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风险因素的前瞻性护理在长期卧床高龄糖尿病患者并发症防治中的应用

2022-09-15马小灵王丽娥陈华林珠

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13期
关键词:卧床高龄血糖

马小灵,王丽娥,陈华,林珠

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干部病房一科,福建福州 350025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群糖尿病发病率与患病率不断升高,并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升高,其糖尿病患病风险、病情复杂程度、血糖控制难度等也随之升高,严重影响老年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1],尤其是对于长期卧床的高龄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生活质量差、自我管理能力弱等问题[2],直接导致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临床预后结局差等问题的产生。大量临床研究显示,有效的护理干预是解决长期卧床高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低下与预后结局差的重要方法,但现代化护理衍生的多模式护理各具特点与针对性,不同护理方法、模式在长期卧床高龄糖尿病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往往存在较大差异[3-4]。本研究通过对2020年1—6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收治的93例长期卧床高龄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讨基于风险因素的前瞻性护理在长期卧床高龄糖尿病患者并发症防治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长期卧床高龄糖尿病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7例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70~89岁,平 均(78.1±6.5)岁;病 程5~17年,平 均(10.9±2.5)年。护理组46例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70~88岁,平均(77.5±4.7)岁;病程4~15年,平均(10.2±3.8)年。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明确诊断Ⅱ型糖尿病者;卧床时间≥6个月者;年龄≥70岁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者。

排除标准:已丧失自主意识或思维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精神疾病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住院期间接受常规糖尿病护理干预,包括常规糖尿病血糖控制、健康教育、治疗管理及生活饮食管理。护理组则接受基于风险因素的前瞻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安排专人进入病房进行个别指导结合集体授课,健康教育对象为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讲解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基础病理知识、饮食控制、血糖监测、卧床管理等,并开设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微信群组,每日定期发放疾病相关知识,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信息支持答疑解惑。②环境改善。病房内采取无障碍设置,保持病区内通畅,墙面、床旁设置扶手,床旁常备轮椅或平车,便于患者移动与通行,定时清洁地面并保持室内干净整洁,定期维护室内照明设备,避免光照不足或照明设备损坏。③风险分析及前瞻性体验。安排专人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卧床时间、血糖水平分析患者住院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或其他风险事件,积极结合药物开展治疗与护理,每日安排家属或护工进行翻身拍背,保持躯体干净、清爽,并结合其并发症风险安排患者进行并发症体验,使患者深刻体验并发症的症状与感觉,及对生活、身心的影响。④生活饮食教育与管理。制订卧床患者针对性生活饮食方案,保持规律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饮食方面以易消化食物为主,保持营养的均衡摄入,同时预防便秘、腹泻等并发症的发生,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易胀食物。

1.4 观察指标

采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其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P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74)评价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情况,GQOL-74量表包括生理功能、心理精神、社会关系及物质功能4个维度,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观察两组住院期间风险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两组血糖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FPG、2 hPG以及HbA1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护理组FPG、2 hPG以及HbA1c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指标比较(±s)

组别护理组(n=46)对照组(n=47)t护理前值P护理前值t护理后值P护理后值时间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FPG(mmol/L)9.3±1.2 6.0±0.5 3.981 0.038 9.5±0.9 7.5±0.6 3.419 0.042 0.412 0.287 3.306 0.045 2 hPG(mmol/L)11.8±2.0 7.5±0.9 5.294 0.022 12.0±2.4 8.8±0.6 4.192 0.035 0.781 0.120 3.425 0.041 HbA1c(%)8.6±1.2 5.5±0.7 3.683 0.040 8.9±1.5 7.2±0.9 3.270 0.048 0.399 0.295 3.781 0.039

2.2 护理前后两组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护理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s),分]

组别护理组(n=46)对照组(n=47)t护理前值P护理前值t护理后值P护理后值时间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生理功能46.5±2.8 55.1±4.3 8.091 0.007 46.9±3.1 48.5±3.0 3.309 0.046 1.201 0.139 7.286 0.012心理精神22.4±4.2 30.3±5.4 7.823 0.011 22.7±3.8 26.9±4.3 4.291 0.033 0.762 0.178 4.208 0.032社会关系14.0±2.5 18.9±2.1 4.512 0.030 13.5±1.9 15.8±2.6 3.415 0.045 1.592 0.102 3.839 0.039物质功能11.8±1.3 17.9±2.5 6.223 0.014 11.6±1.2 14.0±1.3 3.931 0.039 0.921 0.254 4.281 0.031

2.3 两组住院期间风险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组患者住院期间风险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住院期间风险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长期卧床高龄糖尿病患者往往因治疗依从性低下及并发症的发生导致血糖控制不佳、预后结局差等,这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有着直接而严重的影响,但由于长期卧床高龄患者已基本丧失自理能力与下床活动能力,因此普通的糖尿病生活饮食运动疗法在长期卧床高龄患者中并不适用[5]。而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护理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护理后护理组FPG、2 hPG以及HbA1c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护理组患者住院期间风险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通过基于风险因素的前瞻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长期卧床高龄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血糖控制效果[6]。

通过进一步分析认为,长期卧床高龄糖尿病患者因缺乏运动锻炼及长期卧床,易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压力性损伤、跌倒坠床等并发症或风险事件的发生,并且长期卧床对患者全身血流动力学指标存在一定的影响[7],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更高,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长期卧床高龄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8-9]。而本研究采用的基于风险因素的前瞻性护理干预是一种基于客观因素分析开展的具有趋向性的新型护理干预[10-11],在常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生活饮食管理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因素分析,初步判断高龄患者住院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或风险因素,并采取特色的并发症体验模式使高龄患者深切感受到并发症带来的痛苦与影响[12-14],进而最大化提升高龄患者的治疗护理依从性,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卧床高龄糖尿病患者治疗护理依从性低下、认知程度低下的问题,有效预防糖尿病足、深静脉血栓、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于长期卧床的高龄糖尿病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积极开展基于风险因素的前瞻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诸多住院风险事件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有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卧床高龄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高龄女性助孕难在哪里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一次性营养袋在卧床患者洗头中的巧用
猪的血糖与健康
超高龄瘙痒症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