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北京选择做农民的年轻人

2022-09-24李聪

时代邮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吴迪宁国小院

文 李聪

这批年轻人中,有的是半路转行投身农业,有的是农学专业的学生,还有人一直在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不但能迅速掌握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还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他们是新时代的“新农人”。

北京市朝阳区黑庄户,吴迪在收青椒

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的西槐庄村,张晓恬和宁国法拿着刚挖出的整株玉米

北京市朝阳区朝来农艺园,毛盼龙在园内工作

夏天,天亮得早,吴迪6点半就来到蔬菜大棚,检查茄子、豆角、黄瓜等蔬菜的采摘情况。这批蔬菜装箱完成后,将会就近送往企业食堂或餐饮公司。

这是位于北京东四环东侧的鲁店农场。受朝阳区黑庄户乡合作经济联合社的委托,鲁店农场负责蔬菜等农作物的种植,吴迪是该公司的种植管理者之一。33岁的吴迪是土生土长的黑庄户人,去年,他离开生鲜行业回归土地,成为“新农人”。

在北京选择做农民的年轻人,并不只吴迪一个。这批年轻人中,有的是半路转行投身农业,有的是农学专业的学生,还有人一直在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不但能迅速掌握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还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他们是新时代的“新农人”。

“半路出家”的新手

吴迪至今记得,2021年4月他刚到鲁店农场时平整土地的情景。旋耕机的刀片翻动土壤,带出石块和砖头。这片土地曾盖有楼房,拆迁后需要平整才能达到种植标准。

平整土地只是第一步。作为一个农业“新手”,从育苗到施肥,吴迪需要从零开始学习。

隋宝利是吴迪的师傅,今年56岁,负责鲁店农场的种植工作,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年轻人跟不上,是隋宝利最担忧的事情。

吴迪刚到农场,隋宝利就带着他下地干活,打算将农事经验悉数传授给年轻人。作为一个“半路出家”干农业的人,吴迪觉得这些事情总是要有人干的,“要顶上,一代新人换旧人”。

播种、施肥、除草、浇水,吴迪发现,做一个农民其实就这四件事,“尽管看起来简单,但很多时候一天都完不成其中的一件事。”

秋收时节金黄的小麦回报了吴迪的努力。早睡早起以及田间地头辛勤的劳作,他的身体素质也比以前好了。吴迪爱这片土地,感激土地的每一种馈赠。

去年的种植结束后,吴迪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因缺乏大型农机器械导致大田种植效率不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今年春节刚过,黑庄户乡就启动了农田整治工作,邀请朝阳区农服中心的专家团队实地调查。

“做接地气的农业研究生”

当吴迪在大棚里采摘蔬菜的同时,37公里以外的通州区永乐店镇西槐庄村的科技小院里,正读研二的宁国法也在巡棚。

7月初,他种的那一茬番茄已经采收结束。当时是他“进村读研”的第478天,他要为毕业论文采集整株番茄样本,对根茎叶果的数据进行统计,判断哪些因素更能提升番茄的品质。

选择“进村读研”的宁国法和同学吴林静,是西槐庄科技小院挂牌成立后入驻的第一批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西槐庄有100余户人家,科技小院负责的15个大棚和5亩耕地,是村集体的土地。

除了完成科研项目,科技小院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指导农户科学地种植。

2021年4月,两位研究生刚到村里时,村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科技小院,只是常看到两个年轻人扛着工具下地干活,见得多了自然就熟了。

但是如何把现代农业的技术和理念传递给农户,并不像见面打招呼那么容易。一场“新农人”和“老农人”之间的观念冲突开始了。

刚开始种植时,村里请了五六位村民帮科技小院干活。以前,为了便于储存和运输,农户种植的番茄品种质地较硬,种子价格相对便宜,一般采用人工授粉。宁国法选择的则是将近一块钱一株的番茄苗,用400元一箱的熊蜂授粉,种出的是果肉偏软、果汁充沛的番茄。对于优质品种,农户们有的是没听说过,有的则是担心投入太大。但在“吃到爆浆的软番茄”之后,他们的观念改变了。

过去一年,靠着这些几乎要撂荒的土地,两名研究生为这个京郊小村带来了约30万元的收入。

驻村时间久了,除了帮扶种植,大大小小的事情也会找上门,吴林静做过防疫志愿者,也帮大家做过商标注册、手机维修、杨树护理、李树修枝等“小事”。

宁国法认为,农业专业的学生就是应该去地头,而不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我们应该做接地气的农学研究生。”

“不再半天换一身衣服”的农场

连栋温室里没有土壤,一排排种植架上填充着黑色的基质,里面埋着水肥一体化的管道,技术人员身穿白大褂穿行其间。来广营的朝来农艺园已经不再是人们想象中的农场。

作为朝阳区推进数字农业先行区的典型示范,朝来农艺园也正在吸引着年轻人。

1991年出生的毛盼龙是农学专业毕业,今年春天入职朝来农艺园,担任种植厂长。此前在其他农场干过的他,笑称在这里很干净,“不再半天换一身衣服”。

朝来农艺园的栽培大多为基质栽培。它的优势在于疏松程度比土壤好,更适合植物的生长,能降低水、肥等投入。此外,还能减少病虫害,也就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更加绿色健康。

在朝来农艺园,数字化智能把控着育苗、定植、田间管理、采收等各个环节。毛盼龙的办公室对面,有6块显示屏幕。面向种植区的屏幕上,显示着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这些实时数据来自温室内布设的多个智能传感器。

通过“智慧农业监测管理平台”,毛盼龙可以实时查看温室内所有监测数据和现场图像,一旦某个温室的温度过高,他可以在办公室里利用电脑进行调节,使温室一直处于植物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任惠芳也是学农的,自称是“十年农人”,负责硬件方面的解决方案。她介绍,控制中枢等朝来农艺园的核心技术,完全是由我们国家的公司自主研发的。

这个智慧农业管理平台软件由董艳宏负责设计,她是该系统的产品经理。除了优化种植管理,智慧平台还可以安排大型农场复杂的排产计划。只要确定种植面积和种植数量,智能系统会自动计算好育苗、种植和收获的时间。

“做新时代的新农人”

2021年8月,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在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方面,围绕“谁来种地”和“谁来振兴乡村”,支持和引导各类人才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董艳宏从前做过许多行业的系统设计工作,如今选择在农业项目中深耕的她发现,找到了“意义感”。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她觉得,如果自己研发的平台能够让农民不那么辛苦,那就足够了。

90后崔通本科毕业后,做了5年的互联网程序员。因为被“智慧农业”吸引,今年辞职来到了朝来农艺园,成为一名“新农人”。

王远是朝来农艺园的实习生,就读于辽宁一所农业学校,他想看看“更高级的种植技术是什么样的”,期望着以后能将学到的技术带回家乡,“我想带领全村致富。”

如今,逐渐上手的吴迪负责的工作更多了,共有15个蔬菜大棚、62亩花生、37亩黄豆和107亩玉米。隋宝利盘算着,等冬闲的时候带着农场的几位年轻人去参加一些现代化种植的培训课程。

秋收之后,宁国法和吴林静将结束一年多的驻村生活,回到学校完成毕业论文,科技小院将迎来新一拨研究生。张晓恬是吴林静的同门师妹,今年春天刚刚入驻西槐庄科技小院,她将在这里做甜糯玉米的施肥优化试验。

翻看工作日志时,吴林静觉得,每一天都很平淡,但却很充实。宁国法觉得在科技小院的这段时光,就像农作物的生长,转眼间番茄苗已经长到及腰高。门口的银杏绿了又黄,西槐庄村的土地见证了两人的成长。他们希望,会有更多的人主动参与到农业发展中来。

猜你喜欢

吴迪宁国小院
有梦小院(节选)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幸福小院
沟梁梁也要奔小康
小院四季
稷山一片枣红天
春到小院来
爸爸妈妈,请放下手机
古中国情思
Nozzle Spray Diffusivity Changing Law for Ultra Fast Cooling in Hot Strip M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