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别和生源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的影响

2022-09-21李玲慧李一杉张欣瑶

枣庄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源毕业生大学生

李玲慧,李一杉,张欣瑶

(青岛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与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指出,当前要把就业优先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层面,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通过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全社会支持就业、重视就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的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该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1]。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政府机关、高校及各教育机构无不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高度关注。

围绕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因素,国内外研究成果均比较丰富,从人力资本、专业选择、市场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总体认为性别和生源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已有学者研究表明:相较于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女性大学生认为影响就业期望实现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关系和所学专业,且女性进入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的机会明显少于男性,因此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女性继续深造的可能性更高[2];性别、生源地、家庭支持、社会关系可及度、落户意愿、生活压力、再就业机会、安全感、单位组织文化、职业认同感、人才激励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意愿的影响显著[3];分析区域毕业生就业流向影响因素后得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薪酬待遇差异、企业数量及竞争力是就业城市偏好产生的主要原因[4];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背景信息,如家庭条件、学习成绩、生源地、兴趣爱好、父母学历、性别等密切相关[5];运用序列关系分析法处理数据后发现,鉴于家庭、生活、身体等因素,高校毕业生中女生的就业灵活性高于男生,男性比女性更注重选择城市和工作薪酬,而女生更多地考虑企业规模大小、单位性质及工作岗位[6];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毕业去向选择的影响因素及程度后发现,在a=0.05的水平下,不同生源地对求职心理压力有显著影响[7]。有研究将视角扩大到国内外,从传统观念、法律、生理差异等方面对性别影响就业选择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国外高校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会更加强调个人喜好、职业发展和长期效益等,学生很少将高薪作为求职的硬性标准[8]。

当前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影响就业偏好的因素以及就业市场中一直存在的各项差异,但是结合不同性别和不同生源地对学生主动选择就业单位的研究仍比较少。本文研究的亮点在于详细分析性别、生源地对就业单位选择的具体影响,以指导不同性别、生源地同学选择合适理想工作。

1 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使用问卷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共随机抽取青岛5所学校,调查样本量分别为青岛大学263份、青岛黄海学院557份、青岛理工大学524份、青岛农业大学581份和中国海洋大学589份,共计发放2514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34份,有效回收率为92.8%。

有效样本中,男性1390人占59.6%;女性944人占40.4%。生源地是城市的大学生为1324人,生源地是农村的大学生为1010人,分别占56.7%和43.3%。在人群选择时,综合考虑学生性别、院系和学科专业的分布情况,涵盖范围有136个专业,包括文学、财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绘工程、产业经济、朝鲜语、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初等教育等。

为了深入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内部机制,除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外,研究中锁定一部分重点毕业生群体并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对政策的认知感受。参照教育部的分类标准,结合社会实际,研究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高校科研、部队、中小学及幼儿园7种类型,并附加一个其他选择项,以涵盖上述七种类型以外的就业单位类型。

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毕业生各就业单位的选择与性别及生源地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卡方统计检验方法对在青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性别和生源地分布结构进行检验。卡方检验用于统计样本的实际观测值与理论推断值之间的偏离程度,规定置信度为95%,即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fi为该种情况实际出现的频数,Ei为该种情况出现的期望。

2 结果与分析

以党政机关在内的八项就业单位作为因变量,以性别(男为1,女为2)为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性别对就业单位和选择影响

由表1可知,对于企业而言,更多的男性选择了民营企业,比女性高10.1%;更多的女性选择了国有企业,比男性高13.98%;性别对三资企业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

生源地不同的毕业生对工作的意义建构和行业判断的逻辑思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于就业单位的选择,因此对生源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生源地对就业单位和选择影响

由表2可知,在国有企业的选择上,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占比46.2%,比城市高3.6%。相较于生源地为农村的毕业生,生源地在城市的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三资企业,占比9.8%,比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高1.95%,这一结果与当前的就业市场状态以及毕业生心理具有密切相关性。

在选择到高校、部队、中小学及幼儿园等事业单位,女性更倾向进入高校做科学研究,大部分的男性会选择进入中小学及幼儿园,且男性比例高于女性2.19%。

在选择到党政机关就业的数据中,生源地为城市的毕业生占比6.71%,比生源地为农村的毕业生高3.09%。只有不到1%的毕业生会选择部队,且女性所占比例比男性高0.5%。此外,有11.2%的男性没有选择在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党政机关、高校科研、部队或中小学及幼儿园中工作,所占比例较女性高6.02%,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高校毕业生群体中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转变。

3 讨论

3.1 性别对就业单位选择的影响

在选择到企业就业方面,更多的男性选择了民营企业,更多的女性选择了国有企业,而性别对三资企业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一结果与当前的就业市场现状相吻合。调查表明,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税收、监管方面都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持,而国有企业在资本、融资等方面仍具有更显著的优势[9],所以性别造成影响的现象在民营企业中更易发生,即女性在国有企业的竞争压力相较于民营企业会小很多。在国有企业就业人员的性别比较上,女性所占比例要高于男性15个百分点,这一实证结果与岳昌君的研究结果不同,说明当前的性别差异有了新的变化,即国家政策及地理优势使得青岛的国有企业众多[10],在学生和家长的求稳心态共同作用下,在青高校毕业生中选择国企的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国有单位在人才资源配置过程中具有优势,能彰显用人的公平原则,对于激发大学生注重学业建设具有积极影响[11]。此外,在民营企业的性别比较上,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比例高于女性10个百分点,结合劳动力供求双方分析,原因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基于生理和心理差异,较弱的竞争倾向使得女性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更愿意进入国企而不是民企。二是新的劳动法规定女性生育过程中可以享受不少于90 d的假期,目前各地产假与生育奖励之和大都在98 d到6个月范围之内[12]。造成民营企业用人成本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也会影响女大学生的选择。

在选择到部队毕业生中,男性比例比女性低0.53%,且仅有0.14%,原因在于毕业生进入部队后一般选择文职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耐心。当前研究表明:82%的家庭要求女性操持家务、照顾孩子,这种社会角色及观念教育使女性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无论是生理上大脑的构造还是社会现存观念的影响都使得女性从事文职工作的能力相较于男性更强;男性更倾向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部队文职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所以女性占比较男性更多。

相较于偏好企业,偏好中小学及幼儿园的这部分群体对就业前景的期待值相对低一些,他们更喜欢工作节奏慢、工作环境舒适的职业。选择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毕业生中,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2.19%。由此可见,男性大学生更重视求职待遇,在岗位舒适度方面重视程度较低。

就其他就业类型来说,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缘于男性拥有更加多样化的就业偏好。研究发现平均水平上男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值高于女生[13],因此相较于秉持“毕业即工作”的传统观念,男性大学生择业时具有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中国家庭普遍注重女性生活和就业的安稳程度,一定程度上使得男性就业取向相较女性存在更大空间,因此选择其他就业类型的男性占比高于女性。

3.2 生源地对就业单位选择的影响

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的人数占比46.2%,高于城市出生的学生,反映出生源地在农村的毕业生由于家庭条件方面的原因,就业选择更加功利化,更注重经济收入。好的福利待遇意味着出生在农村的学生有机会在城市中定居,甚至改变整个家庭的生活条件,所以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更迫切地希望自己可以进入国企,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以及较为丰厚的薪水。

生源地在城市的毕业生选择党政机关的人数占比高,反映出生源地在城市的学生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注重个人发展[14]。大部分农村来的学生肩负着改善家庭状况、为父母减轻负担的巨大压力,所以薪资待遇往往是首位考虑的因素,而出生在城市的学生会更多地考虑让自身价值得到认可,相较于物质利益,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生源地为城市的学生选择三资企业的占比略高于农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出生于城市的学生家庭社会资本普遍高于生源地在农村的学生,就业中拥有更多资源,如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声望、人脉关系等。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不仅意味着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富的社会资源,也意味着具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及自身素质,所以来自这些家庭的毕业生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另外,这一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源地在城市的毕业生更注重工作的环境及弹性,他们面临的社会竞争压力显著低于生源地在农村的学生对就业环境有明确要求。人生观不同,就业价值观不同,生源地在城市的学生不会过于关注在现实当中的生存难题,而是将工作环境以及能否较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作为需要认真考虑的因素之一。

4 结论与建议

研究发现,就业单位男女所占比例存在差异,由大到小分别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其他、中小学及幼儿园和部队。男性更倾向于挑战以及女性更倾向于求稳的心理特质,使得更多的女性选择国有企业、更多的男性选择民营企业;受传统观念以及生理特质的影响,女性在文职方面更具优势,选择到部队的女性占比高于男性;生源地在城市的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源更加丰富,相比于生源地在农村的学生更注重薪资,他们往往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党政机关和三资企业的占比要高于农村户口的学生。

为改善就业竞争压力大的局面,破解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矛盾现状,相关建议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政府应加强完善相关就业法律政策的力度,加强对企业、事业单位招聘工作的管理,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适当对女性生育期进行补贴。社会观念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在大众思想当中根深蒂固的一些不良观念,重构社会对于性别的认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必要缩小基础教育的城乡差异,让农村户口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促进教育体制的公平化建设刻不容缓。针对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政府制定政策前应征集多方意见,实施后应及时落实监管工作,同时应大力推动社会公平建设,减缓毕业生就业压力。

(2)高校应加大大学生就业素质培育力度,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诸如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工作效率。除了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还应增设相关就业素质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完善就业素质综合评价体系,帮助大学生提前找准就业目标,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逐步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当前的就业指导课程多为形式单一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缺乏针对学生专业特色、生源差异的精准指导,高校应担负起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沿责任,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建议,并通过构建招聘信息网络等方式帮助学生拓宽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此外,应树立品牌形象,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全面的就业信息。

(3)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是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及早进行全面的职业规划,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注重职业胜任力的培养,提高自己对于社会、职业的认知,并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中去,锻炼吃苦耐劳的能力,培养勇于奉献的责任心。二是应努力提高专业素养,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升自身人力资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应学会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主动寻求就业信息,深入了解当前的就业环境。在了解自我和人才市场的基础上,积累自己的社会资本并积极地投放简历。

(4)父母要提高综合素质,教会子女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价值,开放独立的思维、敢于行动的勇气。同时,应重视子女全方面的发展,不仅是学业方面,还有培养和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创造力、责任感、奉献精神、适应力及创新意识,进而提升子女整体的就业素养,使之成为拥有远见、务实、政治立场坚定、积极向上、综合素质良好的人才。

猜你喜欢

生源毕业生大学生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论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班级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路径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跨省生源调控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