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历史选择题的四个解题意识

2022-08-31江苏卢春建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4期
关键词:主旨史料时空

江苏 卢春建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通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通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近几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的研究发现,学生选择题失误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是“时空观点”“史料实证”“概念辨析”等意识不强,而出现该问题的根源则在于“史料实证”素养的欠缺。所以,在选择题的解题指导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基于“史料实证”素养挖掘其内涵,拓展其外延,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并升华为学生的解题素质。

何谓“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落实到选择题的解题素质中主要表现为:如何以时空为依托,重现历史真实;如何提取主旨信息,明确设问方向;如何养成实证意识,判别结论的真伪;如何基于实证精神,进行批判性思维。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释。

一、坚持“时空为先”意识,重现历史真实

“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是“史料实证”素养的基本要求,它与“时空观点”的形成和运用相辅相成,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并作出判断。而要使学生能够将情境材料中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查,同时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坚持“时空优先”意识,做到“利用时空”“界定时空”“回归时空”。

1.直接利用材料时空

例1.(2021·浙江省6 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13)1938 年10 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大会宣言指出:“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今后宜更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C)

①捐钱捐物是南洋华侨支援抗战的重要方式;

②“总会”号召南洋华侨投身于太平洋战争

③抗日战争已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

④中华儿女展现出无坚不摧的凝聚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许多选择题会给出明确的时空信息,在解题时要充分利用这些时空条件,回归历史现场,将选项一一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去考量。如例1 中,要充分利用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938 年10 月,这样可以锁定③抗日战争已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为正确内容。其次,排除②“总会”号召南洋华侨投身于太平洋战争,因为太平洋战争开始于1941 年。这样,即可知正确选项为C 项,既准确又快捷。

2.利用信息推定时空

例2.神学丧失了它在大学的领导地位,不再是最重要的学科。在许多大学里,如法国的医学和自然科学,德国和意大利的财政学,苏格兰的道德哲学,以及许多欧洲国家的自然法学,都得到了加强或第一次开设……学校越来越多地教育学生自己思考。与这一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C)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有的选择题不会提供明确的时空,而是要求学生依据材料信息推断时空,以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这就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界定时空,如由本题材料中的“神学丧失了它在大学的领导地位”,可以判断出此现象应该发生在“宗教改革”后,这样可以排除A,B 选项,在此基础上,比较C,D 选项的内涵,可以排除D 选项。

3.基于时空关联知识

例3.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清晨从“南山”前往长安,进城后“牛困人饥日已高”,但他却在“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C)

A.重农抑商的传统

B.专卖政策的实施

C.坊市制度的实行

D.朝贡贸易的制约

有的试题需要学生在界定时空的基础上关联相关历史知识,才能对材料情境作出合理的解释。如本题首先需要界定时空,由“白居易”可以判断是唐朝。其次要带着材料信息——“牛困人饥”的情况下却在“市南门外泥中歇”来关联相关知识(坊市制度),因为唐朝的坊市不仅是分开的,而且市的开、关是有时间限制的。这样对选项C 的解释就合理了。

二、树立“主旨关键”意识,明确问题指向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是“史料实证”素养的较高层次要求。具体到选择题的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挖掘材料的有效信息并提炼出材料的主旨信息,这是保证解题思维正确的前提。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利用关键词语,挖掘材料主旨

例4.表1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各家对“义”的解释。

表1

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D)

A.儒家道德观念已被普遍接受

B.各家社会责任意识普遍提高

C.法家理念渗透到各家思想中

D.知识阶层注重追求有序社会在本题的作答中,有许多学生选择了B 选项,究其原因,除对“社会责任”“有序社会”的概念理解有误外,更重要的是在对材料主旨信息进行提炼时没有抓住关键词。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材料信息、提炼信息主旨时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如阅读本题时,如果将材料中的关键词“敬长”“事君”“上正下”“臣忠、子孝、有礼、有别”等内容提炼出来,就不难辨别这些主张是属于“社会责任”还是“有序社会”,自然会选择D 项。

2.综合情境材料,提炼信息主旨

例5.下列一组年画,呈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的新形象。这反映了 (D)

A.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

C.新中国开启妇女解放进程

D.女性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本题的错误率较高,其中误选A,B 选项的学生较多,而失误的原因则是共同的,即只注意到了前两幅图片信息并得出结论。本题首先需要分别提炼信息:工厂的劳动者、农村的劳动者、政治的参与者,然后将三个角色元素综合起来,归纳出共同特征,可以是“妇女解放”,也可以是“地位提高”,但从“时空”“实证”等方面可以排除C 项,这样正确选项D 就合理了。

3.研读题目设问,明确设问主旨

例6.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在没有寇敌的情况下命令城防举烽火。结果,“诸侯悉至”救难勤王。这一记载实质上反映了(D)

A.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来源

B.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

C.诸侯履行分封制下受封者义务

D.周天子在诸侯中居于权力中心在研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过程中,不仅要提炼出材料的主旨信息,还要明确设问的主旨。如例6,许多学生误选B,C 选项,就是没有注意提炼设问的主旨——“实质”,“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和“诸侯履行分封制下受封者义务”的陈述反映的都是现象,而D 选项才是现象背后的实质。

三、运用“实证推敲”意识,排除干扰选项

“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是“史料实证”素养的高层次要求,而“论从史出”“孤证不立”则是“史料实证”的基本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这两个意识并形成解题习惯。

1.“论从史出”意识

例7.表2 所示为某学者统计的唐代大士族子孙中拜相人数比例的数据。据此可知,唐代 (B)

表2

A.科举选官成为主流

B.门荫出身升迁渐难

C.世家大族走向没落

D.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本题中出示的四个选项都符合唐代的历史真实,但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结论只有B 选项,如果学生没有“论从史出”的解题意识和习惯,错选其他选项的可能性就较大。

2.“孤证不立”意识

例8.宋嘉定十五年龚盖卿说:“本朝科举之法最为严密,将试而委官,已试而锁院。虑考官之容私也,胡(故)立糊名、誊录之法;虑士子之饰欺也,故立代笔、传义之法。三百年间,名卿才士皆此涂出。”这说明宋代科举制度 (B)

A.考试过程最为严密

B.具备有效的运行机制

C.实现社会公正公平

D.杜绝了考场舞弊现象

所谓“孤证不立”就是指“一份材料说一份话”,不能简单地凭借固有的知识储备、已知的历史结论去判断,更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去推论,而必须本着“实证”精神去排除干扰选项。可以通过例8 题干信息看出科举考试时考试组织的严密性,可以有效地防止作弊,但并不能直接下结论——“考试过程最为严密”,因为没有其他的史料可以比较。同样,选项C,D也没有足够的史料支撑证明“实现社会公正公平”“杜绝了考场舞弊现象”的结论。

四、养成“批判矫正”意识,锁定唯一答案

“在研习史料的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并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不仅是“史料实证”素养中的高层次要求,更是高阶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表现。具体到解题素质中,就是“批判矫正”的解题意识。教师在指导时要将其转化为学生的解题技巧——引导学生在即将完成答题时进行“吹毛求疵”式的自我“反问”:“时空”对吗;“信息主旨”对吗;“材料能支撑结论”吗,对确定的选项进行重新审视。除了以上的自我质疑内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以下几个常见的误区提醒学生并形成“批判矫正”意识。

1.质疑概念内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例9.从1994 年起,国务院和各地先后选择2 700 多家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同时,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和钢材等重要生产资料的价格相继放开,逐步推进商业银行的企业化。这些措施体现了改革进入 (D)

A.宏观调控阶段

B.放权让利阶段

C.体制下放阶段

D.机制转换阶段

用“实证”精神判断结论真伪不仅要审视结论本身,更要注意界定结论中的概念内涵,因为它既是“必备知识”,也能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高考试题中涉及的概念很多,有历史概念,有生活常识概念,也有一些专业术语概念。如例9,有的学生就是因为不能区别“体制”与“机制”的内涵而导致失误。“体制”是指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政体的基本制度、核心的原则,而“机制”旧时指机器的构造与运作原理,后泛指社会或自然现象的内在组织和运行的变化规律、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如果理解了他们之间的区别,正确选项D 就容易被选出来了。

2.反思唯物史观,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例10.嵇康《家诚》:“人无志,非人也”。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归隐山林,远离俗世,向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生活,上述现象反映了 (C)

A.儒家修齐治平的社会意识的弱化

B.归隐生活更有利于文学创作灵感

C.门阀制度影响下的社会运行异化

D.庄园经济影响下的国家财政急剧减少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现象与本质、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等理论。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具体到解题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唯物史观运用到解题思维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和解题路径。本题的材料呈现了嵇康的“立志”和知识分子的“避世”现象,反映了魏晋时期的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此题如果运用唯物史观中的“社会思想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决定的”理论去思考,可以快捷地找到解题路径:当时的门阀制度使得选官用官权力被世家大族把持,导致社会运行异化,有识之士做不了官、不想做官。

3.内省家国情怀,升华思维的价值性

例11.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治理。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嗣后,清政府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在内蒙古逐次设立州、府、县,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A.国家意识有所提升

B.传统治边政策延续

C.确立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D.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

“家国情怀”是学习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为:民族观——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文化观——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高考试题中,命题者必然会命制一些能够考查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题目,如例11,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命题者的意图指向的是“清政府国家意识有所提升”,故A 项正确。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拓展家国情怀的外延,审视题目材料,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内省家国情怀,反思思维局限,升华思维价值。

总之,高考试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而选择题对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要求尤为突出。教师要指导学生树立“时空为先”“主旨关键”“实证推敲”“批判矫正”意识,并将解题意识转化为解题习惯,内化为解题策略,升华为解题素质。

猜你喜欢

主旨史料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镜中的时空穿梭
史料二则
主旨演讲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时空之门