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助力筑牢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安全屏障

2022-09-19张先云

党的生活·青海 2022年9期
关键词:雪豹祁连山管护

●本刊记者 张先云

近期,本刊记者随“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大型主题采访团深入门源县、祁连县、天峻县采访祁连山国家公园。这里自然风光壮美,生态环境良好,野生动物随处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里不仅有可爱可亲的管护员驻守,还有一大批先进科技投入使用,以筑牢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安全屏障,如以祁连山国家公园大数据中心为代表的高科技、现代化、天地空一体化的管控措施等,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这里,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这里的夏日没有骄阳似火,没有酷暑蝉鸣,却可远眺雪山、近览草原,可与小河嘻戏、和山花亲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给青海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实惠。

先进监测助力祁连山野生动物监测取得丰硕成果

在祁连山油葫芦管护站,记者了解到,自2017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通过布设红外相机监测手段,已连续开展了5 个年度的雪豹监测工作,累计布设相机2000 余台次,监测范围扩大到7000 平方千米,监测发现雪豹潜在栖息地4172 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底,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共收集到5500 份雪豹影像及照片资料,确定雪豹分布点95处,已识别105 只雪豹,监测到全球罕见、国内首次出现的5 只雪豹同框视频。获得雪豹照片及视频5500 余份,说明祁连山国家公园内雪豹种群繁殖力较强,区域内食物链完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北大动物学专家王大军去年受祁连山国家公园邀请,来到祁连山进行雪豹研究,在红外相机监测追踪器等技术支持下,王大军团队对雪豹生活习性所需资源和面积等信息的了解进一步加深,而保护就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之上。王大军告诉记者:“大家认为雪豹是一个特别少见的、特别稀少的一种动物,但是在这边,通过研究,现在给我的感觉就是雪豹的密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在祁连山老虎沟管护站,记者了解到,2021年在取得国家林草局猎捕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行政许可审批后,共捕捉到10 只(雌性7只、雄性3只)荒漠猫个体为其佩戴GPS卫星定位追踪项圈后放归野外。此次荒漠猫GPS 卫星追踪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开展的荒漠猫颈圈追踪研究。通过该区域荒漠猫活动轨迹发现,灌丛、农田是荒漠猫利用的主要生境类型,占所有定位点数量的95%以上;其活动高峰为黄昏时段,部分个体活动节律呈现明显的晨昏型;个体的平均家域面积为6.6 平方千米,最大可达19.7 平方千米,单次连续移动距离最高达到54 千米。此次GPS 项圈佩戴跟踪项目填补了荒漠猫在栖息地选择、家域范围、个体扩散、食肉动物种间竞争等行为生态学方面的研究空白,为该物种保护规划制定与保护行动开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不断的努力,目前荒漠猫已然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的明星动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门源县正在努力打造“荒漠猫之乡”,全民一心,保护荒漠猫的生存家园。

大数据中心实现高科技、现代化、天地空一体化管控

记者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大数据中心了解到,高标准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大数据平台,采取天地空一体化方式守护祁连山国家公园。信息化数据模块系统初步成型,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达到8000 平方公里,214 台野保相机实现无线传输和自感拍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类型多样,地理环境复杂,传统的监测管理手段已无法满足国家公园精细化、动态化、体系化管理需要。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大数据平台建设按照数据融合汇聚体系、生态智脑中台体系、综合业务服务体系三大体系架构,通过系统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现有各类数据资源整合、对接前端监测体系,融合管护员日常巡护的动态数据,数据标准化建设,构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高效运行机制,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支撑祁连山生态保护、生态文化、生态科研三大高地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已经建立起基于国家公园本底资源的一张图资源管护机制,能够将各空间图形图像数据、属性数据以及文档资料以不同存储方式入库。通过采用坐标系,结合数据检查、处理、转换、缩编等技术手段,实现国家公园内各类生态类型的资源分布专题图更新。空间分析与查询,生态类型属性信息查询,年度变化信息查询,实现包括生态资源分布、土地利用类型、林种分布、冰川变化等十多种专题图发布。同时,结合行政区划,从海量数据中快速挖掘分析,为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管护、确权、调查监测等科学决策和准确预测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建设完成以雪豹为主的野生动物在线识别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物种监测时效性,巩固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并按照日常巡护工作需求,安装部署管护员巡护系统,实现管护员的日常巡护、上报、考核等网格化管理。

配备无人机提高生态管护员综合管护能力

记者在祁连山大拉洞管护站了解到,为进一步提高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的综合管护能力,提高祁连山国家公园天地空一体化管护水平,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给40 个管护站共配备了50 台巡护无人机,同时培训了120 余名生态管护员,并且他们都拿到了无人机飞行驾照,可以开展日常巡护工作。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服务保障中心副主任秦冲告诉记者:“通过无人机的配备,进一步有效提升了各管护站的管护效率,往常两三个小时的巡护工作,通过无人机的巡护,10 多分钟就能迅速完成,有效地提高了管护员的巡护效率,提升了管护站的管护成效。”

科技装置运用森林大样地科研监测工作

记者在祁连山寺沟管护站了解到,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建设中科技与数据成为了不断被提起的关键词,2022年以来祁连山国家公园乔木林样地选取经过卫星遥感影像判读、无人机和现地调查,将样地定于祁连山寺沟,该区域位于青海省最大的林区内,保存有大量完整无损、类型多样的森林群落,生长有寒温性针叶林(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温性落叶阔叶林(山杨、白桦、红桦)等青海典型代表树种,林分结构合理,森林质量整体情况良好,坡面坡向多样,交通便利。森林大样地一般是指在面积20—24 公顷的范围内,对每一株胸径大于1 厘米的树木进行标记和监测。在祁连山的这片样地中,共有35,000 多株树木被标记入库。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研究所专家杜岩功指着一棵树木告诉记者,“在树木1.3米时候做了一个标记,经过5年之后,我们再测量这个高度,能够知道这5年它长了多高,对所有树种进行标记,在未来5—10年中,每株树的测量数据都会数字化记录在库。”数据的收集,让科研人员能够在生态系统的演变调控以及生态多样性的问题上得到更多答案,而这些也将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更科学的数据信息。

引进先进仪器助力野生动物救护繁育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记者看到,中心功能区为5 个区域,包括救护区域、康复区域、繁育区域、综合服务管理区域以及科普宣教区。其中救护康复区域、康复区域和繁育区域3 个区域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分别为鸟类、食肉类、食草类、杂食类动物区域等。划分在中心建立之前,祁连山国家公园无专职救护队伍,装备简陋,与野生动物救护相配套的救护繁育场地严重缺乏。由于缺少救护设施设备和专业治疗人员,救助野生动物只能在进行简单包扎处理后,送交至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进行救助。因此,为加强对濒危珍稀动物的救护力度,保护祁连山国家公园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建设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迫在眉睫。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的建设,不仅填补了空白,也是《祁连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中重要建设内容,站点建设对保护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资源,优化野生动物临时救护站点建设布局,实施珍稀濒危物种野外救护,提升野生动物救护能力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在野生动物繁育区引进先进主设施,包括产房、鸟类孵化育雏室、动物兽舍、围栏和管理房等,扩大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为目的,开展野生动物繁育技术研究,繁育青藏高原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中心最大收容规模43 只(头),其中食草类动物10 只(头),大型食肉类动物6 只(头),小型食肉类动物7 只(头),猛禽类动物7只,一般鸟类动物13只。

球幕影院立体展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之美

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展陈中心,映入眼帘的巨大球幕影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这里,记者现场体验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之美。巍巍祁连山绵延千里,东起黄河谷地,与秦岭相接;西止当金山山口,与阿尔金山相接;北临河西走廊,南抵柴达木盆地,它是中国地势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之一,是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水岭。祁连山阻挡了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腾格里沙漠和柴达木盆地沙漠四大沙漠的汇合与南侵;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建立,铸就了一条横跨西部的绿色生态长城,维系着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平衡,维系着河西走廊绿洲稳定,也维护着西北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

冰川雪山、森林草原、丹霞丘陵、沼泽湿地、绿洲沃野,一处处野性而张扬的美景在祁连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造就了我国青藏高寒地区典型自然景观富集区。在球幕影院还可以直观地看到祁连山的旗舰物种,如雪豹、野牦牛、白唇鹿、林麝、马麝、黑颈鹤等物种,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充分展示。

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已经构建了包括野生动物监测保护、各类生态系统研究在内的长期科研基地,也建立了青海省第二家具有专业设备和专业人才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高科技现代化天地空一体化的管控措施落地,将更好地服务国家公园的高质量发展,筑牢中国的生态安全屏障。

猜你喜欢

雪豹祁连山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祁连山下
有只雪豹叫迷糊
中国人首次领衔保护雪豹
“雪豹”飞驰撼大地
雪豹这只猫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
祁连山草原:如梦如幻近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