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芬尼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对周围性眩晕患者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2022-09-08万俊解秀梅吴剑严义成胡亮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芬尼动力学血流

万俊* 解秀梅 吴剑 严义成 胡亮△

(1.南丰县人民医院神经医学科,江西 抚州 344599;2.南丰县人民医院护理部,江西 抚州 344599)

据相关文献报道,我国每年眩晕症的患病率约占5%左右,发病率占2%以上,其中周围性眩晕在临床较为常见,约占眩晕疾病 20%[1]。此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发病原因大都与前庭感受器、神经颅外段和经节病变有关,临床表现为突发旋转性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症状,具有发病急、易反复发作等特点,对于患者的生活及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2]。因此,对周围性眩晕患者实施有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对周围性眩晕患者的治疗大多采用药物治疗,以镇静药物及扩血管药物为主。倍他司汀是治疗周围性眩晕的常用治疗药物,可直接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帮助扩张脑血管,改善脑部循环,虽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单纯用药效果并不显著[3]。据相关资料显示,地芬尼多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调节前庭系统,具有较好的镇吐及抗眩晕效果,被广泛应用于眩晕症治疗中,并取得了不错疗效[4]。

为提高对周围性眩晕治疗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现通过对地芬尼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的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于本院进行周围性眩晕治疗的103例患者资料。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周围性眩晕[5];对研究药物无过敏;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知晓,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精神疾病;研究中途退出;合并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严重肝肾疾病者。根据治疗方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52例,倍他司汀+地芬尼多)和对照组(51例,倍他司汀)。研究组男35例,女17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为 45.67±5.12岁;病程 1 m~5 y,平均病程为2.46±0.68 y,眩晕程度:轻度16例,中度22例,重度:14例。对照组男34例,女17例,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为44.23±5.23岁;病程1 m~4 y,平均病程为2.21±0.54 y,眩晕程度:轻度16例,中度21例,重度: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朝阳凌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3432,规格:500 mL:盐酸倍他司汀20 mg,氯化钠4.5 g)进行静脉滴注,1次·d-1,以7 d为1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

1.2.2 研究组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盐酸地芬尼多片(河北长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2794,规格:25 mg)25~50 mg口服治疗,3次·d-1,以7 d为1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6]: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为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为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1.3.2 血流动力学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7 d后检测超声经颅多普勒(徐州市瑞华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型号:RH-3200全数字式)对患者基底动脉(BA)、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进行检测。

1.3.3 不良反应

治疗7 d后的不良反应,包括:肌张力障碍、恶心呕吐、低血压晕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处理,血流动力学指标等计量资料以±SD表示,行t检验;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以n(%)进行描述,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临床疗效为94.23%,明显高于对照组76.47%(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比较[n(%)]

2.2 血流动力学指标

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且研究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升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血流动力学指标(cm·s-1,±SD)

表2 血流动力学指标(cm·s-1,±SD)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BA RVA LVA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1 45.33±5.17 53.79±6.02* 36.17±3.14 40.33±3.07* 36.14±3.21 41.26±4.12*研究组 52 46.14±4.36 59.78±6.25*# 36.99±3.21 45.87±3.23*# 36.78±3.42 47.59±4.33*#

2.3 不良反应

研究组肌张力障碍0(0.00%)例、恶心呕吐1(1.92%)例、低血压晕厥1(1.92%)例,对照组恶心呕吐3(5.88%)例、肌张力障碍1(1.96%)例、低血压晕厥1(1.96%)例,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关于周围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当患者出现前庭周围性眩晕时,可发生身体倾斜、耳聋耳鸣以及强烈的眩晕感,目前临床治疗常以药物治疗为主,倍他司汀属于组胺类受体激动剂,能增加心脑血管与前庭血量,改善微循环,尤其对椎基底动脉具有一定的扩张作用,还能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缓解细胞水肿现象,但据临床分析表明,单一使用倍他司汀的效果并不理想[9]。地芬尼多能改善椎底动脉,对于前庭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抑制呕吐中枢,改善恶心呕吐症状和晕眩症状[10]。

本次研究采用药物联合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升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地芬尼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周围性眩晕症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流动力学的效果更为突出。经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中得出,研究组临床疗效为94.23%,明显高于对照组76.47%,提示经地芬尼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周围性眩晕症能将临床疗效由 70%提升至 90%以上,与陈洁等报道一致[12]。在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症状,提示地芬尼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周围性眩晕症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地芬尼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对周围性眩晕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液粘稠度和血流动力学,安全性能较为良好。

猜你喜欢

芬尼动力学血流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小天体环的轨道动力学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芬尼太太和妖怪
利用相对运动巧解动力学问题お
妈妈的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