市民百姓生活,传达出对政治形势与社会治安的讽刺,具有叙事性强、贴合实际、体式鲜明等特征,因而深受广大听众喜爱与支持。民谣歌剧的风靡,加剧了传统歌剧走向衰落的形势,促使亨德尔进行创作体裁的创新。他结合当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背景与浓厚的宗教主义氛围,将创作内容集中于民众口耳相传的《圣经》英雄故事,并且以剧作家查理·詹宁斯的宗教清唱剧剧本为基础,用时24天完成《弥赛亚》的创作[1]。该作品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将《圣经》英文原文用作唱词,在继承基督教教义的基础上向世人传达精神救赎的讯息,并以非礼仪圣乐进一步拓宽作品的用途,体现出人民群众为自由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与庄严的时代主题。

1.2 音乐内容

《弥赛亚》在希伯来语、希腊语中分别被译为“受膏者”和“基督”,其唱词取材于《圣经》,剧本主要来源于《圣经》旧约中的以赛亚书。作品中心思想围绕对救主耶稣诞生、受难、升天全生涯的歌颂展开,既蕴含了救世真理,同时也成为一部承载俗世内容的史诗性忏悔录。《弥赛亚》全剧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其一是“预言与诞生”,包含21曲,采用倒叙手法描绘圣婴降临的过程,传达出欢欣、喜悦、充满希望的情绪;其二是“救赎与受难”,包含23曲,利用女高音咏叹调与合唱曲传达出悲剧性感情色彩,奠定沉重的情感基调;其三是“复活和荣耀”,包含9曲,借助咏叹调、合唱与宣叙调刻画出基督复活及为世人带来永生的历程,表达对基督的感恩、赞美及歌颂,赋予听众强烈的视听感染力与艺术享受。其中女高音咏叹调包含《快乐,锡安的人民》《他像牧羊人喂养羊群》《足迹何等佳美》《我知道我的救世主还活着》与《上主若帮助我们》,五首咏叹调在音乐手法上化繁为简,传达出亨德尔的宗教情怀。

2 五首女高音咏叹调的风格特征与演唱技巧探讨

2.1 风格特征

五首女高音咏叹调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人文精神、情感的表达、作品的特点等方面。

2.1.1 蕴含的人文精神

《弥赛亚》在演唱风格上有别于歌剧作品的戏剧性特征,而将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进行简化,侧重于以个人的宗教信仰与情感体会推动乐曲与剧情发展[2]。在人物刻画上,亨德尔将关注目光由上层贵族阶级迁移至普通民众,把来自社会下层的耶稣作为主人公,歌颂其崇高、善良、有大爱的救世主形象,在肯定神性崇高的同时传达出人们追求真理、向往自由的精神,既迎合了英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心理与精神诉求,同时更深层次地揭示出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宗教题材与创作手法相融合,赋予五首咏叹调庄重典雅的风格与戏剧张力,同时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与平易近人的特质,展现出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2.1.2 情感的准确表达

五首女高音咏叹调在乐曲风格上有别于其他咏叹调与说教式宗教音乐。亨德尔将自身的积极入世宗教观融入作品中,使其咏叹调作品既具有宗教音乐的庄严肃穆特征,同时带有平易近人的亲切感,在情感表达上通过关照自我、回归本心塑造出虔诚、真实的情感基调。以《快乐,锡安的人民》为例,该作品主要传达出愉悦、幸福的情感,但这种情感与单纯的快乐仍存在区别,实则是建立在创作者积极入世的宗教观基础上,因此在演唱时还需回归作品本身,置身于真实情景之下进行情感表达。情感的准确表达应建立在良好声音控制能力的基础上,演唱者切忌沿用传统咏叹调演唱的声音状态与力度,而要以较高的音高塑造出声音的“空间感”特质,与宗教作品的主题、特征相契合。例如在演唱《快乐,锡安的人民》时,需保持声音的明亮与流畅,控制好气息,注意调节音量;在演唱其他四首咏叹调时,需保持声音的圆润与柔和,保证气息稳定、线条饱满,在涉及大跳音程前即做好肌肉准备,保持稍高的声音位置。调动起咽腔部位的力量,由此更加准确地传达出咏叹调的情感内涵。

2.1.3 作品的淳朴通俗

五首女高音咏叹调多涉及钢琴伴奏与旋律声部的配合。在作品中,伴奏既可以作为旋律重奏,也可以充当旋律的副线条,借助旋律与伴奏的搭配营造出丰富的发声效果。例如在《我知道我的救世主还活着》前奏的第79~80小节、第85~87小节和第96~100小节中,均涉及一串附点节奏副线条,借助同音反复的附点进行伴奏,呈现出近似鼓点的音乐效果,与慢旋律节奏相配合,向听众传达出胜利即将到来的隐含信息[3]。同时,五首咏叹调在音乐手法与风格上呈现出精简化、单一化特征,通过减少音乐变化手法呈现出清新明丽的乐曲风格。例如《他像牧羊人喂养羊群》中采用相同的乐段和小广板节拍,呈现出简单淳朴的作品风格。此外,亨德尔将作品中的大量花腔篇幅删去,实现了对清唱剧结构的改良。例如《足迹何等佳美》中仅在乐段高潮部分运用少量花腔,起到点缀作用,促使整体作品的风格更加淳朴,保持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

2.2 演唱技巧

2.2.1 唱词发音

亨德尔首次将英语唱词引入清唱剧中,为咏叹调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流行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五首女高音咏叹调作品中,不同唱词的发音存在一定区别。以字母“a”为例,“a”主要结合字母的组合形态进行发音,在“are”中发音为/a/,在against中发音为/ei/。再以字母“i”为例,在常规唱词“eight”“right”中音标为[rait],在《上主若帮助我们》的唱词“thing”中音标则表示为[θi]。发音时不能局限于在上下牙之间发出“嘶”的音,而应将舌头抵在上下牙间靠近上颚部位发出/θ/的音。字母“r”在不同语言体系下的发音存在一定区别,在意大利语中属于颤舌音,在英语中则不发颤舌音。例如“redeemer”的音标记为[ri′di:m],“r”的发音主要跟随前后元音或辅音进行变化,其中首个字母“r”发卷舌音,第二个“r”不发音。因此演唱者要做好英语发声练习,结合乐曲旋律控制唱词的发音效果,以此更好地促进乐曲情感的表达与传递。

2.2.2 气息支持

《弥赛亚》中的五首咏叹调作品在情感色彩上存在多种风格。例如,《快乐,锡安的人民》传达出欢快热情、轻松活跃的情绪氛围,《足迹何等佳美》则较为平缓、柔和稳重,但五首作品在演唱上对演唱者呼吸的控制能力均提出较高的要求。以《快乐,锡安的人民》为例,其谱例如图1所示。该作品营造了热烈欢快的氛围,其中涉及连贯、快速的音阶跑动,要求演唱者合理调节气息,运用轻巧灵动的声音进行演唱,避免运用胸声传达出厚重感;在花腔乐句处保持每个音符发音的清晰度,先采用慢练的方式进行快速音阶的反复练习,随后逐步加快速度,巩固气息的持久度与流畅性,以此提升花腔乐句的情感传达效果。

图1 《快乐,锡安的人民》谱例

再以《我知道我的救世主还活着》为例,其演唱谱例如图2所示。该作品的乐曲演唱速度较为平缓、稳定,其中涉及时值较长的乐句,要求演唱者具备充足的气息支持,并且合理选取契机进行换气,避免因气息不足或断开影响到乐曲演唱的效果,确保传达出庄重神圣的情感,强化作品的美感价值。

图2 《我知道我的救世主还活着》演唱谱例

2.2.3 伴奏配合

乐曲的前奏、间奏分别具有连贯乐思、推动音乐发展等功能。五首女高音咏叹调在旋律上未明确提示力度,仅在伴奏处给出提示,要求演唱者细心观察唱词在不同旋律处的处理,掌握伴奏与旋律的配合关系。例如《我知道我的救世主还活着》,其伴奏谱例如图3所示。部分乐段处的旋律与伴奏呈现出彼此结合、相互交替的特点,在此便需按照伴奏唱出层次感与节奏感,把控好气口、强弱、延长、停顿等细节,更好地提升作品演唱效果。

图3 《我知道我的救世主还活着》伴奏谱例

3 五首女高音咏调的文化特征与演唱特点

3.1 文化特征

3.1.1 音乐世俗性

结合《弥赛亚》的创作背景,可知该首歌曲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音乐旋律、特点、内涵体现着世俗性。咏叹调的旋律温暖柔和,有的音调甚至引用了民间的音乐色彩。比如《他像牧人喂养羊群》这首歌曲的音乐旋律,就类似于民间西西里舞曲的风格,体现一定的风土人情和丰富文化。亨德尔在进行乐曲创作时,在旋律上有效融入了民间音乐素材,让声乐花腔与情节内容更加呼应、更加吻合,更好地满足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群众的实际情感需求。此外,这首歌曲的旋律较为柔和,旋律呈现阶梯式不断上进趋势,体现出了演奏者对真理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

3.1.2 善用英语演唱

亨德尔的歌剧在后期逐渐转为清唱剧,主要是因为意大利歌剧用意大利语演唱,能够体现出资产阶级革命的战争意识,但却遭到了英国民众的深度厌恶,导致英国听众逐渐流失。因此,演奏者迫切需要运用本国的语言演唱音乐作品。亨德尔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将歌曲改为音乐剧演奏,从而为咏叹调的发展扩大了听众范围,让《弥赛亚》歌曲在后续演奏过程中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3.1.3 咏叹调反映了社会群众的民众精神

亨德尔在创作《弥赛亚》时,英国政治经济蓬勃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在文化领域创作出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精神的音乐作品。因此,亨德尔在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推动下,运用圣经的相关概念,创作了《弥赛亚》这首音乐歌曲。歌曲一经发布,对于英国听众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圣经》中的故事早已被西方民众家喻户晓。而将神话故事有效应用到歌剧中,能够让神话故事更加易于理解,更加利于传唱。此外,该首歌剧中的部分歌词深刻体现出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支柱和思想信念。比如,“如果我的救赎主永生不死,他正在世界末日站出来”这样的词句,体现出了当时西方民众的坚定信念,体现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族情绪,与社会群众的精神追求相吻合,能够让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拥有为之不懈努力的精神力量。因此,《弥赛亚》歌曲不仅成为音乐文化作品,更成为当时的精神支柱,充分反映了当时西方人民的民众精神。

3.2 咏叹调表演形式

《弥赛亚》歌曲虽然是宗教音乐,却不在教堂中进行表演,而在剧场或音乐厅进行展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善的舞台背景和表演背景,而是通过音乐剧的形式演绎不同的神话故事。在演奏过程中,其气势恢宏,并不输于传统的经典音乐,也不输于传统的音乐剧。因此,该首歌曲成为当时的时代强音。在演唱歌曲时,女高音要注意咏叹调演唱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明确咬字以及音标的发音。英语与德语、意大利语相比,语音较为复杂,需要吸收外来词汇,拥有极大的时代性和动态性,特别是相比于拉丁语和希腊语,英语是世界上词汇量较多的语言。并且,英语在各地区发音并不一致,所以在不同地区经常会出现读错音的现象。歌剧中的同一个字母,在不同的单词中也会有不同的发音,甚至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女高音要结合咏叹调中的详细唱词,明确英语英式发音的重点和关键点,从而在后续演唱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该歌曲的韵味。此外,在演唱该歌曲时,女高音要注重呼吸的规律,控制呼吸节奏。呼吸是音乐演奏中的意象艺术,会直接影响歌曲的创作质量。在演唱亨德尔《弥赛亚》咏叹调时,女高音要具有良好的气息支持,吸气时要吸得深,但不要吸得过满,要适度并且留有余地;呼气时,要用身体中的横膈膜保持和控制气息,从而保持高音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 结语

由亨德尔创作的《弥赛亚》是西方音乐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作。五首女高音咏叹调将德国声乐特征与清唱剧自身风格相融合,赋予作品恢宏壮丽、典雅柔和的艺术风格,传达出崇高神圣、坚定虔诚的宗教情感,并且首次将英语引入清唱剧演唱中,改变咏叹调的发音方式。五首女高音咏叹调的迥异风格对演唱者的呼吸控制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在演唱时需逐步练习音准、速度、歌词、音阶,提升花腔乐段的表达效果。

猜你喜欢

亨德尔女高音咏叹调
爱心夜曲 (女高音独唱)
家乡的月亮来看我
亨德尔,三更半夜偷学琴
亨德尔《弥赛亚》中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演唱研究
德裔英国键盘艺术家亨德尔
清唱剧《以利亚》中两首男高音咏叹调演唱研究
斯卡拉蒂和他的奏鸣曲
《水上音乐》诞生记
音乐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