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品质课堂建设实践
——以微专题“地理视角的桥梁问题”复习课为例

2022-09-29

地理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大桥桥梁学科

李 娟

(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中学,广东 东莞 523000)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确定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这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并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地理课堂是理念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地理核心素养提升的主要渠道,所以聚焦课堂,是实现地理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关键所在[2]。为了探索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品质课堂的建设模式,笔者基于理论,立足课堂一线,以港珠澳大桥建设的经典案例为载体,设计了地理视角的桥梁问题的复习课,进行实践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同行。

一、教学构思:为何以港珠澳大桥建设的经典案例探究作为教学载体

1.高考考查内容之需

随着《新课标》的颁行,高考试题愈来愈重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同时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相关知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如热点问题之一——基于地理视角的桥梁建设问题,近年在高考试题中频繁出现(表1)。既然高考命题以学科核心素养立意,桥梁建设问题又是教学热点内容,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桥梁”的教学目标,一是要了解桥梁建设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桥梁建设的地理意义、区位条件、设计与用材等相关问题;二是要构建分析桥梁的思维模板,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改进做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三是要加强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表1 近年来全国卷对桥梁建设相关问题考查的试题统计

2.品质课堂建设之需

近年来品质课堂的概念被提出,虽然不同学者对其定义不尽相同。但是《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1]。同时,《新课标》在“教学与评价建议”部分强调:要重视问题式教学,且“问题”的设计需要依托情境,并要围绕“问题”,突出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与关联性[1]。基于此,笔者认为如何用文字来具体定义品质课堂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在于品质课堂是能够集知识构建、能力提升、素养提升、高效、高质于一体的课堂。而情境+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无疑是实现品质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情境+问题探究式的教学强调的是根植于真实、具体的情境,依托于创设的问题驱动,在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下,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合作探究以互动生成的深度教学过程。

3.二轮复习学情之需

如何能更好地进行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一直是一线地理教师探索的重要命题。经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高三学生对学科的基础知识已“基本掌握”,若再单纯重复复习基础知识,则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若只采用评讲题目“以题带点”回归基础这种“就题论题”的方式,又会使得复习进程零散破碎、缺乏系统性。为了既调动学生的复习热情,又兼顾地理学科的特点及知识体系,同时又能把握复习的阶段特征。笔者基于“学习、教学、反思”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提出如图1所示的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备考的思路与方法: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经典案例合作探究,进而归纳总结,构建地理规律和原理知识框架,然后迁移应用,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类似的地理问题。这个过程可以用“小中见大,大中见小”来概括。

图1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备考的思路与方法

为此,本节课围绕港珠澳大桥建设创设鲜活生动的情境,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立意,采用“真实情境—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并以“为何修桥—在哪修桥—如何修桥”为知识线索,串联整合不同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对基于地理视角的桥梁问题进行微专题巩固复习,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始终。教学始终围绕同一情境案例深度展开,为深度“教与学”奠定了坚实的探究基础;综合、整合地理要素和教学过程,集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于一体,彰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育人理念。试图通过真实生动的情境、科学巧妙的教学设计,点燃学生复习的热情,实现深度“教与学”,巩固并整合基础知识,提升分析解题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以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二、教学实践: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三地理“桥梁问题”二轮复习

1.情境导入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中国在国际上有“基建狂魔”之称。古今中外的桥梁不计其数,中国港珠澳大桥(图2)因刷新了多项世界桥梁之最而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是目前世界建造里程最长、施工难度最大、技术要求最高、投资费用最多的跨海大桥;它是当前全球第一例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跨海大桥;它拥有当今世界长度最长、埋深最深的海底沉管隧道……

图2 港珠澳大桥

【设计意图】精心选取国人引以为傲的、广东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港珠澳跨海大桥建设的情境案例为载体。让学生对中国建设、中国实力充满自豪,对港珠澳大桥充满好奇,激发学习主动性。同时,调查学生对其了解情况,结果发现就算是中国广东东莞的学生,对就在自己“家门口”的这项伟大工程,最多也只是知道有这么一座桥而已,结果出乎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这正说明虽然很早就已达成“地理学习,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实际价值”这一共识,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地理教学方式改革很多时候仍然只停留在口号上,距离全面落地开花还有一定距离。

2.情境创设

板画:港珠澳大桥位置及设计示意图(略),画在黑板上以弥补PPT展示时间较短的不足。

视频:介绍港珠澳大桥的精彩短视频(略),带给学生震撼的、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

材料一:粤港澳大湾区(图3)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这九个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共同组成,是世界第四大湾区。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图3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示意图

材料二:港珠澳大桥(图4)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广东珠海和澳门的大型跨海大桥,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口外的南海伶仃洋海域内,为珠三角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段。伶仃洋是一个喇叭形河口湾,这里海底地形复杂,香港和澳门之间的海域宽约40千米,海底平均深度约37米。该海域每天有上千艘轮船和数百架飞机经过。

图4 港珠澳大桥位置示意图

材料三:港珠澳大桥(图5)由中央以及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投资1 269亿元。2009年动工建设,耗时近9年建成。大桥全长55千米,是目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整体看起来呈曲线状。采用“桥岛隧”相结合的建设方式,中间段的海底隧道是把预先制成的管道沉入开挖好的海底稳定地层并连接而成,采用混凝土沉管连接两端的人工岛。大桥限高120米,人工岛限长1 000米,海底沉管隧道长达67千米。大桥能抗16级台风、8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大桥通车后,从广东珠海、澳门到香港仅需45分钟,对促进粤港澳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5 港珠澳大桥设计示意图

材料四:中华白海豚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为濒危的一类海洋哺乳动物,仅存千余头,而珠江口水域是中华白海豚分布数量最多的区域。港珠澳大桥跨越珠江口海域,邻近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把大桥施工对其的影响降至最低,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板画形象介绍、视频展示、提供纸质材料等方式,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具体情境,具体实施环节如下:将全班学生分为6个探究学习小组,分别就港珠澳大桥建设相关的6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并分组汇报分享。

3.问题驱动

【问题1—探究学习第1小组任务】试分析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对粤港澳区域的积极影响。

【设计意图】问题1以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对粤港澳区域的积极影响为依据设问,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巩固桥梁建设产生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构建:“为何修桥(地理成因)—桥梁建设的地理意义”,归纳得出分析桥梁建设的地理意义的思维模板,在以“改进做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直击高考的表层之下,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其中。

【问题2—探究学习第2小组任务】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港珠澳大桥施工难度大、成本高的原因。

【问题3—探究学习第3小组任务】港珠澳大桥工程宏大,试分析该工程得以实施的社会经济原因。

【设计意图】问题2、3以港珠澳大桥工程能够实施,以及施工难度大、成本高的实际背景为依据设问,要求学生对区域地理信息进行准确解读,然后对区域地理特征(涉及自然和人文)进行综合分析,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巩固桥梁建设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构建:“在哪修桥(地理区位)—桥梁建设的区位条件”,归纳得出分析桥梁建设的区位因素的思维模板,在以“改进做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直击高考的表层之下,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4—探究学习第4小组任务】说明港珠澳大桥采用“桥岛隧”相结合的方式来建造的主要原因。

【问题5—探究学习第5小组任务】简述港珠澳大桥“桥限高、岛限长、海底隧道长”的主要原因。

【问题6—探究学习第6小组任务】港珠澳大桥整体被修建成曲线而不是直线形式,试分析其原因。

【设计意图】问题4~6以港珠澳大桥工程“桥岛隧相结合”“桥梁限高、人工岛限长、海底隧道长”“建成曲线而不是直线”建设方式为依据设问,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巩固桥梁建设的设计与用材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构建:“如何修桥(地理联系)—桥梁建设的设计与用材”,归纳得出分析桥的设计与用材的思维模板。如何修桥,涉及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体现了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影响,确保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在以“改进做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直击高考的表层之下,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渗透其中。

4.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图6所示。

图6 微专题“地理视角的桥梁问题”复习课板书设计

三、教学反思:在教学中体味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品质课堂建设

1.在情境创设、问题驱动中落实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实现途径[3]。本节课精心选材以创设情境,以中国建造的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鲜活实例为依托,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工程技术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桥梁第一大国的实力,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感到无比自豪的同时,增进家国情怀、涵养民族自信、点燃中国梦想。同时,引导学生致敬建设者们的匠心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努力。“高考”也是一座桥,在二轮备考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具备不懈努力的精神、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才能‘桥’见未来,成就一番事业。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与奋斗精神,勤奋备战高考,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2.在情境创设、问题驱动中发展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地理实践力是“意志品质”,强调的是“行动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是“思维品质”,强调的是“认知能力”,若没有认知的基础,行动也就无从谈起。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实践力像是其他核心素养的“演练场”和“融合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使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的人地关系[4]。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对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单一进行的,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落实。

3.在情境创设、问题驱动中注重生成整合

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本身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以及髙三地理二轮复习的阶段学情特点,只有综合、整合地理要素和教学过程,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为此,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始终围绕着港珠澳大桥建设创设真实鲜活的情境,采用“真实情境—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划分为6个合作探究小组分主题探究并交流,以“为何修→在哪修→如何修”为知识线索串联,整合相关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始终。课堂精心选取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主动性的情境案例,然后始终围绕同一情境案例展开教学,精心设问,串联不同知识脉络,而非采用一个知识举一个案例的说明式教学方式,为深度“教与学”奠定探究基础;集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于一体,在身临其境的主动体验探究中,彰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在学习共同体的探究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深度“教与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建设品质课堂迫切需要提升教师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品质课堂建设,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地理学科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滋育,有赖于地理教师“学养”的厚积和“教养”的薄发。“学养”的厚积在于平时对地理事象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认识、实践与思考。“教养”的薄发需要在“学养”厚积的基础上,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实践中千锤百炼、不断磨砺。探索、践行品质课堂的建设,容易的是“纸上谈兵”的品质设计,不容易的是课堂的品质引领,需要教师“学养厚积、教养薄发”。

猜你喜欢

大桥桥梁学科
顶推滑移法在钢结构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重庆桥梁发展史揭开新篇章
相关论
致敬!港珠澳大桥背后的江苏民企力量
数鸭子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港珠澳大桥通行全攻略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