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OBE理念的“3+2”高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现状分析与改革路径探讨

2022-09-30周洪艳张小奇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电工成果技能

周洪艳,张小奇

(长春师范大学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3+2”中高职课程的师资队伍、课程模式受中高职两个主体院校各自为政的影响,使得高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中职课程学习成果产出未达到高职课程衔接要求,中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教学偏重理论知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等。本文以高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对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基于OBE理念的适合于“3+2”高职课程学习成果产出的改革路径,以便解决高职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高职课程教学质量。

1 “3+2”高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学改革需求

1.1.1 职业教育发展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事业发展主目标,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为4 700万人(含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 350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为3 300万人(含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 480万人)[1]。至2022年,职业教育在校生基本达到主目标。“3+2”中高职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使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1.1.2 高职阶段人才培养需要与中职教育有机结合

“3+2”中高职两个主体院校专业负责人一起制定3年中等职业学校和2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为国家提供数以万计的高素质一线劳动者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五年的职业教育过程,学校教育从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学习环境从中职学校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从高素质一线劳动者到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中高职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确保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抓准结合点,要以师资队伍和课程教学作为基础保障。

1.1.3 高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习成果高阶性需求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以及电工电子在汽车上的应用,其中前三部分是电工电子课程内容,第四部分是高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重点。根据中职生培养模式,通过中职阶段电工电子课程、电工电子实训、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以及企业实习等,学生能够获得电工电子方面的基本技能。根据大学生培养模式,高职阶段开设的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迫切需要学习成果产出从“电工电子基本技能”上升到“应用能力+岗位技能+理论知识”。

1.2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3+2”中高职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经过多年努力基本达成两方面共识:人才培养目标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课程设置注重两个阶段的关联性。在高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关于学习成果产出与中高职衔接课程对接的研究仍然不足,中高职两个阶段课程衔接特色尚未形成。

1.2.1 课程内容重复且成果产出不连贯

在高职阶段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一般为64学时,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三部分课程内容与中职阶段电工电子课程内容重复。学生在中职阶段取得扎实的电工电子技能方面学习成果,是高职阶段开展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根本支撑与基础保障。但在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际教学中,往往需要重新复习或学习电工、模拟电子以及数字电子的基础性内容,导致电工电子在汽车应用方面的成果产出大大降低。同时,教学项目独立设计,缺少连贯性。

1.2.2 师资队伍相对独立且对接难度大

“3+2”中高职衔接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缺少分层次、递进式的教学内容设计与分段式、达成式的学习成果产出。中高职师资主体独立,地域分散,导致课程对接难度较大。高职授课教师不清楚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做了哪些项目、学生获得了哪些技能成果,中职授课教师以课程内容为授课方向,忽视了“3+2”的本义,没能对后续课程作出达成式的前期准备。两方没有形成健全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获得高阶性的学习成果。

1.2.3 偏重理论教学且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

从师资来看,中职教师一般毕业于工科院校,多数具有企业工作或实习经验,实践操作能力强;高职教师理论研究能力强,但普遍缺少企业工作经验。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向定位的高职院校或本科办高职院校,课程更偏重于理论教学,使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不利于实现职业教育背景下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产为本、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课程教学目标。

2 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改革目标定位

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ation,OBE)突出学习成果的产出,注重实践性,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

2.1 以学习成果为衡量依据

OBE理念强调学习成果,学习成果是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结果,不仅包括可测化的知识、技能的成果,也包括不可测化的素养、价值观或其他情感因素。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以学习成果为衡量依据,一方面能够确保课程本身产出与职业岗位能力相关的高阶性学习成果,另一方面能够落实中职阶段电工电子课程学习成果的达成,达到课程开课前学生已具有贮备能量、课程结束后学生获得实质性成功经验的学习成果对接目标。

2.2 以技能成果为主要衡量依据

OBE理念强调能力本位,能够为学生“关键能力”的获得提供一定的指导。中高职课程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技能。通过技能成果的产出判断一门课程结课后学生是否获得“关键能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之举。中职阶段学生能够获得电工电子方面安装、焊接、测量等基本技能,利于高职阶段课程重点产出电工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应用的技能成果。

2.3 以扩大机会为促进依据

OBE理念强调扩大机会,使学生在实际教学中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在专业课程教学中,“3+2”中高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但理论知识、学习自信心相对薄弱。应结合学生实际,增加学生成功机会,以学生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学科比赛、第二课堂中的学习成果为评价依据,使学生获得实质性成功经验。

3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路径

以产为本,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为了能够产出高阶性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次,要确定学习成果,做好达成度评价工作;最后,要构建“四种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预期学习成果的达成。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1.1 加强中高职教师结对

“3+2”中高职两方主体院校,要想实现教师队伍结对,一方面需要高职专业负责人的部署工作与中职专业负责人的接洽工作,当高职课程以产为本时,高职专业负责人组织相关教师确定课程本身产出成果和所需中职课程产出成果,中职专业负责人接洽相关教师的调研、研讨工作;另一方面需要专业教师的“一对一”结对,想要实现成果对接,需要高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师与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师“一对一”结对,只有具体到课程、教师,才能将课程产出成果落实到位,对接有力。

3.1.2 加强中高职课程协同教学

通过专业教师“一对一”结对,教师之间形成密切合作关系,由“一对一”扩展至“一对多”“多对多”的协同教学局面。高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与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师形成“一对一”结对,建立密切教学协同关系。首先,积极深入中职课堂、实训基地、学科竞赛场地、企业实习地等,充分掌握学生中职三年期间对电学方面所学、所认、所知的学习成果;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方式进行研讨,解决课程内容重复、不连贯等问题,制定符合中高职课程对接的分层次、递进式的教学项目;最后,落实中职课程技能成果达成的评价标准。

3.1.3 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3+2”中高职学生经过三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具有与普通中职学生相同的学习特点: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理论学习能力较弱。基于以上情况,高职教师不应一味地偏重理论教学。首先,要因材施教,不断提高自身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以及相应的动手操作能力;其次,要知己知彼,将学生在中职学校已获得的技能成果转化为理论成果;最后,要组织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或企业调研或兼职,从而了解岗位需求,积累企业工作经验,提升教学实践能力[2],有利于课程产出“应用能力+岗位技能”的高阶性学习成果。

3.2 确定课程学习成果与达成度评价

OBE理念采用反向设计原则,根据中高职学生能够从事的工作范围,确定企业需求和技能成果。聚焦具体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逐层递进设立职业能力目标。根据“3+2”中高职课程协同教学目标,通过专业教师“一对一”结对,共同设计分层次、递进式的教学对接实验项目,这类对接实验项目的设计原则是项目内容统一、产出成果侧重点不同。

3.2.1 确定中职电工电子课程学习成果

中职电工电子课程以企业岗位所需职业技能初步体验为产出目标,在保障课程本身应有输出的情况下,输出可对接的专业技能项目成果,以便达成与高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协同教学的目标。根据专业教学资源实际情况,双方教师协同合作进行对接项目设计,确定电工电子课程学习成果,如表1所示。

表1 电工电子课程学习成果、项目成果内容与职业能力、素质对应关系

续表

3.2.2 确定高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习成果

“3+2”高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开课前期阶段,对学生进行电工技能、电子技能测评,落实学生中职阶段电工电子技能达成情况,以便更好地达成高阶性学习成果的产出目标。测评时间分为两个阶段: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期末考核阶段和高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开课前期阶段。中职阶段电工电子对接项目测评采用过程性评价,细化评价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电工电子技能;以中职教师为主,高职教师积极参与;学习成果如未达成,双方教师交流探讨,提出改进措施,对中职课程教学进行相应调整与改进。以“CUBE4光立方的制作”[3]对接项目为例,中职阶段电工电子对接项目学习成果达成度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电工电子对接项目学习成果达成度评价体系

在高职阶段,要注重对实操训练的测评,以达到巩固操作技能的教学目标;以高职教师为主,根据实操训练结果,做好达成度评价工作;与第一阶段达成度评价进行对比,掌握每个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若学生学习成果未能达成,则向中职“一对一”结对教师进行反馈,共同分析与改进。两个阶段测评完成后,高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师继续讲授电工电子对接项目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将电工电子技术应用于汽车方面的能力以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成果如表2所示。

表2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习成果、项目成果内容与职业能力、素质的对应关系

3.3 构建基于OBE理念的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四种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

3.3.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产为本,以项目实验为主,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中高职电工电子课程对接实验项目、电工技能项目、电子技能项目,采用相同项目实验;另一方面,高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采用与汽车专业紧密结合项目实验。通过技能训练、电器设备实物接线、电子产品实物制作、汽车电路绘制等,将项目实验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有机融合,使学生获得动手操作的实质性成功经验,增强攻克理论知识困难的自信心。这种教学模式突破教学难点,能够促进理论知识成果的达成。

3.3.2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专业技能为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现岗位技能的有效融入。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但重复式的操作内容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主动性。校内实训室专业技能训练与校外环境岗位技能实践相比,两者环境、性质、价值不同,后者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高。课程教学应遵循“必需”“够用”原则,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认知、学科竞赛参与、自主创新设计、校外企业参观等形式,将校内与校外多元化资源融入课程,使学生获得多种体验和感受。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丰富学习成果,满足岗位技能需求。

3.3.3 仿真与实物相结合

以仿真实验为手段,以实物实验为主,将仿真与实物相结合,扩大学生参与的机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电路装调及应用赛项(中职组),要求参赛选手使用Multisim、LabVIEW、Altium Designer仿真软件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熟练完成仿真实验是课程产出的一项必要学习成果。仿真实验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参与空间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解决了实训室硬件资源不足和学生课上动手操作时间不够等问题。通过仿真软件进行反复操作、自主设计,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3.3.4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以线下教学为主,以线上资源为辅,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例如,在进行中职课程项目技能成果对应理论知识讲授时,学生早已忘记自己操作过什么;企业真实工作、社会实践环节等受到课时、安全、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其中。针对这些情况,可以拍摄中职课上教师与学生操作视频、学生企业认知与下厂实习等体验视频,并将拍摄的视频、岗位相关前沿技术素材、理论知识点内容等投入线上平台,供学生随时查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 结语

“3+2”高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从确定学习成果、选择达成方式与落实达成度评价[4]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将中高职衔接课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提高高职课程教学质量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从企业岗位需求出发,将中职电工电子课程与高职汽车电工电子课程教师进行“一对一”结对,共同设计中职阶段实验项目,同时在高职课程中采用“四种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高职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电工成果技能
关于电工电子技术应用分析
浅谈Multisim仿真在电工电子教学中的赋能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验收成果
有时钻进污水井,有时爬上高压线 210所电工与水暖工的安全状态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糊涂的维修工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拼技能,享丰收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