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名“猪靥”、“羊靥”考辨

2022-09-15付义琴赵家栋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李时珍油腻药方

付义琴 赵家栋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文学院,南京 210044; 2.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南京 210097)

“瘿病”是颈前肿块性疾患的总称,最早见于隋代巢元方(550—630)的《诸病源候论》[1]。该病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甲状腺肿大类疾病。明代陈实功(1555—1636)《外科正宗》引薛立斋(1488—1558)云:“筋骨呈露曰筋瘿,赤脉交结曰血瘿,皮色不变曰肉瘿,随忧喜消长曰气瘿,坚硬不可移曰石瘿,此瘿之五名也。”[2]一般认为,气瘿相当于单纯性甲状腺肿,血瘿相当于颈部甲状腺血管瘤,肉瘿相当于甲状腺腺瘤或囊肿,筋瘿相当于颈部浅表静脉瘤,石瘿相当于甲状腺癌。

在传世中医文献中,治疗“瘿病”有时会使用“猪靥”或“羊靥”这味中药,也偶有用“鹿靥(鹿厌)”的。

宋徽宗(1082—1135)敕编的《圣济总录》卷19中有“神效散方”:

神效散方:治项气瘤结附赘,日渐增长。猪羊靥(各三十枚,旋入猪胆内蘸过令干,只用盐亦得)、陈橘皮(去白,焙,炒。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米饮调下。初结不过数服觉消,不用久服。[3]

唐代孙思邈(581—682)《备急千金要方》卷24载有“五瘿丸方”:

五瘿丸方:取鹿厌以佳酒浸令没,炙干,内酒中更炙,令香。含咽汁,味尽更易,尽十具,愈。[4]

敦煌写本文献中亦有“羊靥(羊厌)”的用例。

疗瘿方:昆布(八分)、参(四分)、枳殼(四分)、海藻(六分)、茯苓(四分)、桂心(四分)、芍药(三分)、珍珠(四分)、海蛤(三分)、松萝(四分)、琥珀(三分)、羊厌(二十枚)、橘皮(四分)、通草(四分)、槟榔仁(五颗)、干姜(三分)。右件药捣筛,蜜和丸,酒饮下,日服二十五丸,仍作弹丸如枣大,含细咽汁,朝含一丸,夜含一丸,忌(生)菜、热麫、油腻、鸡猪鱼肉、蒜。[5]

这些文献中的“靥”,现行中医药辞典,如《中医大辞典》[6]、《中药大辞典》[7]、《中华本草》[8]等,均释为动物的甲状腺体。但是,“甲状腺体”属于现代解剖学概念,辞书中这种解释的来源是什么,其释义又是否正确呢?本文拟结合中医文献,利用传统训诂学知识对传统中医文献中有关“猪靥”、“羊靥”的几种不同说法进行辨正,对“靥”进行释义和探源。

1 中医文献中“靥”的不同释义

传统中医文献中关于“猪靥”、“羊靥”的“靥”有4种不同的说解:(1)释为“外肾中的卵(即睾丸)”;(2)释为“脖子上的肉团”;(3)释为“膝眼骨”;(4)释为“会咽”和“咽舌”。下面我们逐一探讨。

先看第1种。明确将“猪靥”、“羊靥”解释为“猪羊外肾中的卵”,见于以下4部文献,它们记录的是同一个药方“人参化瘿丹”,其体例和内容基本一致,甚至完全相同。

明代楼英(1320—1389)《医学纲目》卷19中的“人参化瘿丹”:

人参化瘿丹:海带(洗)、海藻(洗)、海蛤、昆布(以上四味皆焙)、泽泻(炒)、连翘(以上各等分),猪靥、羊靥(各十枚,猪羊靥即猪羊外肾,乃囊中之卵也)。右为末,蜜丸如鸡头大。临卧噙化一二丸,忌油腻物。[9]

明代王肯堂(1549—1613)《证治准绳·疡医》卷5中的“子和人参化瘿丹”:

子和人参化瘿丹:海带(洗)、海藻(洗)、海蛤、昆布(已上四味皆焙)、泽泻(炒)、连翘(已上各等分),猪靥、羊靥(各十枚,猪羊靥即猪羊之肾,乃肾中之卵也)。右为末,蜜丸如茨实大。临卧噙化一二丸,忌油腻物。[10]

清代林佩琴(1772—1839)《类证治裁》卷8中的“(血瘿)化瘿丹”(1)此药方虽名为“(血瘿)化瘿丹”,但从体例和内容来看和“人参化瘿丹”基本一致,应是同一药方。:

(血瘿)化瘿丹:海藻、海带、昆布、海蛤(俱洗焙)、泽泻、连翘(各五钱),猪靥、羊靥(各十枚,即猪羊囊中之卵)。[1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汇考》卷375中的“人参化瘿丸”:

人参化瘿丸(子和):海带、海藻(并洗焙)、海蛤(焙)、昆布、泽泻(炒)、连翘(各等分),猪靥、羊靥(各十枚)。右为末,蜜丸如芡实大。临卧噙化一二丸,忌油腻物。猪羊靥即猪羊外肾,乃囊中之卵也。[12]

“人参化瘿丹”最早见于金代张子和(1156—1228)的《儒门事亲》。《儒门事亲》卷12云:“化瘿丹,治赘。海带、海藻、海蛤、昆布(以上四味皆焙),泽泻(炒)、连翘(以上并各等份),猪靥、羊靥(各十)。上为细末,蜜丸,如鸡头大。临卧噙化一、二丸。”[13]但张子和并没有对“猪靥”、“羊靥”的具体所指进行说明。

再看“猪靥”、“羊靥”的第2种说解。明确将“猪靥”、“羊靥”解释为“猪羊脖子上象枣子那么大的肉团”,见于以下6部文献。显然,这6部文献记录的也是同一个药方“神效开结散”(《赤水玄珠》作“神效开核散”),其体例、内容、剂量及表述方式基本一致。

明代薛己(1487—1559)《薛氏医案》卷48中的“神效开结散”:

明代张景岳(1563—1640)《景岳全书》卷64《外科钤古方》中的“神效开结散”:

神效开结散,消瘿块甚效。橘红(四两)、沉香木香(各二钱)、珍珠(四十九粒,入砂礶内以盐泥封固,煅赤取出,去火毒用)、猪厌肉子(四十九枚,用豚猪生项间如枣子者)。右为末,每服一钱,临卧酒调徐徐咽下。患小者三五服,大者一剂可愈。切忌酸、咸、油腻、滞气之物,须用除日,于静室修合。[15]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卷5的“神效开结散”:

神效开结散,治瘿疾,不问年岁,极验。沉香、木香、橘红(四两)、猪靥子(生于豚猪项下)、珍珠(四十九粒,砂锅内泥封口,煅过丝,一枚如枣大,取四十九)。右为末,每服一钱,临卧,冷酒调搽,徐徐咽下。轻者三五服,重一料全愈。修合用除日效,忌咸、酸、油腻、涩气等物。([10],796页)

明代孙一奎(1522—1619)《赤水玄珠》卷24中的“神效开核散”:

神效开核散,消瘿块甚效。沉香木香(各二钱)、橘红(四两)、珍珠(四十九粒,入罐封固,煅赤存性,出火毒)、猪靥子(四十九枚,豚猪生项间,如枣子大),为末,每服一钱,临卧酒调徐徐咽下。轻者三五服,重者十服可愈。切忌酸、醎、油腻、滞气之物。[16]

明代龚廷贤(1538—1635)《寿世保元》卷6中的“神效开结散”:

神效开结散:沉香木香(各一钱)、橘红(四两)、珍珠(四十九粒,入砂罐内以盐泥封固,煅赤取出,去火毒用)、猪厌子肉(3)这里的“猪厌子肉”即为“猪靥”的通俗叫法,“靥”与“厌”通,文献中亦有“羊靥”作“羊厌”、“鹿靥”作“鹿厌”的情况。(四十九枚,用豚猪者生项间如枣子大)。右为末,每服一钱,临卧酒调徐徐咽下。患小三五服,大者一剂愈。忌酸、咸、油腻、滞气之物,须用除日,于静室修合。[17]

清代许克昌(1750—1835)、毕法(1750—1780)《外科证治全书》卷4中的“开结散”:

开结散:桔红(四两)、沉香木香(各二钱)、珍珠(四十九粒,小者加倍。入砂罐内盐泥封固,煅赤取出,去火毒用)、猪厌肉子(四十九枚,豚猪生项间如枣子者)。右为末,每服一钱,卧时酒调徐徐咽下。患小三五服愈,大者一料可愈。切忌酸、咸、油腻、滞气之物,须择除日,于静室修合。[18]

“神效开结散”最早见于宋代陈自明(1190—1270)的《妇人大全良方》,明代医学家薛己对《妇人大全良方》进行了增删校注,并收录在《薛氏医案》中。后代文献在抄录这一医方时将“猪靥”也记作“猪靥子”、“猪厌子肉”。

第3种观点认为“靥”为动物的膝眼骨,只见于宋代窦材(约1076—1146)《扁鹊心书》卷下的“消瘿散”:

消瘿散:治气瘿多服取效,血瘿不治。全蝎(三十枚,去头足)、猪羊靥(即膝眼骨,各三十枚,炙枯)、 枯矾(五钱),共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饴米糖拌吞或茶任下。[19]

这一方剂未载于其他医书,且考察古代中医文献,也未见有将膝眼骨作为药材使用的情况。

第4种观点认为“靥”指动物的“会咽”、“咽舌”,出自明代李时珍(1518—1593)《本草纲目》:

靥(即会咽也),气味甘淡温无毒,[主治]气瘿(时珍)。[发明]时珍曰:按古方治瘿多用猪羊靥,亦述类之义。故王荆公《瘿诗》有“内疗烦羊靥”之句,然瘿有五,气、血、肉、筋、石也。夫靥属肺,肺司气,故气瘿之症服之或效,他瘿恐亦少力。[20]

靥(音掩,俗名咽舌是矣,又名猪气子。王玺曰:在猪喉系下肉团一枚,大如枣,微扁色红),主治项下瘿气,瓦焙研末,每夜酒服一钱。([20],2708页)

以上文献中出现的“靥”都是用于瘿病的治疗,显然指的是同一种药材,但文献中却有4种截然不同的说解,甚至出现同一文献前后说解不一的情况([10],794、796页)。这说明至少在宋代以后,关于“靥”的具体所指已经不甚为人知晓,医学家也并未对此进行实证分析,以至于出现了以讹传讹、自相矛盾的情况。

这可能是因为瘿病作为一种常见病症虽然在各种中医文献中都有论述,但治疗瘿病的药方有很多,“猪靥”、“羊靥”并非必用药材。如唐代王焘(670—755)《外台秘要》收录瘿病方18首,其中4首用到“羊靥”,都是引用已亡佚的《救急方》;收录气瘿方10首,其中1首用到“羊靥”;收录五瘿方8首,其中1首用到“靥”。[21]又如,宋代朝廷编修的《圣济总录》中,《气瘿篇》收录药方13首,有4首用到了“猪靥”、“羊靥”;《瘿病咽喉噎塞篇》收录药方9首,1首用到了“羊靥”;《五瘿篇》收录药方13首,有6首用到了“羊靥”。([3],2671-2678页) 传统医药文献在辑录医方时强调兼收博采,对前朝和当代的药方尽可能收罗齐备,尽管“猪靥”、“羊靥”在文献中多次出现,但很多都是对同一药方的誊写抄录。而医生在实际治病施药时往往也只用那些最易获取的几种常见药材。正因为如此,到了明清时期,这些使用“猪羊靥”的药方已经成为“古方”,所以李时珍在对“靥”进行阐释时有“按古方治瘿多用猪羊靥”以及“然瘿有五,气、血、肉、筋、石也,夫靥属肺,肺司气,故气瘿之症服之或效,他瘿恐亦少力”的说解。这说明当时治疗瘿病时已经不再使用“猪靥”、“羊靥”了,李时珍本人也对“靥”的治疗效果提出了一定的质疑。这一时期的一些中医文献也正是考虑到“猪靥”、“羊靥”可能已经不为时人所熟知,所以才特别对其所指进行说明,但关于“靥”几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又说明他们对这味中药的认识也存有分歧。

2 “靥”的所指及语源

现行中医药辞典都认为“靥”是动物的甲状腺体,如《中药大辞典》将“猪靥”和“羊靥”分别释为“猪科动物猪的甲状腺体”和“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甲状腺体”[7]。这种解释是在已经认识到古代的“瘿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甲状腺疾病之后,根据中医“以脏治脏”的理论,再辅以上文的第2种说解“动物脖子上的肉团”而得出的主观论断。将“靥”释为甲状腺体有一个难以解释的问题,甲状腺是有毒的,所以人们在食用猪肉时,必须将甲状腺去除。但《中药大辞典》在对“靥”的药性进行说明时引用的却是李时珍的气味“甘、淡,温,无毒”([7],1146页)的观点。这显然是矛盾的。

李时珍将“靥”解释为“会咽”或“咽舌”,这种理解表面上看起来不甚严密甚至有些模棱两可,而且动物与人的会厌和悬雍垂组织结构也并不完全相同,但在解剖学还不甚发达的古代,这种带有主观臆断倾向的模糊释义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二者紧密相连,故在治疗瘿病时,可以共同发挥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51“喉靥”条解释说:

喉靥,[主治]项下瘿气(时珍)。[发明]时珍曰:牦牛,古方未见用者,近世臞仙《寿域方》载治瘿气方,用其喉靥,亦因类之义也。其方用犏牛喉脆骨二寸许一节,连两边扇动脆骨取之,或煮或烧,仰卧顿服,仍取巧舌,即靥子也,嚼烂噙之,食顷乃咽,病人容貌必瘦减而瘿自内消矣,不过二服即愈,云神妙无比也。([20],2834-2835页)

李时珍引臞仙(4)“臞仙”是明宁献王朱权(1378—1448)的别号。《寿域方》指出“治瘿气”可以用牦牛的“喉靥”,然后又详细介绍了制作方法,具体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用犏牛喉脆骨二寸许一节,连两边扇动脆骨取之,或煮或烧,仰卧顿服”,对应的是“喉靥”之“喉”,喉脆骨当指会厌软骨部分;第二步“仍取巧舌,即靥子也,嚼烂噙之,食顷乃咽”,对应的是“喉靥”之“靥”,其中的“靥子”当为会厌软骨上的悬雍垂。

我们同意李时珍关于“靥”为“会咽”、“咽舌”的说解,“会咽”即为“会厌”,“咽舌”即为会厌上的“小舌”。下面我们利用文献故训材料从语源学与文字学的角度循名考实,证明这一观点。

由于会厌位于喉咽的交汇处,所以文献中“喉咽”、“喉厌”常混同不分。下面两例均出自于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但一处作“喉咽”,一处作“喉厌”。

头项不强痛,其寸脉微浮,胸中愊牢,气上冲喉咽不得息,可吐之。治伤寒欲下之,切其脉牢,牢实之脉,或不能悉解,宜摸视手掌,汗湿者,便可下矣。([1],42页)

喉厌者,音声之门户。有暴寒气客于喉厌,喉厌得寒,即不能发声,故卒然失音也。([1],256页)

而“喉厌”又可以写作“喉靥”。如:

或痰气壅塞不能咽药,用一指于儿喉靥腭中探入,就斡去痰涎,气稍得通。([9],1580页)

松子风生喉靥中,逐时胀大起鳞红。莫言此症多遭险,随即疗施亦见功。[22]

还有前述“羊靥”作“羊厌”、“鹿靥”作“鹿厌”的情况。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卷20“治五瘿方”中的“鹿靥”和《备急千金要方》中“五瘿丸方”一样,也写作“鹿厌”:

治五瘿方:取鹿厌酒渍令没,火炙干,内于酒中,更炙令香,含咽汁,味尽更易,尽十具,即愈。[23]

从字形结构来看,“靥”以“厌”为声符,所以我们从“厌”字入手来考察“靥”的意义与来源。为了方便字形解说,下面使用“厌”与“靥”的繁体“厭”和“靨”进行描述。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厭”当为“壓(现简化为‘压’)”的本字。“厭”、“壓”应该是古今字的关系。《说文·厂部》:“厭,笮也。”段玉裁注:“《竹部》曰:笮者,迫也。此义今人字作‘壓’,乃古今字之殊。”[24]可知“厭”本义即为“壓”,即压迫。而作为器官的“厭”自然也具有“压迫”的特点。古人对“会厭”及“悬雍垂(小舌)”的结构与功能早有论述。《黄帝内经·灵枢》卷6:“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25]唐代杨上善(585—670)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注解到:“会厭,舌后喉咙上,出气入鼻口之孔,上有肉厭盖孔,开阖气之出入也。”[26]日本学者丹波元简(1755—1810)在《灵枢识》卷4中也注解说:“会厭,张云:‘会厭在咽喉之上,乃所以分水谷,司呼吸,而不容其相混者也。’《忧恚无言》云:‘会厭者,音声之户也。’”[27]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中明确指出“会厭”的得名之由:“会厭者,喉间之薄膜也,周围会合,上连悬壅,咽喉食息之道得以不乱者,赖其遮厭,故谓之会厭,能开能阖,声由以出,故谓之户。”[28]这里关于会厭的命名来源于“遮厭”功能的解释正好说明了“会厭”中的“厭”即为“壓”,二者为古今字关系。

另外,李时珍还将“靥”释为“咽舌”。这里的“咽舌”不是指“咽喉”和“舌头”,而是指会厌上的小舌。唐宗海云:

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喉间之上,有如悬雍之下垂,俗名帝丁,音从此出,故曰音声之关,此属之肺……盖会厌大张,无关闭则气不收束,气散而不能成音也。俗名咽舌,谓食入则掩其喉.不令水谷入内也。[29]

前引《本草纲目》说“猪靥”又名“猪气子”,这一名称当来源于其生理功能。咽喉是气流的必经之道,会厌是呼吸纳气的枢纽,古人将会厌称之为“吸门”也正是得名于此。《难经·四十四难》云:“会厌为吸门。”[30]《难经集注》引丁德用(生卒年不详)注解云:“会厌为吸门者,咽喉为水谷下时厭(壓)按呼吸也。”[31]《本草纲目》卷50下云:“夫靥属肺,肺司气。”([20],2739页) 可见,古人亦认为“靥”是用于调节气流的。

古人认为瘿病多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而致。《严氏济生方·瘿瘤论治》:“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大抵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留滞之患,调摄失宜,气血凝滞,为瘿为瘤。”[32]治疗瘿病当以理气消滞为主。上述治疗瘿病的方药除“猪靥”、“羊靥”外,还经常使用海蛤、白敛、海藻、昆布(海带)、半夏、通草、泽泻、连翘、牛旁子、沉香、木香、橘红、珍珠等,这些中药都具有消肿利湿、清热化痰、行气散瘀之功效。而在药剂禁忌中常提到“切忌酸咸油腻滞气之物”亦可佐证治疗此病的根本是行气消滞。因此,方药中使用“猪靥”、“羊靥”当是古人属意其呼吸纳气枢纽的功能。

3 中医古籍中“靥”的异文字形分析

除此之外,文献中,“靥”还有俗写为“眼”的。前面引述的《寿世保元》卷6“神效开结散”,下面紧接着还出现了一个“治瘿验方”:

治瘿验方:沉香、乳香、丁香、木香、藿香(各一钱五分),右用腊月母猪眼子七个,同药酻好酒煮三炷香,露一宿连药焙干,为末,炼蜜为丸如白果大。临卧噙化服一料,效。([17],270页)

其中的“猪眼子”应当就是指“猪靨”。

4 结 语

综上所述,我们结合中医文献,利用传统的训诂学知识对传世中医文献中的“羊靥”、“猪靥”的不同说法进行了辨正,纠正了现行中医药辞典中“靥”的错误释义。可见,传统语言文字学虽以经学解读为旨归,但对古代科技文献的正确理解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在利用古代科技文献时,不能仅仅依靠文献本身的说解,还应该结合传统语言文字学知识进行释读,揭示科技文献中语词的字用关系和语源关系,这样才能避免对科技文献的误读与曲解,从而更好地继承祖国的科技文化遗产。

致 谢本文得编辑部和两位匿名审稿专家惠赐修改意见,特致谢忱!

猜你喜欢

李时珍油腻药方
喝中药要注意更换药方
解码李时珍
张老师的“药方”
中国药神李时珍
秒变戏精
重楼:梁春宏的脱贫“药方”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妈?
油腻
给企业家腐败现象开“药方”
油腻痘大清扫就是要拥有100%滑蛋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