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化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探索#

2022-09-08李婧瑜高祥陈军利王祎杨志梅王晓樱黄英黄宁王玉芳傅湘辉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病案生理学小班化

李婧瑜 高祥 陈军利 王祎 杨志梅 王晓樱 黄英 黄宁 王玉芳 傅湘辉△

(1.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41)

病理生理学是医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以“整合”为最大特点,整合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等各学科知识,探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1]。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通过理论教学并借助机能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基本病理过程和重要疾病或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知识,为将来继续学习其他专业学科知识奠定必要和重要的疾病相关理论基础[1,2]。授课时如何在巩固生理学等知识的基础上,将病理生理学知识与临床实际及科研动态有机结合是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重要思考[3]。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依赖于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飞速发展,多种教学理念与手段不断涌现,如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慕课、案例导向学习(Case based learning,CBL)、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等[2,4-6]。2019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意见》中指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7]。因此,我们结合信息化技术和网络资源,发展“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模式,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本校2022年春季病理生理学II-01班级的本科生70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组,2022),其中1人未参加期末考试,无期末试卷成绩而从研究对象中剔除。其中男/女比为 33/37。进行期末试卷成绩比较时,选取采用传统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模式的 2021年春季病理生理学 II-01班级的本科生73人进行比较(对照组,2021),其中1人未参加期末考试,无考试成绩而从研究对象中剔除,男女比例为31/41,两班级学生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两学年班级均由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两学年试卷经教研室评定难度相当。

1.2 方法

1.2.1 教学过程

本学期(研究组,2022)教学采用基于信息化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模式,除了常规的教师课堂讲授,还设置了SPOC、超星学习通、病案讨论、临床教师讲授、科研进展报告、翻转课堂等多元化的第一、第二课堂学习。对照组(2021)教学采用传统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模式,包括常规教师课堂讲授、基于学习通的课后小测和病案讨论等。

1.2.2 调查问卷

自制问卷,包括基本信息、满意度、教学效果反馈三部分,在本学期期末学生完成本课程所有学习后,采用超星学习通发放。

满意度部分设置对各项具体教学形式的满意度评价,包括SPOC、超星学习通、病案讨论、临床教师讲授、科研进展报告、翻转课堂等部分,评价按照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80-89分)、基本满意(70-79分)、一般(60-69分)、不满意(0-59分)选择。

教学效果反馈部分设置最喜欢/最不喜欢教学形式、是否增加科研兴趣、希望今后增加或加强的教学形式、意见建议等内容。

1.2.3 期末试卷成绩比较

将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期末试卷成绩比较,包括各分数段人数,平均成绩。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满意度调查结果

共收到60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除了SPOC外,其他五种教学模式满意及以上的占比超过90%;所有教学模式基本满意及以上的占比超过90%;没有学生对病案讨论不满意,在其他教学模式中,只有1人不满意。详见表1。

表1 教学模式满意度调查结果(n(%),n=60)

2.2 教学效果反馈结果

教学效果反馈结果显示,在本学期开展的六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最喜欢的是病案讨论和临床教师讲授,均占 21.7% (13/60);最不喜欢的为SPOC,占58.3% (35/60)。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认为增加了对未知医学问题探索的兴趣 80.0%(48/60),增强科研的兴趣86.7% (50/60),提高了文献阅读能力 75.0% (45/60)和创新能力83.3%(50/60)。学生希望增加或加强的教学模式选择结果显示,占比前三位的分别为科研动态、病案讨论和临床教师讲授,占比为58.3% (35/60)、41.7% (25/60)和31.7% (19/60)。意见建议中,学生一方面表达了对基于信息化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模式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对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尤其是希望优化SPOC的形式和内容等。

2.3 期末试卷成绩情况

为了分析基于信息化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模式对学生掌握病理生理学知识的效果,我们将本学年度(2022)与2021学年度同层次同班次的期末试卷成绩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本学年度的试卷成绩明显高于2021年,且60-69分数段和不及格(0-59)的人数明显少于2021年(P<0.05)。详见表2。

表2 试卷成绩比较

3 讨论

小班化教学起源于欧美,目前在我国及我校广泛开展并取得巨大成功[8]。作为医学本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良好的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可为其他专业学科奠定重要基础,有助于培养医、药、公卫等各学科的优秀人才[9]。本教研室紧跟四川大学教学的步伐[8],实施病理生理学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实践,还发展出了“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等模式。在“探究式-小班化”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度、学习能力等都明显增强。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持续探究教学模式的发展,提出了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和网络资源的“基于信息化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模式”。在完成2022年春季学期的基于信息化的“探究式-小班化化”教学后,我们设置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开展的六种基于信息化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模式都比较满意:四种教学模式的“非常满意”占比超过70%,所有教学模式“满意”及以上的占比超过 85%,“基本满意”及以上的占比超过90%。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认可,与其他医学课程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效果类似[10]。同时,教学效果反馈和试卷成绩比较的结果显示,该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医学素养和科研思维,显著提高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医学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也发现目前的基于信息化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还有优化的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SPOC的形式比较单调,内容偏多;②病案讨论的案例数偏少,课堂展示的时间安排不够周全;③临床教师及其他任课教师讲授需继续加强临床和科研前沿相关的内容。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积极的调动授课教师的积极性,调整SPOC的形式和内容,丰富病案库和题库的容量;根据病理生理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需求,融入更多临床、科研及思政元素,充分发挥信息化工具、网络资源和“探究式-小班化”授课的优势。总之,本研究表明我们开展的基于信息化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病理生理学教学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但也有一些存在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猜你喜欢

病案生理学小班化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基于二维码的病案示踪系统开发与应用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质疑与思考: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十个问题
试析病案管理中预防病案错位发生的方法
小学低年级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及策略
如何提升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效率
农村初中小班化课堂分层教学策略
农村初中小班化课堂分层教学的思考
病案信息化在病案服务利用中的应用效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