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卫型传统村落的空间探析
——以广西上林县磨庄为例

2022-09-17贾思怡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赵思思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9期
关键词:街巷层级村落

文/贾思怡 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博士研究生赵思思 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引言

磨庄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巷贤镇高贤社区。因其全庄居民几乎皆为磨姓而称“磨庄”。磨氏是唐朝时期山东青州府军事移民的后裔,到明清时期已经与当地壮族融合[1]。磨庄是多民族混居的防卫型传统村落,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2019 年,磨庄被列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2]。

“六世祖宏积三公与胞弟宏培四公……于康熙壬辰年除夕迁上林定居,至今已经有290年”[3]。时至今日,磨庄较为完好地保存了自身民族文化及空间形态,村落内现存有明清炮楼、过街楼、联排式民居、防卫大门、花窗、巷道等防卫型建筑和构件。村落建筑形式多样、空间层级分明,防卫型特征明显。文章以磨庄为例,从横向和竖向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与总结磨庄的防卫型空间特征,以期呈现与传承中国传统村落的营建经验,为现代村落的设计思路提供借鉴。

1 研究思路

首先,在磨庄进行实地测绘和田野调查活动,并结合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进行预判分析;其次,构建横向空间和竖向空间的防卫层级概念,以此作为村落空间研究的基本单元,分析磨庄村落的防卫特征。然后,定义横向三级防卫层级:整体选址、街巷格局、建筑单体,分析横向防卫层级与磨庄整体防卫关联性的强弱;定义竖向三层防卫层级:地面铺装、路面布局、建筑顶面,分析竖向防卫层级与磨庄整体防卫关联性的强弱。最后,通过对横向和竖向防卫层级的研究,比较其横、竖防卫空间在整体防卫格局中的主次地位,总结磨庄防卫型空间的发展特征。

2 横向空间防卫

2.1 整体选址

“场地防卫是指建筑物依靠场地具有的品质因素而产生一种整体防卫的环境气氛,以取得防卫感”[4]。场地选址是防卫意识在村落建设初期的直观体现,显示磨氏先祖对于何种地理环境最为重视。磨庄地处低山平原,村落负阴抱阳,村落西南两面皆有大明山山脉环绕,大庙江水从北到南蜿蜒穿过。从防卫角度看,呈南北向的山脉构成了磨庄的西面屏障,西北到东南走向的山脉成为磨庄东南方向的天然掩体,利于村民四散入山中躲避战祸。整体来看,三面山体构成围合之势,为磨庄增添了隐蔽性和维护之势,也符合传统风水格局的标准(图1)。

图1 磨庄风水格局(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广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春夏时节降雨量很大。“在持续强降雨条件下,山前缓坡内形成暂时性承压水,成为诱发缓坡滑动的主要因素”[5]。因此,磨庄与周边山体保持着较为宽裕的安全距离,以防止自然灾害对村落产生威胁(图2)。上林县山脉多呈南北走向,山体间有开阔平坦的空地,磨庄位于山脉环卫的中央平地,对山体滑坡等灾害有一定的预防空间;另一方面,村落四周围绕着大片水稻田地,视野相对开阔,在山体滑坡、战争突袭时能够快速发现险情、及时逃生。

图2 滑坡区平面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 街巷格局

通过对村落平面的长宽比值进行计算,可以得出村落的形态分布状态。磨庄平面边界的长边约为615.7 米,短边约为567 米,两者之间的比值约为1.08,通过比较得出磨庄为团状平面格局。由此可知:磨庄空间整体性较强,街巷连接紧密但是呈现一定程度的分散状态。本文以空间句法分析为研究方法,对村落空间的组构关系进行量化处理,通过全局整合度预测整合度的高低,预判村落中街巷的集聚和离散效应(图3)。全局整合度就是半径为N 的整合度,它反映了一个单元空间与系统中所有其他空间的集聚或离散程度。当一个空间系统是集聚时,则该系统中所有单元空间相距较近,彼此之间很少有障碍物影响他们的联系;反之,则系统中单元空间相距较远,彼此之间有较多的障碍物影响它们之间的联系。从整体空间角度来分析,全局整合度的高低体现了到达目标道路的难易程度。

图3 磨庄村内街巷的空间句法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本文遵循空间句法创始人比尔·希列尔(Bill Hillier)的“最长且最少”轴线绘制原则,对该村落绘制轴线图,通过Depthmap 软件来计算轴线的组构关系,求得该村落的整合度。如图3 所示,道路整合度从东到西逐渐递减:红线为磨庄整合度最高道路,蓝线为整合度最低的道路,这样的布局与磨庄自然环境相呼应,即西南方向山脉已经形成防卫屏障,村民可以选择东边的道路形成集聚效应,快速进出磨庄进行避难逃生。

出于保卫自身、迷惑外敌的目的,磨庄街巷布局呈现出隐秘错乱的直观特点,但是以空间句法理论针对磨庄街巷进行分析之后,则会发现其中隐含的秩序与脉络:磨庄整体呈现多向性形式的街巷格局,整体可分为一级道路、二级道路、三级道路的综合型街巷路网,而且都具有“向外连通性弱、向村通达性强”的特点(表1)。

2.2.1 一级道路

因团状的平面格局对交通道路的影响,磨庄在外部形成了围合式的一级道路。一级道路的整合度数值在0.70 ~0.38 之间,其中整合度最高的道路为南面向西北方向的连接磨庄邻镇巷贤镇的一条主路;磨庄西南方向是山坳,临近山坳的道路沿山脉走向呈现蜿蜒向前的状态,整合度相对较低。一级道路形成了对磨庄的“合围之势”,正是其向外连通性弱的表现。一级道路整合度较弱,可使磨庄形成隐蔽低调的状态,不易被外敌发现,而其中整合度较高的道路可使村民灵活进出村落,在战时也可成为有效的撤退路线。

2.2.2 二级道路

二级道路从一级道路开始向磨庄内部空间延伸。村内建筑依据二级道路的规划呈现无序分布。整合度在0.66 ~0.46 之间,从表1 中可以看出二级路岔口多,但道路长度较短,其中最长约为197.5 米,最短约为50 米,道路连通性较高,在战时便于村民多条道路撤离。

2.2.3 三级道路

三级道路位于磨庄街巷格局的中心。整合度在0.57 ~0.31 之间,为道路系统整合度最低范围,巷道分散且转弯较多,说明三级道路的可识别性低,并无规律可循,不熟悉道路的人进入村落后很容易迷失方向。

磨庄的道路整合度为“弱-强-弱”模式:一级道路整合度低;二级道路整合度加强;三级道路整合度减弱。多向性形式的道路使磨庄街巷的方向产生非稳定、多类型的指向,使人无法快速确定方向,以此能够较好地隐蔽自身并且增强内部交流,村民在突发灾害或战争时能够快速集合、防守或撤退。

2.3 建筑单体

磨庄现存传统建筑多始建于清中期。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磨庄传统建筑主要类型分为民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民居建筑多为多排多进合院式,主要供同辈兄弟日常居住和防卫躲避之用;公共建筑多为单排二进院或三进合院式,包括主厅、过街门楼、炮楼等空间,其功能主要以祭祖、会议、交通和防卫为主。下文以民居大门、过街门楼与文武进士第为例进行详细分析。

2.3.1 民居大门

民居大门不与门前道路垂直对立,而是向东北方或者北方偏移一定角度。其原因分两方面,一方面可能源于磨氏先祖皆出自山东青州府,扎根广西后难舍乡情,因此把民居大门设向北方;另一方面,偏移角度后的大门可如同战时的安全掩体,村民能够隐蔽地观察室外街道情况,使室内的监视功能得到加强,并且可以留出时机对敌情及时做出应对,提高抵抗外敌入侵的效率(表2)。

表2 磨庄传统民居大门防卫性分析(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2.3.2 过街门楼

在发生敌情时,过街门楼可以起到观望敌情、临时封闭道路等作用,从而形成一个路网隔断状态。磨庄现存完好的过街门楼仅余一座,位于村落内部的二级道路上,距离村尾入口不足400 米。其平面规整,每层约有4 平方米。共修有两层:第一层为跨街门洞,可双向通过;第二层距地约2.4 米,东西两边外墙各开一小窗,北边外墙开一小门,直通邻宅主路。

2.3.3 文武进士第

磨庄建筑单体的防卫型特征以位于村西北的文武进士第最为突出。文武进士第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 年)建成,由磨氏六世祖磨弘培等四兄弟共同出资修建。文武进士第占地约1110 平方米,为三排四进合院式住宅。建筑内部布局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和灵活的交通流线(图4)。进士第设有一个正大门(东侧外墙)和两个后门(分别在西侧外墙和南侧外墙),正大门偏离建筑中轴线,与磨庄的二级道路相接,与两个后门相隔较远。后门位置彼此分隔相近,均与磨庄的三级道路相接。因此,该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连接性较差,形成“严进宽出”的格局。

图4 磨庄文武进士第平面功能分区与交通流线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作为磨庄横向防卫层级的第三层,几乎每一座建筑单体都呈现“严进宽出”的空间规律,使防卫理念在建筑单体建造中不断被深化,在各个构造细节中被反复强调、灵活运用。

磨庄在整体选址、街巷格局、建筑单体组成的横向防卫层级中,合理运用当地自然环境,并且充分发挥当地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鲜明的“弱-强-弱”道路模式,以及“严进宽出”的建筑单体布局规律。

3 竖向空间防卫

3.1 地面铺装

磨庄传统建筑地面均采用本地出产的青砖,坚硬致密、风格质朴,几乎未见其表面有图案或纹样,而更重视牢固度等实用性,在本应有装饰的区域并没有明显的视觉导向,甚至没有象征性铺设图案,这可以理解为刻意模糊地面铺装的标识度,因此大大降低竖向的空间指向性。当战争来临时,这样的地面铺装环境更容易迷惑外敌,使其迷失方向。

3.2 路面空间比例

磨庄的内部道路分为三级,因此分别选取三处平整地面对宽度不同的三级道路分别进行路面布局的分析,即把建筑外墙高度D 与道路宽度H 的比值进行计算,得出的结果为空间比例在0.3 到0.61 之间变化(表3)。

表3 磨庄路面开敞度分析(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D/H 的比例并不固定,其变化代表路面开敞度的变化,以及对于村民感受的影响。一级比值在0.61左右,感觉舒适。道路宽度约为4米,连通村内与村外,道路一侧与农田毗邻,视野开阔;二级道路比例在0.48 左右,感觉较为舒适,道路宽度约为2.5 米,道路两侧为民居与低矮绿植;三级道路比值在0.3 左右,感觉压抑,道路宽度约1.92 米,由于路旁的民居层高较高,过高的墙面使得道路采光条件较差,原本不宽的道路显得更加狭长。

磨庄的路面布局层级分明,这一方面能在心理层面威慑外敌;另一方面使村民容易获得安全感,邻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隐私。

3.3 建筑顶面

磨庄建筑的平面形制是广西地区典型的“三高两矮”:即先建三间正房,属宅院主体,前设檐廊,侧间为硬山墙,高度均不超过6 米;随后在正房前方两侧分别建厢房,其高度约为正房高度的一半。在一些厢房顶面中,常见有特定的顶面平台,其连接前后两进院正房侧间的二层,形成阁楼式的错落空间,在发生战争或灾害等状态下可供村民瞭望或通行,而和平时期则作晒谷台使用。

另外,磨庄建筑顶面及周边高墙均设射击孔与瞭望孔,并且临靠街巷的外墙全部封闭,仅在顶面设15 厘米见方的通风口。

结语

磨庄先祖在营建家乡的过程中,随着时势变化而积极变化,秉持住防合一、组团布局、围合聚散等营造理念,最终形成防卫型村落空间,在横向空间和竖向空间中反复表现出适地、适人、适时的特征。

横向防卫形成了三层层级:整体选址、街巷格局和建筑单体。横向防卫层级成为磨庄整体防卫型空间的核心,具体表现为远山体、近平地的外围防卫体系;“弱-强-弱”道路模式;以及“严进宽出”的建筑单体布局规律。这表明自磨庄形成开始,村落的防卫需求就在不断增强,磨庄的村落、街巷、建筑都顺应着防卫需求而不断进步。

竖向防卫形成了三级层级:地面铺装、路面空间比例和建筑顶面。竖向空间的防卫强度由下到上逐步增加。地面铺装空间指向性很低,路面空间比例层次分明,建筑顶面的防卫效力最大:不仅设置监视瞭望等被动防卫形式,还具有射击战斗的主动防卫功能。竖向防卫层级深刻体现了磨庄村民在适地性的基础上为所当为,与横向防卫层级相结合,共同形成立体防卫型空间。

磨庄作为广西代表性的防卫型传统村落,在整体选址、街巷道路、建筑空间、装饰细节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防卫型特征,其背后蕴藏了防卫型传统村落的聚居智慧,完全符合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传统安全观。

猜你喜欢

街巷层级村落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边走边唱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油画《村落》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