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染缬艺术的美学研究

2022-09-22张雅雯

西部皮革 2022年16期
关键词:技艺美学传统

张雅雯

(兰州交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染缬艺术发展至今其艺术成就不胜枚举。出土于中国新疆的多件染缬印花织物其诞生时间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3 世纪末,这些考古发现使得学界专家萌生了染缬工艺起源于中国的猜想。作为一种实用性艺术,各类染缬工艺的艺术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中,不但促进了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其本身也成了百姓日常生活与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折射出了其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沉淀。

1 染缬艺术的美学思想与发展现状

传统染缬艺术统一的实用性和审美性使其所拥有独特的美学思想蓬勃发展,为现代染缬艺术美学的研究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本节从文化特征、审美表现以及发展现状三个方面对传统染缬艺术的美学思想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为现代染缬艺术美学发展寻找新的灵感。

1.1 染缬艺术的文化特征

对于染缬的含义《玉篇》卷二十七道:“缬,采缬也。”意为缬,指有花纹的丝织品;晚唐《一切经音义》中也有对于“染缬”的解释——“众缬肾结反。按缬,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纹,曰缬”,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对于“染缬”的解释为扎染。[1]《般若灯论》中记述:“又如孔雀项边种种缬目,光明可爱。”[2]可见当时的染缬艺术在给予人们艺术美感的同时更兼顾了对于生活的记录和精神的寄托。正仓院收藏的《绀地花树双鸟纹夹缬绢》,如图1,其用途推测是佛前供物桌上的褥垫。而少数民族,例如白、彝等族的扎染;苗、瑶等族的蜡染以及苍南的夹缬和南通的蓝印花布等染缬艺术的织物更加能够体现虽风格和艺术手法各有不同但都包含着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与热爱以及对于光明未来与幸福生活的希冀。

1.2 染缬艺术的审美表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染缬艺术的创作吸收容纳了不同手工艺术的特点,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且个性鲜明的民族美学观念和审美特征。[3]传统染缬纹样多以精美的对称性构图为主,如图2,构图相似又有所区别,在特色鲜明的基础上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布局和谐,主次清晰又相互衬托。[4]图案的结构紧密,写实性与意象性巧妙融合,所有图案可聚可散,都有着独立的寓意:因多为蓝白双色成调,故纹样既有青花的清雅又有剪纸的质朴,简洁而明快的风格使染缬艺术虽一定程度受到了发达的织花技术的限制,但其依旧繁荣发展,流传至今。[4]

1.3 染缬艺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传统手工艺的创新性发展,江苏等染缬艺术氛围浓厚的地区在继承原有文化和技艺的基础上逐步尝试与研究将现代美学思想与观念融入其中,使传统染缬艺术获得持续性的传承与发展。现代的染缬艺术在绘画方面更多的是尝试对于防染材质不同的运用方式,其审美意识为艺术家有意识或非意识地控制与非控制的自律与创作。与传统染缬主要突出图像的符号性审美的不同,现代染缬运用不同的防染介质,在作品中展现不同材料本身所呈现出来的质感。在染缬艺术的实用性发展上大部分的染缬艺术产品出现了时代的创作审美断层,像苗族的蜡染等少数民族的染缬艺术更多地倾向于单一的“仿古”,注重传承但缺少创新性审美思维,使其更加脱离于现代生活,成为仅展览在博物馆中的“生活用品”。

2 染缬艺术的美学价值

2.1 工艺之美

据《考工记》记载:“天有事,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传统染缬技艺从古时候起便注重人与自然,技艺与环境的融合,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在染缬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因自然的不可量化与不确定性,使得传统染缬艺术有着独特而不可复制之美。防染浆的配比,蜡油的提取与温度的把控,手扎的松紧以及染料的配比,浸染的时间长度和温度,染布的织量和材质都会影响染缬制品的最终着色效果。[5]就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上也不会出现两块完全相同的传统染缬作品。“撮缬、锦缬、茧儿缬”等元代《碎金》记载的绞缬技艺以及袭西周以来形成的“煮、渍、暴、染”传统染色技艺,都是中华大地上辛勤的劳动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对于美好生活无尽的探索,是咫尺布匹间对于生命美学的深入思考。

2.2 感性之美

当今世界现代工业飞速发展,在大量市场需求的刺激之下,批量化、机械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使得生产更加便利,产品成本直线下降,但这些优势之外,“流水线生产模式”也造成了市场产品的同质化与产品情感体验的缺乏。传统染缬艺术将十指间的温暖传承至今,绞缬在最终展开前不可控制的天然偶成性,令其图样虽不甚精确复杂,但却因颜色在布匹间的渗透、融合、沁润而拥有了写意国画荡气回肠的广阔意境。扎染丰盈的机理交织在绞缬作品纵横的经纬之间,是透过手与心的配合传达出的属于人的温度。“蜡花锦绣摇铁铃,月场芦笙侧耳听;芦笙婉转作情语,玲儿心事最玲珑”,这是清代毛贵铭笔下苗族姑娘穿着蜡染服饰,小伙子吹着芦笙向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慕之情的场景,蜡缬制品作为定情信物传达着懵懂而热烈的感情。少数民族的女子会从小学习绘制蜡染制品,陪伴她们长大、成人、出嫁、生子直至老去,为她们一生所用。她们画蜡,没有固定的图案,图样更多来源于她们对于母亲画蜡的模仿以及自己对于世界的想象。唱着山歌小鸟、飞龙(图3)、凤凰跃然布匹之上,这不但是一种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4]夹缬多分布于浙江福建等南方地区,其中图案最为经典的自然非夹缬的被面“百子被”、“状元被”莫属。新人婚嫁之时使用夹缬被已成为当地一种民俗习惯,它寄托着老百姓对新人成双成对、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而今灰缬藏品中“鱼戏莲花”“喜鹊登梅”“年年有余”“平安富贵”等丰富的花样和其代表的吉祥寓意充分体现出百姓生活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智慧,它所承载的是一代代中国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3 自然之美

传统染缬艺术之美学在于人,更在于自然,其自然之美学是源自于大自然的多彩。《诗经》里的“青青子衿”“绿衣黄裳”;荀子所著《劝学》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无一不展现了古代植染之色的绚丽。栀子的黄、红花的红、莲蓬的黑、胭脂虫的绯、板蓝根的蓝,都是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们为了留住天赐之色所作出的努力。[6]天然染色在现代语境中表达出一种田园诗意的自然美学,是历史沉淀下人们智慧的结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染色水质以及不同的染色媒介都会让染色植物在纺织品上留下不同“温度”的颜色。这种植物渲染出的颜色柔和而美丽,天然的染料与天然的面料彼此交融,使得每一块经染的织物都变成了人与自然结合所带来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3 染缬艺术的美学研究下的创新与应用

3.1 图形图像的审美创新

传承千年的传统图案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它寄托着人们的无限憧憬,是借由民族的图腾体现的精神象征。对于传统图案美学的创新应该从传承和改革两个方向同时入手,一方面对传统图案所蕴藏的艺术“瑰宝”进行探索、挖掘和积累,但这并不等于一味地模仿和生搬硬套,而是基于现代美学语境下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马找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另一方面要对图案进行创新,传统的信仰传承下的图腾样式以及吉祥图案为主,然而这已不足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图形图像进行融合也将让传统染缬艺术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如图4、图5。放眼世界,当染缬艺术的审美价值高于其实用价值之时,市场的审美需求开始推动染缬艺术的进步。各大时尚品牌在机械化革命的几何制式审美疲劳之后都开始探索传统染缬艺术所能带来的新的视觉体验。

3.2 设计美学创新

文化创意的核心是向消费者提供独特的文化信息和人文精神。染缬技艺有着明显的文化美学特征和艺术文化价值,除继承传统染缬技法之外,更要实现染缬文化资源向文化商品的转化。有效保护传统染缬技艺,通过科技赋能、创新升级,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染缬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密切结合,拓展染缬工艺的现代化发展。[7]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整理、壁画临摹、实物复制、丰富样貌,复原整理、吸收借鉴染缬艺术遗存宝藏,把染缬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密切结合,发展现代染缬工艺美术;加快传统染缬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以及时代元素融合,设计符合当下消费时尚的新产品,通过市场推动染缬艺术的发展,在染缬文化的整体提升下,既可以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带动相应的游览、饮食、住宿、交通、土特产品销售等第三产业发展,如图6;又可以设计染缬创意产品,如丝巾、旗袍、领带、家居饰品、更可以推广染缬艺术的体验活动,凝练文化精髓,转换文化符号,聚合传播使传统染缬艺术之美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结语

在美学思想多元化的今天,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与创新更是在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实用性的工艺美术,传统染缬艺术既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也是人们生活美学观念的体现。对于传统染缬艺术的美学研究,可以在保护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传承和发展其价值。让传统的染缬艺术“活起来”,让传统染缬艺术的美学思想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之中。

注释:

①图片来自《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

②图片来源于网络。

③图片为笔者自摄。

猜你喜欢

技艺美学传统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盘中的意式美学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外婆的美学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