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政策设计与实践探索

2022-09-22祝永胜王鹏郭飞

运输经理世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县乡农村公路贵州省

祝永胜、王鹏、郭飞

(贵州省公路局,贵州 贵阳 550081)

0 引言

近年来,贵州省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路径,先后启动了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组组通硬化路等系列决战攻坚,于2012年实现100%乡镇通油路,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2017年实现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运,2019年6月实现30 户以上村民组通硬化路,历史性地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黔货出山”难等问题。随着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通村组路建设的持续投入,路况水平持续提升,但在路网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县乡公路因建设时间早、养护不及时等原因,部分路面损坏严重,全省173000km 农村公路中约有15000km 县乡公路存在“畅返不畅”问题,成为制约全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硬件短板,群众迫切希望提升县乡公路路况。

2019年9 月,贵州省启动了路面改善提升工程,拟在两年时间集中攻坚,改善15000km 县乡公路路况,但是项目开展困难重重。一是建设任务重。平均每年要完成7500km 的工程量,月均625km,在脱贫攻坚“等不起”、农村群众“天天盼”的情势下,项目建设只能快不能慢。二是制约因素多。受环境保护和用地审批等政策的影响,传统农村公路改造方式无法在短期内成批量办理项目审查审批手续,加之县乡公路是连接城乡关键通道,车流量大且不能封闭施工,项目建设干扰多、难度大。三是管理难度大。1500 多个项目遍布全省,传统“人盯人”的方式根本无法满足项目建设需要。面对目标任务必须完成、现有做法又行不通的严峻形势,只能另辟蹊径,倒逼创新破解难题。

1 政策设计

首先,遴选从江县、镇宁县2 个建设任务重、困难多的深度贫困县进行试点,通过2 个项目的试点建设,探索出“不改变原公路线位、路基宽度,以改善路面技术状况为重点,同步完善防护、排水、安防、绿化、美化等工程”的建设模式。随后,出台《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实施细则》,制定发展目标,明确重点任务,创新提出“省级实施、市县参与、多方协作、各方监督”的实施模式。同时,路面改善提升工程以改善路面状况为重点,既不增加征地拆迁,也不突破原有用地界线、不占土地林地,平均每公里造价仅100 万元,达到了节约投资、集中攻坚、保护环境、改善路网的预期,并从典型路面结构、设计方案、施工工艺、工程造价等方面进行研究,编制《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设计指南》《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试验检测指南》《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施工技术指南》《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建设指导手册》,形成了符合贵州山区农村公路建设的设计、检测和施工3 大技术指标体系,为全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标准化建设奠定基础。

2 建设模式

2.1 创新项目建设方式

建立“省级实施、市县参与、多方协作、各方监督”的联动工作机制,省级层面发改、财政、金融、交通等多部门联动,全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通过项目集中打捆招标选择大型参建单位,最大限度地缩减管理层级,充分发挥大型参建单位集约化和规模化企业优势,地方政府及其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整合力量保障砂石、水泥等生产要素供给,实现全省项目统一的建设方式。

2.2 合理确定建设标准

贵州地形地质复杂,岩体破碎严重,为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使改造后农村公路与周边生态环境相融合,改造后的路基和高边坡稳定,将“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原则贯穿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建设全过程,在不改变原有公路线形、路基宽度、纵坡等技术指标,既不增加征拆,也不砍伐林木,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以路面改善、恢复公路路面的通行状况为建设标准,这是在贵州农村公路建设历史上首次提出的建设标准,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积极响应,对贵州省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2.3 科学制定设计方案

在路面结构设计方面,综合考虑既有公路等级、设计使用年限、未来交通量大小、重载车辆占比、路基整体强度、自然气候条件及各路况分项评价指标等因素,综合路况调查、专项检测、病害分析提出系统的分析及设计方法,根据路段路况、病害原因、PCI、RQI、弯沉、强度等专项检查,计算出PQI、PSSI 等路况指标,针对不同路段评定的PQI、PSSI 等级,充分考虑资金投入、建设工期、质量要求,以及同步完善安防、排水、绿化等设施,分段合理制定结构性或功能性修复方案,改变了以往农村公路单一路面类型、单一路面结构的设计方案。表1 为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路面典型结构组合类型。

表1 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路面典型结构组合类型

路面类型处治方案结构层厚度/cm 5备注功能性修复I 5鼓励沥青面层再生利用功能性修复Ⅱ沥青路面结构层位加铺层联结层原结构加铺层联结层原结构新铺面层联结层5~6结构性修复补强层16~20 16~20 16~20 15~20 8~15鼓励基层就地冷再生利用功能性修复3~4 5~6水泥混凝土路面5~6结构性修复16~20 8~15结合式混凝土加铺调平层原结构新铺上面层新铺下面层联结层原结构新铺面层联结层补强层调平层原结构新铺水泥混凝土面层原结构材料类型AC-13/AC-16沥青表面处治、同步碎石封层既有路面整体结构AC-13/AC-16沥青表面处治、同步碎石封层既有路面整体结构AC-13/AC-16沥青表面处治、同步碎石封层厂拌冷再生水泥稳定碎石厂拌水泥稳定碎石就地冷再生水泥稳定碎石级配碎石级配碎石既有路面基层、底基层、路基结构AC-10/AC-13 AC-16改性沥青既有水泥混凝土路面AC-13/AC-16沥青表面处治、同步碎石封层厂拌水泥稳定基层级配碎石既有水泥混凝土面板碎石化水泥混凝土面层既有水泥混凝土路面8~15

2.4 强化建设过程监管

充分运用大数据管理手段,在全国率先研发应用“四好农村路”综合管理系统,从项目规划计划、招标投标、建设进度、资金使用、质量安全、项目验收、管理养护、信用评价等方面,对项目实行全过程数据监控和动态监管。同时,按照“周调度、周督查”的方式,通过项目开工前、建设中、完工后的影像图片,精准分析计划编制不精准、前期工作拖沓、建设进度突变、资金支付迟缓、验收工作滞后、管养工作不及时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实地督查,并将现场督查发现的问题,通过手机APP 上传至管理系统,下发整改督办通知书,责令所涉单位限期整改,并上传整改报告和佐证图片,形成项目督查整改闭合机制,构建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项目建设横到边、纵到底的全链条监管体系,改变传统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既解决了管理干部不足问题,又提高了问题整改实效。

3 成效

3.1 技术成果

第一,首次创新路面改善提升“贵州模式”,为贫困地区解决县乡公路通畅问题提供经验和示范,该模式已纳入《交通运输部关于贵州省开展交通运输投融资模式创新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试点。第二,首次研究编制了《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设计指南》《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试验检测指南》《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施工技术指南》,指导2019年-2021年贵州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实施,并助力贵州“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第三,首次研究并全面推广农村公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采取路面基层再生工艺、安防设施循环利用、利用公路沿线废弃荒地打造绿化美化工程等方式,实现农村公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既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生态、降低了成本,又助力了美丽农村路的建设。

3.2 社会效益

3.2.1 助推了“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全省共实施15000km 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并依托路面改善提升工程打造了一批美丽农村路,提高了贵州省县乡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为贫困地区解决县乡公路通畅问题提供了经验示范。该工程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公路“中间一公里”的通畅问题,也极大程度地提高了项目沿线农村路网与高速公路、国省干线等骨干路网的通行效率,进一步推动了全省路网综合效益的发挥,全省农村公路PQI 中等路率由2017年底的65.95%提升至76.8%。该工程也因此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交通报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

3.2.2 助力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在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建设中,采取“建设+扶贫”模式,吸纳项目沿线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经培训后参与项目建设,为项目沿线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4 万余个、务工总收入达1.5 亿元、人均增收3750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 万人,人均增收近5000元,有效带动了贫困地区农民群体致富,加速了脱贫攻坚进程。

3.2.3 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不仅提高了县乡公路的通行水平、降低了农村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盘活了农村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如从江县试点项目使从江县生态养鸡、养鸭,镇宁县火龙果、百香果沿试点项目走出大山、迈向市场,一些老百姓也在公路沿线发展种养殖业、乡村旅游等农业产业。

3.3 经济效益

3.3.1 最大限度降低工程成本

通过相应研究,将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平均造价控制 在100 万元/km 左右,高于大修80 万元/km 的 标准、低于改造200 万元/km 的标准,实现了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3.3.2 拉动地方经济增长,降低债务风险

按照“省级实施、市县参与、多方协作、各方监督”的建设模式,全省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共完成投资148.9 亿元,为交通建设提供了投资支撑,有效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此外,项目由省级实施不需要地方配套资金,降低了地方的资金配套压力。

3.4 环境生态效益

第一,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路面改善、恢复公路路面的通行状况为建设标准,不改变原有公路线形、路基宽度、纵坡等技术指标,既不增加征拆,也不砍伐林木,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资源,充分体现了坚持科学发展、生态优先的思想。

第二,推广绿色循环发展模式项目实践中,探索农村公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采取路面基层再生工艺、交通安全设施循环利用、利用公路沿线荒地打造绿化美化工程等方式,实现了农村公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既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生态、降低了成本,又助力了美丽农村路的建设。

4 结语

通过创新项目建设方式、合理确定建设标准、科学制定设计方案等举措,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项目取得了扩大交通有效投资、提升路网服务水平、拓宽就业增收渠道等多方面的成绩。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做法,可为其他省份农村公路建设及路面改造工程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县乡农村公路贵州省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交通运输部:预计今年累计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5万公里
推进城镇化建设,激发县乡消费潜力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推动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完善发展
《贵州法治发展报告(2017)》
贵州省第四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贵州三年内将投400亿元疏通县乡公路
农村公路建设今明两年将增加454亿元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