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山区不同饲养条件对棘胸蛙生长的影响※

2022-09-16谭庆东梁正其李沁瑾徐忠禄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2年9期
关键词:黄粉虫黑水铜仁

●谭庆东 梁正其※※ 李沁瑾 万 海 徐忠禄

(1.铜仁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贵州 铜仁 554300;2.贵州省教育厅普通高校工程中心 贵州 铜仁 554300;3.印江县洋溪镇畜牧水产站 贵州 铜仁 555200;4.印江县洋溪镇世红养殖场 贵州 铜仁 555200)

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又名石蛤、棘蛙等,是中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因其具有滋补强身、解热毒、治疳疾等功效[1],有“山珍”之称[2-3]。棘胸蛙蛋白质、脂肪酸[4]含量高,赖氨酸和钙[5]较丰富,能补充蛋白质和钙的不足。随着人们的捕捞和环境变化,野生棘胸蛙数量逐渐减少,如今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5]。关于棘胸蛙养殖技术及疾病预防治疗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多[6-9],而对棘胸蛙生长的影响研究极少,谢广勇等[10]、毛剑婷等[11]、刘韬等[12]通过配制不同营养成分饲料研究其对棘胸蛙蝌蚪生长的影响,章海鑫等[13]对不同养殖密度、光照强度等进行了研究,但利用不同生物饵料进行棘胸蛙饲养的生长研究报道较少。本试验通过研究贵州喀斯特山区不同饲养条件对棘胸蛙生长的影响,为贵州山区饲养棘胸蛙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试验所需棘胸蛙来自贵州省印江县洋溪镇世红养殖场,挑选出摄食正常且体表无伤的棘胸蛙(幼蛙、青年蛙、成蛙各180只)进行试验,饲养量为棘胸蛙自身体重的10%~20%,每天喂1次,并及时清除残饵,以免残留影响水质。

1.2 试验设计

选择黄粉虫和黑水虻2种生物饵料饲喂棘胸蛙,设置不同的放养密度,试验对象有幼蛙(第1年越冬)、青年蛙(第2年越冬)、成年蛙这3个不同生长阶段,总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组平行试验,每个处理30只蛙,共18个5 m2水泥池。黄粉虫和黑水虻饲喂前用盐水进行消毒,避免生物饵料外表携带的有害的物质对棘胸蛙造成影响。每天记录摄食情况,一个月进行一次棘胸蛙称重。将黑水虻饲喂的青年蛙调整养殖密度,分别为40,60,80,100,120尾/5 m2,每30 d进行一次称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物饵料饲养下棘胸蛙的生长情况

由图1、2、3可知,除幼蛙(第1年越冬)0 d和30 d黄粉虫饲养的棘胸蛙体重较高外,其他生长阶段均是以黑水虻饲喂的棘胸蛙体重较高,但两者差异不显著。在成年蛙饲养120~150 d时,以黑水虻饲喂的棘胸蛙体重迅速增长,且在120 d后显著高于黄粉虫饲养的棘胸蛙。

图1 不同生物饵料饲养下幼蛙(第1年越冬)的生长情况

图2 不同生物饵料饲养下青年蛙(第2年越冬)的生长情况

图3 不同生物饵料饲养下成年蛙的生长情况

2.2 不同生长阶段棘胸蛙的生长情况

黄粉虫饲养下不同生长阶段棘胸蛙的生长情况,见表1。

表1 黄粉虫饲养下不同生长阶段棘胸蛙的生长情况

由表1可知,成年蛙月均增重最高,青年蛙次之,幼蛙最低;增重率,青年蛙最高,为98.15%,幼蛙适中,为69.32%,成年蛙反而最低,为55.95%。

黑水虻饲养下不同生长阶段棘胸蛙的生长情况,见表2。

表2 黑水虻饲养下不同生长阶段棘胸蛙的生长情况

由表2可知,月均增重依然是成年蛙>青年蛙>幼蛙,增重率为青年蛙>成年蛙>幼蛙。总的变化趋势与黄粉虫相当,但黑水虻饲喂棘胸蛙的增重效果高于黄粉虫饲喂的棘胸蛙。

2.3 不同养殖密度下棘胸蛙的生长情况

不同养殖密度下黑水虻饲养的青年蛙(第2年越冬)的生长情况,见表3。

表3 不同养殖密度下黑水虻饲养的青年蛙(第2年越冬)的生长情况

由表3可知,养殖密度在40~120尾/5 m2时,青年蛙(第2年越冬)生长速度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在低密度(40尾/5 m2)下养殖30 d即可增重到50.12 g,而在中密度(80尾/5 m2)下需要60 d增重到50.67 g,在高密度(120尾/5 m2)更是需要120 d才能达到与前者相当的重量。

3 讨论

3.1 饵料对棘胸蛙生长的影响

棘胸蛙不同生长时期对营养的需求不一样。本试验结果表明,棘胸蛙变态后30 d内,黄粉虫作为饵料饲养后的体重增长略高于黑水虻,而后期饲喂黑水虻的棘胸蛙体重增长略高于黄粉虫,由此可知,棘胸蛙幼蛙时选用黄粉虫比黑水虻提供的营养可能更合适,而在棘胸蛙生长后期更适宜饲喂黑水虻。

3.2 养殖密度对棘胸蛙生长的影响

合适的饲养密度不仅可以保证水产动物合理采食、生长、养殖产量,还能减少疾病发生。经过对棘胸蛙5个密度梯度观察发现,40尾/5 m2时养殖条件下,棘胸蛙个体生长速度最快,但从单位面积产量看,其产量偏低,不能充分利用养殖空间,造成养殖区资源浪费,但120尾/5 m2时养殖条件下,棘胸蛙生长速度最慢,尽管整体产量偏高,但饵料投入也相对偏高,饵料系数较高,造成养殖成本偏高,同时,因密度过大还出现蛙咬蛙的现象,增加患病风险;而在80尾/5 m2的养殖条件下,棘胸蛙生长速度适中,其投入成本与产出对比,比较适宜,因此,根据本试验结果,棘胸蛙养殖密度为80尾/5 m2比较理想,而自然环境,如水温、海拔对棘胸蛙的影响,后期会进一步探讨。

4 结论

通过饲喂黄粉虫和黑水虻两种生物饵料,黑水虻饲养的棘胸蛙增重高于黄粉虫饲养的棘胸蛙,在成年蛙120~150 d时长势差距最显著。青年蛙(第2年越冬)增重率最高,这是生长最快的时期。由于生理和摄食差异,不同阶段棘胸蛙长势也不同,不论是黑水虻还是黄粉虫饲养的棘胸蛙,月均增重均是成年蛙最大,而增重率是青年蛙最高,黑水虻饲养的棘胸蛙增重率高达99.12%。养殖密度对棘胸蛙生长的影响同样很大,40尾/5 m2的养殖密度更适于青年蛙生长,此水平下养殖30 d时便可以达到120尾/5 m2养殖120 d相同的增重,此时的增重率也为后者的3.27倍。但养殖密度过低不能充分利用空间,而养殖密度过高会导致棘胸蛙因争夺食物而受伤。

猜你喜欢

黄粉虫黑水铜仁
黑水鸡的感动
黄粉虫真的可以吃塑料吗
铜仁:山与水的交响
压榨法提取黄粉虫蛹油的研究
诗书画苑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Learning strategy
铜仁学院艺术学院学生作品
美味塑料我爱吃
小小励志鸡—黑水鸡
小小励志鸡—黑水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