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半年经济成绩单出炉有效应对复杂冲击 确保经济稳定向好

2022-09-22文/钱

上海人大月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文/钱 鑫

▲刘永炜/摄

8月25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听取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华源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今年以来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并于8月26日进行了分组审议。

市人大财经委结合国际贸易中心专项监督、人工智能立法、进博会立法、经济工作监督立法等工作,研究制定了经济运行分析工作方案。聚焦本市经济运行和计划执行情况、疫情防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纾困政策实施情况、复工复产推进情况、推动“三大先导产业、六大产业集群”发展等重点内容,听取了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统计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等有关政府部门以及浦东、徐汇等部分区的情况汇报,并围绕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进行了交流讨论。同时,市人大财经委还就如何做好经济稳增长工作、推动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内容,邀请部分专家和代表进行座谈。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高度重视经济运行分析工作,蒋卓庆主任、肖贵玉副主任出席部分会议,并对当前经济工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经济运行经受考验

今年以来全市经济运行在疫情冲击下出现较大波折。1—2月份经济实现平稳开局,受疫情影响,3月份经济出现下滑,4月份跌至谷底,5月份有所恢复,6月份以来主要指标呈现回稳向好势头。

经济运行经受住了疫情冲击的考验,展现出较强韧性。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19349亿元,同比下降5.7%。这既有年初靠前发力稳增长打下较好基础的因素,又有疫情期间城市核心功能和重点企业持续稳定运行的有力支撑,也是助企纾困和经济恢复重振政策效应加快显现的结果。城市核心功能稳定运转,1—7月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增长17.2%,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有力支撑。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逆势增长,上半年两个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1%和5.3%。财税收入企稳回升,1—7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43.2亿元,同比下降16.2%,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下降8.9%,其中7月份同比增长2%。

着力稳定供给扩大需求,经济运行呈现回稳向好态势。工业和房地产市场加快恢复。1—7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7.1%,其中6、7月份分别增长13.9%和18.6%。外需恢复情况好于预期。1—7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其中6、7月份分别增长9.6%和23%。固定资产投资逐步恢复。1—7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下降14.9%,其中7月份增长8.7%。消费市场有所改善。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3.9%,其中7月份增长0.3%,生鲜电商、直播电商等线上消费逆势增长。

▲刘永炜/摄

着力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新动能持续壮大。重大战略引领重点区域加快发展。浦东引领区加快打造,上半年浦东新区经济增速高于全市2.6个百分点,1—7月临港新片区实际使用外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1倍、35.4%和25.3%。新兴产业加快成长。1—7月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2%,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2%。新能源汽车放量增长,1—7月产值增长5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增长13.4%。三大产业领先增长。1—7月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8.4%。

着力兜底线保民生,人民生活切实得到保障。就业形势有所好转。7月底全市正规就业人数为1078万人,同比增加9.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进一步下降,7月份为5.5%,比上月回落1.5个百分点。物价涨幅总体平稳。1—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9%。重点民生工作力度加大。2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已开工或实质性启动。历史性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7月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9%。

全力以赴恢复重振

今年以来的成绩来之不易,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滞胀风险明显加大。国内经济恢复力度偏弱、基础仍不稳固,市场预期和信心仍显不足。从本市来看,疫情仍是影响经济恢复重振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消费需求不足,保就业稳物价任务重,给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压力。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和专家们在充分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针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提出了有关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

关于加快经济恢复重振。要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展现上海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者的责任担当,扎扎实实扭转经济指标下降趋势;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确定性,高度关注经济的流动性,通盘考虑中美关系、俄乌冲突等外部形势,正确认识当前面临的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消费需求不足、保就业稳物价任务重等压力,以确定性的措施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的变化;要科学研判、合理安排年度目标,分析宏观经济对本市的影响,进一步出台有针对性、可预期性的政策措施,扎实推进下阶段各项工作,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影响,确保上海经济大盘稳定向好。

关于加快政策落地见效。要抓好上半年政府出台的各类推动经济恢复重振政策的落实,开展综合性纾困措施的效果评估和动态调整,并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给予分类指导,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全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要密切跟踪国家新出台的政策,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借鉴兄弟省市经验,抓紧制定实施一批、储备一批新的增量政策,持续放大政策综合效应,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关于新旧动能转换。要深入研究、客观分析“四大效应”对上海外向型经济的影响,在产业链布局上多下功夫,推动产业结构、业态结构、动力结构全面升级,着力培育新产业、布局新赛道,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影响。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导向作用,注重发掘经济增长的新焦点、新亮点、新引擎,切实培育和推动三大先导产业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切实发挥好高端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紧抓国资国企改革收官工作,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稳增长方面的积极作用,用足用好国家战略和政策,全力以赴做好稳增长工作,持续提升城市核心功能。

关于扩大有效投资。要加强对经济发展形势研判,主动了解企业需求,统筹用好各类资源,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营造公开、透明、高效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增强各类企业在沪发展信心,更大程度吸引各类投资项目。要提升落实各项稳经济大盘政策的实效,用好国家促进有效投资的金融支持政策,统筹做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额度所涉项目的申报管理工作。要聚焦产城融合和产业集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存量项目提升能级,推进“五个新城”发展,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的沟通联系,制定“一城一策”,鼓励民间交流,获得更多国际上的支持。

关于稳就业、稳物价和促进消费。要把稳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认真分析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坚决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就业的决定,加大政策性岗位供给,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要重点关注物价上涨、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对民生的影响,细化稳定物价的对策措施,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要更加关注餐饮、文旅等服务行业的消费,进一步完善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优化消费券等政策的便利性和实用性,重振消费信心,实现消费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经济日历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中国经济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