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视域下浙江戏曲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22-09-08刘晓丽

关键词:文旅浙江戏曲

刘晓丽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1231)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使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在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转折性时期,浙江以极具前沿的未来化视野和扎实的省域基础充当起践行共同富裕的排头兵。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浙江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并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予以支持。

从一定程度上讲,共同富裕亦是全面富裕。全面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是生活丰裕、生态优美、社会和谐、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富裕。[1]当下浙江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不但是一项集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于一体的先导性工程,也是一项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特别是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作出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作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必将开启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征程,为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贡献。[2]2022 年3 月,浙江省政府专题研究文旅项目建设和文旅深度融合工作,省长王浩指出,以高质量项目促进文旅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打造“重要窗口”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加油助力。[3]浙江是戏曲大省,产业化发展优势明显。戏曲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既是激发浙江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活力、推进文化浙江建设、助力浙江打造精神富裕先行省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文旅融合、构建文旅生态共同体、助推浙江建设物质富裕先行省的有力支撑。

一、浙江戏曲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时代属性

“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指引下,浙江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四五”时期,在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视域下,浙江戏曲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既是时代发展趋势,也是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必然路径。

(一)浙江戏曲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时代使命

2020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深刻阐明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本遵循,以及着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建设,实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重要部署。[4]此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传统优秀文化在新时代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同时段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的师生回信中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5],表达了对戏曲艺术在当代繁荣发展的殷切期望,同时也肯定了戏曲在建设当代文化强国中的必要性。

较之戏曲,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正面临着品质化、内涵化、多元化发展的新一轮升级。推进“旅游+”“+旅游”,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成为当下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使命。[4]因此,当下浙江戏曲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但顺应了文旅融合的趋势,也是浙江全面富裕发展的重要部分。

戏曲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是区域文化艺术的鲜明载体和重要标识。面对全新的时代课题,深入挖掘戏曲文化内涵,提炼戏曲文化价值是浙江戏曲和旅游融合的先行之举;研判旅游业发展态势,破除行业壁垒是浙江戏曲和旅游融合的必由之路;激发跨行业文旅产业创造力,营造新的社会文化生态体系,是浙江戏曲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时代使命。除此之外,浙江戏曲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应充分依托数字化红利,以前瞻性的视野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识,构建具有戏曲内生力的文旅生态共同体,形成精神共振,实现对人的全生命周期综合性关怀,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成功范例。

(二)浙江戏曲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时代价值

戏曲和旅游融合发展既有其本体内在规律,也有其时代使命和价值。从戏曲和旅游本体的内在规律来看,戏曲是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通过舞台的呈现,完成其价值传递和文化建构,因此,观众本身也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通过目的地的形象塑造和综合服务为游客提供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满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戏曲和旅游都满足了观众或游客的精神、文化或情感需求,并在观众的参与中完成其使命和价值。

从时代发展趋势看,数字化和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精神文化和情感需求不断增强,审美日趋多样化、实时化,戏曲艺术的审美体系在数字化时代正在被瓦解,自身魅力日渐式微。戏曲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但是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重要契机,而且是挖掘戏曲自身魅力,助力当下旅游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内最早关于戏曲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10 年,朱江勇[6]在《戏曲旅游概述》中首次提出戏曲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概念。尽管这个概念还值得商榷,但它概括了我国戏曲文化旅游的现象和基本特征,对进一步探讨这种新旅游形式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国外,戏剧和旅游的融合发展相对较早,并有不少成功案例。例如,作为世界著名戏剧中心的英国伦敦西区的成功打造,带动了英国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伦敦赢得了世界“戏剧之都”和文化创意中心的美名。[7]美国百老汇则更是以剧场业发展带动文化旅游繁荣发展的举世闻名的成功案例,据不完全统计,百老汇2018—2019 年观众达1 850 万,演出收入高达16.33 亿美元,为当地提供了近十万就业机会。[8]可以说,百老汇是英语世界最具商业价值的营利性剧院群落,[9]不仅是纽约文旅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纽约文化旅游的重要地标。

浙江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视域下,戏曲和旅游融合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一方面有助于激发戏曲和旅游的内在价值,构建文旅赋能社会全面进步的新格局,助力新时代浙江文化高地建设,打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另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当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建设文明和谐美丽家园展示区,彰显浙江人文之美、生态之美和和谐之美。

二、浙江戏曲和旅游融合发展现状及问题

浙江戏曲资源丰富,具备文旅融合发展的天然优势。“十三五”以来,尤其自2018 年文化和旅游从体制和机制上融合以来,在浙江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战略支持下,浙江开启了戏曲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创新。

(一)浙江戏曲资源概况

有学者说“一部中国戏曲史,半部在浙江”[10]。在中国戏曲从产生到发展的漫长时空流变中,浙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几乎在每个时代戏曲发展的重要节点,浙江都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就浙江戏曲资源概况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历史悠久,重要剧种集聚

浙江是“百戏之祖”——南戏故里。作为中华民族戏曲的源头,当前学术界大多将南戏视为中国戏曲之源。温州南戏自北宋末开始拉开了中国戏曲千年发展的序幕。除了南戏之外,浙江是近代以来昆曲的复兴地,是京剧在南方的主要传播阵地,同时也是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以及绍剧、婺剧等著名剧种的发源地,成为重要剧种的集聚地。

2. 门类丰富,戏曲生态健康

据2017 年国家文旅部戏曲资源普查资料看,截至2017 年1 月,浙江共有16 个戏曲剧种(京剧、昆剧、越剧、婺剧、绍剧、甬剧、姚剧、瓯剧、和剧、杭剧、睦剧、湖剧、新昌调腔、宁海平调、台州乱弹、滑稽戏)、56 个非遗项目,751 个戏曲演出团体、6 家开设戏曲专业的教育机构、4 个艺术研究机构、3 个制作单位。[11]除上述剧种外,近年来皮影戏、木偶戏等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活力。整体来看,浙江戏曲剧种的界定以戏曲生命力和发展力为标准,基本每个剧种都具备完整的剧团和常规演出能力。依托剧种本身优势,借助近年来非遗相关项目的传承发展势头,辅之以专业的教育机构以及科研院所,浙江形成了健康的戏曲生态系统。

3. 受众众多,演出市场稳定

一直以来浙江戏曲有着良好的受众基础,成为人们满足精神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钱塘吴自牧在《梦粱录》序中对都城临安的戏曲演出有较详细的记载,从中可见其繁盛。[12]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在“文化浙江”政策的感召下,民营剧团发展势头强劲。直至当下,虽然较之其他新兴艺术门类,戏曲艺术的发展趋于式微,但浙江戏曲仍然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 年底,浙江登记注册的民营院团有1 200余家,从业人员超3万人,年演出场次超21万场,观众1.5亿人次,收入约15亿元,尤其是绍剧、婺剧、台州乱弹等剧种,凭借贴近当地人民生活的演出方式,赢得了广大的民间市场,成为当地人民精神富裕的重要载体。[13]

4. 成果丰硕,周边资源丰富

除了活跃的戏曲演出市场之外,浙江在戏曲理论研究、戏曲名家等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资源。我国戏曲史上诸多重要的戏曲研究专家和作品大多与浙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清代的著名剧作家李渔的《闲情偶寄》、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等,都与浙江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近现代以来,中国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刘厚生、洛地、傅谨等均来自浙江。此外,浙江戏曲名家名角辈出,20 世纪以来有盖叫天、周传瑛、姚水娟、六龄童等老一代名角,也有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的汪世瑜、六小龄童、茅威涛、蔡浙飞等名家。与此同时,浙江还有大量戏台等原生戏曲演出场所、名人纪念馆等实物空间。

(二)浙江戏曲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

在国家重大文化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浙江戏曲和旅游融合发展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丰富文旅产品业态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主要表现如下。

1. 创新产业平台建设,戏曲小镇初见规模

“十三五”期间,浙江先后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戏曲小镇,以此为平台,推进戏曲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例如,中国首个“越剧小镇”以越剧的诞生地——嵊州施家岙村为中心,坚持“越剧为魂、旅游为基、农业为根”和“中国戏曲朝圣地,华东文旅新地标”的定位,致力于打造融合旅游和文化创意、戏剧艺术交流体验等相关产业的世界级戏剧生态环境。[14]此外,金华兰溪建立的“李渔戏剧小镇”,以李渔故乡下李村为核心,联动周边的村落定期举办“中国(金华)李渔戏剧汇”等活动,成为传播李渔文化、繁荣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效途径。丽水遂昌建立的“汤显祖戏曲小镇”,以关雎文化园、汤显祖大剧院为依托,突出“东方的莎士比亚”特色,成为当地文旅发展的重头戏,也是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2. 打造戏曲品牌活动,重大节事成效显著

戏曲节事在展示戏曲自身艺术特色、激活文旅市场活力、扩大品牌影响和传播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浙江在戏曲节事方面起步较早,形式多样,有国家级、省级、地区级以及民间等不同规格,具体见表1。其中浙江省戏剧节自1983 年以来已举办14 次,在凸显地域特色、推动剧目创新、戏曲普及、人才培养和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表1 浙江代表性戏曲节事

近年来,新兴的乌镇戏剧节、中国(金华)李渔戏剧汇等节事在展示浙江独特戏曲精神和创新内核的前提下,在凸显时代特色、彰显数字化力量、联动社会阶层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乌镇戏剧节立足于中国本土社会经济及文化消费特点,经过5 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地方发展的一张名片,并在国际上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 使“文化乌镇”这一概念逐渐被大众所接受。[15]

3. 拓展戏曲旅游路径,演艺市场发展稳健

伴随着文旅融合发展,戏曲旅游演艺成为浙江戏曲和旅游融合发展新形式。如宋城演艺和“印象西湖”等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在旅游业中赢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通过借鉴成功范例,浙江戏曲旅游演艺借助旅游景观实景,通过戏曲语言和灯光舞美,展示了自身的魅力和价值,呈现出较好的市场前景。

4. 提升戏曲场所功能,相关场所景区化发展

戏曲相关场所,主要指与戏曲相关的戏曲创作或演出场所,戏曲内容中提到的具体场景化场所,以及与知名戏曲人物生活和工作相关的场所。戏曲相关场所的景区化发展是文化和旅游天然耦合关系的必然之路,很多戏曲场所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景点,如北京的梅艳芳故居、德和园大戏楼、正乙祠戏楼等。浙江戏曲相关场所较多,在戏曲与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尤其是与戏曲相关的博物馆、戏曲名家故居等成为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场所。例如,浙江越剧博物馆成为游客感知越剧文化的重要场所。同样,婺剧博物馆的发展为当地文旅融合提供了有力载体,而各地戏曲名家故居(例如乌镇顾锡东故居、兰溪李渔故居等)也成为当地热门的旅游景点。总体来看,戏曲人文的介入,提升了旅游的文化艺术内涵,促进了旅游的品质化发展。

5. 探索戏曲旅游场景,产业融合多元发展

为激发文化艺术的市场化活力,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品质,戏曲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呈现出多维度、宽渠道的态势,出现沉浸式、体验式、通感式等新场景。例如,浙江杭州的首家沉浸式戏剧餐厅——西溪喜来登萨婷法餐厅,该餐厅周期性推出以“西溪夜宴”为代表的“餐饮+”特色创意活动,将餐饮与沉浸式戏剧表演相结合,把用餐过程融入到剧情中,让消费者在味觉体验的同时体悟到文化的魅力,深受市场好评。此类创新场景化应用为戏曲和旅游的多元融合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浙江戏曲和旅游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浙江戏曲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为文旅融合的深度推进提供了多维考察视角,然而,由于戏曲和旅游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缺少相关经验积累,在探索和发展的道路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戏旅融合基础薄弱,资源挖掘力度不足

深度挖掘浙江戏曲资源,是实现戏曲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没有全面、系统的地方戏曲基因库,戏曲和旅游融合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浙江戏曲和旅游融合发展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产品竞争力不足,其核心问题在于尚未从旅游开发角度对戏曲资源展开深度挖掘和梳理,未对戏曲文化基因进行解码,没有形成完整的戏曲基因图谱。

2. 戏曲成果利用有限,缺乏融合性转化平台

浙江在戏曲艺术领域成果丰硕,先后涌现出李渔、刘厚生、洛地、顾锡东等重要戏曲理论研究者和剧作家。同时,还有汪世瑜、茅威涛等戏曲名人名家,更有《西厢记》《三打白骨精》《五女拜寿》等经典曲目。然而,当下戏旅产品设计层面存在戏曲资源供给与戏旅产品设计需求失衡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和戏旅企业主体之间缺少必要的创意阶层,未能对丰富的戏曲资源进行创意转化,搭建戏曲资源向旅游场景高效转化的有效载体和平台,以满足下游戏旅企业主体的多层次需求。

3. 缺乏精准市场研判,市场供给需求失衡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传统戏曲艺术在时代潮流中式微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此同时,人们的审美需求正逐渐趋向多元化和品质化。在此背景下,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标识的戏曲艺术在适应时代审美需求中大有可为。然而,由于缺乏市场研判,未能准确洞悉市场需求,无法提供切实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导致市场对已有的戏曲旅游产品认可度有限,戏曲和旅游融合的成功范例仍然较少。

4. 缺少标杆戏旅品牌,戏曲元素植入简单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浙江戏曲和旅游融合当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很多项目建成后在业态植入和运营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例如,浙江金华的中国婺剧博物馆,从婺剧本体角度来看,其在展示婺剧历史、发展、成就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从戏曲旅游角度来看,其在体验感、场景感等方面仍然中规中矩,观众复进率较低。随着文旅产业的不断推进,戏曲艺术元素正在越来越多地介入旅游文创、住宿和餐饮等领域,但就当前整体来看,大多只停留在符号层面的简单植入,缺少对戏曲艺术内涵的深入了解,标杆性戏曲和旅游融合品牌稀缺。

5. 戏旅行业壁垒尚存,复合型人才匮乏

尽管戏曲和旅游本身有着天然耦合关系,但戏曲和旅游的从业者却有着明确的学科界限。在当下戏曲和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既具有戏曲领域的学科修养,又谙熟旅游业发展规律的人才相当匮乏。通常戏曲领域的人才无法谙熟旅游业的发展逻辑,旅游业人才也很难深入汲取戏曲领域的内涵。因此,培养文旅复合型人才,培养戏曲和旅游业跨学科的研究人才和实践人才在当前和未来的发展中十分迫切。

三、浙江戏曲和旅游融合发展对策

当下浙江戏曲和旅游的融合发展立戏曲之命,兴旅游之势,创社会之共赢。戏曲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应突破现有问题,积极与人民生活需求特别是精神文化需求、审美需求融合起来,在基础研究、平台搭建、市场研判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全维度发力,体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时代需求,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时代创新范例。

(一)解码戏曲文化基因,构建浙江戏曲基因库

以县域为单位,全面、系统地梳理戏曲文化资源,形成浙江戏曲基因图谱是浙江省戏曲文化基因解码工作的基础性内容。浙江应对越剧、婺剧、绍剧和甬剧等浙江重要剧种进行重点元素解码,分别从物质因素、精神因素、符号象征、制度规范四个方面提炼戏曲核心基因,并从生命力、凝聚力、传播力和发展力四个方面对现有基因的保存状态进行评价。

通过解码戏曲文化基因,构建戏曲基因库,系统化呈现浙江戏曲的整体生命周期和发展脉络,集中汇集戏曲历代名人名家,将为戏曲和旅游的高质量融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戏曲核心基因在旅游业中的深度转化和利用提供重要的先决条件。

(二)集聚戏曲资源优势,打造戏旅功能转化平台

高质量、便捷化的戏曲资源供给是文旅产业转化升级的重要环节。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浙江应成立戏曲旅游产业集聚区,建立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面向文旅市场主体的戏曲旅游功能转化平台,实现全省戏曲文化资源便捷化展示、利用和转化。具体而言,在建立浙江艺术文化档案数据库、戏曲共享交流平台、戏曲数字化资源库等数字化资源基础上形成集剧种、剧目、剧场、音乐、脸谱、名家、精彩片段、研究成果等于一体的平台,由创意群体对上述资源进行创意转化,由运营方解决版权、流通等问题,让广大市场主体企业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获取戏曲创意元素,从而深层次应用到吃、住、行、游、娱、购各个旅游环节中。具体见图1。

图1 戏曲资源向旅游产业的功能性转化图示

(三)精准研判市场动态,引领戏旅市场需求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纵深发展,用户早已通过移动终端和5G 通信实现在线交流。用技术手段精准获取用户需求,是开展戏曲旅游产品研究的关键。一方面,浙江戏曲旅游融合发展应积极对接城市大脑功能,实时获取并分析戏曲相关景区功能的大数据,并持续进行深度融合的探索和优化,实现需求、供应、纠正和反馈的闭环。通过戏曲和旅游行业的专业研判,引领新的时代需求。另一方面,升级现有戏曲旅游产品,创新戏曲旅游形式。从主客共享、沉浸式戏曲、主题酒店、多点联动等方面深入渗透到文旅产业。通过场景植入、戏曲旅游演艺创新、品牌节事活动策划、精品戏曲旅游路线设计等措施,构建戏曲旅游生态,不断丰富戏曲旅游产品。

(四)打造戏旅融合品牌标识,全渠道推动戏曲旅游传播

打造浙江地标性文化标识,争创全国戏旅融合样板区,是未来浙江戏曲和旅游融合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品牌标识打造。借助越剧诞生地——嵊州、李渔故里——兰溪等文化发源地,整合周边相关文化艺术和旅游元素,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性转化,建成中国戏曲朝圣地,打响浙江戏旅融合品牌。第二,加强传播和交流。通过市场调研,针对专业观众、中小学生、留学生等不同群体制定个性化营销策略,进一步扩大戏曲旅游的影响力和认同度。此外,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数字化平台和新媒体手段,进行戏曲旅游的传播和宣传。第三,营造国际间互动共生的生态体系。浙江应依托“小百花”国际品牌优势,在剧目创作、人才培养、戏曲文旅品牌节事互办、文旅目的地互荐互推、国际戏曲旅游会晤共筹、国际戏曲旅游路线共建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形成国际间互动共生的戏曲旅游生态体系。

(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戏旅融合复合型人才

全渠道培养戏旅融合复合型人才是浙江戏曲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关键性举措和长期性工程。浙江应在浙江文化艺术研究院和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合并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全省权威戏曲骨干人才在旅游研究中的作用,进一步夯实戏曲和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积极推动本省戏曲和旅游研究队伍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就相关戏曲项目、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加强戏曲人才与旅游人才的联合培养,通过候鸟制、合作制等方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形成多级动态人才梯队。

站在浙江省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时代起点上,重新审视戏曲和旅游融合的价值和使命,需要破除原来的思维定势,以全新的理念进行资源整合,释放古老戏曲和现代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时代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戏曲和旅游融合的过程中,既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努力,又需要数字化技术的全面赋能,通过多方协作,共同打造戏曲旅游品牌,构建浙江戏曲旅游新标识,提升浙江戏曲旅游的生态能级,实现社会和合之美,这将是时代之需、文旅之义、民之所向。

猜你喜欢

文旅浙江戏曲
“浙”十年:品读浙江文化 见证浙江变迁
戏曲从哪里来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广西戏曲》
Mother
Task 2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