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内科常见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2-09-27李珍秀

甘肃科技 2022年13期
关键词:常见病西医内科

李珍秀

(甘肃省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一科,甘肃 白银 730900)

消化内科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病症之一,其存在历史悠久,至今仍是人类多发病之一[1],其特点为不易根治、病程长且复发性强。临床常见症型主要有:(1)上消化道疾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应激性溃疡等。(2)肝胆脾胰性疾病。包括:乙肝、肝硬化、丙肝、甲肝、肝脏的占位、胆囊的炎症、胆囊结石、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等。(3)肠道疾病。包括:肠息肉、不全性肠梗阻、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道的肿瘤等。(4)其他病变,包括肠系膜淋巴结炎等。一般临床表征为:食欲不振、经常反酸和嗳气、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爱打嗝、早饱或者腹胀、腹泻、便秘等应激表现。其发病原因多与饮食结构、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2]。临床上中医方剂治疗见效慢,疗程长,故患者往往更喜欢采用西医疗法,但西药毒副作用大,刺激性强,用药久了其耐药性愈加显现,见效虽快却极易复发[3],不能达到根治之目的,总体疗效并不尽如人意[4]。因此,近些年来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临床诊治中有意尝试将中医和西医疗法结合起来辨证施治,达到标本兼治,从而根治或者降低不良情况的发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将探究过程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基础资料

此次探究的样本为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消化内科收治患者总数的一部分,即从总样本589例患者中抽取140例作为探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经胃肠镜检查、X 线钡餐检查及幽螺旋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②确诊为消化系统常见病。排除标准:①消化系统重症或者不是消化内科常见病;②合并胃穿孔、出血、幽门梗阻患者;③合并其他器质性功能障碍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④对某些治疗药物过敏者,包括中医治疗禁忌者。

2 组患者中男性74 例,女性66 例;年龄最小的20 岁、最大的65 岁,平均年龄(46.3±2.4)岁;病程6.7-48.2 月,平均病程(17.6±1.6)月。典型病例有:溃疡性结肠炎39 例、慢性胃炎51 例、胃食管反流病28 例、慢性胰腺炎12 例、十二指肠溃疡10 例。依据随机数字分类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70例、观察组7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型等临床基础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很小,不影响本次研究(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依然采用常规西医方案治疗,比如胃酸、烧心给予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碳酸氢钠、奥美拉唑、泮托拉挫等西药治疗;保护消化道黏膜给予米索前列醇、果胶铋、硫酸铝等治疗;抗幽门螺杆菌采用甲硝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等治疗;止吐用胃复安;止泻用蒙脱石散;增加肠胃动力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调节肠道菌群服用益生菌等。用法和用量遵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

观察组患者在按照病型选择服用上述西药的基础上再给予中医治疗,即西药+中药+中医理疗同时进行。以胃食管反流为例,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是因,胃被灼伤、胃气上逆是果,肝火横逆、脾虚失运是本,反酸、胸腹灼痛等是标。因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当抑肝扶脾,清胃化湿,降逆制酸为目标。中药方剂:北柴胡、川芎、陈皮、旋复花、草豆蔻、醋香附、法半夏、煅赭石各10 g,煅龙骨、海螵蛸、瓜蒌、煅牡蛎各20 g,黄连片、甘草、木香各6g,酒大黄3 g。共6剂,每剂温水泡20 min,煎熬30 min,取汁液200 mL,每天一剂、早晚各一次。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可从虚实寒热方面着手,用中药方剂对其进行内服,同时辅以针灸或穴位贴敷治疗。中药方剂:炙黄芪30 g,炮姜、党参、丹参各20 g,石榴皮15 g,陈皮、白术、桔梗、麦冬、诃子、莲子芯、乌梅、黑顺片、炒白扁豆各10 g,甘草和川木香各6 g。用法用量同胃食管反流方剂服法。

中医研究表明,消化内科常见病的发病机理是肝气郁结犯及脾胃;湿毒之邪致脾胃不和;瘀血内阻、脾肾阳虚而至致胃关不固等导致。在治疗上,除了内服药剂还可辅以外治疗法,比如穴位贴敷:针对胃脘痛脾胃虚寒者用干姜、吴茱萸、细辛各10 g,胡椒、肉桂各15 g,研成粉末以蜂蜜和醋制成糊状,敷在天枢、关元、神阙、气海等穴位。对于泄泻病,用白芥子、白豆荚、厚朴各10 g,吴茱萸15 g、干姜4 g、霍香5 g、细辛3 g,以上述同样的治法,敷在脾腧、天枢、肾俞穴、足三里;若泄泻如水样状可增加水分穴、关元、气海等穴位。若采用中药塌渍法,还可配置烤灯以维持外敷药物的温度等中医手法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患者切忌辛辣刺激、油腻等食物摄入,以清淡、营养、易消化为最佳选择。疗程为60 d,治疗结束后通过电子胃镜进行复查,主要观察病灶周围溃疡和黏膜组织变化情况。随访时间1~3年,视情况而定。

1.3 临床观察及疗效判定

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相关数据;治疗完成后,统计分析其住院或治愈所用时间、复发状况、复查相关指标,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对比组间差异大小。疗效评判标准[5]: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评判依据,显效:临床表征胃痛、恶心等状况完全消失,经胃肠镜等复查,肠胃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临床表征状况有所改善,经复查肠胃功能大部分恢复(80%)。无效:临床表征状况无改变,甚至有加重趋势表现。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2 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浑身乏力、食欲不振、便秘、嗜睡等)发生情况,并比较分析不良反应率高低状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探究采集的相关数据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通过t检验,P<0.05时说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2 组患者用同样疗程时间治疗完成后,经计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例(%)]

2.2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有3 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4.29%(2∕70)。不良反应症状主要表现为身体乏困无力、食欲不振无胃口、轻度便秘、低烧等。类似的不良症状在对照组也有出现,但不良反应率较观察组要高(12.86%)很多,2 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例(%)]

3 讨论

消化内科从概念属性上设置的是以中医治疗为主,并联合西医用药对消化系统疾病进行综合治疗的一个科类,其诊疗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进步,临床上必须依据患者实际情状,甄选不同的诊疗方案,包括采用中医还是西医、或者中西医结合、药物的区分及配伍选择等,最后做到正确使用即可。消化内科所诊疗的疾病多种多样,治疗用药的选择更是数不胜数。因此,对相关临床医师的整体素养要求很高,不仅要中西医互通,而且对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知识也有掌握,同时对本范畴的药物使用要了如指掌。唯有如此,才会设计出完善的诊疗方案,选用科学合理的药物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近些年来,临床上治疗消化系统常见病的西药不断更新换代,新药层出不穷并迅速而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相比中医中药治疗,西药起效快,针对性强,短时间内就能大大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在当下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境况下,西医西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成了最常见的方式之一。然而,不论医疗技术如何进步,至少目前服用西药引发的副作用依然无法彻底改变,药物使用的不良反应率和复发率仍然较高[6-7],因为西医治疗只是缓解临床症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达到全身系统性调节、标本兼治的效用,这也被认为是西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局限性。

祖国传统中医药疗法历来讲究刚柔并举、辨证施治,分时分段用药有别,由内到外或内外结合因人而异、因病型而不同,加之中药性稳、用药讲究疗程,即由量变才能达到质变,这个过程正是各器官系统相互调节、治内安外的过程,所以中医治疗见效慢,时间长,但它恰好能克服西医治标不治本的局限性。比如选用的中药方剂中白芍、枳香、柴胡具有疏肝理气之效,黄芪、党参、甘草和白术能健脾益气又解毒,川贝母、白芨能护黏膜促平衡,三七、丹参有化瘀生肌止痛之功,海螵蛸能中和胃酸,黄芩、蒲公英能清热解毒、祛湿泻火等。既有修复胃肠黏膜缺损及穿孔之药,又有平衡补气提高抵抗力等综合治疗之效。

正因为中、西医治疗消化内科疾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故将二者结合起来,用西药及时快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减轻其痛苦,又用中药调理肠胃功能,修复所伤,促进脏器功能平衡,提升免疫抵抗力,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7.14%,优于对照组88.57%,2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内科常见病临床效果显著,比单纯一种方法治疗效果好。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4.29%,对照组为12.86%,两相比较差异迥然,说明不良反应与西药治疗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中医手法与中药方剂治疗相对来说,刺激性不大,药性温和而效用持久,因而其产生的副作用也小。这两项数据也证明,采用中西医联合疗法治疗消化内科常见病,可以达到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获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另外,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属炎症范畴,除了患者本身免疫力低下以外,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运动等)也是引发致病的因素之一。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之上,还应有意识、持之以恒改变这些不良习惯,才能彻底根除此类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消化内科常见病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临床效果好,见效快,不良反应情况低,愈后不易复发,基本能实现根治的目的,而且能切实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轻,应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应用和研发,让其惠及更多患者。

猜你喜欢

常见病西医内科
内转科型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观察
miR-370与老年常见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两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医师可在线开具部分常见病处方
分数乘、除法常见病号
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