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边墙
——世界屋脊上的明长城(下)

2022-09-19周存云

党的生活·青海 2022年9期
关键词:明长城烽燧烽火台

●周存云

青海明长城单体建筑仅涉及敌台和烽火台。敌台均骑夯土墙体而建,属长城墙体上的建筑设施,在文献中称其为“随墙墩”。烽火台属长城的附属设施,在空间上虽不与长城墙体相连接,但它们与长城本体构成了完善的军防体系,就军事而言,与长城墙体密切相关。

青海明长城共有敌台10 座,除上圪瘩敌台位于门源县境内,其余位于互助县与大通县境内的长城主线墙体之上。敌台均修建在要冲之地,位于山顶或低山丘陵处,所居地形的制高点相对较高,视野开阔,周围环境尽收眼底,便于有效观察敌情动态,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长城墙体的防御功能。

敌台的修建方式,是在原地面自然基础上找平底部基础后夯筑的实心台体。夯筑台体的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土,采用原地的黄褐土、黑灰土等夯筑而成。在青海明长城调查中,发现烽火台有116 座,分布于民和、乐都、平安、互助、大通、湟中、化隆、贵德等县区和西宁市区。这些烽火台修筑地形通常选择在易于相互瞭望的山顶及高岗处,个别修筑在河谷谷地的耕地中。充分反映出了“烽燧于高山四望险绝处置,无山在平地高过处置”的建造原则。

烽燧的选址主要基于视觉因素的影响,为了获得良好视域,尽可能扩大其覆盖范围,烽燧通常建在易于相互瞭望的高岗及道路转折处,地势平坦、起伏很小的地段也有利于烽燧的选建。烽燧自古就有“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之说,但事实上,烽燧并不拘泥于固定的里数,而是根据当地地形和敌情而建。地形复杂、位置重要的地方也适当缩短烽燧的距离,以确保讯息传递的安全畅通。分布在湟水流域的乐都湟水北岸的东西烽燧线及由平安经乐都抵民和达黄河北岸的湟水南岸烽燧线,均沿古道而行。这几条古道也是明代重要的驿路,其驿路都连接着通向远方的古道,把西宁与中原和边疆联结到一个巨大的交通网上。烽燧沿着其交通古道及驿站布置修筑,其功能应属驿路烽燧,其作用显然是保护通讯及商旅往来。军事烽燧,有的随长城墙体而行,有的建于重要的防守通道处。如大通县黑林河谷、互助县沙塘川河谷,都是西海蒙古进入西宁卫的重要通道。沿其河谷而布置的烽燧线,应属军事防御所需。

烽燧沿着湟水河谷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彼此呼应。矗立在岁月风烟中的烽燧是湟水河谷商贸通道的地标,它们不仅是军事设施,也是保护商队的安全岛,补充给养的驿站。如今历经几百年日升日落,目睹过烽烟战火,也聆听过商队驼铃的古老烽燧,像是一部别样的史册,记录了湟水河谷的变迁以及政治经济格局的风云变幻。烽火台占据了每一座峰峦的制高点,很难想象在缺乏现代测量技术的400 多年前,这些烽火台的建造者是如何精确掌握了地形和地势的优势,使得这些烽火台首尾呼应,形成一道通达无阻的通讯网。从中反映出当时的建造者有着精准的眼光和判断能力。

明代西宁卫为了防御驻牧于环青海湖地区的西海蒙古的侵扰,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御措施,除了修筑长城外,在山口关隘或挑壕筑墙,或修设峡榨,以防边患,要冲之处筑堡寨,驻兵防守。在穿越河谷的地段,要么以沟堑代替墙壁,要么在河谷一侧建造一段平行的墙壁,在长城穿越山谷要道的地方,往往在深入山谷的陡立峡谷中,修筑峡榨,切断山路。长城防御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最终形成了长城、关堡、闇门、峡榨与烽火台组成的戍防体系。以当时的生产条件和恶劣的施工环境,这不能不说是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在风沙侵蚀的山顶上,留存的夯土长城依然蔚为壮观。数百年后,这些断断续续的土埂和隐约可见的壕沟仍然令人震惊。

长城墙体是防敌的主体,为了进一步增强长城墙体的防御功能,墙体之外还有一些附加设施,关即是修筑在长城墙体上的建筑设施之一。在长城的防守重点、交通要冲处,为便于控制交通往来,防止敌人入侵,墙体上不仅设城门,还建起能驻军、具有军防设施的城堡,此处城堡即被称作关或关城。堡,虽也属长城的附属设施,但不在长城墙体上,与墙体相分离。

在青海省境内明长城本体墙体上共建有4座关,分布在长城主线上的有3座,分别位于大通县下庙沟长城、湟中区上营长城、湟源县下脖项长城处,另一座位于其他墙体门源县境内的上疙瘩长城处。下庙沟关位于大通县长城主线上的“西闇门”西侧,“西闇门”是明代西宁卫通往西海及甘州地区的重要通道。上营关位于湟中区甘河滩镇上营村,是由南川经甘河滩至西川、经石灰沟至西宁的必经之路。下脖项关位于湟源县东峡乡下脖项村,地处有“海藏咽喉”之称的西石峡东口,是由西宁向西经柴达木盆地至西藏的交通要道。门源县境内的老虎口关位于北山乡老虎口半山腰的山坡上。此关南与上疙瘩长城墙体相接,东侧是一条由门源通往甘肃永昌的古道,老虎沟口关即扼守在此交通要冲处。以上4 座关,修建择址有两种特点,一种是设于交通要冲的山腰处,如大通县下庙沟关、湟源县的下脖项关、门源县的老虎沟口关;一种是设在平地要冲之地,如湟中区的上营关。建筑用材及方式,采用了黄土夯筑或毛石垒砌两种不同的建筑用材和方式。

庙沟敌台之初春(大通)/杨金花

下脖项随堡壕堑(湟源)/杨金花

三其烽火台(城北区)/杨金花

洪水坪店子村1号烽火台(乐都)/官春明

据《西宁卫志》《西宁志》等文献记载,在长城沿线或与长城沿线有紧密关联的县市,分布有大量的堡寨。在长城资源调查中,对其区域内平面格局保存相对较为完整的城堡,或城堡已甚残,平面格局不清,但城堡的历史沿革清楚、地理及战略位置相对重要的堡寨进行了调查。这批城堡大多修筑在河谷阶地的平地上,少数建于山谷的山腰或山顶处,建筑面积大小不等。位于山谷中依山而建的堡均为级别低、规模小的军堡;地处平川中的城堡,其功用复杂,以大小及级别高低不等的军事城堡为主,有卫县城、土司衙门、牧马苑及民堡等。各类城堡有的接近长城,或距长城不远;除少数位于长城墙体外侧,大多都在长城墙体内侧,均与长城本体有着密切的联系,是长城防御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据《西宁府新志》记载,在环绕西宁卫修筑的边墙上还建有19座闇门,结合文献名称和里距等分析推测,有两处闇门可能系从东向西排列在大通县境内的土墙上,如东闇门开于老营庄长城段,西闇门开于下庙沟长城段,这两处闇门今已无存,但是其所在位置依然是当下村民出入的主要通道。

另有两处闇门在互助县境内,如西石峡闇门位于南门峡闸门长城墙体上,柏木峡闇门位于龙王山长城墙体上。还有14 座闇门从南向北排列在湟中区境内的墙体上。闇门也称暗门,是指在长城沿线一些重要的通道处所开的方便之门。闇门的建筑结构因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位于交通要道处的闇门,如上营城(大班沙儿闇门),门洞较宽,建筑均较为规整,有些门洞上还建有门楼等,旁边设有守护闇门的关城。峡榨是明代西宁卫为防环青海湖地区西海蒙古的侵扰而在各交通要道设置的军事设施,用来阻敌侵扰、查察行旅,与边墙、闇门、堡寨、烽燧等共同构成一个网络式的防御系统,是当时西宁卫防御西海蒙古的第一道防线。

西宁周围群山环抱,其与外部的联系多是通过较大的沟谷实现的。峡榨大多位于西宁四周的沟谷之内,一般设在沟口或沟谷内较为狭窄的地方。

《蜿蜒多姿》(青海明长城大通庙沟段)/官春明

在《西宁卫志》中,对西宁卫周边各峡榨的方向、位置,以及距西宁卫城及相关重要堡寨的里距、根据敌情戍边出防的路线、阻敌防御应变措施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并有多处在述及峡榨中同时提及闇门。

这些记载直观地反映出,闇门与峡榨关系密切,峡榨属防御体系中的首道防线,长城本体及闇门则为第二道防线,两者均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闇门所处的地形极为重要,既为出兵的重要通道,也占有聚兵伏敌的有利地形。闇门与峡榨作为当时西宁卫整体防御系统中的一环,历史上在遏敌侵扰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曾经的军事设施已失却原有功用,而更多地是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实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在冷兵器时代,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

长城的主体工程大都建立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长城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探索的行列之中。人们在追寻着古老长城遗迹的建筑之美,同时,也在追寻着长城内外民族融合的那段古老历史。

建立在14世纪的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巅峰时代。明代长城西起今天的甘肃省嘉峪关市东达鸭绿江畔,全长8800 千米,是古代留存下来的最坚固最完整最雄伟的长城。而作为长城支线的青海边墙,在很长时间里,并不为更多人所知。

青海明长城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长城遗存,它曾经见证了西部边地的历史变迁,穿越了时空的沧海桑田,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剥蚀之后,而今依然雄踞于高山之上、峻岭之巅。

2019年4月18日,国家测绘局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我国明长城的长度为8851.8 千米,其中,青海省境内的明长城约为363千米,是万里长城中最高的一段。

青海明长城经历了几百年的岁月洗礼,见证了人类为避免战争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宏伟的明长城,最终成为长城内外民族融合的见证者。长城鼓舞着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在人们的心目中升华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意志、勇气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赋予这一伟大建筑的内涵。

青海明长城是中国长城的组成部分,在它历经了400 多年沧桑后的今天,我们所面对的这段古长城就是一段若隐若现的历史,它的遗迹固守着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记忆,虽然在许多地段漫长的岁月早已将它们的身躯变得残破不堪,但丝毫无损于这些城墙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

猜你喜欢

明长城烽燧烽火台
烽火台:军事预警体系的关键
新疆昌吉州境内烽燧遗址病害特征及成因
古人如何戍边
放眼明长城
考古发现还原唐朝士兵戍边生活
探析山海关老龙头的文化内涵
新疆和静查汗通古烽燧遗址调查
拒绝中年
高速公路以隧道形式下穿明长城的保护方案研究
背靠烽火台吹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