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下苏州科技创新区域一体化对策思考

2022-08-31张丽岩李治欣徐苏川

云南科技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苏州市科创长三角

张丽岩,李治欣,马 健,徐苏川

(1.苏州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2.苏州科技大学 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提出,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该区域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1]。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实现包括众多环节,而实现科技创新一体化是其中最关键一环。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长三角区域科创一体化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集中关注协同科创体系建设、科创绩效测度以及各区域科创能力评价。学者王立军就沪苏浙共建长三角科创体系的共同目标及协作机制等作出初步探讨[2];学者毕亮亮通过因子分析等方法对长三角区域16个城市的科创能力进行评估,认为应建立以上海为核心,以南京、苏州、宁波、杭州为中心的城市科创协同圈[3];学者刘亮深度剖析了长三角科创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并针对组织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思路[4];学者汪琛等采取灰色关联方法,构建长三角科创绩效测定指标[5];学者曹贤忠等着眼于科创资源的空间差异,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搜集长三角区域近20年数据,分析科创资源投入对科创能力的影响[6]。

然而,城市市域科创一体化作为长三角科创一体化的基本组成单位,其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近年来,苏州市始终担任省内科创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为苏州提升城市能级孕育了新的发展契机。文章以苏州市为例,研究城市市域科创一体化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思考。

1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理论分析

将科技创新同区域科技创新的关系定义为国家层面科创体系同区域层面科创体系的相互关系[7]。具体见图1:

图1 国家科创体系同区域科创体系的相互关系

从整体创新环境的角度出发,区域科技创新活动是基于国家科技创新活动大环境之上的。区域科创体系中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中介机构等,各主体两两相关。政府部门主要为区域内其他创新主体提供政策支持,科研机构重点提供科研信息及最新成果,创新型企业负责对其他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可以实现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

国家科创平台为区域科创体系营造制度、市场、政策、技术环境,同区域内各科创主体信息共享、联盟合作以实现联动。区域科创体系提供科技成果,国家科创平台实现其科技成果的转化,由此既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又同时推动整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

2 苏州科技创新区域一体化发展现状

2.1 苏州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在国家创新战略指导下,苏州市多年来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引进人才,强调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环境[8]。在2021中国地级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一。

目前苏州市科创成效显著。2020年末实现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金额达679.8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9 772家,10年内增长率逐年上升;2020年专利授权数138 861件,比上年增长71.1%,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9 909件;年末专业技术人员数2 192 170人,比上年增长7.7%。

2.2 苏州市科技创新区域一体化现状

2.2.1 区域产学研一体化

多年来苏州市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重视应用技术研究,着眼知识协同。全国首家产学研学院——苏州市产学研学院于苏州大学揭牌成立。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产学研合作示范城市”,苏州对政府、高校、社会资源进一步整合,对优质创新资源的集聚力进一步提升。

近两年苏州市内各区域也深入开展产学研融合。吴中区实施“名城名校”战略,与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合作共建5家新型大院大所,支持企业建设新科创载体;姑苏区承办“技联东南大学”产学研合作对接会,根据企业重点技术需求促进项目对接;相城区开放创新,获批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获得众多创造性、导向性示范成果。

表1 2021中国地级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前六位

2.2.2 区域科创产业一体化

当前苏州市将重心放在推动产业发展,集中聚焦四大产业领域: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电子信息[9]。2021年总产值达3.8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94.3%。姑苏区、工业园区领军生物医药产业;先进材料产业领域张家港市、工业园区表现卓著,分别开创先进特色半导体、纳米专项等特色产业;高新区10年来全力扶持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打造区域特色;相城区集聚100多家车联网企业,构建车联网产业优质生态,打造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先进制造业集群。当前苏州市各类优质产业百花齐放,各区域优势互补、各有所长。

图2 2010-2020年苏州市科技成果情况统计

2.2.3 区域科创管理一体化

苏州大市四县市与六城区实现科创管理一体化,分别设置科创管理部门,协调组织苏州市内外科技产业发展政策、战略等方面内容,纵向扶持苏州市科技局工作,为科创企业提供助力,并积极提供各类优质服务。

其科创管理体制见表2。

表2 苏州科创管理职能部门的设置

3 苏州科技创新区域一体化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近年来苏州市科创实力稳步提升,在综合实力领先的前提下,市内各区域的科创贡献率也逐渐趋于平衡。高新区、昆山市、工业园区聚合优质资源,接力科创主体。但长三角一体化加快背景下,苏州若想进一步提升对周边城市群的辐射力和对优质科创资源的凝聚力,关键在于实现科创区域一体化,即下属市区科技财权、事权、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因此从这个视角来看,苏州科创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仍有阻碍,重点表现在如下方面。

3.1 苏州市各地区科创资源投入不平衡

苏州大市四县市、六市区发展层次各不相同,各地区科研投入、科创规模上均有差异。如图3.1所示,各区域之间投入科研的资金可达数倍差距。目前昆山市、工业园区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较多,姑苏区较少。四县市中常熟市、昆山市科研机构及专业技术人员数均位于前列,太仓市现科研机构数较少。

图3 2020年苏州市各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百万元)

根据木桶效应理论,科技资源投入的明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苏州市整体创新能力再进一步[10]。

3.2 科创资源分配方式效率较低

苏州各地区科创资源在苏州市科技局牵头下再进行分配,下放到各地区、各政府机构。各地科技局、知识产权局、经信委、环保局、卫生局等单位都将针对自己所在领域进行平行分配。大部分科创项目需要多个部门支持,如若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无法建立,有限的科技资源就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各部门资源无法高效凝聚,实施效率也会大打折扣。目前苏州市科创管理工作应着重关注如何优化资源分配方式,弥补由部门主导而导致的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问题。

3.3 科创平台布置分散且同质化

目前苏州市内科创平台布置较为分散,大多数是相关部委或者省发改委、科技厅、教育厅领导,各地方政府和高校建立的多样化科创平台。并且负责科创成果转化的单位类型繁多,包括高校科创园、技术转移中心等[11]。比如,由科技局、发改委等各类主管单位设立的重点实验室类型就有近30种,这一系列科创平台彼此之间若不能相互联系、沟通协调,势必无法促成制度保障的健康互动,导致整体工作效率低下。

3.4 苏州市缺乏科创一体化的统筹制度

虽然苏州市内各地区各自的科创势头十分强劲,但要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一体化科创统筹制度,比如一体化的内在激励制度。如果协同的科创政策和制度能够形成,各类优质资源就可以实现高质量整合,区域间科创要素也能实现自由流动[12]。但目前科创一体化统筹制度仍有待完善,各区域间的政策内耗会一定程度上拉低全域创新效率。

4 苏州市加快科技创新一体化建设的若干对策性思考

在长三角科创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为提升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加快建成创新型城市,苏州市需要利用自己的科创资源以及地理优势,实现自身科创协调发展。为此,笔者就如何加快苏州市科创一体化建设提出如下对策性思考。

4.1 形成各区域产业特色,促进各区域产业互联

当前苏州市各类优质产业百花齐放,各区域优势互补、各有所长,区域产业特色已初步形成。但若想提高全域科创水平,必须推进市域间产业互联、促进协同创新。苏州市产业园区整体空间布局如图4所示:

图4 苏州产业园区整体空间布局

高新区、昆山市、工业园区聚合优质资源,接力科创主体。目前应当以这些区域作为主体进行规划,发挥其辐射外溢作用,助力各区域产业发展同科创携手并进、加强核心竞争力、优化综合服务。高新区应重点关注农业科技创新,构建标准化农业示范区,加大对相城、太仓、张家港、常熟等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昆山市应重视智能制造、信息材料、精密机械产业,逐步形成多元化产业模式;工业园区近年来科创势头强劲,目前应瞄准高精尖的高新产业技术集群方向。

就目前空间布局来看,要继续保持高新区、昆山市、工业园区的领头示范作用;打造姑苏区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发挥聚合效应;着眼吴江区生态农业产业,打造绿色产业集群;支持相城区、太仓市、张家港市等继续跟进先进科创技术成果,例如相城区的车联网产业,并加快实现科创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4.2 强调企业主体地位,培养创新型企业集群

企业是构成市场经济的最基本单位[13]。为实现科创主体的区域一体化,苏州市需完善针对创新型企业的培养制度,打造针对创新型企业的全程政策扶持体系,从而进一步强调企业在科创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应设置资金激励制度。改革原分配方式,实施先行创新投入奖补政策,政府部门需要准备用于扶持企业开展科创活动的定向资金,激励并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其次,要促进创新型企业之间的产业互联,位于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各自掌握不同的核心技术,必须通过沟通协调以实现企业联动和科创技术共享;再而,要根据环境变化及时对企业做出调整,比如合并、重组,以发挥龙头企业的科创骨干作用,舍弃亏损和产能落后的企业。

最后,提升市域科创企业竞争力,必须打造开放式的创新平台,加强各地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连接。还应支持中外合作,鼓励外资外企合作参与本市科创项目,共建联合实验室,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等。

4.3 优化人才资源利用,提升科创自研水平

一方面,建立完备的激励制度是吸引人才的关键。苏州市应加速制定高水平人才奖励实施机制,服务内容应多方位兼顾,例如解决高端人才来苏住房问题、生活配套设施问题、医疗保障及子女教育问题等等,为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另一方面,要针对性吸引目标人才,满足“高、精、专”要求。目前苏州市应重点关注大数据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加速这些产业的人才聚集;在人才培养方面,当前苏州市应重点吸引青年人才、培养扶持中青年骨干人才,制定高精尖人才的长周期、全方位培养计划,注重复合型科创人才的培养。

4.4 提高科创资源投入的配置效率

首先,苏州市应进一步主动加强与长三角区域的联系,促使整体区域协调发展,优势联动。并且着重与一些领先区域达成合作,彼此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及特色,共享优质科创资源,实现科创能力优势互补,在这个过程中开发新兴科创产业。这样既实现区域共赢,又从源头上对苏州市科创资源投入进行了优化;其次,从自身出发进一步优化科创投入,需时常对自身产业布局进行自审,优胜劣汰,鼓励新兴产业、舍弃落后产业。

再而,可以通过设立一体化的统筹制度,提高科创资源投入的配置效率[14]。例如面临重大科创项目立项时,引入一体化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或利益分配机制等,良性竞争可以促进项目资源的高效利用,也可以带动苏州内部相对落后的地区;最后,应完善监管科创资源使用的相关制度,比如建立科创资源审计中心,负责定期对项目研究现状、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统计,形成长期督促机制,推动项目高效进行,使科创投入获得最优产出。

4.5 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实现科创成果转化增速

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要达成深度协作,才能实现知识、人才、资源的互通共享,才能加快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品”的发展进程,促使科创成果快速转变为实际生产力[15]。为解决校企在科创市场中的对接问题,苏州市应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协同服务平台。

5 总结

通过相关数据及政策分析,就苏州市目前科创发展水平和一体化现状进行剖析,指出了苏州市域科创资源投入不平衡且分配效率低、科创平台分散且同质化、缺乏科创一体化统筹制度等现存问题。对此提出加快苏州市科创一体化建设的若干对策性思考,从“产、企、人”3个视角入手,关注科创资源投入和成果转化的效率。即形成各区域产业特色,促进产业互联;强调企业主体地位,培养创新型企业集群;优化人才资源利用,提升科创自研水平;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实现科创资源投入的高效配置和成果转化的增速。

目前,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战略进入深化时期,苏州市需要加快实现市域科创一体化,保持江苏省科创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位置,提升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研究内容可作为苏州市推进下一阶段科创工作的参考,助力苏州科创领先区域,带动滞后区域,打造独特、健康、可持续的苏州科创模式。

猜你喜欢

苏州市科创长三角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