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学督导体系的权威性提升: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

2022-09-06张冬冬

科教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权威性权威督导

张冬冬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38)

对“教学督导”的理解,在理论界有多种表述,但也形成了主导性的共识,如“监督、指导是教学督导的基本内涵”;教学督导“具有非行政性和权威性双重属性”。2020 年2月,《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着力解决教育督导存在的“机构不健全、权威性不够、结果运用不充分”等问题。2021 年9 月1 日,《教育督导问责办法》施行,为督导权威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可见,随着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为了进一步满足国家教育改革需要,高校教学督导体系也必将开启自我变革的进程。而如何提升“非行政性的权威性”成为高校教学督导体系建设的核心议题之一。

1 高校教学督导体系权威性提升的现实困境

教学督导体系和教学管理与评价息息相关。管理模式、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等直接影响教学督导体系的有效性和权威作用的提升。目前,高校教学督导体系主要面临如下现实困境:

首先,行政控制力过强,督导自主权较弱。受科学管理理念影响,为了提高管理效率,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追求标准化统一化,重视计划和行政手段,督导活动的组织管理也不例外。在一些现场性、参与性、阶段性督查中,由于检查要求和评价标准都是行政部门统一制订的,往往存在督而不导、督多导少的情况,督导个人的意见不能得到充分表达。此外,督导活动往往表现为诊断性评估,“对教育对象及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实现进程、实现策略和实现方法进行建设性评估”的“发展性督导评估”缺失。总之,受制于现有的高校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督导自主权较弱、积极性不足,发展性督导的赋能赋权明显欠缺。

其次,专业权威认识不足,专业队伍建设薄弱。在教学督导队伍建设上,各类高校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把职称和学术权威作为重要甚至首要标准来遴选督导的倾向。但是对于教学督导的专业权威认识薄弱。“现代教育督导是一项依赖‘专门知识’的专业性教育管理活动”,专业权威的树立来自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的积累运用。学术成就固然重要,但专业领域的实践经历、教学成绩和从事督导的科学态度也同样重要。对专业权威认知偏差不利于教学督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特别是不利于督导自身专业权威的挖掘和培育。

最后,评价方法单薄僵化,全面质量难以落地。“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切斯特·巴纳德提出了“权威接受理论”,即命令只有被接受了才具有权威性。督导体系权威性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对象对评价的接受程度,在高校中就体现为教师、学生对督导评价的接受和执行程度。现有的评价体系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各类评价(领导听课、督导评价、学生评教)的“指标设计大都致力于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缺乏对学生的关注且学生难以参与评价标准的建构。教学督导的评价如果不充分介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的效果将会大大弱化。总之,评价方法单薄僵化,评价反馈跟进不够,导致教学全面质量的保障难以落地。

2 高校教学督导体系权威性提升的实现路径

2.1 建立质量管理共同体架构的行政权威

行政权威体现了教学督导体系建构中的权力因素,也是教学督导发挥作用的强制性力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实质上就是管理和评价体系的建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把学生作为高校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来理解”,重视对学生的服务支持及基于学生反馈的教学质量持续改善。因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致力于构建质量管理共同体的架构,确保教师、学生、管理者、校内外督导充分、平等参与。首先,质量管理共同体应共同确定高校质量管理的发展目标和管理规范,通过公共的活动使各个要素服务于共同体的公共利益。与传统的质量管理理念不同,质量管理共同体要充分尊重各个要素的参与权利。在教师和学生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在管理者和督导中,要避免行政者的意志对督导专业判断的干预,设计好的机制确保督导决策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质量管理共同体的理念,也符合教育治理理念从“权力逻辑”到“权利逻辑”的转变。“权力逻辑”的本源是集权管理体制,在高校教学督导体系中,表现为行政权力强,督导权力弱,督导个体往往成为行政管理的工具人,对自身的权威认知不足,影响督导权威的全面发挥。“权利逻辑”的回归是对权力本位的解构和对质量管理各要素的关系的优化,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督导事业将产生深度变革,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

2.2 构建交互式督导数据平台的组织权威

数据治理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也是督导体系变革的有效手段。同时,数据治理也必然带来组织模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督导活动多在现场集中进行,而现场性活动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不完整、指导扁平化、成效短期化的缺陷。为了提升组织权威,教学督导必须寻求更有效的管理沟通平台,以期实现信息完整、常态监测、深入指导和长期有效的督导机制。督导数据平台的搭建包括获取需求、监测分析、督导反馈等多个环节,为督导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例如,在质量监控闭环中,在“需求——监测”环节,学院端可以主动传递教学管理需求信息,提供个性化问题;在“监测——督导”环节,管理端(即行政部门)通过平台获取需求信息后进行汇总整合和分类,分析调研后传送检查监控要点给督导组;在“督导——反馈”环节,督导组对问题进行动态解读、定期评价、长期监测和科学决策。由此形成需求端、监测端和督导端的良性互动。

督导数据平台的搭建意味着对组织模式的突破。首先,突破了督导常规活动的时空局限,是对日常督导活动的有效补充。其次,强化督导评估的科学性,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实时存储、动态分析,为周期性监测和评价打牢数据基础。再次,可以打通校内系统,避免出现数据孤岛和监测盲点。如将教学管理系统与督导数据平台有效对接。最后,为督导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奠定了基础。可以通过平台分析督导意见的反馈执行情况,对督导有效性进行评价。

2.3 树立促进高校发展性评估的价值权威

督导身份的权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评价的权威性。从教育督导现代化发展角度来看,教学督导要从全盘督导转向聚焦督导,“关注教育领域中的重点环节、热点环节以及薄弱环节”。笔者认为,发展性督导评估是诊断性督导评估的高阶阶段,更强调评估的目标和方向,更看重符合教育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前瞻性评估的价值。高校教学督导身份的权威,最终还是要在其评价的专业性或为发展性评估所做贡献上有所体现。

要树立促进高校发展性评估的价值权威,首先要改变高校教学督导管理“高能低用”的情况,即督导将较多的时间分配于日常教学检查工作,对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思考和谋划不够主动。归根到底,行政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督导自主作用的发挥。其次,改变长期以来对督导专业性的简单化考量,即以其个人教科研成果作为督导身份的主要遴选标准。要充分重视各级督导对高校各项指标体系的学习、理解和应用,避免督导依靠个人经验、情感和常规做法来判断的情况,加强督导体系与评估体系及人才培养体系这三大体系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衔接。

2.4 实现科学评价标准稳落地的专业权威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点除了如何管理,就是如何评价。以往教学督导体系的作用发挥“督”大于“导”,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评价体系不具有发展性和丰富性。例如,在对教与学的评价上侧重于“教”而忽略“学”;各高校评价指标相似度高,不能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特色等;评价指标体系中没有涵盖学校未来发展目标等。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评价的水平,建立科学评价标准,加强督导队伍建设的内外因联动,从而确保教学督导体系的权威性。

首先,要构建多元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督导监测体系。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评价,扩充督导体系的校外资源,针对不同的督查项目安排有针对性的督查组。例如在学生实习实践工作督查上,安排实习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管理人员、行业企业专家等参与督导工作,形成“多方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其次,在教学督导的校内观测点设置上,尽可能做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的全过程多阶段观测。以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为例,既要有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论证过程的评价,也要有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的评价,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成效契合情况的评价,如毕业生工作后的职业与专业契合度、专业应用评价。评价体系要覆盖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多阶段,针对不同阶段评价的重难点制定指标要素,从而进一步实现评价的精准化、科学化。最后,要重视高校教学督导队伍的建设。即教学督导队伍既要依据专业性标准进行遴选,又要重视专业权威的生成性。要加强教学督导队伍的培训,促使督导人员与时俱进地关注、贯彻、反思、优化各类评价指标,保持其专业权威的提升和专业素养的习得。其中,高校教学督导队伍往往主要由校内兼职人员组成,在督导过程中必须尽可能避免受到多重因素(如人际关系、人情因素)影响,这也是教学督导专业素养的要素之一。

猜你喜欢

权威性权威督导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借助“元督导”思维,提升学校督导效能
五个步骤找准督导需求
民主的悖论
哲学百科全书的经典之作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用好督导意见书 助力督导评估工作
再说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