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三段式”德育实践模式探究

2022-09-21赖翠凤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三段式阶段德育

赖翠凤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108)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事关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五育并举”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基于德育实践理念,从高校立身之本——立德树人出发,积极探索“三段式”育人模式,通过德育实践活动来感化、熏陶、引导学生,帮助大学生适应高职教育,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贡献力量,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1 “三段式”德育实践模式的意义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德育为首、做人第一”的育人理念,坚信“从道德走向知识”的教育思路,落实“回到人本、回到基础、回到生活、回到实践”的要求,“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地实施德育实践,以养成教育为抓手,通过开展系列德育实践活动,对准“五育并举”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生涯垦荒、能力拔节、道德孕穗、思想成熟、思维活跃的重要阶段,是道德提升、全面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步入社会之后的生存质量和品质。德育实践正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化规律,应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职业人为目标,以提升职业素养为出发点,引导大学生在逐渐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能更贴近现实生活和实际,从德育实践中得以展现自我、完善自我,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可见,大学期间的德育实践,能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职业能力及价值观等做出科学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对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从而让大学生规划、设计出可行的大学行动方案,最终实现自己的大学目标。“三段式”德育实践就是依托德育实践,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德育实践的终极目标。按照“大一、大二、大三”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特点,将德育实践划分为思想启蒙、行动体验、价值实现三段,使德育实践分年级、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着力构建“三段式”德育实践体系。这样能保证大学生在每个年级都有接触德育实践的机会,教师寓教于行,从深度和广度上形成渐进式、一条龙的德育实践模式,以培养适应工作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2 “三段式”德育实践模式的内涵

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普遍受到重视,德育实践提倡教师在实践中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并通过多种德育实践途径帮助学生思考自我、激发自我、完善自我,解决“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发展性问题。然而,大学生德育实践是一项连贯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贯穿高职院校学生在校的各个阶段,并且要有计划、有步骤、递进式循序渐进。它不是一蹴而就,也绝不是仅靠某一个阶段的突击式教育或培训就能实现的。基于此,可以根据高职院校的学业年限,在德育实践理念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发展状况,分3个阶段构建德育实践模式。

2.1 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状况

高职院校学生有独特性:社会认知度低,自我认知偏差;自我期望值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心理素质脆弱,自卑情绪较强;个性过于自我,学习态度不端正[1]。新生多为“00后”独生子女,自我约束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社会责任感不强[2]。刚刚入校的高职学生,随着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转变,容易产生诸多的不适应问题。比如,个人心理准备不足,受社会上歧视职教心理的影响,易产生失落感,呈现学习无动力、活动无兴趣、生活无目标的“三无”状态,甚至出现自卑、焦虑、无助、孤独、依赖、嫉妒等心理障碍问题。大二学生是学生生活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他们对专业学习有了一定的认同感,思想趋于相对稳定,职业定向基本完成,参加实践的意愿较为强烈。同时,面临着的考证(英语ab级、计算机等级、普通话、专业技能证等)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和情感问题,在这一阶段也是很普遍的。毕业班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大多数高职院校大三学生在为求职做准备,主要面临着因对岗位、社会的不适应而引发的系列问题。常见的有思想和价值观的矛盾冲突,求职不顺带来的焦虑、抑郁的心理障碍,以及自信心不足、职业角色定位不准、缺乏实践经验等困扰。这些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的特殊性给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带来很大的挑战。

2.2 “三段式”德育实践模式的内容

“三段式”德育实践模式旨在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大问题,以德育实践为核心,按阶段逐步深化,保证每个阶段的德育质量;按点-线-面逐层递进,保障对每位学生的德育服务;分学年逐级推动,丰富每次实践的德育体验,最终实现高职院校德育实践的育人效果。如表1所示。

表1 “三段式”德育实践模式

第一阶段(种子期):思想启蒙阶段,以“合格大学生”为目标,通过感恩、启蒙、角色适应教育感化、培养学生的行为认知。这一阶段是德育实践的预备和起步阶段。此阶段主体为刚入校的高职一年级学生。感恩、启蒙、角色适应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认知产生直接的影响。该阶段围绕“合格大学生”的教育目标,通过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教育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头脑,为其成为合格职业人和社会人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育苗期):行动体验阶段,以“合格职业人”为目标,通过体验、实践、成长发展教育强化、增强学生的行为能力。这一阶段是在前一阶段基础上的提升,是德育实践的自我认知和职业目标定位阶段,主要针对高职二年级学生。体验、实践、成长发展教育将专业项目教学融入德育实践中,指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该阶段围绕“合格职业人”的教育目标,整合校内外资源和实践平台,注重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体验过程,增强学生的职业感和责任感。

第三阶段(成熟期):价值实现阶段,以“合格社会人”为目标,通过实现、奉献、岗前准备教育深化学生的行为经历。这一阶段是前两个阶段教育成果的巩固和扩展,是德育实践的调整、修正阶段,主要针对高职三年级学生。实现、奉献教育强调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在学生学习和实践中调整、修正德育实践的内容,从而不断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职业行为。该阶段围绕“合格职业人”的教育目标,让学生走进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拥有适应多样岗位,深化职场体验,积累社会职场的经验[3],在奉献社会、回馈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4],使学生能够顺利走向社会、适应社会。

3 “三段式”德育实践模式的实施

“三段式”育人模式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坚持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涉及思想萌芽-行动体验-价值实现3个阶段,从感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到引导学生的自主行为,再到让学生自觉回馈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帮助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先学会成“人”,牢固成才的“根基”,最终将学生塑造成参天大树、栋梁之材[4]。对于高职新生,德育实践重点在于提高对高职学生的角色认同,从情感需求出发,培养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良好适应性,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爱心意识,引导学生做到“学习有方法、生活有规律、行为有规范”。高职二年级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重点加强“行动”“体验”素质教育,将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增强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德育实践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质量为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高职三年级正是“顶岗实习与就业衔接”的关键期,重点要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正确处理好职场中的各种问题。

3.1 占领思想阵地

通过新生入学系列教育活动,营造感恩氛围,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尽快地适应高职生活,进入积极、阳光、向上的学习、生活状态。以班会、讲座、研讨的形式开展系列职业教育活动,让大二学生主动参与并接触职业实际,逐渐实现从学习到工作的思想过渡。通过职业教育班会,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明确职业方向,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聘请企业专家进校园开展企业文化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增强创新意识、效益意识、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等。还可以组织就业创业研讨会,让学生掌握并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和就业创业国家政策,帮助学生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对大三学生实施就业指导服务,充分调动辅导员、班导师、三全育人导师、专业课教师和校外就业创业导师的积极性,从职业定位、求职技巧、职场思维等方面实施就业指导服务,采取全面排查、摸底登记、分类指导、深入谈话、就业岗位推荐等帮扶措施,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就业、择业,或者更新就业观念,鼓励其自主创业。新生主题教育活动安排表如表2所示。

表2 新生主题教育活动安排表[2]

3.2 注重实践活动

大一阶段更多是立足活动育人,丰富活动载体,以社会实践、演讲、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彼此,增进友谊,熟悉新环境;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对班级、学校、社会的感情,增强责任意识。比如通过“中国梦·我的大学梦”主题演讲、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禁毒知识问答、学党史等活动,充分发挥团学组织的德育实践教育引导功能,传递社会正能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大二阶段可以结合校外实训,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走访参观,让学生了解企业现场工作过程,学习企业的运营发展管理、人事管理、教学管理、招生工作、宣传工作等,了解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以提升理论学习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深入了解专业就业环境和就业前景,增强对职业规范、职业行为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大三阶段要密切跟踪学生实习实训动态。顶岗实习作为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学生步入职场的“试金石”,学生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可认识岗位、熟知岗位、适应岗位,初步具备对就业岗位的认知和实操能力[5]。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学生实习基地,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并分析学生的思想、工作、心理动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岗位需要,适时地加以引导教育,增强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深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养成其职业道德行为习惯[2]。

3.3 加强文化建设

和谐的环境有助于新生更好地适应高职生活,增强其集体意识。从抓“文明班级”着手,形成以“班规、班训、班歌、班风”为内容的班级文化,表彰班级先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推行“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干部进宿舍挂牌”制度,开展宿舍文化节系列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2]。借助校内外大赛平台,将竞赛项目融入日常专业教学中,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邀请企业领导和专家能手等参与指导或策划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文化节、专业技能大赛、科技制作大赛、模拟面试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6]。组织大二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比赛,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积极性和创新性,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强化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毕业学生举办招聘宣讲活动。借助招聘会平台,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推送就业信息,帮助学生直接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招聘要求,让其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主动贴合行业岗位需求,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进一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敬业乐业的品质。

上好思政大课,把握各年级学生特点和需求。严格把控德育主战场,充分利用好思政教科书,借助班会、竞赛、讲座等育人途径,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坚持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结合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特点,抓住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培养的契合点,探索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培养框架:德育为引领,智育作支撑,美育与体育为载体,劳动教育为补充,让学生在成长成才中成为更好的自己,逐步实现“三段式”德育实践培养目标。

4 结语

德育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是增强学习主动性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素质的养成。而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有步骤、有意识地进行教育和培养。高职院校探索出集“思想萌芽”“行动体验”“价值实现”三者为一体的“三段式”育人模式,遵循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渐进性规律,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对于推动大学生德育实践理论的提升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三段式”德育实践模式遵循“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教育过程无缝衔接,教育帮扶对症下药的规律,将会成为高职院校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猜你喜欢

三段式阶段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三段式后桥壳环焊工艺分析及改进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游戏教学法在“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三段式多学科整合改革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