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气质、共同养育关系和入园适应的关系

2022-09-16巫筱媛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养育入园适应性

巫筱媛

(香港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中国香港 999077)

1 引言

在国家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积极探索和推动“幼小衔接”的背景下,早期教育学段衔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入园适应”指新小班幼儿入园后主动从心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作出调整,使自身与幼儿园的新生活及新环境相互协调,实现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过渡。幼儿园的第一年,幼儿经历着充满挑战的过渡时期,其日常生活、学习环境、人际关系以及成人对幼儿的行为期望等都发生了复杂而重大的变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组织与实施”部分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与0-3 岁儿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在帮助下能较快适应集体生活”等作为3-4 岁幼儿健康领域的目标,将“对群体活动有兴趣”“对幼儿园的生活好奇,喜欢上幼儿园”作为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2]。幼儿在过渡时期的顺利适应为未来的发展和学习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相反,适应能力较低的幼儿可能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并表现出一系列的反社会行为[4]。由此可见,良好的入园适应是幼儿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应有之义。

气质是有机体的主要由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动力特点,它是由反应的外部特质表现出来的[5]。Freud认为气质与生俱来,婴幼儿的气质特点是个性发展的基础[6]。研究表明,气质影响幼儿的适应过程[7-9]。Baumrind的研究发现,婴幼儿的气质会直接影响社会能力的因素是情绪性和趋避性,具有良好情绪和自我信任感的婴幼儿社会能力较佳[10]。同时,气质可以和家庭因素(如父母自身的适应、家庭教养等)共同作用,影响幼儿的社会性行为[11]。目前,国内已有研究证明气质与入园适应的直接联系。例如,徐婧发现活动水平、心境质量、适应性、分心情况与入园适应部分维度及总分呈显著相关,且日常变化适应性是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主要因素[12]。范倩雯则认为适应度与情绪稳定、学习活动正相关,注意分散度与学习活动正相关,其余七个维度与入园适应无显著相关[13]。因此,作为个性塑造的基本材料,气质的某些维度可能与入园适应之间存在重要联系,具有不同气质特征的幼儿会有不同的入园适应表现。

进入幼儿园的全新环境之前,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中,父母共同养育是指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之间在教养目标、观念、态度和方法上协调配合的程度。基于我国多元化的家庭结构,后续研究逐渐将该关系拓展至其他家庭成员(如祖辈、亲戚)和非家庭成员(如保姆)[14],定义“共同养育关系”为“两位主要照料者围绕养育孩子形成的关系”。共同养育关系可能是影响入园适应的重要中介机制。首先,幼儿气质影响共同养育关系。李瑶发现幼儿的社会抑制性、反应性、情绪性、专注性与父母共同养育行为显著相关,并基于气质评定进行养育行为干预实验,取得初步成效[15]。潘瑞锋等人认为,婴儿气质的反应阈正向显著预测三方互动中母亲竞争的比率,而注意分散度和情绪本质的预测作用则相反[16]。夏明珠则从气质类型的角度,发现相比于具有积极气质倾向的幼儿的母亲,具有消极气质倾向的幼儿的母亲所面临的教养困难和挑战更多[17]。但是,现有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例如,有研究发现困难型气质能够同时预示父母对学步儿童支持性和非支持性的共同养育[18]。Majdandží对此作出解释:一方面,脾气不好的孩子可能会让父母感到压力,导致共同养育关系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困难型幼儿的父母在面对养育压力时可能会更多地交流养育策略,为彼此提供更多的支持,这有助于产生更高质量的共同养育关系[19]。

其次,共同养育关系影响幼儿适应。王争艳等人认为,相比于其他关系,共同养育关系作为养育者间关系中指向儿童的一个部分,与儿童适应的联系更加密切[20]。Feinberg 的生态组织模型从个人因素、家庭内、家庭外三个层面描绘了家庭系统对共同养育的影响,其中共同养育与儿童适应相互作用,同时也可作为儿童特征和儿童适应之间的中介变量[21]。Parke 和Buriel 的家庭社会化综合模型认为作为家庭子系统之一的共同养育关系会对幼儿的社会化结果产生重大影响[22],这在Teubert 和Pinquar 的元分析研究中也得到证实[23]。同时,大量研究表明共同养育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家庭的重要转折时期的儿童适应[24-27]。国内关于共同养育与幼儿入园适应的关系的研究较少。闻雪发现养育冲突、养育一致、养育亲密可有效预测入园心理适应时期的正向情绪、社交能力和利他行为[28]。

目前,国际上对于早期教育经历中过渡与转变时期的适应性研究多集中于从幼儿园(preschool)到学前班(kindergarten)[29-30],以及从学前班到小学[31],对入园适应的研究极少[32],而国内的研究则多探讨幼小衔接、小幼衔接、入学准备等[33-34]。基于Bronfenbrenner 的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 Theory)[35],Rimm-Kaufman 和Pianta提出了一个适用于从美国的幼儿园向学前一年教育过渡的生态理论模型:过渡时期的生态学动力模式(Ecological and Dynamic Model of Transition,EDMT)[30]。该模型关注教育过渡时期学校、家庭、同伴、社区环境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于儿童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并强调这些影响关系随时间变化的程度。本研究认为,该理论模型中各背景因素的共同作用产生的模式和关系的变化同样适用于中国儿童从家庭或托育机构过渡到幼儿园的过程。因此,本研究选用一个幼儿个体因素即幼儿的气质、一个家庭因素即两位主要照料者的共同养育关系作为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变量,检验共同养育关系在气质和入园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来自上海市三所公办一级园的250户幼儿家庭作为被试。研究共发放问卷270 份,回收263 份;剔除信息不全或存在应答定势的无效问卷13 份,得到有效问卷250 份,有效回收率为92.6%。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共同养育者被试的基本情况

表2 幼儿被试的基本情况

2.2 研究工具

采用NYLS 小组设计、张劲松等人翻译的中文版3-7 岁儿童气质问卷(Parent Temperament Questionnaire,PTQ)测量3-4 岁幼儿的气质特征及类型[36]。该量表共有9 个维度,包括活动水平、规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阈、反应强度、情绪本质、注意分散度和坚持度,共72个条目,采用Likert7 点计分(从“1=从不”到“7=总是”,部分条目反向计分)评定儿童的日常行为表现。1995 年中文版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3,各分量表重测信度介于0.48~0.77 之间,量表的同质信度和内部一致性较高,可接受性较好。

本研究对Feinberg 等人编制的共同养育关系量表(Coparenting Relationship Scale,CRS)[37]进行了本土化修订,以测量中国3-4 岁幼儿家庭中两位主要照料者的共同养育关系水平。修订后的量表包括养育支持、养育认可、养育一致性和养育冲突四个维度,共26 个条目,采用Likert 5 点计分(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部分条目反向计分)。修订后总量表Cronbach α 系数为0.917,各分量表的Cronbach α 系数介于0.788~0.880之间,KMO 和Bartlett 的检验值为0.910,模型拟合程度较好,量表整体信效度较高。

采用吴海霞自编的入园适应教师问卷测量小班幼儿入园适应[38]。该问卷共有5 个维度,包括生活料理、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学习活动和遵守规则,共38 个条目,采用Likert5 点计分(从“1=从不”到“5=总是”,部分条目反向计分)。经检验,总量表Cronbach α 系数为0.894,各分量表 的Cronbach α 系数介于0.715~0.791之间,KMO 和Bartlett 的检验值为0.742,量表整体信效度良好。

2.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 22.0 及Amos 23.0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气质、共同养育关系和入园适应的相关分析

由表3 可知,趋避性与养育支持、养育认可、养育一致性、人际关系呈显著正相关,与养育冲突呈显著负相关;适应性与养育支持、养育认可、养育一致性、入园适应的五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养育冲突呈显著负相关;反应强度与养育冲突呈显著正相关,与养育支持、养育认可、生活料理、情绪稳定、人际关系、遵守规则呈显著负相关。养育支持、养育认可与入园适应的五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养育一致性与人际关系、学习活动、遵守规则呈显著正相关;养育冲突与生活料理、情绪稳定、人际关系、遵守规则呈显著负相关。

表3 气质、共同养育关系和入园适应的相关分析

3.2 共同养育关系在气质和入园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验证幼儿气质能否通过共同养育关系影响幼儿入园适应,构建以幼儿气质的九个维度分别为自变量,以幼儿入园适应各维度为因变量,以共同养育关系各维度为中介变量的模型。运用Amos 23.0 软件中的Bootstrap 程序对共同养育关系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在原始数据(N=250)中运用重复随机抽样抽取2000个Bootstrap样本,形成一个近似抽样分布,若95%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则中介效应显著。

在实际研究中,指标GFI、CFI、TLI、IFI 越接近1,说明模型适配度越佳[39];指标RMSEA 低于0.1 表示好的拟合模型,小于0.05 说明拟合良好[40]。经检验,共同养育关系的中介效应在气质的活动水平、规律性、情绪本质、坚持度、注意分散度、反应阈维度和入园适应之间不显著。共同养育关系在气质的适应性、反应强度、趋避性维度和入园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拟合指数和Bootstrap分析结果如表4、表5所示。

表4 共同养育关系在气质和入园适应之间的中介模型拟合指数摘要表

表5 共同养育关系中介效应检验的Bootstrap分析摘要表

3.2.1 共同养育关系在适应性和入园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

以气质的适应性维度为自变量,以入园适应各维度为因变量,以共同养育关系各维度为中介变量,构建中介模型,模型检验的标准化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共同养育关系在适应性和入园适应之间的中介模型(模型一)

据表4,该中介模型拟合程度较好。据图1,适应性显著预测正向共同养育关系,路径系数为0.37(P<0.001);共同养育关系显著正向预测入园适应,路径系数为0.49(P<0.001),两条路径系数均有意义。据表5,95%的置信区间为[0.054,0.141],不包含0,说明中介效应显著。因此,共同养育关系在气质的适应性和入园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间接效应量为18.1%(保留3位小数,下同)。

3.2.2 共同养育关系在反应强度和入园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

以气质的反应强度维度为自变量,以入园适应各维度为因变量,以共同养育关系各维度为中介变量,构建中介模型,模型检验的标准化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共同养育关系在反应强度和入园适应之间的中介模型(模型二)

据表4,该中介模型拟合程度较好。据图2,反应强度显著负向预测共同养育关系,路径系数为-0.24(P<0.001);共同养育关系显著正向预测入园适应,路径系数为0.49(P<0.001),两条路径系数均有意义。据表5,95%的置信区间为[-0.108,-0.029],不包含0,说明中介效应显著。因此,共同养育关系在气质的反应强度和入园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间接效应量为-11.8%。

3.2.3 共同养育关系在趋避性和入园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

以气质的趋避性维度为自变量,以入园适应各维度为因变量,以共同养育关系各维度为中介变量,构建中介模型,模型检验的标准化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共同养育关系在趋避性和入园适应之间的中介模型(模型三)

据表4,该中介模型拟合程度较好。据图3,趋避性显著负向预测共同养育关系,路径系数为0.40(P<0.001);共同养育关系显著正向预测入园适应,路径系数为0.51(P<0.001),两条路径系数均有意义。据表5,95%的置信区间为[0.061,0.141],不包含0,说明中介效应显著。因此,共同养育关系在气质的趋避性和入园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间接效应量为20.4%。

4 讨论

本研究发现共同养育关系分别在幼儿气质的适应性、反应强度、趋避性维度和入园适应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而在气质的其余几个维度和入园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幼儿气质的适应性正向影响共同养育关系。适应性涉及幼儿对托儿所、幼儿园或小学等新环境的适应。适应性较高的幼儿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倾向于在环境中建立安全感,容易在家庭环境中自如地感知、探究和发现新事物,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其表现出的积极的适应性情绪和行为会让养育者双方都进一步确信其养育理念和行动的合理性,促进共同养育关系质量的提升,减少养育冲突和挑战[17]。幼儿气质的反应强度负向影响共同养育关系,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刘文等人认为,更容易引起父母的注意并能直接改变父母养育行为的是那些情绪变化快且时有负向情绪的幼儿[41],李瑶发现幼儿的反应性与共同养育关系存在显著负相关:养育者在照料反应强度高、情绪起伏大的幼儿时会产生不良情绪如紧张、焦虑、急躁等,产生消极的养育态度和行为,也更容易形成养育分歧和对立,在降低养育一致性的同时也加剧了冲突[15]。幼儿气质的趋避性正向影响共同养育关系,这在国内外研究中均得到证实。例如,Ahnert 发现趋避性和幼儿在从家庭到托育机构过渡时的社会适应密切相关[42],而李瑶发现幼儿的社会抑制性与共同养育关系存在显著负相关[15]。趋避性指幼儿对陌生人和新环境的适应水平,以及常规或外界要求变化后的接受程度。Baumrind 认为,趋避性是影响幼儿社会能力的直接因素[10]。趋避性较高的幼儿具有良好的自我信任感和对环境的信任感,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安心地、收放自如地接触周遭事物,在面对变化的时候适应得也较快,能够和主要照料者建立安全型依恋,让主要照料者满足其生理和安全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共同养育幼儿的照料者彼此支持、协力成长,共同育儿的目标逐渐明晰,在孩子面前相互挖苦、爆发争吵的情况相应减少。

气质的适应性、反应强度、趋避性对共同养育关系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入园适应。本研究发现,和谐、稳定的共同养育关系可以促进教养质量的提升,也可以激发婴幼儿对照料者的信任感、亲切感,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建立安全性依恋,更加自如从容地应对入园适应的挑战。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研究发现,温暖、积极与支持性的共同养育行为能够正向影响其社会情绪能力,减少内外化问题,促进亲社会行为[43-44];冲突的、破坏性的共同养育关系则会造成较多的外化问题行为,也不利于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45-46]。本研究的结论印证了王争艳等人的结论:共同养育直接影响儿童适应[20]。同时,本研究的发现也证明了“溢出假说(Spillover Hypothesis)”对于共同养育关系的适用性。该理论认为,当婚姻关系呈现健康的状态时,会引发处在婚姻关系中的双方的积极情感,这样的情感会溢出至亲子系统中,使得父母更加敏感地关注儿童的需求,给予儿童积极适当的回应;不良婚姻状况则会引发冲突和消极情绪并由夫妻将其带入亲子系统中,减少对儿童充满爱意和温暖的回应以及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关注,取而代之的是严格的纪律约束和管理[47]。在溢出假说中,婚姻系统对亲子系统产生影响。本研究将父辈之间的婚姻关系拓展到多种辈分组合类型的共同养育关系,得出的结论与“溢出假说”基本一致:健康的共同养育关系能够催生有效教养,在此基础上幼儿获得适宜的发展。

5 教育启示

气质具有较强的先天性和稳定性,难以改变,但仍可与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以促进早期适应。根据本研究的结论,适应性高、反应强度低、趋避性高的幼儿如果能够在具有良好的共同养育关系的家庭中成长,那么主要照料者科学、适宜的养育理念和行为就能够转化为满足幼儿需要、促进幼儿成长与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得幼儿获得来自家庭中稳定的照料者关系的更多的安全感、更高的自信心,从而自在从容地经历入园适应的过渡时期,实现关键经验的学习与发展。据此,本研究可以为幼儿的两位主要照料者带来如下启示。

首先,调整教养方式,提高与幼儿气质的“拟合度”。Thomas 和Chess 提出最佳适配理论(Goodness of Fit),强调气质特质与父母养育方式的良好匹配能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反之则会带来适应问题[48]。Kochanska 也发现气质与养育行为一致才符合幼儿的成长规律[49]。因此,养育者平日要注意根据幼儿的气质特点调整抚养行为和风格,使气质的积极方面成为助推积极幼儿成长与发展的有利因素,防止人格品质与不当的教养方式相互作用,持续向消极方向发展,形成恶性循环。例如,对于一个趋避性低、在入园初期容易退缩的幼儿,要提供提问、引导观察等刺激行为;而对于一个生性活泼好动的幼儿,在没有特殊情况时不需要过多干涉,否则可能抑制其在幼儿园的自发探索行为。再如,对于适应性较低的困难型幼儿,若能够耐下心来,为幼儿划定规则的边界,并允许孩子慢慢适应,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太过任性了。总之,为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发展,建立在良好养育敏感性基础上的“因材施教”不可或缺。

其次,建立健康的共同养育关系。共同养育关系是以家庭为基地的一种特殊的群体关系。在养育幼儿的过程中,为帮助幼儿建立对家庭环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同时避免养育职责混乱,需要确立最主要的两位照料者,围绕养育儿童的中心任务形成养育合力,彼此尊重、理解和关怀,并对幼儿倾注大量关爱。同时,无论是何种共同养育组合方式,共同养育者都要相互学习,携手共进,特别是在入园适应时期。成熟理智的养育者能够及时地发觉、欣赏和认可合作者恰当的观念和方法,与合作者保持协调一致的步调;也可以敏锐地发现合作者在养育过程中不适当的言行,通过换位思考、耐心沟通等方式及时规避可能产生的养育冲突,构建积极、健康、友爱的共同养育关系,为各类气质的幼儿入园适应保驾护航。

6 结论

幼儿家庭共同养育关系分别在幼儿气质的适应性、反应强度、趋避性维度和入园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初入园阶段,幼儿个体因素(如气质)和家庭因素(如共同养育关系)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入园适应。在关于入园适应的实证研究和教育实践中,这两类重要的影响机制均不可被忽视。

猜你喜欢

养育入园适应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孩子入园焦虑,家长莫要恐慌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东阳10家电镀企业被整合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